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优推9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对东汉兴衰的分析,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如何理解历史的教训与启示?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东汉的兴衰》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从教材来看,以前的教材是没有《东汉的兴衰》单独列为一课,而是以小字部分出现,不利于学生对朝代的整体把握,部编教材将东汉的历史单独列为一课,突出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完整性,更突出了历史的时空观;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现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发展历程,秦汉的大一统不仅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更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文内容的角度出发,《东汉的兴衰》这一课充分考虑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分为三个子目: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三个子目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从东汉建国前后,东汉中后期,东汉末年三个阶段再现东汉历史的发展轨迹。纵观本课,东汉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阶段,上承秦汉的大一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汉朝风云录》

教师:这段视频生动的再现了两百年间风云变化,东汉从光武中兴的辉煌到外戚、宦官乱政、再到黄巾起义,州牧割据,展现了一个王朝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王朝的兴衰离不开统治阶层的决策,你觉得导致东汉兴衰的关键人物有哪些?(刘秀、梁冀、张角······)今天我们就聚焦这三位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考察一起来感受东汉波荡起伏的命运,重走东汉兴亡路。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过程。

新课讲授:

(一)光武中兴——利民则国兴

环节1:聚焦人物一——刘秀:带领学生走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枣阳,讲解刘秀的故事,如刘秀出生的传说,昆阳之战,学做历史人物卡片。在此基础上,出示时间轴,了解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以历史人物来引领历史的发展,通过历史故事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环节2:出示《后漢书·光武帝纪》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东汉建立后刘秀所面临的社会状况以及采取的治国措施,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历史解释必须依靠相关史料来进行实证,培养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3:识读文物图片《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东汉宅院画像砖》和历史年表(人口增长表),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演绎来证明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设计意图:文艺作品是时代的象征,师生共同解读文物图片,由表及里推出光武中兴的社会状态以及百姓心理,在共同解读的过程中达到课堂的有效互动。

环节4:出示表格对比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小组讨论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以人为本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二)外戚宦官专权——损民则国衰

环节5:聚焦人物二——跋扈将军梁冀,介绍梁冀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梁冀代表的是哪一股势力,为何梁冀的权力会如此之大?在此基础上出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龄表格,要求学生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继位时的平均年龄?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结合教师解释帮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结合数据层层剖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突破本课难点

环节6: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王朝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历史结论必须依靠史料得出,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

(三)黄巾起义——民动则国亡

环节7:聚焦人物三——太平道人张角,按照历史六要素,学生根据提示讲述黄巾起义,教师进行适当补充,结合材料引导学生理解黄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东汉统治的腐败,但并没有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强调治国要以民为本。

设计意图:黄巾起义一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材料适当点题。

环节8:聚焦人物四——地主豪强董卓,结合课本知识拓展内容,让学生介绍曹操、董卓、袁绍等人物了解黄巾起义后州牧割据的情况,教师点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设计意图:三国历史学生较为熟悉,可以让学生介绍,活跃课堂氛围。

(四)学习延伸

环节9:播放视频《中国复兴之路》,开放性探讨国家的兴衰,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兴衰实质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的出发点是为现实服务,通过重走东汉兴亡路联想到复兴之路,对本课进行升华。

三、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历史人物聚焦不同时期的东汉历史,通过人物的经历来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体现了学生主体这一理念。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2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全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 光武中兴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西汉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  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说说光武帝刘秀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学生看教材第58和59页《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并过渡:安逸祥和的东汉宅院画像砖,表情幽默的说唱俑,这些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展示了东汉的兴盛。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往复循环才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问: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三.黄巾起义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不满与反抗。

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面临死亡的威胁。

184年,张角领导几十万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军队镇压起义军。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课堂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板书设计】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清楚东汉黄巾起义原因、经过及其伟大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历史故事、观察历史图片、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光武中兴”出现的重要原因,从而认识到统治者恰当的政策是国家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因素。

(2)通过不同史料研读,让学生归纳出东汉后期政治状况及这种状况与东汉灭亡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政治腐朽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通过讲述黄巾起义经过及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民阶级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英勇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汉兴亡”一课学习让学生体会“文治兴国,腐朽亡国”的深刻内涵;通过“黄巾起义”,认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法与学法导航

(1)采用情境法,激活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2)采用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概括知识的能力获取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进行讨论,在重知识和旧知识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识水平。

(4)采用史料研究法,培养学生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史料研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图片、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西汉

新朝

东汉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 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 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 1—3 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 1-2 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 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 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 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 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让每一小组学生用本子写出当时社会具体问题:战乱(民族)、刑法重、赋税负担重、劳动力不足、政治腐败。

2、展示表格:让小组学生讨论

问题

解决措施

作用

战乱(民族)

刑法重

赋税负担重

劳动力不足

政治腐败

3、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兴盛,出现“光武中兴” 的盛世局面。

4、出示

学生讨论:形象?历史信息?

造型滑稽,开心喜乐的形象。

反映出当时雕刻技术好,手工业发达。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

展示右图:计算皇帝即位年龄、寿命 进一步引导学生即位皇帝年幼,寿命短,会出现什么问题? 皇帝年幼,不能主持朝政,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 2、学生讲述。展示漫画合上书本让学生讲述外戚宦官交替局面的 恶性循环过程。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循环 往复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太后临朝 皇帝长大 依赖宦官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4、引导除学掉生外思戚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本质。以及危害。

根源: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和皇位世袭制造成的。

危害: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史料佐证: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体现当时朝政的腐败。

四、黄巾起义

1、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的背景。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人教版《东汉的兴衰》

材料:(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材料:《后汉书·黄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人祸+天灾,导致了黄巾起义

2、自主学习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 影响)

点拨特点:利用宗教,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东兴

1.东汉建立

2.光武中兴汉的兴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以上就是《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的相关范文模板,教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各位老师在参考过后一定能编写出适合自己授课方式的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光武中兴背景及措施,了解外戚、宦官专权及深层原因,逐步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道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依据东汉初社会状况分析光武帝措施,学习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观察文物图片的方法,逐步提高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主导国家兴衰的关键是民心的背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任的重大使命感。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光武中兴;宦官与外戚的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难点 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场出现的根源以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史料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状况。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立意新颖,设问简单明了,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勤思勤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 本课着重突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三个核心素养的要求,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史料(文字、实物),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学习能力,最终落脚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视频

《史上最牛预言》

简介:刘秀被历史学家称赞为“蒂花之秀”“零差评皇帝”在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关于他能够称帝惊人的预言,甚至有人说他是“天选之人”。 思考问题:

刘秀能够成为皇帝,而且得到后世这么多的称赞,是不是像书里预言的那样,因为他是“天选之人”呢? 诙谐、幽默的视频,介绍与众不同的“零差评”皇帝,用时下学生之间最流行的一些语言进行介绍,拉近学生与新课之间的距离,引起学习的兴趣,带出本课的主线索。

过渡: 展示材料,1、刘秀在公元9年时不能领取西汉政府的救济金生活。2、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自主学习:

1、西汉灭亡及王莽建立新政权。

2、分析王莽新政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通过自学掌握西汉灭亡、王莽新政的概况。培养分析历史文字材料的能力,学会在课本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1篇章: 一枝独秀兴天下

自学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标志、建立者(教师补充刘秀的相关史实)。

展示光武中兴前《汉书》记载的内容,(人口锐减、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在课本中找到光武帝解决问题的措施。

分析《后汉书·刑法志》中的问题记载以及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讨论光武帝采取措施产生的影响。 自主学习。

分析材料掌握东汉建立之初存在的问题,在根据问题在课本中对号入座的找到解决的办法(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史料分析,通过文字、实物两种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变化。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在材料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了解光武帝刘秀采取的措施符合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所以迎来了“光武中兴”的盛世时代。加强对“光武中兴”的历史解释,同时培养学生“人民缔造历史”的观念。

第2篇章: 由盛转衰闹猖狂

出示汉和帝-汉献帝继位及死亡的年龄表。提问: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问题探究:幼帝即位即位,带来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阅读史料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计算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死亡的年龄得出大多为幼帝继位及寿命短暂的结论。

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示意图,探究得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皇权衰落的原因。

分析材料,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影响。 运用学科转移思想,将历史学习和数学结合起来,得出结论的同时短暂休息,调节气氛。

从幼帝继位-外戚、宦官专权-动摇东汉统治基础,着重知识指点的连贯性,从历史现象探究本质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层层深入递进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材料得出东汉政权的动荡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的事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3篇章: 遍地黄巾天下乱

播放视频《黄巾起义》结合书本知识自主学习。

展示“东汉末年政权分布示意图”,感受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局的动荡。 观看视频,自主学习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组织、特征及结果。

通过观察“东汉末年政权分布示意图”分析农民起义——州牧(权力下放)——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与学生日常生活了解的历史知识相结合)。 学会在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会分析地图史料,从政权的分布变化中探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频发,中央下放权力平定起义,但最终导致中央分权,地方割据形成的历史规律。并未下一节课学习三国鼎立做铺垫。

第4篇章(课堂小结) ______向背主沉浮

思考问题:刘秀被称为“天选之人”登基称帝创建宏图霸业,为什么上天却没有荫蔽他的子孙,保佑东汉的政权的稳定,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探究:“人心向背主沉浮”的观念在今天还适用吗? 总结、回顾本课的知识,分析得出主宰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是人心的向背,历史是由人民缔造的,完成题目的填空。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新疆人民在抗疫期间,为全国的抗疫大局做出的努力,感受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之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民心之所向才是历史的前进方向。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一个篇章题目由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来完成,得出本课的核心思想。

学以致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寻历史的本质规律,与今天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相结合,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新型冠状病毒的抗疫行动中感受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及未来接班人的责任感。

三、板书设计

13、东汉的兴衰

作业布置

小故事征集: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还有很多故事能反映“人心向背主沉浮”的道理,请你搜集1-2个小故事来证明这个道理,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少但是理解起来有难度,七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念,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知之甚少,如何在调动学胜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将空白的历史知识填补进去,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层层铺垫递进的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探究历史规律,并学以致用和身边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怀。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7

【导入新课】

2014年是马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

学生2:汉武帝

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投影: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

具体要求

★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

★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

★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

★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

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

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

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国家

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投影幻灯片

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教师投影幻灯片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

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8

一、说教学理念

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第五课。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本课将东汉的兴亡整合为五个环节:新起点:改朝不换代;新高点:光武中兴;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临灭亡:黄巾起义;再回首:感悟历史。

这既是本课内容的整合也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板书中,我用几个关键词即建立、中兴、衰败、灭亡、感悟——五个词把这节课的内在结构与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

2、过程:本课的设计强调历史发展的线性化过程和规律性线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比较:在比较中拓宽视野。强调中西对比,古今对比。本节课对汉朝不同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凸显出东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4、生成:在生成中升华,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尤其是本课第五部分——“再回首:感悟历史”,让学生在充分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而然的感情流淌和对历史规律、启示的总结。

5、愉悦:在愉悦中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在师生之间轻松、愉快、平等的显性和隐性交流互动之中度过的,有新奇、有欢笑、有感动、有快乐!

七、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本课选择的学法主要有:1. 信息整合法 2. 合作探究法3. 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有一个特长,会画画!而且是抽象派的!这是我的代表作:(在黑板上画一个十字架)!请问大家,这幅画像什么?

生:加号、十字架、十字路口、“十”字、坐标轴、瑞士国旗、准心、合纵连横、十字军东征……

师:非常好!学习历史思维很重要!我们发现,同样一幅画,以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作为历史老师,我以历史的思维和视角来看这幅画,我认为这是就是一种纵向和横向的思维。如纵向——时间,横向——空间;纵向——古今对比,横向——中西对比;……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历史的思维结构走进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设计意图: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曾经说过“当你把授课的内容建立在学生的个体意义之上时,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本课导入通过一幅简笔画,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引出本课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从而起到一个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2.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紧扣教材,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二)合作探究,掌握重难点知识。

环节一:新起点:改朝不换代

探究1: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王莽当政时期和东汉初年社会情况的相关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

过渡:由于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导致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王莽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与社会矛盾加剧;而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的战乱,致使东汉初年社会满目疮痍,最终导致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

环节二:新高点:光武中兴

探究2:学生通过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措施对东汉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同时把这部分内容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比较,讨论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合作探究两者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的共同点。

(光武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1、刘秀亲身经历农民起义战争,感悟到官逼民反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爱惜民力,才能发展生产,稳定秩序;2、借鉴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经验。两汉初年不同改革的共同点:1、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实施轻徭薄赋之法,保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3、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设计意图:用列图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从两汉初期的改革中直观的系统的体悟历史。通过讨论、探究分析总结历史,进而突破重点。

过渡: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内部矛盾难以解决,使得人治大于法治,尤其是皇帝制度的存在,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当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时,大全极易旁落。东汉王朝就经历了这样的历史。

环节三: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探究3:通过课本《东汉宅院画像砖》和《陶院落》两幅图片,以及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料,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体会东汉由治世到乱世的转变。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强地主中最腐朽的集团,他们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把持朝政交替专权。2、封建专制下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制的存在。光武帝改革中央“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使得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当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大权极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最终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政治异常黑暗,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环节四:临灭亡:黄巾起义

探究4:学生说出黄巾起义的经过。展示相关史料:一是崔寔的《政论》中记录有汉代著名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奈何望欲平。”表达了民众对于统治阶级“吏”的压迫勇敢抗争的坚韧意志。二是课后知识拓展“州牧割据”。结合课本内容,探究东汉末年社会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阶级间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过渡:东汉王朝最终没能实现长治久安,中国历史又进入到由乱而治、由治而乱的恶性循环。那么,学习这段历史,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环节五:再回首:感悟历史

探究5:东汉的兴亡给我们带来哪些感悟和启示?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充分体会封建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规律和启示的认识,直击主题,升华情感。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认识,整合教材,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本课的课堂小结概括为:一条主线:东汉的兴亡的历程;两个方面:中兴与衰亡。

(三)第三步:整体感知,探讨单元主题内在联系。

4、板书设计:

我主张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凸显本课重点内容及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新起点:东汉建立

新高点:光武中兴

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临灭亡:黄巾起义

再回首:感悟历史。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06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22 3965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