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2篇》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围绕散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展开,分析经典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审美情趣。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第16课 《散文2篇》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哲理。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其层层推进地阐述哲理的写法。
3.品味哲理散文的语言,体会其语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其观点、理解其层层推进地阐述哲理的写法。
2.体会哲理散文语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学习《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董卿在《朗读者》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听听他生而为怎样的人!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文体知识
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试给下面的散文进行分类。
写人记事类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
托物言志类散文:《白杨礼赞》
写景抒情类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春》《紫藤萝瀑布》
阐发哲理类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
哲理散文,也被称为“议论性散文”“哲学散文”,是指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目的,但它不是让读者去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议论性散文讲究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的结合,形象与逻辑的结合。
披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传达着真诚与睿智,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兴味(xìng) 臼齿(jiù) 洗涤(dí) 初生牛犊(dú)
卑微(bēi) 炫耀(xuàn) 消逝(shì) 遍身茸毛(róng)
蔓延(màn) 繁殖(zhí) 凋谢(diāo) 混为一体(hún)
理解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冲荡;清洗。又指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三、活动一:明生命特征
1.读懂标题
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解读标题含义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小结:个体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永恒的。
2.概括特征
请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用恰当的词来概括生命的特征。
第一段:可怜有限的生命。
第二段:感动 的生命。
第三段:感谢生命的 。
第四段:赞美 的生命。
明确:
第一段:可怜有限的生命。
第二段:感动神奇的生命。
第三段:感谢生命的奇迹。
第四段:赞美永久的生命。
3.体会情感
请快速找到作者对生命情感变化的词语及其依据。
明确:
可怜(易逝)→感动(神奇)→感谢(奇迹)→赞美(永久)
4.表达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情感变化的依据,用上四个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写几句话,表达你对本文关于生命哲理的感悟。
明确:个体的生命如此卑微易逝,如此可怜,但我们应该为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而感动;我们更应该感谢那“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生命奇迹。让我们高声赞美 “永久的生命”!
5.探究写法
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给人以磅磺的力量。这样写,层次清晰,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四、活动二:品生命之美
哲理散文讲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那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现象和鲜明的形象中。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具象,勾画描写它们的相关语句,边朗读,边赏析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情感。
用“我最喜欢文中 这句话,因为 ”的句式,来品味语言之美和生命之美。
示例:
具象:“衬衣”,
句子:“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批注: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生动形象写出个体生命的不可逆性。
明确:
预设:“小草”“小牛犊”“疲倦的旅客”“凋谢的花朵”等
具象1:“小草”
句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批注:修辞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自身的神奇与永恒;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词语运用角度:“卑微”“柔弱”让我们看到了小草外在的形象特点;“依然”“钻”却让我们感受到小草内在生命的顽强;“欢乐地”一词是对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的感动与赞叹。“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流动的生命就这样繁殖着,蔓延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朽。
具象2:“小牛犊”
句子: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批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具象3:“疲倦的旅客”
句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 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特点。
具象4:“凋谢的花朵”
句子: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批注:“凋谢”和“永久”看似矛盾,其实哲思深邃,“凋谢”的是个体的生命,“永久”的是生命的河,“凋谢”的是有形的躯体,“永久”的是无形的思想和精神。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42年。
(1)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3)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 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小结: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个体生命有限,但我们的整体生命永恒。这是一种乐观积极、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没有小我,而是大我,是博爱。
五、活动三:悟生命真谛
严文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7岁,未至而立之年的他已领悟到时间的易逝,这份生命的紧迫感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虽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易逝的,学习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让生命“永久”呢?
请模仿下面的哲思小语,用“为了让生命永久,我 ”写几句富有哲理的话,送给老师,送给同学,送给正在成长的自己!
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2.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春水》
六、活动四:歌生命永久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七、课后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推荐阅读:冰心的《谈生命》。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有限 可怜
生 神奇 感动 欲扬先抑
命 奇迹 感谢 豁达乐观
永久 赞美
第二课时
任务: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新课
1.朗读名言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哀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肖洛霍夫
2.谈话导入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人生之于宇宙,何其渺小;人生之于岁月,何其匆匆。古往今来,有思想的人总是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今天,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飓风(jù) 遏制(è) 濒临(bīn) 无能为力(wéi)
深渊(yuān) 星辰(chén) 俯瞰(kàn) 深不可测(cè)
理解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三、活动一:聆听为何而活
阅读提示:《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感知内容:朗读课文,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活着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板书: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四、活动二:解读为何而活
(一)解读理由
过渡:课文接下来对于这三点进行了“分别展开”,作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明确: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于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传统文化链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动人的爱情传说。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郞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明确:
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链接材料:
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每天要写3000多字才能完成这些著作。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
传统文化链接:
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发愤苦读、终成大家的经典故事。请依据图片提示,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匡衡凿壁偷光、孙康雪地夜读、苏秦锥刺股、孙敬头悬梁、车胤夏夜囊萤、孔子韦编三绝……
3.罗素所说的说说人类苦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罗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明确: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
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链接材料:
保卫和平的战士
早在一战期间,他就因反对英国参战被监禁了6个月。二战期间,他也一直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支持打败法西斯。当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之后,他组织起草了有爱因斯坦等多国科学家签名的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他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处2个月监禁。
罗素是保卫和平的战士,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减少人类的苦难。
传统文化链接: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先贤至圣。
①孟子(战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屈原(战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陆游(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⑤张载(北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⑥顾炎武(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⑦林则徐(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小结: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从“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来。
(二)解读批注
文旁的批注,为我们品析语句和人生感悟提供了导向性阅读。下面,我们解读课文旁批指引。
旁批一:体会“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明确:“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旁批二:“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明确:“深渊”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仙境”指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的爱情的爱的世界。
旁批三: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明确: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所以他认为虽然活得很苦,但却活得“值得”。
总结: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是为了生活更美好,那是一种“小我”之境;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则是从“小我”之境上升到“大我”之境了;而“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则是追求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而且他是不顾个人年迈、安危,此时,他已经进入了“无我”之境了。
板书:小我——大我——无我
五、活动三:感悟为何而活
1.感悟领袖风采
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意大利期间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一句话,迅速在社交媒体刷了屏。
“无我”,是“无私”,是“忘我”。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是一个共产党人毅然“无我”,勇担使命的大无畏精神。
“无我”,是“无畏”,是“舍我”。最终是为了“不负人民”,习主席心中始终装着每一个人,这样无愧于人民的“我”,是共产党人的“真我”。
“无我”,是“无愧”,是“真我”。既有钢铁意志,又具侠骨柔肠,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远追求的崇高境界。
2.畅谈自我感受
结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谈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活着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活?
示例:
为了亲情而活着 为了友情而活着 为了恩师而活着 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
为了良知而活着 为了正义而活着 为了美好而活着 为了成就而活着
为了奉献而活着 为了尊严而活着 为自己的每一个梦想而活着
为活着而活着 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而活 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活着。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为生存而活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为单纯;为情感而活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为富有;为梦想而活的人,他们的人生将更加美好。
六、课堂总结
毕淑敏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推荐阅读:勃兰兑斯的《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