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荣誉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两则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信息提炼能力,强化对新闻写作要素的认识,提升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第01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2.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

1.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播放视频)

课件显示: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创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2.诵读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则是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字音词义

(1)字音

溃退(kuì) 荻港(dí)   泄气(qì)  歼灭(jiān) 要塞(sài)  督战(dū)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g)

(2)词义

溃退:(军队)被打垮后而后退。

督战:监督作战。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

三、积累,知新闻

情境任务:学校广播站新闻部准备招聘新闻社新社员,今天是考核环节,班级同学积极参与,请你一起完成相关的考核任务。

作为新闻社社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请关注课本单元导读、任务一和任务三内容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新闻?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各指什么?

2.新闻的三特点是什么?

3.消息的“六要素”“五部分”分别是什么?

明确: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消息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故)、how(如何)。

消息的“五部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

消息的主要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四、审稿,理新闻

如果你是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对两则消息进行审核,看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

活动一:审要素

初读两则消息,找出各自的要素,完成下表。

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明确:

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开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下午

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物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

南渡长江

横渡长江

起因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结果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三路大军业已被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活动二:审结构

再读两则消息,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明确: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

/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活动三:审特点

1.精读两则消息,看看两则消息是否符合“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的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它们是消息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性。两则消息的电头中的时间具体。

2.两则消息的内容是否重复?

第一则消息主要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天中路军作战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全面报道渡江战役中、西、东路军的情况。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不重复。

五、课堂总结

1.新闻相关知识: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

2.课文相关内容:要素全、结构清、特点明。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按照“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的要求完成两则消息的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新闻知识:三特点、六要素、五部分

两则消息:要素全、结构清、特点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展示两则消息的思维导图,按要求讲解其设计。

二、点评,析新闻

这两则消息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典范,它们到底好在哪里?请你就这两则消息(或其中一则)从写法和语言的角度进行评价,尝试做一名新闻评论员。

活动一:析写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三路军中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明确:

中路军最早渡江,而且前一则消息已详细报道,所以先略写;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略写在前,东路军详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主体部分是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安排详略,清晰合理。

活动二:品语言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1)“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2)“百万”是实数,准确交待了渡江部队的数量。

(3)“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4)“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阅读下面句子,品析其中的动词和副词。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已经)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各)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动词能不能换用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明确:

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句子中的加点的副词和形容词能不能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明确:

“已”改成“已经”,显得很拖沓,不干练!“诸”和“业已”文言词语,用词典雅,业已仄声收束,有语气变换感!

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因此不能换。

三、播报,读新闻

在学完成两则消息后,准备对两则消息进行播报,尝试做一次播音员。

活动一:寻“我”

从两则消息中寻找有“我”字出现的句子。说说“我”这个词的作用。

明确:

(开火车式朗读)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因此:“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这些在播报的时候要读出来。

活动二:悟“我”

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不同。

第一组: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第二组: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

“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22 3596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