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案优选(优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寓言故事揭示人性与道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观,如何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寓言四则》教案优选”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寓言四则》教案优选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情节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形象特点。

2.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总结寓意。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素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马和驴”。

导语:这些故事除了生动有趣之外,还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因而家喻户晓,经久不衰。这就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读两篇,看看能带来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布置自读课前预习及书下注释,设计相关问题:

1.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2.介绍你所了解的伊索、赫尔墨斯。

3.熟读课文,尝试复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4.教师对第一名复述者进行点评,提示学生关注复述要点:

(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人物重点动作及语言。

(3)关注作者评价词语。

5.再请一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复述故事的要点。

(三)内容探究

1.教师导入并布置活动。

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满,一定需要有生动的描写。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理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人物性格。

2.教师归纳补充学生发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笑──爱慕虚荣。

《蚊子和狮子》:说、吹、咬──深思熟虑、自信;吹、唱、叹──得意忘形、可悲。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

3.学生分小组设计课本剧脚本,可以加入动作、设计对话和语气、设计表情等。旁白最终概括寓意。

设计意图: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活动,解决理解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解形象和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成语,引入新课

1、说说你们知道的成语。

2、导语: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成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习惯用成语来表达意思,准确、生动、简洁。知道吗?许多成语都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读完故事,相信你会对成语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导板书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课文中找依据。

四、检查自读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汇报“亡、牢”的意思。可争论,可查字典。

4、相机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进一步理解内容。

⑴第二段,要读出劝说的语气。

⑵第三段,要读出养羊人着急、泄气的心情。

⑶最后一段,要读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六、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八、学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写字。

3、比一比,组成词语:

悔()叼()屈()窿()

梅()叨()窟()隆()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战国时期,魏王曾想进攻赵国。魏过的贤人季梁十分着急,就匆匆地去见魏王。为了开导魏王,他给魏王讲了一个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吗?魏王最终会不会打赵国呢?请你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辕北辙、盘缠”两个词。

3、练习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四、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相对哪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文开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打赵国呢?为什么?

五、总结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边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七、拓展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讲寓言故事。

关于《寓言四则》优秀教案范文集锦的相关内容就整理到这儿了,教案是教师进行备课和授课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希望以上的范文模板可以帮助到大家。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她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去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

二、寓言(童话、神话、传说、寓言)比较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借此同学们概括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主人公是人或者动物,主题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是夸张和拟人等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中)

1.劝喻性2.讽谏性

三、(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导入:介绍其他的神,大家都喜欢的雅典娜.维纳斯.丘比特等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以动物喻人

赫尔墨斯:盲目自高,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自大者。(神态描写:想、问、笑问)

1.赫尔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想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赫拉的雕像后,他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一些

3.赫尔墨斯一笑宙斯雕像价格低,二讥笑赫拉不如宙斯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她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二)蚊子和狮子

导入新课: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我想向您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绝高下,不知肯否赏脸,无名之辈:蚊子

猴年马月犬日

1.弱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论智者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何会败在小小的蜘蛛手上?

蚊子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放松警惕

3.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进军的号角,充满了自信,后者是得胜后的欢庆表现了骄傲

4.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不料,蚊子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说明他至死不悟

(三)穿井得一人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开端发展结局三层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4.现实生活的意义有去伪存,真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板书:

宋人丁氏——别人(道听途说、盲目传播)

不能 (轻信传言、以讹传讹)——国君

(四)杞人忧天

1.导入:学过《列子》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愚公移山

2.寓意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道理: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该实事求是的看待事物。

四、作业布置:

自己编1篇寓言,能揭示某种道理。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力目标:

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重点)

2.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果子的人,都会学得一份聪明。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故事中,赫耳墨斯的表现是一笑、二想、三问,可引导学生抓住“笑”字,品味赫尔墨斯的形象。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3.蚊子为什么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狮子狂躁、乱了阵脚,蚊子用智谋战胜了狮子。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4.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可以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分析。

寓意一: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

寓意二:从蚊子出发,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寓意三:人要有自信。

寓意四:狮子战败后,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见,的敌人是自己。

寓意五: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学法指导

提取《蚊子和狮子》这一故事的寓意,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蚊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2)从狮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3)从蜘蛛这个角度来考虑。

(4)联系蚊子、狮子、蜘蛛三者来考虑。

目标导学三:对比方法探究

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②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目标导学四: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的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续编寓言故事。

故事续编一:蚊子幸运逃生后,变得更加狂妄自大,于是逢物便吹嘘自己将狮子打败的事迹,却隐藏了自己将丧生蛛网的情景,在它的海吹下,所有的动物都用崇拜的眼光看它。蚊子变得更加目中无人了,飞行都不看方向,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应该为自己让路,因为自己打败过狮子要成为百兽了。却没想到撞到了一棵大树,撞死了。

故事续编二:蚊子幸运逃生后,边飞边说:“哈哈!蜘蛛,怎么样,被我逃脱了吧。我告诉你吧:没有一样动物可以战胜我的,我不仅强大,而且运气无人能比!”

蚊子又再次吹起了喇叭,昂着头高傲地飞走了。这时,一只青蛙跃身而起,吐出了舌头,蚊子一下子被舌头卷住了,被青蛙吃进了肚子。

故事续编三:蚊子幸运逃生后,心想:“哎,幸亏有这么一阵风,要不然我就会成为蜘蛛的盘中餐了。这都是我得意忘形的结果。我以后可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否则那后果就更严重了。”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只谦虚的蚊子。‖教学提示‖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基本情节。(重点)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什么道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穿井得一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6.《穿井得一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目标导学二:学习〈杞人忧天〉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晓之者”解忧的技巧: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5.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6.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

(1)嘴和眼的对话;

(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1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2)不筑:修补。

(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四、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孔子的弟子曾参,品德高尚,一贯讲信用,重诺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他幼小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妈妈一起走。妻子哄骗他说:“你不要闹,妈妈从市上回来,就把家里的那头猪杀了给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参真的捉住那头猪要宰杀。妻子急忙阻拦:“这头猪正在长膘,杀了多可惜啊!”

“你不是答应孩子,要杀掉它吗?”

“唉,你怎么这样死脑筋!我不过哄哄孩子罢了,哪里真的要杀猪呐!”

“不!”曾参坚决地说,“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如果欺骗了他,这不是教他养成欺骗的坏习惯吗?再说,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了。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曾参终于坚持杀了那头猪,实现了妻子许下的诺言。

1.曾参说:“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你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什么?请大致按曾参这段话的格式把它表述出来。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

3.请为这个故事拟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答案:

1.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要用诚实来教育他,他不就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吗?再说,母亲有好榜样,孩子就会学着这么去做人了。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2.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曾子杀猪

五、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1.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你看它:红色的大冠子,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头。啼鸣时,总爱站在高处,引颈高歌。

请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使读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点,题目自拟。

2.阅读语段,完成1~5题。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1.这是1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 展开情节内容。

2.文中加粗的“必须”用“必需”替代行吗?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3.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理解文中“钓钩”的含义。

4.“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5.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

1.对话(或语言描写)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须”有强调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4.最安全的、绝对

5.“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9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还记伊索寓言的特点吗?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答题)

2、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则寓言。初读寓言,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因为课前做过预习,故事也简单,学生读的兴致不大)

二、细读寓言,走入人物内心体会。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

4、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

5、读第三、四自然段,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6、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7、总结: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这个环节中,学生十分被动,他们在课上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全部等着老师来讲重点)

三、对比两则寓言

1、我们以前也学过一则和狐狸有关的课文《狐狸和乌鸦》,那篇寓言和《蝉和狐狸》这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讨论,通过本课学习,找出异同处。

(这时的学生在老师要求讨论的情况下,才像活了过来一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总结。)

这个设计,先将寓言学完,在最后总结时,再进行与《狐狸和乌鸦》的对比。这是比较保守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作为重点,让学生先了解寓言的内容,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应该说,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显然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故事比较简单,而且寓意也比较明显,学生很自大,认为没什么难点、重点,自己都能理解,所以大多都没有认真去读,去体会。

学完了寓言,然后进行对比讨论:“为什么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当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把这则寓言再对照着读一读,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此刻学生才有点兴趣。但是很明显,学生此时的总结异同全部都只围绕着结果,也就是两则寓言的寓意的区别。而忽略了课文里在骗的过程中许多细节方面的描写。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自读反馈。

2、思考:为什么这篇故事中的蝉没有受骗上当呢?请再读课文,找出原因,并做一做笔记。(这个大问题一提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很明显,态度认真了许多,为了找出答案,有了做笔记的自觉)

三、对比中细读寓言,走入人物内心体会。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狐狸和乌鸦》中的圈套是什么?两者有区别吗?(学生回忆,并得出结论:两次圈套几乎一样。引出了下文:狐狸不变的狡猾、贪婪的嘴脸)

2.狐狸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朗读狐狸的话。

3.狐狸的手段没变,那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

4、交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第三、四自然段,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5、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下是什么样的?(学生对比得出蝉和乌鸦最大的不同)

6、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四、总结两则寓言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时,不用任何引导,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

两次问题导入位置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度、和实效性区别很大。

今年的设计中,为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和前年的设计相比,我只是将原本作为课后问答的问题,一开始就抛出放在了开头,开篇就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这篇故事中的蝉没有受骗上当呢?)引出下文,并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线索,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时时对比《狐狸和乌鸦》中人物的异同特点,体会狐狸和蝉的想法。

所以可见一开始就进行比较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第二种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改善了很多,在阅读中,比较的过程就是学思结合的过程,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得到独立思考的余地,避免了用耳不用脑,光听不想的被动局面,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比较中阅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对于不同人物的分析归纳更有益处。

狐狸有不同吗?如:“故意”、“赞叹”点出狐狸一样的假心假意;

蝉的反应?“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表现了蝉在狐狸的“赞叹”面前头脑清醒,保持警觉,并当机立断进行试探;“怀有戒心”显示了蝉的智慧;

而乌鸦当时的反应?回忆它上当的原因。

《寓言四则》优秀教案 篇10

一、检查作业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1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2)不筑:修补。

(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四、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孔子的弟子曾参,品德高尚,一贯讲信用,重诺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他幼小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妈妈一起走。妻子哄骗他说:“你不要闹,妈妈从市上回来,就把家里的那头猪杀了给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参真的捉住那头猪要宰杀。妻子急忙阻拦:“这头猪正在长膘,杀了多可惜啊!”

“你不是答应孩子,要杀掉它吗?”

“唉,你怎么这样死脑筋!我不过哄哄孩子罢了,哪里真的要杀猪呐!”

“不!”曾参坚决地说,“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如果欺骗了他,这不是教他养成欺骗的坏习惯吗?再说,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了。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曾参终于坚持杀了那头猪,实现了妻子许下的诺言。

1.曾参说:“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你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什么?请大致按曾参这段话的格式把它表述出来。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

3.请为这个故事拟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答案:

1.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要用诚实来教育他,他不就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吗?再说,母亲有好榜样,孩子就会学着这么去做人了。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2.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曾子杀猪

五、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1.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你看它:红色的大冠子,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头。啼鸣时,总爱站在高处,引颈高歌。

请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使读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点,题目自拟。

2.阅读语段,完成1~5题。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1.这是1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 展开情节内容。

2.文中加粗的“必须”用“必需”替代行吗?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3.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理解文中“钓钩”的含义。

4.“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5.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

1.对话(或语言描写)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须”有强调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4.最安全的、绝对

5.“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

20 3929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