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与作品,理解其文学成就与思想深度,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促进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第08课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探究作者情感态度。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分享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让大家把窗帘都关上,灯也都灭掉,然后他打开了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这是普希金,接着他又打开了另一盏,说这是果戈里,又开了一盏,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一把扯开窗帘,让教室里充满了阳光,他由衷地说道,这是托尔斯泰。
可见,在他心目中,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最亮的那束光。
2.经典语录
纯粹的痛苦和纯粹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列夫·托尔斯泰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3.名家评论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马克·吐温
今天,我们就跟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进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二、检查预习
1.人物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虽出身名门贵族,却对平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无情批判。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最杰出的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3.文体知识
传记 | |||
概念 |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 | ||
特征 | 真实性、文学性 | ||
分类 | 从叙述人称看 | 自传 | 记叙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
他传 | 记叙他人的生平事迹,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 ||
从创作方法看 | 历史性传记 | 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语比较平实。 | |
文学性传记 | 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融入想象性的文学描写,如《列夫·托尔斯泰》。 |
4.字词积累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面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藏污纳垢(gòu)
崎岖(qū) 平庸(yōng) 滞留(zhì) 鹤立鸡群(qún)
愚钝(dùn) 器宇(yǔ) 蒙昧(mèi) 正襟危坐(jīn)
酒肆(sì) 缰绳(jiāng) 轩昂(xuān) 诚惶诚恐(huáng)
胆怯(qiè) 犀利(xī) 禁锢(gù) 入木三分(fēn)
胡髭(zī) 锃亮(zèng) 鬈发(quán) 广袤无垠(mào)
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
禁锢:束缚,限制。
锃亮:形容闪亮耀眼。
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器宇:气概,风度。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三、任务一:看托翁长相
1.总体印象
速读1-5段,寻找描写托尔斯泰外貌所用的比喻句和夸张句,说一说作者笔下托尔斯泰的长相特点。
从“ ”(文中原句)中,我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长相是 (特点)的。
预设: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
②……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yǒu)黑脸膛……
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④一绺绺灰白的鬈(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⑤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⑥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⑦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⑧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特点:须发浓密、面部粗鄙、长相普通、身材矮小等
2.细察长相
品析下面对托尔斯泰长相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
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赏析:用“树皮”比喻脸上的皱纹多,用“树根”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这张脸除了邋遢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③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赏析: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④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赏析:“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陋。
3.图文对照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让学生将文字描述与传主的外貌相对照,体会传记真实的特点。
小结:通过品读文字和观察图片,我们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长相确实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
四、任务二:品托翁眼睛
1.品读眼睛
请找出6-9段当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所用的比喻句和夸张句,体会其妙处。
从“ ”(文中原句)中,我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眼睛是 (特点)的。
①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
②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③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④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⑤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⑥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⑦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⑧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
2.体会特点
以下是从文中挑选的关于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组合成的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对眼睛有什么特点。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那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射线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
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锋刃无情,直戳要害
正好刺中了它主人的心窝
明确: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敏锐、深刻,蕴含丰富感情,威力大。
3.品析写法
(1)茨威格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他的眼睛?怎么写的?
明确:比喻夸张联袂运用,把托尔斯泰犀利的、蕴情丰富的、有威力的目光写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眼睛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与细致,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深刻而准确的。大量的夸张、比喻,使语言显得典雅优美、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2)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明确: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
五、课堂总结
从下面两组比喻性短语中各用一个,进行对比式说话,说说你眼中的托尔斯泰。
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黑豹似的目光
脸膛皱似树皮 目光就像锃亮的钢刀
眉毛像树根 它像枪弹,像金刚刀
鬈发像泡沫 眼睛犹如星光
大胡子犹如滔滔白浪 它们像手术刀、像x射线
小屋粗制滥造 这对闪光的珠宝
额头像树柴 像一只猎鹰俯冲下来
皮肤就像村舍外墙 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
示例:托尔斯泰虽然眉毛像树根,但眼睛犹如星光。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课外阅读:《托尔斯泰》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字词
2.回顾内容
根据上节课的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粗鄙、普通。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二、任务一:探作者情感
1.议论长相
圈画出作者茨威格评价托尔斯泰长相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长相的态度。
预设:
①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
②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长相粗劣、田野村夫、粗制滥造、胡乱劈成、藏污纳垢、失调崎岖、平庸粗鄙、丑陋可憎
2.评论眼睛
圈画出作者茨威格评价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态度。
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②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④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
⑤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⑥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小结:又稳又准、最富感情、有魔力有磁性、足够的热度和纯度、足够的勇气、清醒犀利、看清真相、 看透本质
3.比较态度
(1)比读两组对托尔斯泰评价的短语,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说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长相粗劣 又稳又准
田野村夫 最富感情
粗制滥造 有魔力有磁性
胡乱劈成 足够的热度和纯度
藏污纳垢 足够的勇气
失调崎岖 清醒犀利
平庸粗鄙 看清真相
丑陋可憎 看透本质
明确:
从以上短语的情感色彩可以看出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长相有贬抑的成分而对其眼睛却有热情的赞美。
(2)为什么伟大的托翁外貌被描述得如此之普通,甚至有些“丑陋”?
明确:
①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犀利,通过极大地反差使读者印象深刻。
②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是对上文外貌描写的总结与升华。揭示出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却心系民众,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已经与俄国人民融为一体,是俄国人民的代表。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
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田野村夫”般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似乎浸透了托尔斯泰那甘愿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致力于“贫民化”“道德自新”以救世的痴情和执着。这是别样的暗示与赞美。
三、任务二:悟托翁精神
1.寻找评价
课文哪一节集中评价托尔斯泰的?
第9节: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2.感悟精神
(1)如何理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助读资料1: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助读资料2: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小结:支配知识财富
(2)“‘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提示:1.“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
资料助读3:
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明确: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资料助读4:
托尔斯泰痛苦的原因:
他想解放农奴但农奴不接受。
他厌恶农奴制,却又为地主的土地忧虑。
他看到沙皇改革的虚伪却又反对革命消灭农奴制。
长兄尼古拉逝世,加深了悲观情绪。
他同情农民招致农奴主敌视。
沙皇政府早有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
与妻子索妮娅的矛盾冲突加深了痛苦
想放弃私人财产却遭到妻子的激烈反对。
明确:这是智者的不幸,是仁者的痛苦。
小结:看透事物本质,失去自身幸福,这是智者的不幸,是仁者的痛苦。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四、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能够看清真相”是智者的痛苦。作者赞美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智者,他为大众的幸福而努力,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用尽毕生努力想改变它,然而事与愿违因而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高贵的,令人敬仰的。
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但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推荐阅读:茨威格的《三大师》
上一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