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整理56篇

云海 分享 时间:

总结了上半月工作进展,梳理了经验与教训,明确了后续改进方向,提升了团队协作与效率。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整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 录

1.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

2.20xx年咸阳市前三季度经济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

3.甘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

4.公主岭市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

5.封丘县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

6.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1

7.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

8.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8

9.定南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0

10.党的十八以来全市统战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2

11.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竞争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5

12.陇东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9

13.宝丰县"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2

14.20xx年韶关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7

15.名山区"教育强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0

16.武陟县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3

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6

18.全州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1

19.乌海市深化家庭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4

20.湘潭县深入推进清廉单元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7

21.20xx年韶关高新区人才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0

22.咸阳市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3

23.安康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7

24.乌兰察布市共青团守初心担使命聚合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9

25.海东市乐都区政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3

26.党的十八大以来鹤庆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8

27.新乡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2

28.临潭县政协常委会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5

29.沾益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7

30.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统一战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9

31.临夏市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3

32.安阳市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6

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强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8

34.玉溪市就业创业工作推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1

35.清廉桂林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8

36.韶关市20xx年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21

37.酒泉市消防救援支队十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5

38.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组织工作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8

39.玉林市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1

40.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4

41.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7

42.池州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2

43.闽西市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6

44.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9

45.衡水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1

4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一战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5

47.赣南市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8

48.上饶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3

49.平顶山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7

50.临夏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3

51.朝阳县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6

52.清丰县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1

53.珲春市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4

54.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6

55.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0

56.滁州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94

"基层善治"奏响和谐乐章

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20xx年11月2日)

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小治理"关乎"大平安"。基础实,百姓安。桂林市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基层善治"助推"桂林之治"。

一、精细化治理串起"和谐音符"

在桂林,提起福隆园村,几乎家喻户晓。福隆园是唐宋时期人们游览漓江山水的必经之地,汇集了四面八方的商贾,浓缩了桂林的市井文化。多年来,杂乱无章的出租房屋、大量的流动人口让福隆园一度治安混乱,偷盗、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

20xx年,福隆园终于实现了由乱到治。从政府成立专项整治小组进驻到派驻平安书记,从构建智慧网格到探索出租屋星级管理模式,从成立村民义务巡防队到引入物业公司管理短短一年多时间,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让福隆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桂林市城中村改造与整治的样板。

有了福隆园这个成功范本,桂林市各城区的城中村、无物业小区都相继踏上了创新治理的新征程,一个个混乱的城中村成功转型、一个个脏乱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是桂林市基层社会治理迈入精细化、专业化、网格化的缩影。

"网格化管理依托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夯实社会治理单元,延伸社会治理触角,制定治理责任清单,强化工作职责,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群众满意度。"桂林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士介绍桂林市网格化管理的经验。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20xx年起,桂林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提出了目标任务,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到20xx年底,桂林市主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基本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如今,全市已初步建成"网格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立体化防控、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20xx年后,桂林市网格化管理又有新突破。全市围绕"精、细、准"推动网格治理,创新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12+N"工作体系,精细划分网格6146个、

微网格28231个、专属网格138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5904人,整合职能部门资源,为网格赋能。20xx年以来,全市网格信息处理率达%,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网格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筑牢社区防控、通道查控、社会面管控三道防线。

小网格释放出大能量,精细化治理串起的是社会和谐的美妙音符。

二、"智理"提升老百姓安全感

桂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在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上,智慧警务显示出巨大能量,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现行案件侦破、命案积案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七星区是桂林高新区所在地,辖区高新企业、高校、城中村和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桂林市公安局七星分局通过创新构建"一测一察一中心",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警务等,为基层一线民警量身研发"E察"移动警务系统,推行移动执法新模式,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恭城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综治中心投资70万元建设茶江"天眼"工程,执法人员依靠水上"天眼"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捕捞、挖沙等破坏生态行为。

近年来,桂林市坚持"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实体化运行",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压实市域、基层、网格三道防线,构建基层善治体系。围绕"打、防、管、控、治",建强基层基础,投入亿元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建成桂林市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中心,100%完成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全市全部配齐"一村一辅警",实现"三官一律"高标准配备;试点推进派出所、司法所"警司合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十年探索,开拓创新,从"治理"到"智理",桂林老百姓的安全得到最贴心的守护。

三、群策群力化解纠纷促和谐

因为挖泥烧砖,长期以来,平乐县榕津村某砖厂与村民莫某产生纠纷。双方思想偏执,听不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也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直到20xx年6月,在榕津村"法律明白人"莫时华的积极调解下,双方才达成和解,砖厂支付6万元给莫某,双方握手言和。

榕津村是平乐县推行"法律明白人"举措试点村。20xx年以来,平乐县积

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着力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队伍,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基层法治人才保障。

"法律明白人"采取自愿原则,按照村民自荐或者村委会推荐初选对象,报乡镇党委审核后,再报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审定确定并公示,对象大多为村"两委"干部、兼职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师、普法志愿者等。通过学习培训,他们逐步成为乡村治理的"行家里手"。

20xx年8月,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暨"法律明白人"培养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平乐县召开,平乐县的先进做法获全市推广。此后,各县(市、区)将"三治融合"贯穿乡村运行、治理、互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加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带动引领农村广大群众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思维习惯,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法治氛围,进而推动实现乡村治理"善治",有序有力地护航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自治固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从多年前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到如今乡村大力推行的"法律明白人"制度,桂林市在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征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让一个个城中村在立体化治理中实现"蜕变",让一个个"脏乱差"小区在居民携手自治下"向美而生",让一件件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让老百姓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乘风借势赢全年

20xx年咸阳市前三季度经济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14日)

深秋已尽,转而立冬。全市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佳报"姗姗来迟,却带来满满惊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二位。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今年,咸阳迎难而上、破难而行,自加压力、大干快干,紧紧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不断释放稳经济效能,为加快建设"西部名市丝路名都"赋能增力。

一、强基础、抓重点,加压奋进推动经济稳增长

强基固本,务实笃行。咸阳始终保持对经济发展的清醒认识,着力在强工业基础、抓重点项目、扬科创优势上下功夫,加压奋进推进经济稳增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疫情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咸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住工业经济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长%。

制定出台《咸阳市稳定经济增长20条政策措施》《咸阳市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若干措施》等,开展"千名党员干部暖千企"活动、"三送一解"行动,为工业企业常态化送温暖、解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围绕"544"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产业链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七大支柱产业中,装备制造、纺织、能化、食品工业分别同比增长%、%、%和%。

站在新的阶段,咸阳发展机遇重重。

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面对诸多战略机遇,咸阳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打开发展新视野、迈出发展新步伐。

咸阳紧紧围绕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推动与西安同标提质、共同发展。

举办科技盛会、人才盛会、创新挑战赛,聘请"科技顾问"、实施揭榜挂帅 持续汇聚人才力量、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解决关键卡脖子难题,推动产

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月份,咸阳市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817项,总成交额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同时,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深度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咸阳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性显著增强,城市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等297个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开工建设;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秦都区古渡魏家泉小学改扩建等众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20xx年,全市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33个,年度投资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二、补短板、创亮点,凝聚合力促进经济高质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掀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热潮。"市委书记夏晓中说。

走进秦都区光伏新能源配套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隆隆作响,工人们繁忙工作,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劳动景象。

"坚持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力促更多科创成果在秦都转化,努力推动'秦都制造'向'秦都智造'转变。"今年,秦都立足产业实际,先后累计签约华拓新能源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北斗AI智能终端及车联网等26个项目,总投资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以来,各县市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奏响咸阳县域经济的"合奏曲"。

坚持产业立县,县域工业集群化水平持续提升,七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前三季度,七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

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推动各县产业园区整合提升,持续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将4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合为11个产业园区。

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加大市政、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宜居宜业功能不断增强。

深化县域各领域改革,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事项受到国务院肯定,

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效率等27项改革案例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

建立1+13的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51家、增长112%,转化科技成果174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

兴平、三原、彬州跻身20xx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强县";泾阳在西咸划转后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动能逐步恢复。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县域经济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县域平均规模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亿元。

三、挖潜力、增动力,多点发力激荡经济新活力

11月10日,彬州市农特产品推广品鉴会上,100余种农特产品和系列文创产品展出,现场气氛火热。

"我们邀请了各大电商企业参与其中,通过电商力量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销售模式,助推农特产品走出彬州、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改善消费环境,精准落实惠企政策,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全市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居全省第1位。组织实施系列促消费活动,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中华美食荟·知味陕西"餐饮消费季推荐具有浓郁咸阳地理标识美食名吃企业(单位)15家;"遇见咸阳·家乡味道"网上公开评选活动中,13个县市区入选特色美食网。

以福园巷子、北平街、汇通夜市等特色街区为带动,有力拉动餐饮消费和夜间经济发展。前三季度,全市餐饮收入亿元,增长%。

对200户限额以上重点商贸企业进行帮扶纾困,力促企业稳定经营、商贸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商品零售额亿元,增长%。

打造以特色街区为主的商业集聚区,福园巷子特色商业步行街获誉"省级示范步行街"和"陕西省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双示范,并辐射带动渭城北平街、礼泉城东美食城等县域特色街区、夜间经济示范建设。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开展直播大赛,促进优质农特产品和地标产品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亿元,同比增长%。

立冬后的咸阳,各行各业跳动着发展的强劲脉搏、涌动着新生的希望。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咸阳马栏红苹果又一次闪耀进博

会,除此之外,咸阳6大类9种农产品也在进博会上进行了线上线下同步展销,直销现场热闹非凡。

今年,我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平稳向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知名度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水果产量万吨,同比增长%;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时至年末,更需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开好新局、育好新机。当前,咸阳人民正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

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能

甘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2日)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一直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活力充分释放,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加。

一、扭住重点发力,纵深推进改革

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成本再节约、企业投资再省心--20xx年,我省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简化优化工业项目供地流程,压缩供地时间,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有效加快项目落地。

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兰州新区20xx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成为"标准地"改革红利的受益者。

"从项目开工到实现投产,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兰州新区审批帮办代办团队和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企业顺利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证,并同步办理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施工建设。今年3月,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口径给排水管材系列产品均已投放市场。

经过一年试点,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三地出让"标准地"28宗3365亩,相关项目均实现"拿地即开工"。

"'标准地'改革,构建了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过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是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的新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20xx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初步构筑起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的雏形;

--20xx年,我省推动省市县三级"网上行权",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工作趋于成熟;

--20xx年,我省全面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年活动,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

改革越向纵深,释放的动能也越大。

20xx年,我省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项,减审批力度为近年最大。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省市县三级涉改部门(单位)按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方式办件总量达到万余件,惠及市场主体万户。

今年,我省编制公布《甘肃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xx年版)》,明晰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在涉企经营许可、证明事项、投资项目审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建设用地审批时限压减至20个工作日;生态环境领域85%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同时支持刷脸和刷二维码进行医保结算,医保凭证从"卡时代"进入"码时代"。

二、聚焦利企便民,拓展服务广度

"没想到,现在办理营业执照这么方便。"甘肃元数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大材高兴地说。

今年初,陈大材在营业执照办理网络系统中选择了"送照到家"服务,仅2天时间,纸质版的营业执照就送到他手中。

22个工作日、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2个工作日 近年来,我省企业开办时限持续压缩,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万户,较20xx年同期增长%。今年以来全省新设市场主体万户。

企业和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近年来,我省聚焦利企便民,全面保障市场主体,着力加强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登记注册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流程,将适用"秒批"系统的经营范围事项从3大类33项扩充至8大类63项。

同时,将电子税务局100项功能接入"甘快办",推出233项"非接触式"

办税缴费、521项"网上办"服务,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将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压减至1项。

此外,我省住建部门推动颁发电子资质证书,全程实现"零跑腿、零证明"。公安部门建成二维码一码通支撑平台,实现人、企身份检验和材料免交,高频事项"零材料"扫码即办。民政部门采取承诺制方式替代取消家庭财产收入、困难程度等证明材料。文旅部门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将部分文化类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百姓的"小事",正是民生的"大事",也是"放管服"改革瞄准的"靶心"。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可办所有事"。持续加强"好差评"系统建设,推进现场服务"一次一评"和网上服务"一事一评",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好不好,让企业和群众说了算"。

同时,我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57条政务服务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实现"一个号码统一对外服务、一个平台倾听百姓心声"。自20xx年11月15日上线运行以来,全省共受理群众有效来电117万余件,日均受理量7525件左右。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20xx年3月,我省启动数字政府建设;

20xx年5月,省政府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领导小组;

20xx年12月,在省政府办公厅加挂省大数据管理局牌子,设立省大数据中心,甘肃省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

20xx年4月,甘肃省数字政府第一批建设项目已全面上线;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甘肃省政府以"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打造"甘快办"等特色应用品牌,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贯通的政务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群众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N个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创新提出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要素标准省市县乡"四级46同",52个省直部门及中央在甘单位统筹联动,编制统一的基本目录及实施清单,为全面实现同一事项全省范围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夯实了基础。

推进涉企优惠政策"不来即享"提质扩面,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五项认定业务网上办理,推行减税降费、科技奖补资金、涉企公积金、就业补助等更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在线办理。

深化"甘快办"应用,统一全省政务服务移动端入口,完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功能,13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其中121项实现"全程网办"。

推动电子证照在更多领域应用并互通互认。全面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各层级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体系,全省汇聚政务数据达到700余亿条。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

当前,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放"的领域,提升"管"的效能,优化"服"的质量,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注入新的动能。

踔厉奋发写辉煌&恰趁东风再起航

公主岭市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xx年11月7日)

写在前面

这是和谐美好的"玉米之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这是兴旺富强的"公主故里",良田沃野锦绣,经济繁荣向好!

十载激情岁月,十载奋斗拼搏。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公主岭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一主六双"和"六城联动"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年来,公主岭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一批批人的奋力耕耘,谱写出一幅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锦绣画卷;用一个个真实的数字,标注出公主岭的十年巨变;用一次次巨大的跨越,彰显出公主岭的无限生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公主岭市正步履不停、笃定前行,以新举措、新突破,向人们显现出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新型中等城市的巨大力量和打造成长春新城区的光明前景。

十年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十年科学发展,十年成就辉煌。

十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但对公主岭市来说,却是奋飞的十年,辉煌的十年。

长春国家农业高新区获批,现代农业发展的动能强劲;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县域综合实力得到全面跃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人民安居乐业岭城上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驱力上走在前时光流转中,公主岭市保持了全面发展的旺盛活力,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精彩答卷。

一、立足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跃升了

天朗气清,公主岭市长春国家农高区的重要项目--科创中心建设工地上,

一片忙碌景象。透过繁忙的建设场景,这里未来的发展蓝图已清晰可见。

"这里产业集聚,发展政策好、空间大,居住环境也很舒适,很多企业愿意来这里发展。"公主岭市相关领导对农高区的发展充满信心。如今,从中化先正达、中农集团,到隆平高科,一批国际化、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企业接踵而至;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黑土粮仓会战、无人农场等农业科研项目纷纷落地。

集新、集才、集产,十年发展,公主岭市成为优质农业企业投资兴业的集聚地。

全面推进农高区建设,是公主岭市从实际出发,借势而为,立足"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和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担当,是向全面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新型中等城市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全市锚定"八城"目标的一个缩影。("八城",即: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打造"实力之城";以城乡建管为重点,打造"品质之城";以农高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创新之城";以乡村振兴为重点,打造"希望之城";以城市品牌为重点,打造"文明之城";以民生保障为重点,打造"幸福之城";以社会治理为重点,打造"法治之城";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打造"绿色之城")。海阔天空,奋发有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拥有巨大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正加速形成。

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年来,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城乡人居生活展现了新面貌,产业集群发展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公主岭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县域综合实力得到全面跃升。十年来,全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地区生产总值从208亿元增至亿元,位居全省县级首位;财政收入、规上工业产值、限上社零额均位居长春六县区首位。

--农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成功入选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园创建单位。先后荣获中国优势产业示范市、"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优秀基地、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等荣誉。

--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做大以汽车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工业立市势头强劲,规上工业产值稳居全省县级首位;服务业占比从%上升到%。台湾工业园、广远工业园、一汽富晟产业园形成园区效应,君子兰基地、恒通生态园、坤圣园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

驱动战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发展到39户和26户。

--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优势产业发展提速、新增长点培育提高等"三大工程"齐发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向轻量化、智能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向食品产业升级,以大岭汽车物流园区、范家屯智慧物流园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种子产业基础越发坚实,文旅产业优势逐渐显现。

同时,公主岭市突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创新型项目和重点企业,香港易商集团、中石油、中铁建、上海韵达、中通、申通等超亿元、超10亿元项目签约落地。累计开工韵达吉林快递电商总部基地、鸿丰物流、易商红木大岭汽车物流园、吉林广远工业园等重点产业类项目219个。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公主岭市广泛开展"万人助万企""服务企业周""百名科长测评"活动,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净增市场主体万家,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分别达到万家和万家,"四上"企业发展到312户。

非凡十年,非凡印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曲曲奋进的乐章正全面奏响。

满眼风光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新旧动能转换积厚成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让公主岭市的综合实力不断跨越提升,加速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写好大农业文章,农民腰包更鼓了

又到收获季,繁忙的岭城大地上,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袋袋粮食颗粒归仓,放眼望去,满目的金黄,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今年,合作社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地块产量增收10%以上。"说起今年的产量,公主岭市乾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喜笑颜开。

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的背后,彰显了公主岭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据统计,公主岭市20xx年至20xx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81元增长至18352元,实现翻番,交出一份喜人的发展答卷。十年来,全市高标准写好"大农业"文章,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条,使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干部。"以前,很多农村百姓都有这样一个理念:自己没干过的事不敢干,得一定要看到别人成功了,有把握投资了他才干。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公主岭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引路和科技带动,促进了全市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种豆角效益好,村上也挺支持,还有干部带头人,百姓也都相信。"公主岭市八屋镇久丰村的豆角种植合作社技术带头人丁文范说:"我最初第一是

想干点事,第二就是想带领大家致富,为全村人蹚出一条路,利用家家户户房

前屋后的园子达到收益最大化。"在丁文范的带领下,久丰村的豆角产业逐渐发展成熟,并扩展到八屋镇所有乡村,村民收益大幅提高。

这只是公主岭农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如今,在公主岭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融合发展已成为潮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批涌现,带动众多农户抱团种粮,丰收变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主岭市各地、各部门充分依托乡村资源,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乡村产业全链条增值。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千亿斤粮"工程,粮食种植面积达461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落实3000亩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26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和1000亩农业农村部玉米籽粒机收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怀德镇三里堡香葱产业为基础,打造了香葱地理标志,示范引领香葱产业集群发展;以恒通园区科企融合基地为基础,推进恒通育苗中心二期建设,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种苗基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广永发坤圣园产业融合模式,增加紧缺农产品供给,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在实施"秸秆变肉"暨"三百万头"肉牛产业建设工程中,投资亿元的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正有序推进。目前,桑树台和玻璃城子牧场建设均已开工。

围绕典型产业重点发力,聚焦五大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公主岭市依托资源,以范家屯恒通生态农业、大岭君子兰文化园、二十家子满族风情园等"打卡地",打造出产业融合、特色农业、公放文旅三条"发展线","沉睡"的资源被"唤醒",让农民从"收一季"到"季季收"。

十年来,公主岭市全力攻坚黑土地保护和种业研发两大核心领域,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试点70万亩、国家高标准农田项目万亩,保护性耕作达万亩,粮食单产全国居首;坚持优化农业结构,规模以上棚膜园区发展到

60个,生猪年发展量达260万头。

一产向好,二产变强,三产兴旺,乡村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如今,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岭城广袤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三、提升百姓获得感,生活品质提高了

"景色优美有层次,人与河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72岁的公主岭市民胡鑫每天早晚都会准时到公主岭市响铃公园滨河步道上"打卡"。他说:"我退休前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我是看着这里一点点漂亮起来的。"

如今,历经多期整治,响铃公园的水质明显改善,成为市民们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响铃公园的变化,只是公主岭市针对群众所想所忧所盼,更新城市的着力点之一。他们铆牢民心工程,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让群众的幸福体验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

十年间,该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推行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城市、最美乡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跃升。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主城区形成"六横八纵"路网格局,工业大街、岭东路及72米宽的岭南大街等14条街路竣工通车。新建及改扩建102国道公里、老旧路897公里、通屯路741公里,屯路硬化率达%。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公里,乡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

--全省县级首家地下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处理能力4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龙湖引水、高铁站前广场等重点项目全面竣工。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明珠立体游园等重点民生项目投入运营,大岭镇、龙山乡等4个乡镇被评为全国卫生乡镇,城乡功能品位明显提升。

以人为本,促进了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不断提升。

--累计实施民生实事400余件,7570户160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突出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均超过省定计划。

--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棚户区万余套、老旧小区91个地块,完成房地产开发1081万平方米,万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科学规划教育布局,胜利小学、一中、四中新校址投入使用。

--持续提升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90%,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享受长春政策。从建立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到正式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主岭市医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医保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推出"德行天下公主岭"城市名片,提炼"尚德明礼、钟灵毓秀、豁达刚毅、诚信好客"的城市精神,启动吉商文化园建设,完成《马占山》等四部大型吉剧创作,组建全省第一家乡镇文联,连续10届入选全省文明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为让百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公主岭市全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空间装修设计时尚、空间精致和谐,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每当夕阳西下,公主岭市环岭街道火炬村的文化活动室内便热闹起来,丝竹管弦之声在整个街道上空回荡。晚饭后,除了遛弯儿、聊天,村民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

"我每周都会联系乡亲们在'农家书屋'举办书会友,带动乡亲们参与文化活动。"环岭街道火炬村68岁老党员潘洪俊是一名文化爱好者,他说在"农家书屋"写写字,学画画,唱唱歌,会觉得心情好,精神佳,身体更健康!

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送戏下乡"让百姓在田间地头一样能看到好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把光影世界带到村落深处通过精神文明高地的打造,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闲暇时间变得更充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公主岭市更多的民生红利将渐次释放,泽被百姓,温暖人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新的征程上,公主岭市将以赶考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新型中等城市。

荡除黑恶&守护安宁

封丘县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14日)

自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开展以来,封丘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全国扫黑办部署要求,聚焦"十件实事",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坚持依法严惩,深化行业整治,以更强的斗争精神有黑必扫、除恶务尽,确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不断走深走实,以空前的力度和决心推动工作,扫黑除恶斗争取得显著成效,有力维护了全县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必须把源头治理作为扫黑除恶的治本之策,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封丘扫黑除恶工作中,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让封丘人民共享长治久安。"该县县委书记冯利霞说。

黑恶不除,则民不安宁。截至目前,该县共核查办理涉黑恶线索197条,打掉涉黑恶犯罪组织3个(包含所承办的鹤壁市张伟案),其中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两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个,执行涉黑恶财产到位金额7950万元;查处涉黑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23起,工作推动不力问题29起,党政纪处分44人,组织处理8人,下发"三书一函"56份。

一、高位推动咬定目标不放松

自扫黑除恶"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封丘县迅速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有关常委、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法检两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县委政法委书记任指挥长,研究制订了《20xx年封丘县扫黑除恶"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封丘县扫黑除恶斗争整改提升工作方案》。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凝聚常态化扫黑除恶强大合力,将扫黑除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特别与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有机结合,坚决落实好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

今年8月以来,该县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1次四大班子联席会,专题研究扫黑除恶工作,召开两次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对扫黑除恶"百日攻坚"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对郭文钊、李红卫等涉黑恶犯罪线索进行检

举揭发;成立6个督导组,强化问题交办督办,推进专项斗争向纵深开展,确保扫黑除恶无死角全覆盖。

加强治理,强基固本。该县扎实推进"五星"支部创建,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书记工程,压实乡村主体责任,着力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村"两委"换届中,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资格联审,调整不胜任不称职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对排查出的软弱涣散村进行整顿。该县在创新实施"3+N"全科网格化管理中,实行政务+警务+社务"3+N"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党的建设、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党群联动、数治融合。今年以来,全县"三零"创建村达标占比%,"三零"创建企事业单位达标占比%,全县刑事立案838起,发案率同比下降%。

二、重拳出击多管齐下拔"病根"

20xx年11月18日13时30分,随着法槌声响起,审判长聂建红宣布:"现在休庭,本案将择期宣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央挂牌督办的张某等41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组织卖淫罪、非法拘禁罪等重大涉黑案历经4天的开庭审理,告一段落。该案涉案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案卷及证据材料多达176册。为确保"黑财清底",封丘县法院运用联动机制,与公安机关等部门赴涉案所在地清查查封、扣押在案的财产,执行到位财产万元。该案也被省委政法委评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省十大精品案件之一。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必须深挖根治,以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态度,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才能及时回应群众的满心期待!"该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闫建平说。

该县对上级扫黑办交办线索、12337智能化平台反复举报的重点线索,集中评查复核,严格落实重点线索核查纪委书记、公检法"三长"负责制,推动扩线深挖。核查中央督导组交办线索46条,公安部交办线索16条,省公安厅交办线索20条,市公安局交办及其他线索115条。同时,严格落实新乡市扫黑办《线索核查和涉黑恶案件通报会商机制》《线索核查案件办理工作指南》深挖彻查黑恶案件,严打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同时,对交办的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对上级交办的举报信件、问题线索和积案进行集中核查侦结,将所有收集到的线索全部清零,实现清仓见底,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漏网之鱼",坚决铲除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

三、长治长效固本清源促发展

打击声势不退,整治力度不减。该县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案件展开强力攻坚;坚持打防并举,注重标本兼治,紧盯涉黑恶重大案件,坚决做到有乱必治、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有腐必反、"打财断血",除恶务尽。

为确保实效,深入各乡镇、重点行业领域走访调研,不断拓宽线索收集广度、提升线索研判精度、强化线索挖掘深度,对20xx年以来的问题线索重新梳理排查,严格落实"一案双查""一案三查"制度,紧盯提示、反馈、备案、督办各环节,加强全过程管理,聚焦信息网络、自然资源、工程建设等行业领域,发出提示函7份,下发以案促改通知书4份。该县纪委监委查办涉黑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6件,已查结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4人,组织处理两人。自"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该县打掉了一个敲诈勒索恶势力犯罪集团,涉及一案6人。

为发动群众和营造氛围,该县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把贯彻落实反有组织犯罪法作为20xx年常态化扫黑除恶牵引,将其列为"八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开展送法"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发放反有组织犯罪法单行本6000册、宣传单3万余份,开展宣讲活动20次,发布公众号210期,制作扫黑除恶专题展板160块,悬挂宣传条幅5000余条。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培训300余名政法干警、3万余名党员干部,开展扫黑除恶普法活动20余场次,设置违法犯罪线索举报箱640个,张贴《关于征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线索》的通告1万余份,发放宣传单5万余份,悬挂横幅5000余条,印发《重拳出击扫黑除恶》读本3000册,防养老诈骗海报7000余份,定制扫黑除恶、网络诈骗等移动通信短信10万余条;将宣传发动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结合起来,通过主流媒体全面宣传、新兴媒体多维宣传、户外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选树宣传等形式,持续营造全民知晓、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扫黑除恶斗争的深入开展。

砥砺奋进踏征程&步履铿锵攀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子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xx年11月2日)

十年时光,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隆子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满意答卷。

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十年来,隆子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长期性、基础性政治工程、民生工程,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得者卓嘎、央宗的事迹广为传颂,民族团结"九进"活动扎实推进,玉麦乡、斗玉珞巴民族乡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创建自治区、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0个,选树表彰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3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十年来,隆子县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形成以黑白花奶牛养殖、黑青稞加工、黑藏猪和黑藏鸡养殖为主的"四黑"特色农牧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隆子机场开工建设,国道219线隆子段、曲玉公路、俗三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顺利通车,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公里,11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县乡互通、乡乡互通的交通大环线格局进一步形成。

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高压氧舱、核酸

实验室建成使用,县藏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交付使用,11个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级卫生室新建(改建)工作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参保率提升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医疗卫生得到全面提升。

村级文艺演出队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犀鸟之魂》《黑青稞》等独具特色和韵味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红色遗迹、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有效保护利用,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二、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十年来,隆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隆子,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十三五"以来,累计修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垃圾转运站4座,新建厕所24座,县城道路清扫覆盖率达100%,县、乡垃圾清运及处理体系初步建成。

大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及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村饮水工程项目,不断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体系,地表水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II类标准,达标率100%。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县城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可达到90%以上。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绿化,深入实施乡村"四旁"植树和"见缝插绿"工程,巩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和"无树村""无树户"消除成果。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个、自治区级生态村76个,并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三、强边工作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子县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区党委、市委强边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强边固边、兴边富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认真落实强边固边工作措施,构建了"人人是哨兵、村村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的大联防格局,组织部队官兵、护边联防队员等常态化开展巡边工作,进一步提升边境管控能力。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人在,边境才能稳"的重要指示要求,积

极稳慎推进边境小康村和抵边搬迁工作,28个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已实现1874户6000名群众入住。

加快推进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边境乡镇、村实施饮水安全项目14处,投资3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国电网络、移动信号、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100%,6个边境乡已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31个边境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曲玉公路建成通车,边境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特别是20xx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励群众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隆子县深入学习、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桑杰曲巴同志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事迹,打造桑杰曲巴旧居和红色爱国巡边体验路,着力把玉麦乡打造成了边境党建示范点、乡村振兴示范点、军地共建示范点和爱国守边红色教育基地"三示范一基地"的自治区级党建示范点,逐步引导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十年磨砺宝剑成,芳苞初绽香未浓。楼外风光开胸臆,须知还有更高层。十年积累,十年进取,隆子县以全新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书写更新更美的壮丽篇章。

点燃初心之"火"&照亮奋进之"路"

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综述

(20xx年11月10日)

百年党史常学常新,初心使命常悟常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坚持将学党史与悟思想融会贯通、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通过创新学习载体、开展"学党史、感党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举措,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为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该中心党支部曾被市委评为"延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勤学--常温党史,用初心之"火"点亮信仰之灯

7月4日至5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赴榆林市,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

大家先后来到绥德县郝家桥革命旧址、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等,通过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上现场党课、分享学习感悟等方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全体党员干部还观摩了"黄土高坡生态治理样板"米脂县高西沟村、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和榆林市大地种业肉牛养殖基地,学习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畜牧产业建设及动物疫病防控经验。"虽然历史已远去,但红色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大家表示,要把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工作中,为加快延安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的一个缩影。

为持续巩固拓展党史教育学习成果,该中心党支部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载体,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竞赛、学习分享、研讨会等为线下载体,利用"学习强国""党员小书包""党建云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信息群等线上平台,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十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期主题读书班、举办一场专题报告、开展一次分享交流、组织一场主题竞赛、过好一次政治生日、做好一次政治承诺、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讲好一堂特色党课、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办好一件实事,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回顾近两年的工作,学习党史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贯穿始终

的关键点--

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学党史、感党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用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境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题讲评竞赛活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举行"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主题活动暨全市动物疫病预防员技能大赛、党史知识集中测试、"迎国庆"登山比赛活动该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分享交流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冒热气,让党员的爱党忠心更炽热、为民初心更闪亮、奋斗力量更磅礴。近两年来,共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史专题学习29次,其中专题党课8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8次,营造了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的浓厚氛围。

二、细照--争当先锋,用榜样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延安市宝塔区3例布病病例,系同一行政村。"6月中旬,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浏览布病疫情时发现内蒙古乌海市报告了这一情况,立即联系市疾控中心,查明其中有2例构成了聚集性疫情,且患者有从事羊只养殖、贩运活动。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接到通知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员李美文、刘山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于是,他们在次日一大早便同市农业农村局、市疾控中心等人员一起,前往宝塔区姚店镇,对源头3公里范围以内的所有家畜进行采样,并在实验室连夜进行化验。确诊后,及时提出处置意见,防止疫情扩散。

由于在工作中担当作为、甘于奉献、处置及时、表现突出,李美文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及"延安市第十届青年科技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刘山先后被评为"'十二五'期间全省畜牧兽医工作先进个人""20xx年度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

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像李美文、刘山这样的党员有很多。他们坚守岗位、踏实工作,勇担责任、争当先锋,积极参与动物疫病诊断与处置、养殖场技术指导等各项动物防疫工作,促使全市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有序开展,抗体水平常年维持在70%以上,近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为延安畜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示范。该中心党支部坚

持用榜样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采取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及展板、文化墙展示等形式,掀起对标榜样、见贤思齐热潮。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我坚持边学边查、边查边改,收获很大。"在2月18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洁谈了收获,剖析了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

党史学习教育要常态更要长效。该中心党支部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契机,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近两年来,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共5次。同时,坚持把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与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共查摆问题4个,已完成整改4个,以优良作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笃行--办好实事,用暖心之举彰显为民之情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学史力行,实干为民。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持续深化"学党史、感党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4月,赴黄龙县为养殖场送去技术与关爱;深入延川、延长、宜川、黄龙等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并宣讲防疫政策;5月,走进志丹县、吴起县,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人畜共患病预防和控制等;深入包扶村甘泉县桥镇乡闫家湾村进行扶贫慰问;6月,赴安塞区、甘泉县、洛川县、富县、黄龙县和宜川县,开展20xx年春防技术指导和布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科普宣传活动;9月,赴宝塔区、延川县开展人畜共患病科普宣传这些场景均是该中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下基层、到田间的生动实践。

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广大养殖户和群众对人畜共患病的自我防护意识,还促进了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近两年来,该中心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8次,下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指导9次,深受群众好评。

学史力行,最终要落到实际工作中,在攻坚克难上见真章、在推动发展上求实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以提升组织力、强化引领力、激活原动力为着力点,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在李洁的娓娓道来中,一项项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突破性成就逐渐展现:中心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续展考核验收并取得授牌,实现了十多年来核心工作

的全面提升;参加全省竞赛动物疫病防治员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个人奖项分别斩获一等奖、三等奖,实现了多年来此类奖项的最好成绩;无疫小区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黄龙正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已通过"省级猪伪狂犬病净化场"和"国家级猪伪狂犬病净化场"申报评估工作,"无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和国家验收,实现了延安在省级以上此类认定零的突破。

学在前、走在前、干在前。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正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我市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健康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防震减灾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地震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担当作为、锐意创新、迎难而上,防震减灾现代化事业呈现蒸蒸日上、创新发展的新局面。20xx年,该局被评为"全国市级地震应急管理先进单位",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名列全省第一,20xx年州委、州政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考核为"优秀"。

十年来,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震减灾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州、县(市)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比拼"目标考核和财政预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对震情监视和震灾应急作出批示,多次深入州地震局调研指导工作,有力指挥双柏级等地震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十年来,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全州建成了包括测震、地下流体、电磁、形变等数字化地球物理场观测手段,9个监测台站、8个地下水观测点、42套地震监测设备、84个观测项目组成了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省、州、县(市)三级资源共享。大力实施地震监测台网标准化升级改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进一步提高,布局更加合理,台站观测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州地震监测能力达级,实现了州内3级以上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投资899万元建成地震预警系统18个基准台、11个基本台、96个一般台和143个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移动、广电、电信三大运营商电视盒子地震预警功能全部上线运行提供服务,地震预警手机App投入使用,在漾濞级地震、双柏级地震发生时发挥了预警效能。

十年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明显提升。更加注重强化灾前预防理念,严格执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办理核准累计582项,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23次68项,开展

重点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6项,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项目累计68个。全州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全部完成了数据汇交,累计完成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67724条,"一省一市"试点工作初步通过了省级验收,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为提高抗震设防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巩固示范创建成果,累计创建科普示范学校74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27所;累计创建减灾示范社区(村)24个。其中,国家级10个。

十年来,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提高。健全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编印地震应急指挥流程图、楚雄州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活动断裂图,层层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上下贯通、横向链接的预案体系基本形成。灾情速报网络健全畅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壮大,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保障进一步增强。投资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州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建设,实现国家至县四级联通应急指挥调度、左右协同信息共享。累计投入56万元,每年开展运维巡检和每周联调测试,确保设备正常有效。

十年来,全社会防灾意识持续增强。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六进"活动600多场次,组织参加全国、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及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小小讲解员比赛,获得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持续开展防震减灾教育进校园"五个一"和"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全州70所中小学校330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积极推动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全州共创建国家级、省级、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分别为1所、27所、74所,达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地震科普知识100期,电子显示屏发布151万条地震科普宣传内容,推送防震减灾宣传短信9600万条,创作防震减灾科普影视作品10部,发放科普图书近10万册、挂图及折页等150万余份(册)、光碟近2000份。

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定南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0xx年11月10日)

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队伍。20xx年8月换届以来,定南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按照省纪委监委"办精品案件、带过硬队伍"的要求,定南县纪委监委先后出台《定南县纪检监察系统提质量提效率提能力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主责主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两者相辅相成、相融相通,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一体化培养业务人才工作中,定南县纪委监委将干部文字综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组建写作小组和信息宣传员两支队伍,专门制订新进干部文字综合能力培养计划,建立旁听学习机制和写作讨论制度,实行"老带新""师带徒"的骨干培养计划,选取政治过硬、经验丰富、善于帮带、责任心强的干部,与写作新兵结成师徒,并选取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大师傅",负责统筹指导师徒结对机制的落实。

为加速审查调查业务人才培养,提高全县纪检监察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当前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实际,定南县纪委监委坚持学训一体,补齐业务短板弱项,开办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大讲堂,把审查调查业务作为核心课程;坚持一线练兵,提升锻炼实战能力,通过"师傅+骨干+徒弟"方式,组织13名干部"拜师学艺",让干部一案一成长;坚持上下联动,一体培养业务骨干,派出业务骨干到省、市纪委监委参与专案13人,其中省纪委监委鉴定评价优秀干部4人。定南县纪委监委坚持全县"一盘棋"思维,采取县乡联动方式,建立"室组镇"协同监督办案机制,统筹机关、派驻、巡察、乡镇纪委各板块力量,领着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开展监督、办案,"手把手"教方法、提能力;建立乡镇纪委干部跟班跟案跟巡制度,通过把镇纪委干部"请上来"办案和县纪委监委干部"走下去"办案,推动审查调查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乡镇纪委提升履职能力。今年以来,乡镇纪委共立案52件,同比增长%,乡镇纪委立案覆盖率达100%。

定南县纪委监委开展提质量提效率提能力专项行动以来,通过"系统抓、全员训、搭台练"方式,打好业务人才培养"组合拳",已办理留置案件4件7人,办案平均周期同比下降%,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力纪检监察干部早日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发挥统战法宝作用&汇聚追赶发展合力

党的十八以来全市统战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统战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盯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新部署,聚焦"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路径方略,坚持"以事聚人",组织实施"破冰塑形"聚力工程,凝聚各方力量促发展、保安全、护稳定。

一、强化引领聚共识坚守初心担使命

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是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市委统战部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作为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着眼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围绕"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及"四史"学习教育,支持各民主党派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进"四个认同"。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定期通报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联谊交友等制度。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等事项,开展政党协商32次,就重大问题充分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制定《民主党派市委会直接向中共定西市委提出意见建议制度》,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聚焦"十四五"规划编制、"双十大"产业链、川河经济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100余次,提出意见建议数百条,为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围绕脱贫攻坚、黄河国家战略开展民主监督,共有500余人参与,报送各类报告86份,向对口县区和部门提出意见建议500余条,为全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国家黄河战略落细落地作出了积极贡献。民革定西市委会被民革中央评为"全国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民盟市委会荣获民盟中央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市委会两次获得民进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聚力主线促团结同心共育"石榴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市委统战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组织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牵头制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民族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八进"活动,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百米长卷·万人签名、百人志愿·万人雨润、百场培训·万人教育、百场展览·万人参与、百位典型·万人感动"五百五万"活动,高标准建成市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览馆,创作民族团结进步"定西剪纸""通渭小曲"等非遗作品1220件,举办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2000多场次,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个、示范单位23个,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着力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市民宗委委员单位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累计投入亿,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xx年,1个少数民族乡、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如期脱贫,实现了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三、深化联谊建平台联心联力助发展

坚持以平台聚合、聚心、聚财、聚力,有效探索"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新路径。一是深化主题教育抓引领。以"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开展国防教育暨"八一"慰问等活动15场次;聚焦疫情防控、农村电商、文化惠民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500余场次,支持会员企业创建的18个"扶贫车间"带动1200多名农户脱贫增收。二是加强培训培养聚共识。制定《定西市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培训计划(20xx-2025年)》,坚持赴外交流培训与市内考察学习相结合,每年分层次、分领域培训120人,学习培训实效得到明显提升;加强政治安排,27名新阶层人士担任市县区人大代表,51名担任市县区政协委员。三是搭建平台载体树品牌。积极探索"新联会+商(协)会

+基地"模式,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同心"法律服务、电商消费、非遗传承等社会服务品牌,创建实践创新基地31个,命名市级实践创新基地6个。四是完善制度机制强保障。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人士)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局面;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召开定西市网络人士代表座谈会,解读有关网络法规政策,合力共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四、注重服务解难题促进"两个健康"

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市委统战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优服务、纾企困"工程,建立定西市级领导联系服务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等制度,健全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的工作机制,联合检察机关开展"维护民企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聚焦企业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组建10个民营企业服务专班开展"一对一"进企业、送政策、优服务活动,深化"千企调研纾困"行动,解决问题300多个,有力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投入6000多万元,探索形成"蓝天""田地""山楂小镇"等乡村振兴模式。动员民营企业家助力疫情防控,向兰州等地提供集中隔离场所,捐赠防疫物资2500多万元。建立政企互访考察交流、资源信息共建共享、重大节会联谊交流"三项机制",组建4个工作专班,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35家异地甘肃(定西)商会常态化联系对接,打造365家在外定西籍优秀企业家"创业智库",举办"山东、河南、云南、江苏、浙江等省重点企业家定西行"等活动,促成9个总投资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签约。

发展添活力&企业增动力

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综述

(20xx年11月3日)

丹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丹东振兴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丹东市发力打造"痛快办事"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沿海六市通办"40项"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容缺受理1731项,"一件事一次办"125项。政企直通车对接企业万余户,配备"公共管家"729名,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8%。

一、政府优环境不遗余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泉工业园区的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公司副主裁、总经理李宏一再向记者强调一个词:"丹东速度"。

"53天!当年的哈曼(丹东)项目,从开始洽谈到完成签约,只用了短短53天时间。"李宏告诉记者,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丹东市多年来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

20xx年,哈曼落户丹东,当年投资、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主要业务覆盖汽车音响、专业音响以及世界顶级灯光品牌制造,员工达1000余人,其客户包括宝马、奔驰、现代起亚、丰田等知名汽车品牌,同时,公司还为世界各地大型活动场所、歌剧院、电影院等提供专业音响设备。

如今,这种"痛快办事"的"丹东速度"已延续到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中。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哈曼公司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全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用地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同时,他们还为企业申请资金补贴及各项扶持政策,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

今年1月至2月,哈曼公司产值突破亿元。20xx年至2026年,哈曼丹东工厂计划投资3200万美元,引进6条世界顶尖水平的汽车音响扬声器生产线。公司新引进的生产线配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完成产品分装、组装工艺,并配备专业声学检测系统,对生产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性能检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哈曼生产制造基地。

更暖心的惠企服务、更精准的政策帮扶、更硬核的权益保护经过丹东市上下不懈努力,营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丹东振兴、营商先行"理念成为普遍共识,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等一系列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群众深切感受到在丹东办事的方便快捷,获得感明显提升。

综合优质的政策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轻装上阵的成长环境,齐心创业的工作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丹东市全力打造资金流入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企业发展的"福地"。

二、企业谋发展心无旁骛

近年来,丹东市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降低公用事业收费与物流成本、出台惠企奖补政策,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涌现出一批"专新特精"高成长企业。与此同时,丹东市努力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使丹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对人才、投资等要素的吸引力。

20xx年12月,丹东通达电力电器设备开关厂负责人卢俊峰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楼房镇投资建厂。从厂房选址、买卖谈判到过户取得新房证,楼房镇相关负责人全程陪同参与。为了让该厂办证手续一次过关,楼房镇采取模拟审批工作模式,提前掌握各个环节程序和要件,派专人跟进。今年1月6日,所有手续只用了20天就都办理完结,这让他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丹东市用"金牌服务"打造"金字招牌",用"权力瘦身"推进"服务健身",用"刚性治理"优化"项目生态",用"城市品质"激发"投资兴致"。

宏德蜡烛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振安区楼房镇10年,企业年产值从20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8000万元。"企业能够顺利壮大,得益于楼房镇的大力扶持。从土地手续、建厂房,到招工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接,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企业负责人王权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个天津销售商,听他说楼房镇的营商环境好,先后几次前来调研。20xx年,这个销售商决定在楼房镇投资,建了一个蜡烛制品厂。目前,企业手续已基本办完,1000万元投资也已到位。

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坚定了在丹东发展的信心。20xx年,哈曼公司销售额约2亿美元,纳税达1亿元人民币。"丹东市在营商环境方面为公司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安心扎下根来。"李宏感激地说。

三、群众享便利感受幸福

丹东市围绕打造"痛快办事"的文化,从教育引导、能力提升、舆论氛围、制度规范、机制创新和监督问责等方面持续发力,"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的理念正在成为共识。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完善登记流程,压缩办件时限。1月,抵押登记不再收取房屋土地价格评估报告或价格认定书,有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权登记的时间及成本;3月,将抵押权首次登记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变更登记、更正登记及金融联办平台受理的抵押权首次登记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

在此基础上,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制度,在办事大厅和网站公示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收费标准,设置"综合受理窗口"等举措,做到办事流程简单易懂、提供材料清楚、收费标准公开;为有需求企业、群众提供证书邮寄服务;采取实名制领号、增加办理窗口、干部值班巡检等方式,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群众效能。

"十一"假期刚过,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恢复了往日的忙碌,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窗口成立之初只有8名员工,现在已经服务群众5万多次。今年,这个窗口被列入"中国改革20xx年度案例"。在丹东百姓心中,这里更是解"急难愁盼",治"疑难杂症"的兜底窗口。丹东市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将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解决。遵循这样的思路,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追求新突破。

如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市38个县级以上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已提供服务8万余人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800余个。与此同时,"首问负责制""以函代证""告知承诺"和"容缺后补"等制度在实践中普遍应用,1732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248个事项实行"告知承诺"。

近年来,丹东市强化数字赋能,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

%,"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平均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即来即办"业务达到%,125个联办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好"。全国首个5G智慧办税服务厅、东北首家"无人警局"、24小时在线社保自助服务、115个高频事项上线"辽事通"等举措,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成为新常态。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丹东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法治底色描绘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陇东市司法行政系统扎实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12日)

今年以来,我市司法行政系统紧扣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部署要求,靠实责任、履职尽责、强化落实,督促指导各县(区)、各单位扎实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不断深入,《宪法》以及《民法典》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走进田间地头,在农村全面覆盖。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持续提升,村(居)两委成员、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群众积极参加法治培训,争当"法律明白人"在乡村形成新风尚。乡村法治阵地建设集宣传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潜移默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普法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雪亮工程"及相关技防设施齐全,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治理效果良好。

今年,市委宣传部、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联合印发《进一步深化"法律九进"活动提升全民法律素养的实施方案》,在全市扎实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

截至目前,市司法行政系统在乡镇、社区、村组开展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宪法》《民法典》等专项法治宣传活动16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7万多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800多人次。联合庆阳广播电视台、陇东报社创办《法治庆阳》栏目,以"巧儿说法"普法品牌为引导,宣传报道典型案例132个。征集全市民主法治典型案例,编印了《民主法治典型案例》手册,发放到8县(区)121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和76个社区。

通过法治乡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水平,村级组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村委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更加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更加规范;群众法治意识、道德意识明显提高,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减少了,高价彩礼、婚丧嫁娶互相攀比、不赡养老人等现象明显减少。

二、"331"工作法取得实效

聚焦农村群众法治新需求,我市制定印发了《进一步扩大基层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工作方案》,变"套餐式"普法为"点餐式"普法,创新推出"331"工作法:即《民法典》宣传、"巧儿说法"宣传和在各县(区)选取1个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的村开展法治宣传试点"三项活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律明白人"培养和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建"三大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群众法治意识薄弱这一问题,促进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有力提升了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市先后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7个。创建申报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个,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3个。农村"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全面开展,依托甘肃省"法律明白人"网校平台,注册培训"法律明白人"5680名,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690户,有效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市司法局借助甘肃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庆阳分中心平台优势,组建庆阳市"巧儿说法"律师服务团队,线下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普法活动。开设12348法律服务热线"巧儿说法"律师席位,线上为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庆阳、天水、平凉地区的农村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畅通法律服务有效途经。

三、矛盾纠纷化解有效

目前,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各级各类调解组织1647个。其中,村级调委会1235个,社区调委会64个,乡镇调委会118个,街道调委会3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71个,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调委会156个,并创办个人调解工作室23个,为全市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

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最大限度预防一般性社会矛盾纠纷转化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从源头上坚决遏制命案高发势头。司法行政干警、人民调解员、乡村干部深入乡村农户,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重点针对赡养纠纷、抚养纠纷、扶养纠纷、继承纠纷、婆媳纠纷、家庭暴力、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进行全面排查,并认真登记、建立台账、梳理汇总、及时化解。

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全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的通知》,

集中力量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建立了专项行动受理调处登记台账,严格落实"日报告"制度,积极调处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按照数字政府建设理念,对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统计、分析,形成《人民调解工作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落实重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把信息网络延伸到村组、社区,保障信息畅通,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对不宜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或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导入法治轨道,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杜绝风险隐患。

在市、县(区)、乡镇三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努力下,法治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入人心。乡村法治服务设施建设到位、体系健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法治文化及特色产业发展形式多样。农村人居环境整洁优美,村容村貌全面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国家各项惠农利民政策得到落实,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奋楫扬帆启新程&踔厉奋发谱新篇

宝丰县"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综述

(20xx年11月9日)

作风一变干劲足,能力一提局面新。时下的父城大地,到处呈现丰收的喜悦景象。从城市社区到乡间田野、从企业车间到项目工地,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抓项目、搞建设、谋发展的热潮滚滚而来。一个个重大项目、致富产业、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宝丰县"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号角在春天吹响,从料峭早春到火热盛夏,再到金秋收获,宝丰县不断书写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坚持人民至上夯实民生保障

"昨天买的房,今天不动产权证就办好了。"11月3日上午,在宝丰县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李歌夫妇拿着不动产权证激动地说。

"通过推行'交房即发证',该县有效解决了群众交房交证不同步等问题,今年以来享受'交房即发证'政策红利的业主已达16500余户。"宝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月霞说。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宝丰县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为民办实事作为能力作风建设成效的"检验场",把广大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针对群众反映的"办证难"问题,宝丰县建立容缺办理机制,实行"一张身份证办理登记"服务模式,变"材料手中传"为"信息上网办",改"群众跑腿办"为"内部流转办",帮助4万余名群众解决了难题,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信访量同比下降75%,相关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收录汇编,并在全国推广。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今年以来,我县抓紧抓实就业、教育、医疗等十大重点民生领域,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揪心事,以党员干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宝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庆介绍说。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始终将"稳就业、保就业"放在首位,为广大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举办"春风行动"暨"万人助万企"线下专场招聘会和线上网络招聘岗位发布等,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

位1万多个,为80多家企业解决急需用工问题。同时,189家企业享受稳岗补贴共计万元。

--每天一元钱,孩子课后有保障。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县财政每学期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统筹县域"六大文化"资源优势,提供校园服务项目200多项,学生参与率达%;同时,全面推行暑期托管服务,破解了县城双职工家庭孩子和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辅导贵"的问题,家长满意度100%。

--出台"大病外聘专家"和"五病二次报销"政策。政府出资,用于聘请省级以上专家会诊、手术及"五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慢阻肺、肺结核)患者二次报销。前三季度,该县为患者节约综合费用万元,鉴定"五病"患者万余人,实现"五病"基础用药免费。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入学难问题,找准成因、靶向发力,投入资金9230万元,在城乡新建幼儿园4所、小学2所,改扩建小学7所,新增学位3782个,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学校辐射面、学位覆盖率不断扩大。

--完成雨污分流改造60余处,新建、改建雨污管网190余公里,城区积水问题得到整体性解决;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2个、"文化驿站"20个,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2820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培训28988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92人截至10月底,宝丰县民生支出完成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全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党员干部提能力、转作风中不断攀升。

二、深化改革创新汇聚发展动能

从乡镇中心校的教学专干竞聘到校长岗位,这是王元奎之前从未敢想的事情。"竞聘上岗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我就是亲历者、受益者。"11月8日,宝丰县李庄乡初级中学校长王元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暑假期间,全县356名竞聘人员走上"擂台",经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比拼,成功竞聘105个校长岗位。

"这是我县在20xx年第一轮'县管校聘'的基础上,对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后开展的第二轮校长竞聘上岗,目的是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该县教体局局长王晓朴介绍说,3年前,宝丰县打破校长终身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

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更大舞台。

"县管校聘"改革只是宝丰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在教育、医疗、投融资体制等13个领域全面推进、持续发力,为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考评方式,举办"党建引领、比拼四季"工作大比拼擂台赛,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重奖优胜单位;推行"管委会+公司化"改革,深入开展"三化三制",宝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获全省最具竞争力"百亿产业集群"称号。

"突破藩篱、改进方式,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宝丰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代强说,"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宝丰县不断推动党员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大转变,形成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迸发了锐意进取的动力。

今年6月,全省首家县(区)级政务服务满意度回访中心在宝丰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这是该县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

该中心以电话回访、现场回访、上门回访等方式,变"被动"受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变"等意见"为"找意见"。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回访企业和群众5100余次,收集问题11条,合理意见建议23条,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次回访满意率达100%。

不仅如此,宝丰县推行的便利老年人服务、有诉即办、"政银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多项政务服务改革工作走在省、市前列;校长职级制改革、统计改革获全省改革典型案例"红榜通报";"县管校聘"被列入改革兴豫典型案例;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提升15个名次进入第一方阵,其中项目保障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我们将坚持思想破冰、行动提速、能力提升,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树立创新思维,多领域、广角度、深层次推动改革,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聚合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成高原'。"王代强说。

三、强化为企服务推动经济提速

"在县工信局服务专班的悉心服务下,我们的实验室从申报到公示用了不到30天。"11月4日,提起即将获批的"平顶山市石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五星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红涛感激地说。

五星新材是一家生产高纯石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今年4月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年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六成以上,在全国石墨碳素行业标准制定、市场价格、技术研发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今年前9个月,该公司纳税9329万元,同比增长235%。

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五星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宝丰县开展的常态化惠企纾困"大走访、大宣讲、大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积极帮助五星新材申报建立实验室。"实验室获批建立后,公司石墨产品纯度将达到%,生产周期缩短45天。"郝红涛说。

这是宝丰县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助力企业稳健发展的生动案例。自"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该县把提高"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检验作风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据宝丰县工信局局长楚亚辉介绍,今年以来,全县314名助企干部深入260家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共排查出企业问题168件,解决率100%,企业满意率达100%。重点项目建设是战场、赛场,更是检验干部能力作风的考场。

"今年以来,全县谋划亿元以上项目53个,总投资557亿元;开工项目141个,总投资579亿元。"宝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县发改委主任金晓辉说。

宝丰县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重点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锚定"两个确保",聚焦"十大战略",力求做到载体抓活、效果抓实、机制抓常,以优良作风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检验干部能力,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得益于宝丰县的"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投资50亿元的河南表面处理产业园项目顺利施工。"目前,5栋厂房已封顶,两条主路已硬化,建设进度超过了预期。"该项目负责人刘光远高兴地说。

能力作风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换挡提速,141个挂图作战的重大项目落地落实:五星新材年产3万吨新型核反应堆石墨材料顺利开工;国玺超纯年产1000吨7N超纯金属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高纯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已经办理完毕。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减仓清仓",宝丰县推行"交地即发证",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上市难问题,已为铁福来、五星石墨、京宝焦化等30家重点企业解决不动产权证办理问题。

为助力企业稳健发展,该县为15家企业发放高质量发展奖励300万元;帮助19家企业与高等院校达成技术研发合作;为20家企业落实满负荷生产奖励280万元;164家企业纳入省、市、县三级工业企业"四保"白名单。

能力作风建设破冰开路,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前三季度,该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位居全市第二;新增规上企业35家,增长%,位居全市第一,获市政府通报表扬,并获得100万元奖励资金。

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宝丰县广大党员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发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激活发展动能,以一个个铁脚板、宽肩膀共同扛起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重任,为实现"两个确保"和"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奋斗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奋楫争流正当时&赋能经济新跨越

20xx年韶关高新区招商引资综述

(20xx年11月7日)

截至9月底,韶关高新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新签约项目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签约总金额357亿元。

项目是增量之源、发展之本,是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今年以来,韶关高新区围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建立"一区十园"高质量发展新机制,立足招大引强,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韶关高质量发展集聚了新动力。

一、项目为"王"企业抢滩登陆

今年1月,朗圣药业韶关生产基地项目开工,这是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健康产业项目,达产后年产值约30亿元;

4月,占地仅26亩、投资5亿元的炬光科技医疗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开工,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三个月,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

一个个含金量高、社会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纷至沓来",究其原因,还是韶关高新区招商引资"洼地"带来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韶关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成立6个招商专班,围绕"3+3"主导产业,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依托莞韶帮扶,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聚力承接湾区产业梯度转移培育产业集群。

同时,坚持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去社会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突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等主责主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加快构建起"一区十园"新发展格局。

此外,坚持创新引领,集聚创新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设立了"韶关高新区科技创业种子基金",出台了《韶关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1+3政策体系,着力构建良好的科技创业生态。现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家,碳中和、先进材料等11家高水平研究院;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韶关实验室拥有国家级CMA资质认证,旭日国际、丹霞生物拥有国家级CNAS资质认证。

如今,韶关高新区正吸引着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抢滩登陆。值得一提的是,

韶华科技项目的动工建设,实现了半导体产业的从无到有。更可喜的是,由此引发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效应正不断显现。

二、服务走"心"企业降本增效

如今,韶关高新区项目的落地速度之快,已然成为经常谈论的话题。

正威韶关新材料科技示范城项目从政企双方首次洽谈到正式签约用时仅5个月,从签约到动工用时仅2个月。

韶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从政企双方首次洽谈到正式签约用时不到3个月,从签约到动工用时不到40天。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落户于此,背后是韶关市以及韶关高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方土地能不能"热",靠纷至沓来的客商;能不能一直"热",要靠亲商安商的环境。

"服务企业不遗余力、不留余地,让企业全心全意谋发展。"这是韶关高新区对客商的郑重承诺。

机关搬出去、企业请进来。20xx年底,韶关高新区管委会搬出莞韶大厦,把最好的资源用来打造科技创新孵化载体,鼓足企业落户发展信心。

今年以来,韶关高新区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设立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取""全市通办"专窗,通过数据对接、高效流转、并联审批,天即可办完所有开办企业手续。实现环节再简化、成本再降低、服务再提升。

先后制定出台《韶关高新区领导班子和部门挂点联系企业》《韶关高新区关于建立企业诉求联动处置机制实施方案》《韶关高新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实施方案》等服务企业工作方案,建立起服务企业工作制度体系,提升纾困惠企工作实效。

精准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加强校政企对接,组织召开4场校企对接会,韶关学院与广东欧莱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高新区创服中心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保障。

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务实的政策红利让项目"找上门",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全心服务的姿态确保服务"跟上去",让项目早落地、早运营、早见效,

让企业不仅能在韶关高新区落地生根,更能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20xx年以来,新签约招商项目投资总金额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2个;新开工项目43个,总投资亿元。华天科技、正威国际、三峡新能源、明阳智慧能源、朗圣药业等大型优质企业先后动工建设一系列"硕"果,真金白银地"量化"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活力。

奋进之笔书新篇&培根铸魂育新人

名山区"教育强区"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2日)

教育,既牵国运,又系民生。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名山区教育局全面贯彻"教育强区"工作方针,围绕建设川西教育强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喊响"学在名山"口号,着力打造品质教育、优质学校、名优队伍,培养卓越学生,擦亮名山教育"金字招牌"。

A蓝图绘制答好"质量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一直以来,名山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提升"工程纳入五项重点工程之一。组建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强区推进小组,统筹推进教育强区工作。印发《雅安市名山区教育强区推进小组工作方案》和3个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有目标、有任务、有举措、有督查。

在名山区教育局看来,"教育强区"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有详尽的规划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打造一流的领导体制、一流的教育体系、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教育效应"六个一流"为目标,营造"品质教育、优质学校、名优教师、卓越学生"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力和影响力走在全省同类地区前列,建成全国有声誉、全省居前列、系统有影响、群众有好评的川西教育强区,喊响"学在名山"品牌。这是名山区教育强区规划的蓝图。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金昌市紧盯群众需求,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启动20xx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组织送文艺、书画、图书、电影等8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送文化下基层2100多场次,将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入基层群众心间。

--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今年以来,举办了迎新春网络春节文艺晚会、"多彩少年梦·扬帆新时代"网络少儿新春文艺晚会等线上演出,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欣赏精彩文艺节目,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培育打造"书香金昌"品牌,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七进"工程,在城乡客运站、医院等人员聚集区建成"悦读驿站"10个,命名"书香村镇"12个,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100多场次,分区域组织举办农民阅读大赛3场次,读书氛围日益浓厚。为农村地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5个、健身路径23个,创建"体育特色村"10个,基层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经济。永昌县南坝滑雪场入选全国10条精品冰雪旅游线路,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和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结项验收,龙景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补短板项目顺利推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标杆,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申报获批为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文化铸魂,行稳致远。迈进新征程,金昌正以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提升乡风文明新高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最强音

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述

(20xx年11月5日)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广东林业大市,韶关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现有森林面积1371743hm2、林地面积1446366hm2、林木覆盖率%、森林蓄积量100669371m3,森林资源的核心指标数据均稳居全省前列,是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块绿洲,素有"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和"南岭生物基因库"之称。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对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构筑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36项指标和24项工程建设全部达标,森林质量稳步提升,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态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奏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绿色发展主旋律。

一、先行先试立潮头唱响敢为人先"主旋律"

创森行动之初,我市高水平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广东省韶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xx-2027年)》,印发《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xx-20xx)》《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创森工作的正确方向,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善美韶关"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风貌、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建设布局,高举全域创建大旗,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县、镇、村延伸,着重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四级联动式建设新格局。

"有了'蓝图'和'指南',韶关随即便踏出高标准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其中首要的就是着力探索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探索完善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力争建成广东首个国家公园。"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大力加快完善南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助力生态产业"增绿、减碳、结果、创收",打造粤北生态文明科研新高地;以"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油茶营造助推乡村振兴"为特色,成功竞选全国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城乡一体的国土绿化体系,形成韶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效应;还投入近90亿元实施300余个项目,实现山水林田湖草19项试点绩效目标全部达标在全域创森的漫漫征程中稳稳扎下了一个接一个坚实的脚印。

二、青山绿水育灵蕴高歌粤北屏障"奏鸣曲"

生物多样性维系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20xx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全市物种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近千种珍稀动植物和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建立了物种资源数据库。依托广东首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岭基地启动建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入研究,保护地内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

积极开展林业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绿美广东大行动要求,综合采用"造、改、封"等措施,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森林抚育、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近4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造林更新)面积75100hm;大力试行"先造后补""以工代赈""一造三年"等多种造林机制,完成碳汇工程(高质量水源林)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新建、提升生态景观林带;出台《韶关市封山育林实施办法》,全市新增封山育林,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4方面65项工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其中,矿山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工作成绩亮眼,真正实现了"荒山复绿"。9家矿山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35家矿山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凡口铅锌矿矿山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截至20xx年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曾经的滚滚泥流和机器轰鸣,如今变成清脆鸟鸣和枝叶摩挲声,奏响了美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重奏。

三、城乡绿化探新路同绘森林城市"五线谱"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结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336"计划及县

城提升"439"计划、乡镇(镇街)提升"139"计划,开展系列城区绿化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提升城区绿化水平,让森林走进城市;加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推进镇村绿化率不断提高,让森林环绕乡村。

以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为核心,着力实施"绿意韶城""景观道路""绿色游园"等工程,不断提升城区绿化品位,打造特点鲜明、功能突出、生态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森林体系。在城市建成区700多公顷山体森林基础上,通过实施林相改造、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水岸道路绿化美化,新建生态停车场29处,重点打造张九龄纪念公园、拾贝湖公园、韶州公园和林桥公园等民生亮点工程,道路和水系绿化提升1300多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率、水岸绿化率等重要绿化指标分别提升至%、%和%,实现了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万里碧道绕城环抱,网红公路穿城过街,城市绿色脉络日益完善,森林树种丰富多样。

此外,全市7个县(市)均已获得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翁源江尾、仁化长江等5个小镇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南雄水口、乐昌五山等11个乡镇也正积极争创;打造了48个"山绿、水清、天蓝、景美"的国家森林乡村,建成了39个绿美古树和绿美红色乡村;实施古驿道沿线生态修复治理、乡村绿化美化和石漠化公园建设项目,绿化提升南粤古驿道沿线150km,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更是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四、文化生态互促进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我市将义务植树纳入全市重要政务活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党员先锋林"、珍贵彩色示范林建设和群团组织营造"巾帼林、青年林、抗疫林"等主题林建设。积极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联动,通过主题党日、团建活动、送苗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建、扩建义务植树基地,打造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5个;扎实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搭建了创森云植树平台,让"植绿、爱绿、护绿"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植绿"氛围。创森以来,全市累计参与义务植树660万人次、植树2720万株,林木保存率达90%。

创森期间,我市林业系统积极聚力创新全域创森活动形式,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创森的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如面向全体市民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评定樟树、兰花为我市"市树、市花";组织

开展"森林城市·绿美广东"21城同创、城市徒步等创森主题活动;精心制作创森主题宣传MV"创森Mojito"、主题曲"善美韶关·绿满山川";充分利用古树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十大"樟树王、榕树王和银杏王"评选活动为推手,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结合党员报到和社区入户,开展创森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据统计,当前我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广大市民已成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全域创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市还将创森工作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惠农振兴相结合,积极探索林业资源资产价值化实现机制,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是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契机,依托农林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和打造了一批以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绿色惠民产业为主体的优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二是优化整合森林资源,打造富有韶关文化元素特色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重点品牌;三是全方位落实林业碳普惠精准扶贫,全市10个县(市、区)93个村开展林业碳普惠申报,完成交易万吨,实现交易额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助推林业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我市形成了特色经济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格局,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亿元。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今后,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生态建设使命担当,统筹推进绿美广东大行动及市县镇城区品质提升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把我市建成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森林城市,做大做强韶关独特生态品牌,为全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为实践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韶关路径",谱写韶关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韶乐",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最强音。

遵良法&谋善治

滁州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20xx年11月8日)

20xx年1月1日,在滁州市法治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聚焦强化优化、细化实化,4月30日,《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150条(20xx年版)》随之出台。

对标省外先进、省内一流,利用法治手段规范、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只是我市推行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精彩篇章之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用法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xx年以来,我市有16项法治建设工作获省部级以上表彰,15项做法经验在全国推广,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医保智能监管等全国现场会和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现场会在滁召开。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是为了保障百姓安居乐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xx年上半年,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二,其中司法行政系统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队伍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一、让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新时代下,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滁州,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的鲜明印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市第七次党代会、第七届人代会工作报告,将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推动法治政府率先突破作为重要目标,与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市委常委会将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列入20xx年工作要点,定期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及时研究审议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为示范创建跟踪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询事考言,循名责实。"我市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通过印发《滁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xx-2025

年)》,明确各地各部门"一把手"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并列入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内容。

我市还创新建立季度专题述法制度,且在一年内实现县级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指引、提醒、警示清单和督办制度,每年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推动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创建的工作格局。

同时,我市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实现法治政府建设评价与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全面衔接。

一项项深谋远虑的改革,一件件卓有成效的举措,让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内健康运行,确保滁州的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这不仅体现了我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态度和力度,更彰显出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的决心和信心。

二、以法治准绳营造政务服务透亮环境

"100-1=0"!这则"法治公式"发人深省,要求法治政府建设要走"对"路。我市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如,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创新行政决策机制,出台《滁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滁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管理办法》,全面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创新合法性审查机制,在全省创新设立合法性审查研究中心,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率100%,审查意见采信率100%。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法治政府建设还要走"稳"路。我市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坚持立法先行、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用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全力推进法治滁州建设,做稳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压舱石",牢固维护保障民生福祉的"定海针"。我市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领域综合执法队伍整合重组,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执法协作机制。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全面提升执法工作质效,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权限""依据""流程""结果"全公开,实现行政行为全覆盖。"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滁州被视若圭

臬的这一重要论断,更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将法治之"智"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环境,以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在全面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我市将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优化,全面普及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将标准化政务服务更加优化,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推进涉企政务服务"一屏通办"改革,开展7×24小时"随时办"服务,在全省率先实行365天"不打烊"服务,政务服务事项"一门办理率"100%,全程网办率%,353个"一件事"全程联办。沪苏浙皖41个城市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86个事项实现全国通办。

我市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成为全省示范。依法制定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南等4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以标准化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方式,引领服务创新,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工程建设"全网办",不动产登记"综合办",便民事项"掌上办"。滁州市政府"以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政府权力依法运行"项目,先后获评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审批项目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执法效能高了,政务环境优了。20xx年上半年,全市营商环境18项指标中有10项进入全省标杆,法治环境第三方调查市场主体满意度得分全省第一。

三、用法治理念提升群众理念浸润民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法治既是保障平安建设的依凭,也是衡量平安成色的尺度。去年,滁州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二。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平安",已成为滁州一张亮丽名片。

平安建设,考验着政府依法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我市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健全,创新建立"1+5+N"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一站式"调解模式在全省推广;完善复议应诉监督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健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常态化疫情防控"五网四图三治"工作机制得到省委肯定,并被省疫防办在全省通报推广。

矛盾纠纷依法调解工作,已然形成"滁州特色"。全省商会人民调解工作

现场会在滁召开,商会调解"滁州经验"全省推广。创新医疗纠纷调解"1+1+1"新模式,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获全国表彰。全椒县"一站式"调解模式在全省推广。皖苏接边地区联合调解工作机制受到两省司法厅肯定。在全省率先设立诉前和解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设获最高法院肯定。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我市依法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获全国先进。出台《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滁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法治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滁州市连续六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获评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位于龙蟠河公园内的滁州市宪法主题公园,是一座以"宪法"为核心,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园区。"宪法"相关知识、十位古代著名法治人物、46种法治元素造型石刻等,为孩子们多了一个身边的法治课堂,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之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沐浴文明新风。

国家级凤阳县小岗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如今成为不少群众自发前往学法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融入红色传统教育,着力挖掘"小岗精神""沈浩精神"蕴含的法治理念,充分融入小岗村法治元素,强化法治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搭建起法治教育的新平台。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厉行法治,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当下的滁州,法治理念如春风般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强了,大家看得见、感受得到法治的价值和意义,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法治的崇尚和信赖。全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的效果已然显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5 404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