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整理79篇

云海 分享 时间:

总结了下半月工作进展,整理了经验材料,分析了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确保后续工作更加高效。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整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 录

1.10年来宁夏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

2.党的十八大以来芦山县公安局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

3.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

4.十九大以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

5.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党的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

6.法治吉林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2

7.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5

8.雅安市农业农村工作十年成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1

9.昌吉州教育事业发展十年成就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8

10.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财政改革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2

11.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北组织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7

12.门源教育事业十年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3

13.祁连县教育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6

14.阳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0

15.平塘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5

16.温县政法系统平安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2

17.濮阳县十年政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7

18.赫山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0

1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5

2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组织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8

21.乌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2

22.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5

23.老边区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8

24.乌拉特后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2

25.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6

26.海晏县教育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1

27.泾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5

28.濮阳市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8

29.湖南财政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21

30.北海市政法系统护航珠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

经验材料 126

31.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塔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1

32.韶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5

33.党的十八大以来陇东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9

34.延津县人民法院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3

35.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体育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8

36.淮南市直机关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1

37.魏都区直机关以高质量党建促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3

38.石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6

39.杜集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1

40.十堰市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4

41.柳州高新区十年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8

42.商洛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2

43.驻马店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6

44.濮阳县庆祖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0

45.乌兰察布市加快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85

46.全州人才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9

47.党的十八大以来巍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2

48.钦州市医疗保障局工作亮点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6

49.珲春示范区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9

50.宝兴县人社十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01

51.国家能源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07

52.十八大以来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211

53.党的十八大以来丁青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15

54.桃江县卫生健康局十年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18

55.赣榆税务奋力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22

56.甘肃省公交建集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27

57.广西财政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30

58.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市林草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33

59.陕西麟北煤业公司园子沟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235

60.珲春市城投集团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1

61.雅安市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3

62.芳华镇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7

63.党的十八大以来驻马店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9

64.党的十八大以来肃北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53

65.我州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56

66.赤峰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60

67.四川监狱工作亮点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63

68.十届楚雄州委第二轮巡察整改进展情况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270

69.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分局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

经验材料 272

70.遵义农业农村十年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75

71.雅安文旅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78

72.钦南区水东街道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82

73.毕节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85

74.咸阳市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88

75.山西省实施河湖长制及河湖治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92

76.乌兰察布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94

77.大柴旦地区党建工作十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98

78.全州文化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01

79.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依法治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04

高质量打造惠泽百姓的民心工程

10年来宁夏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扎根这方文化沃土,近年来,宁夏一路踏歌而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个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剧院、图书馆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落成。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场场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送戏下乡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

在塞上大地走走看看,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实惠,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022年8月25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在银川市览山剧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4支展演队伍欢聚一堂、以"舞"会友,共同讴歌新时代、歌唱美好新生活。决赛中,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2个广场舞作品参加了展演。其中,《塞上儿女心向党》一举夺得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目标,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法治化为方向,以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区上下加快构建保基本、促公平、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路子。可以说,这10年,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好,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8年9月20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在宁夏贺兰山体育场举行。文艺表演以"塞上儿女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近1个小时的群众文艺表演发动高校、中小学校、各地群众文艺演员、志愿者近8000人,汇集了宁夏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新创艺术成果和群众精神面貌,得到中央代表团的认可。

10年来,宁夏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放在首要位置,发挥群众文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主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先后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幸福生活舞起来"等3届全区广场舞大赛,6届"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以及4届"劳动者之歌"合唱比赛等重大活动,进一步营造了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氛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上,突显宁夏自然风光、文化特色、民族团结等主题元素的宁夏彩车精彩亮相,受到万众瞩目,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展示了宁夏形象。围绕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主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各地创排了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乡村山川巨变、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举办"农民丰收节"系列文化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秦腔精品展演、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凝聚了全区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二、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补齐设施短板,旧貌换新颜。2021年9月,固原图书馆正式开放运行,一举填补了固原市没有市级图书馆的空白。该馆拥有传统纸质文献资源13万余册、数字图书资源20TB(20余万册),设置固定阅读坐席1000个,每周开放时间超过56个小时,设有数字化体验区、文学历史图书阅览区、综合图书阅览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开放后,一度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固原图书馆也成为广大市民心之所向的"打卡地"。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10年来,我区坚持补短板、强基础,先后新建改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22个,固原市、中卫市、西夏区、大武口区、红寺堡区等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场馆实现了"从无到有",正在向"从有到好"目标迈进。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从原来的5-6项普遍扩展到10项以上,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建成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13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71个,实施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790个。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人民剧院等自治区级公共文化场馆6个。银川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银川市图书馆项目正在推进,形成文化"新地标"和市民"新热点"。固原市"两馆"已建成开放运行,其他各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基本健全。除沙坡头区外,其

他21个县区全部建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193个,设置率100%,达标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65个,覆盖率%。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建立,扩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积极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升级

美好生活离不开文化滋养。盛夏傍晚,"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在银川光明广场精彩上演,一曲曲欢快的歌舞、独具特色的宁夏花儿小曲、令人捧腹的相声小品,为消夏的市民带来一丝清凉,带来一片欢乐。

如何激发群众"我的文化,我唱主角"的热情?10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重心下移,鼓励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和工作主动性,持续开展"文化走亲欢乐有约--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全区社火大赛、"三下乡"集中服务等10大类300余项文化活动,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引导全区开展广场文化演出活动,"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自2002年起创办十几年来,"没有围墙的剧场"深入人心,示范带动全区年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1500场以上,形成特色品牌文化广场活动30多个,参演人员20多万人次,观众400多万人次,全区形成了"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有、节庆文化月月有、大型文化年年有"的局面。

此外,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组织开展"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创新采用"1+4"模式(一场精彩文艺演出,现场摆放主题宣传展板,向群众发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宣传手册,精编非遗剪纸创意大赛获奖作品现场展示,配送数字文化设备等),深入基层巡演20余场。面向基层"种文化",组织专业人员给基层送剧本,选派导演指导创排,创作的剧本念给群众听,反复听取群众意见。下派辅导员包片抓点,指导村文化服务中心、民间文艺团队(自乐班)和农民文化大院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区现有农民文化大院580多个,民间文艺团队1000多支,活跃在城乡各地,成为繁荣群众文化、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四、着力探索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创新

新时代孕育新理念,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银川宝湖公园金凤"悦书房"依湖而建,环境清新优雅,建筑面积270多平方米,配置图书万册、电子瀑布流2个、有声阅读墙1个,可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需求,所有书房全面覆盖

Wi-Fi,市民可以手机扫码实现"互联网+阅读",为市民打造了一个读书、学习、交流、休闲等"一站式"阅读空间。

10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示范区创建地市级覆盖率达到80%,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创作与传播等5大类38个项目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项目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承接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全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开展了总分馆制建设,在乡镇、村和社区等地建成图书馆分馆176个、文化馆分馆171个,建成城市书房、城市阅读岛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26个。推进公共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已有宁夏图书馆、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等17家单位完成组建理事会改革。

展望未来,全区各级文旅部门将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提出的工作目标,不断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品质化发展,让老百姓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忠诚履职守护姜城平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芦山县公安局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金秋十月,走在芦山县城的街头,宽阔的街道秩序井然;清晨,在金花法治公园,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夜间的芦山县经济开发区,警灯闪烁,巡逻的警灯为夜晚回家的女工带来安全感从田野乡间到社区街头,这个经历过多次地震的小县城,如今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芦山县公安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训词,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忠诚履职,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有力地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助推平安芦山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芦山县公安局先后被评为芦山"4·20"抗震救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四川省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近两年连续荣获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优秀县级公安机关。

感恩奋进

筑牢忠诚警魂

芦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51个重灾县之一,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和唯一极重灾县,也是"6·1"芦山地震震中。

抗震救灾公安冲锋在前,灾后重建公安日夜奋战,重获新生公安护航发展!芦山县公安局以"感恩奋进、忠诚为民,团结奉献、争创一流"为新时代芦山公安的"魂",在历练、坚守、蝶变中,展现"小公安、大作为"。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芦山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多次就芦山灾区抢险救灾、群众安置、灾后重建作出重要指示。进入芦山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发力,更好发展"的殷切嘱托。

近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芦山县公安局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芦山县委出台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责任分工方案,新建交警大队业务用房、出入境管理接待大厅、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开展"最强支部"创建,先后有3个所队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芦阳派

出所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一批先进典型受到公安部、省、市表彰奖励,硬件软件建设均实现大幅提升。

平安是发展的前提,是和谐的基础,是人民的福祉。芦山县公安局持续推进平安建设,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上升为党政工程,推动社区民警100%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芦山县公安局"一网考"名列全省前列。侦办的公安部督办的"6·01"案被国家移民管理局列为全国优秀案例通报表扬。2021年度,芦山县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名列全市第一。

重拳打击

护航发展主动有力

今年9月24日,芦山县公安局破获系列偷盗柴油案。案件的成功告破,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保障工地工作的有序开展。原来,在今年7月至9月,杨某某等4人团伙作案,在芦山县多处工地多次盗窃挖掘机、装载机柴油共计2000余升,价值2万余元。公安机关对四名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刑事拘留,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是芦山公安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护航发展的一个缩影。"百日行动"开展以来,芦山公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问题,保障人民安宁,坚决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擦亮平安底色,护航芦山发展。芦山县公安局以"磐石""奋进""净边""护旗"等系列专项行动为牵引,始终将矛头对准各类严重刑事犯罪、食药环领域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对准"黄赌毒"、电信诈骗等治安突出问题,对准森林防灭火、长江禁捕、道路交通、危爆物品、大型活动等安全监管;积极推进机关实战、合成作战、联动处置的打击犯罪新机制,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少不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芦山县公安局设立芦山县公安局川藏铁路警务大队和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务大队,护航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园区警务,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党委委员、所长、警长三级联系制度,出台系列便民利企举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223起,维护施工秩序3187次,确保芦山373个大项、1222个小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如期完成、百亿锂电负极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中,体现了公安作为、公安担当。

贴心服务

增添群众幸福感

"太感谢你们了!我都没抱希望,没想到你们还把钱给我追回来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卤鸭我们就不要了。"去年夏天,在芦阳街道卖卤鸭的一名妇女高兴地提着卤鸭来到芦阳派出所,表达对民警的感谢。原来,该妇女在网上购物时,不小心被诈骗1万元,急忙到派出所报案。值班民警耐心地接待她,并帮助其追回被骗的现金,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芦山县公安机关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打防结合、服务为本、综合施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坚持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改进,服务怎么快捷就怎么完善,从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聚力提升警务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提档升级。强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服务"四个办",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便民服务措施15条》,13项行政权力事项实现"1小时办结",45项行政事项实现"就近办",出入境证件实现全国通办,港澳台签注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芦山公安以责任担当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亮点工作:创新"三区共建"基层治理模式铺就震后绿色崛起之路

历经三次地震大灾考验,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芦阳派出所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强化为民服务宗旨。

"有一次,在凌晨下班的回家路上,看到民警巡逻的身影,特别感动。"来自芦山县经济开发区一家纺织企业的女工卫清花表示,由于工作原因,时常在深夜下班,黑夜中有了警灯和警察的守护,让她觉得安全感满满。

开展警灯护平安、"护花使者"护送夜间女工下班系列行动是芦阳派出所创新推出"三区共建"基层治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三区共建"基层治理模式?芦阳派出所辖区覆盖城区、园区、山区,地域多样、社情复杂。派出所根据园区特点,依托依法治县"账图模式"暨"云上法治森林"平台,"推出24小时园区云服务;针对林区实际,推出"多元调解"筑牢林区绿色生态屏障;依照城区情况,推出"三强三重"工作机制,守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为芦山震后绿色崛起保驾护航。

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百亿锂电材料产业园落户芦阳辖区,规上工业企业达46家,产值上亿元企业达25家。企业通过线上"账图模式",可直接"对话"派出所,派出所为企业实行"一官一长一辅警"法律服务机制、一站化办事流程、一键式启动服务。开展警灯护平安,"护花使者"护送夜间女工下班系列行动,企业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3%,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2%。

芦山县森林覆盖率为%,芦阳辖区有林地12万亩,权属纠纷矛盾占到农村矛盾纠纷案件的60%以上。派出所探索公调对接和三网化解,联合县法院、县林业局、县司法局、镇政府,邀请"五老"介入进行调解。老民警王德智依托"德哥调解室",采用"以德服人"工作法,让各类纠纷快速化解,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5%。

在城区,派出所强机制、强保障、强基础,探索出"1个民警+3个辅警+N个群众"的专群联动联治模式;重科技、重治理、重防范,建立"研判--指令

--执行--反馈--评估"闭环运行机制。"三强三重"工作模式的推出,让派出所工作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芦阳派出所辖区警情数同比下降12%,刑事案件现案立案下降25%,治安案件发案下降30%,电信诈骗案立案下降32%,芦阳派出所连续三年"一网考"全省排名均名列前茅。

砥砺奋进正当时法治扬帆立潮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司法行政系统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法者,治之端也。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市司法局在推进法治雅安建设的进程中,紧扣机构改革重组后的"1+4"职能,奋力擦亮依法治市的底色,做足依法行政的成色,彰显服务大局的特色,注浓司法为民的暖色,为平安雅安、法治雅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聚力打造"尚法为雅·善治为安"品牌法治雅安建设统筹推进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凝聚社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过去和别人发生了纠纷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么争执要么忍气吞声。现在司法局工作人员经常来村子里,给我们讲法律,讲案例,如今再遇到矛盾纠纷,我们都知道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了。"家住天全县新华乡新华村的村民杨芳说。

法律得到了人们内心的认同、信任和尊崇,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思维的形成,正是雅安法治建设取得实效的写照。

2021年12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下发《关于表彰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决定》,市委依法治市办被评为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自承担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工作职能以来,雅安市司法局紧扣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依法治理,良法善治。

近年来,雅安先后完成《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雅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若干规定》《雅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雅安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若干规定》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雅安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等2部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印发《雅安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实施细则》,从生态到生活,从阵地到示范,从线上到线下,在工作推进中,市委依法治市办的职能职责贯穿全市各个领域。

近年来,雅安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实施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决定备案审查通报制度;出台《雅安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依法履行市政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职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雅安普法工作亮点纷呈,完善"1+10"普法工作机制,建立45个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建立宣传阵地36个,打造法治文化阵地、长廊、文化墙168个。全市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巩固扩大普法阵地,使得普法依法治理成效显著,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全市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雅安市被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市司法局被命名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芦山县入选全省全面依法治县示范试点县。

一、全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法治保障作用充分彰显"那次的调解结果我非常满意,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汉源九襄镇村民任达说。

还原事件来龙去脉,任达从汉源县一农资销售人员处购得5箱水果套袋。由于套袋质量不佳,导致任达当年种植的苹果品质下降,销售困难。两人因此发生纠纷,在汉源县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中心的调解下,最终销售人员支付任达一万元作为经济补偿。

套袋不值钱,但是影响了水果生长,对果农来讲是大事。

汉源县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中心是汉源县司法行政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的重要载体,既是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公证服务、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也是建在果蔬产业链上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法治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法治于经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密切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全面提升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将法治力量下沉到田间地头、工厂生产线、旅游景区等,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帮助企业查找法律风险,保障民营企业经营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为护航经济社会发展,雅安健全法律顾问参与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咨询常态化机制;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优化配置法治资源,抓实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参与雅安"三区同城化"事权划分以及《雅州新区发展规划》法制审核;组织开展法治护航川藏铁路第一城建设、律师行业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茶律同行"、"法治助企纾困"等专项行动。

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雅安组建6类法治专业工作小组,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行动,编印抗疫法律知识汇编,开展涉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执法协调监督。全力支持并协助雅安监狱、甘孜监狱(名山监区)、雅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圆满组织实施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客观题雅安考区考务工作。市司法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司法部表扬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为提升法律质效,雅安建成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9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659个,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依托"法治雅安"微信公众号,建成雅安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方便群众通过手机扫码获取法律援助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等法律服务。

二、奋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基础平安建设稳步推进

冯向康是雨城区一名律师,同时也是一名"社区律师"。在冯向康看来,"法律顾问进百村"不仅仅能够化解村民当下的纠纷,更是一次次对村民的普法教育,能够让村民观念从"我觉得应该这样"转变为"法律规定应该这样"。

另外,"律师进社区"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律师的专业优势,助力社区基层治理,城市和农村居民可以就近享受法律服务,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避免了因法律知识缺乏导致的悲剧。

社会治理核心在基层,用法治的"权杖"敲开基层治理的"坚冰",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市不可或缺的关键点,也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金钥匙"。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法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动能,扎实推进固本强基工作。

全市96个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覆盖率达100%,66个司法所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芦山县司法局思延司法所、石棉县司法局安顺场司法所、雨

城区司法局青江司法所被表彰为"全国模范司法所";石棉县司法局新棉司法所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司法所";芦山县司法局思延司法所、飞仙关司法所获评全省首批"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司法所"。

全市共建成人民调解组织860个,人民调解员3639名,初步形成以市、县(区)两级人民调解指导中心为统领,乡镇(街道)调委会为主导,村(居)调委会为基础,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调委会为骨干,调解小组为延伸的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调解组织网络体系。2018年以来,全市共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万余件,人民调解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凸显。

全市建成8个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96个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室。创新社区矫正"133"模式,深化狱(所)共建合作。在全省率先印发《雅安市社区矫正巡回检察工作办法(试行)》,持续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推动将"智慧矫正中心"纳入《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目前,石棉县、汉源县基本完成"智慧矫正中心"建设。

三、着力锻造过硬司法行政铁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9月30日,雅安市司法局召开"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动员会。此次专项活动全面贯彻"筑忠诚、担使命、守纪律、树形象"总要求,积极践行"忠诚、为民、尚法、担当"四川司法行政精神,切实做好"保安全、防风险、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雅安、法治雅安而不懈奋斗。

一直以来,雅安司法行政系统大力推动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市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政治先行,扎实开展"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模范政治机关、法治示范机关、人民满意机关、优质服务机关"创建。先后开展"四对照四提升做忠诚卫士"专题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提升业务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持续开展政治轮训、"关键少数"培训、青年干部培训和实战能力培训,队伍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机构改革以来,雅安司法行政系统获得厅局级以上的表彰奖励先进集体45个,先进个人64人。雅安市司法局获得全国司法行政先进集体、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今日之雅安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法治思维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日趋规范,司法彰显公平正义,法治信仰浸润心灵。

未来,雅安市司法局将继续立足司法行政"1+4"工作职能,推动雅安司法行政工作在加快法治雅安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新优势,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更有力、更优质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把为民初心写在"圆梦安居"上

党的十九大以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这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诉求和最深切的渴望。

党的十九大以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拼搏进取,务实开拓,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彰显住房民生保障功能方面,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探索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公积金制度创新发展,打造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住房公积金"技术应用,资金运营更加安全高效,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用心用情写好"乐居"民生答卷,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政府满意、群众认可、加快发展的"多赢"格局。

可以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房住不炒"原则,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业务指标持续增长,惠民政策陆续出台,管理运作日益规范,服务举措不断创新,全市公积金管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利民

扛牢惠民责任释放红利更大

2022年1月,市民杜林在大兴新区相中一套房子,因资金有限,只得望"房"兴叹。好在通过公积金贷款,杜林顺利办理了购房手续。"多亏有住房公积金政策,才圆了我多年的住房梦!"杜林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牵动着城乡居民的心,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全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增量,全市住房公积金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公积金"互助低息"带来的实惠。

数据显示,全市公积金缴存人数从2017年的万人到2021年万人,年归集量从2017年的亿元到2021年亿元,至2021年底全市缴存总额

达到亿元,缴存余额达到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亿元,近5年发放贷款亿元,共支持13633个家庭购买自住住房,支持职工购买住房万平方米,户均平方米,为贷款职工节约利息支出亿元,2021年末个贷率达到%。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以"巩固存量,扩大增量"的工作思路为引领,一直以来,我市把做好公积金归集扩面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规范缴存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催建催缴、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让更多群体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政策福利。

李莹和丈夫都在雅安工作,考虑孩子大了要去外地上学,两人商量决定在成都买房。他们试着到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开具公积金缴存证明。有了此证明,在成都申请公积金贷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去年,我市出台新政策,户籍地买房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

据悉,雅安缴存职工在本市行政区域外购买自住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提取公积金。符合条件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的,提取金额截止至购房合同备案时(二手房为不动产权登记时)上月产权人住房公积金账户金额,且不超过购房首付款金额;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偿还贷款本息的,每次申请提取应间隔12个月,且提取金额不超过申请时已偿还的近一年(12个月)本息之和。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看上去确实挺舒心,可是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没有电梯,上下楼依旧不方便。如果要加装电梯,每户均摊的费用较高,实现起来着实不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而今,我市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加装电梯。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去年,我市为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资金难题,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不断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

住房公积金,托起安居梦。推动公积金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公积金人亲民、敬民、为民的理念和情怀。

推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就要在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优化管理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始终将缴存扩面作为增添群众福祉的重要内容,主动谋划发展,缴存"蛋糕"越做越大,主体指标实现"量"的聚变。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措施,加大归集力度,促使所有单位

应建尽建、应缴尽缴,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职工平等地享受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惠民甘露"。通过宣传政策推扩面、走访调研促扩面、突出重点抓扩面等措施,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宣传相关政策,持续开展进厂矿、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公积金政策知晓率;积极探索公积金制度扩面,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公积金政策福利,印发《关于个人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相关问题的通知》,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内,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让越来越多群众共享公积金"互助低息"带来的实惠。

便民

持续优化服务社会评价更高

"我昨天在开发商那儿预约的,今天早上半小时就把贷款的初审办完了,办理得非常顺利。平时太忙,我和妻子也是抽时间来办理贷款,没想到程序简单,办理得快,后期还不用我俩操心,真是太省心了,太好了!"市民李先生夫妇高兴地说。

近年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便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整合政务资源,进行系列改革创新尝试,推行"一窗受理、综合服务",设立综合柜员岗位,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贷款服务前移,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个贷门槛。推出异地贷款,放开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按月对冲还贷、提前还款等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努力把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性、普惠性、互助性落实到位。

"放"出高效率,让业务办理更便捷;"管"出高效益,让资金管控更有力;"服"出高效能,让群众办事更便利。为持续打造好公积金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品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在优化提取方面,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简化提取手续,不再收取各类证件复印件,提高住房公积金临柜提取办理效率;推进住房公积金服务"网上办""一次办"工作,推广应用住房公积金网上服务大厅,同时,对雅安市行政区域内的住房公积金还贷提取业务,推出了"签约对冲还款"模式。购房提取、离职提取、退休提取等多项提取业务,实现"全程网办",努力落实职工办事"不跑路"或跑路最多"跑一趟"。实现资金快速到账,即职工在窗口办理提取业务时,只要符合提取政策且资料真实完整,资金即可实现快速到账。

便利、高效、贴心,是住房公积金服务不变的追求。

95%以上的单位住房公积金业务均可在线办理;提取业务网上自助办理已覆盖提取业务种类的80%;线下审核实现"最多跑一次";网厅业务全市覆盖;住房公积金还贷提取"零跑腿""零材料""零录入";接入住房公积金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移动端刷脸认证登录这一连串的亮点,是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党的十九大以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果浓缩。党的十九大以来,雅安公积金服务持续提升,社会评价不断提高,这五年,成就非凡。数据赋能服务质量提升,办事群众有切身体会。

近日,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内秩序井然,办事群众在前台文明咨询引导员引导下,前往缴存、提取、贷款等窗口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业务。

"现在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是真方便。"正在办理业务的市民刘女士对此赞不绝口,只要按照要求把办理业务的资料准备齐全,一次就能搞定。

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是动力、更是压力。"我们将用心、用情解答好保障和服务民生的每一道题。"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扎根在"积",核心在"金",目的在"民"。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从百姓关心的服务质量入手,坚持手续便民、政策惠民、服务亲民,加大信息化投入,改进管理服务流程,全力推进"互联网+公积金",率先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业务信息化管理和办事便捷化程度。通过促改革,去库存,抓服务,惠民生,一项项保障民生的创新举措,一笔笔增进民生福祉的资金发放,化为百姓心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解难题、谋发展、惠民生,党的十九大以来,雅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雅安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发展,既圆了缴存职工的安居梦,又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很好地发挥了住房公积金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将从加强分类服务,促进均衡发展、聚焦归集总量,保障民生福祉、保障住房需求,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出发,切实保障住房公积金资金运行稳定,拓展全市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功能,大力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让住房公积金惠民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更多职工家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历史是一面镜子,承载着辉煌的基石,书写着奋斗的足迹,雅安公积金人勇敢前行,带着庄严的承诺,承担起圆数万家庭"住房梦"的神圣使命,探寻发展壮大的新路径,奏响了发展的最强音符,书写着公积金事业发展的辉煌篇章。新征途已经开启,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将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实干之帆,全力推动雅安住房公积金事业巨轮继续破浪前行。

党旗高扬风帆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党的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委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凝心主魂夯实信仰之基

欲事立,须是心立。办好阿克苏的事情,关键在党。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组织部门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系列庆祝活动地区各级党组织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深入实施"补钙铸魂"工程,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地区坚持把党员干部教育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工作,依托地、县、乡三级党校,党员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阵地,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党员日常教育培训全覆盖。

柯柯牙纪念馆是地区创建打造的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之一,与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连史馆、乌什县阿合雅镇托万克库曲麦村新时代党性教育馆网上展馆等红色教育教学点,构建了覆盖地、县、乡、村四级党性教育网上展馆示范点,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课堂+基地"实训等方式,持续强化各级党员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30余万人次,通过持续不断理论"武装"、思想"浸润",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性、主动性,养成了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强基固本筑牢坚强堡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委着眼党的事业发展,系统长远谋划干部工作。坚持组织选人、开门用人、人岗相适,倡导"不以岗位论高下,要凭实绩论优劣",拓宽优秀年轻干部发展渠道,突出重点岗位,建立涵盖党建、经济、政法、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优秀年轻干部库,加强重点岗位人选储备,持续加大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储备力度。

地委始终坚持以岗选人、依事择人,坚持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注重在维护稳定第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和疫情防控最前沿识别使用干部,坚持"三个不吃亏"和基层一线出干部的鲜明导向,提拔重用的县级干部90%以上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被发现和使用;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切实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加强绩效考核全过程管理,做细做实日常考核,旗帜鲜明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实罚虚,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地委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10年来共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3500余人,择优选派万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重大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一线历练;遴选推荐109名全国、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56个全国、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回眸过去十年,在党旗引领下,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着建设团结和谐文明富裕的美丽阿克苏目标迈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严管厚爱锻造过硬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持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行业系统具体指导、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实行"年初安排部署、年中推进落实、年底考核验收"闭环推进,坚持考察干部看党建、巡察巡党建、年度考核考党建、述职述党建、

评议评党建,推动形成党委(党组)重视、书记带头、党员领导干部人人有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在农村,纵向健全"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基本组织架构,横向建立"一支部三中心"基本运行模式,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城市,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巷道)党小组"一贯到底四级架构,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连接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园区等驻地单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互联互通架构。在"两新"组织挂牌成立地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统筹指导18家行业党工委横向管理、纵向指导,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有效覆盖。

地委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健全基层干部"选拔、培育、帮带、使用、管理"全链条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包村入户工作,实施村干部队伍"领航、头雁、薪火"三大行动,选派国家公职人员到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推荐选调生等群体到村任职。严格程序发展党员,全地区新发展党员超过万名,为党的队伍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向2660名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切实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圆满完成排查整顿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工作,全面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2014年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地区各级驻村工作队牢牢聚焦总目标,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始终坚守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桥头堡、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得民心,在实现由乱到治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信任和广泛赞誉。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开展"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持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群众困难诉求收集登记、分析研判、分类流转、受理化解、办结反馈、跟踪问效"六步闭环"工作法,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

地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实施"五好党支部""四个合格"党员队伍创建工作,把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作用发挥根植稳定发展、融入日常工作,特别是在近两年疫情防控工作中,5600余个党组织和万余名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万余名党员干部递交请战书,1万余名地县两级机关干部奔赴一线,冲在最前线、坚守"作业点",让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法治吉林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高标准建设长春智慧法务区,构建高能级法务生态体系;纵深推进府院联动工作,共促基层法治建设;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直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吉林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智慧法务"助力公共法律服务

走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宽敞整洁、科技感十足是记者的第一印象。实时更新的大屏幕信息、源源不断的法律援助热线共同交织成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工作图景。

作为吉林全面依法治省的重要成果之一,长春智慧法务区是我省首个推动实施的现代法务集聚区,对我省打造营商新环境、构筑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新业态、实现振兴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

"以前我们这些中小微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有时候都是'带病作业'。有了长春智慧法务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的律师给我们免费进行'体检'并协助整改,帮我们排除了发展隐患。"一位来自长春新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除了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长春智慧法务区还落位有互联网法庭、律师远程会见中心、公共法律服务联合运行管理中心等20余家政法服务机构,以及广东华商、北京君泽君、吉林功承等10余家律师事务所,通过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优质、智慧、便捷的司法、法律服务,聚焦法治为民、司法为民实践,推动优化全省法治化环境向基层延伸。

据统计,长春智慧法务区现有长春国际商事法庭、吉林省检察机关企业合规改革研究实践基地等40个项目入驻,并与长春新区合作,为长春新区企业发放1000万元法治体检服务券,帮助新区企业良性发展;成功举办法务区高端发展论坛、"智慧法务看长春"访谈、业务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助推入驻法务区的机构和新区企业共同发展成长。

二、以司法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群众的司法期盼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我省法院将法治力量嵌

入基层社会治理链条,奏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共治"和声"。

在梨树县沈洋镇和小宽镇,梨树县人民法院孤家子法庭建立法官说事点,每月定期进行现场办公,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调解民事纠纷,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贴心的司法服务就在身边。截至目前,孤家子法庭法官说事点处理各类纠纷共计892件,接待来访群众1920人次,解答法律问题2209件,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优化203个人民法庭和428个巡回审判点布局,打造"半小时"诉讼服务圈;1866名基层法官全面对接辖区基层网格,将诉讼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持续促进"三个中心"融合发展,推动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近年来,全省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以优化人民法庭布局为基础,以推动"法官进网格"为筋骨,以深化诉源治理为主线,以完善多元解纷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强基固本、关口前移、纵向延伸、横向联动的基层治理法治新路径。

全省法院坚持履行审判职能与强化社会功能相统一,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综治等部门联合开展"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百姓说事·法官说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与司法、人社、工会、仲裁、银行、保险、证监等部门联合出台12个诉调对接意见,促进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

三、以检察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吉林建设

"目前,已有57个院与本级林长办会签了'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构建起了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级林长会议上,省检察院作为4个经验交流单位之一,介绍了检察机关工作情况。一直以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融入生态强省建设,运用"林长+检察长""河长+检察长""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依法能动履职,实现公益保护。异地修复、设立"检察林"、一体化办案、社会化综合治理不

断探索形成的生态检察新模式发挥了突出的办案效果。

目前,全省检察机关通过履职办案,促进恢复林地亩,补种各类树木万株,恢复草原亩,督促回收和清理林地固体废物吨。

吉林检察机关的能动履职生动体现在深入践行司法为民上。通过"领导包案+上门听证+司法救助"方式,检察机关主动将矛盾化解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把"检察温度"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今年6月,长春市南关区检察院把简易公开听证开到了申诉人刘某某的家里,充分听取其申诉理由和请求,经过办案检察官的阐述说明、释法说理,听证员的提问和评议,刘某某当场表示接受判决结果。像这样的简易听证会、上门听证会,年初以来全省有677件,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法治,是安邦治国的基石,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扎实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工作高质量发展。

汇聚发展"硬"实力护航雅安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窗口前,办事工作人员微笑迎接、耐心解惑、高效办事,办事群众满意而归。

政务服务优不优,办事效能高不高,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打造最优质政务服务为目标,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为工作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市场活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便利、更优质、更标准的办事环境,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夯实发展之基。

一、服务水平做"加法"办事流程做"减法"

2018年5月2日,"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我市正式实施,自此,广大群众及企业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便可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或通过政务网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便利。

数据显示,实施"最多跑一次"的第一年,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571项,县(区)平均约1200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提至8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

"最多跑一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让群众少跑一次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的服务理念。

2019年是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成立之年。这一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深化政务大数据应用,助推川西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推动交易服务更上一层楼,积极推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升级。

这一年,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应用全面启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更加专业,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为提升政务审批效率,进厅入网事项高度集中,2019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原39个部门分设的165个窗口整合成六大综合窗口加18个并行前台;网办事项达1300多个,占进厅事项的75%;300余个事项入驻一小时办结区,应入尽入。

2019年年底,市级政务云平台建成投运,"一云统揽"的数据汇聚格局基本形成,全市上云系统143个。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上,45个市级部门及8个县区的数据一目了然,实现心中"有数",及时"晒数",勤于"用数"。

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企业开办"一窗通"办理情况通报中,雅安排名全省第二,真正实现了企业开办全过程只需跑一次甚至零跑路。2020年12月12日,在四川省举办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满意度测评"投票活动中,在群众满意度排名中,雅安市排名第一,名山区"全程代办"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零距离",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2021年,完成市、县两级"川渝通办""省内通办""西南五省联办""跨省通办"专窗建设,有229项事项实现省内通办;搭建"天府通办"雅安分站点,上架各类便民服务应用356个;已建立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96个、便民服务站47个,平均进驻事项168项,村级便民服务室659个,其中名山区完成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全域创建试点,相关经验得到推广,在2022年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2022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项目审批质效。截至8月,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办理事项约190万件,"好差评"评价数约180万次,群众满意率%。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项目交易875个,涉及金额约170亿元。

精简了办事环节,缩短了办事时间,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放心了。

十年时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推动"放管服"改革与"数字政府建设"双管齐下,激发市场主体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打造市场环境新局面,加速推动我市政务服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让政务服务更加贴心、高效,让群众办事更加舒心、满意。

二、实现"快优省护"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投资项目落地实施,企业发展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提速审批、优化服务、降低成本、主动解难,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快--以高效审批促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实施流程再造,实现审批材料减少60%以上、审批时限压缩87%以上;实现"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出件";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等审批模式,有效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优--以优质服务促项目建设顺畅推进。

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2022年主动跟踪联系企业152次;推行"评审验"一体化,组建"涉审专家库",评审准备时间最短压缩至1天。

据统计,2022年截至目前,已开展集中评审37次,通过率100%;组织联合验收11次、联合踏勘10次。

全面推行延时办、预约办、上门办、帮代办、邮寄办"五办"服务,最大限度为辖区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省--以降低交易成本为项目建设省下真金白银。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挂牌出让、国有产权转让、政府采购等已基本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异地远程评标",有效减少投标企业往返交通成本、时间成本。

2022年,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96场次,异地远程评标10次。推行投标保证保险,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2022年,104个项目、917家

投标企业采用电子保函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占比逾77%,节约资金逾亿元。护--以纾困解难为项目建设打通堵点。

主动联系52名政务服务评议员征集政务服务工作意见建议,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

充分挖掘12345热线平台潜力,收集企业经营困难,完善问题移交、处理联动机制,建立效能投诉清单。

用好"好差评"机制,落实"一事一评""一次一评",2022年企业群众进行有效评价近万余次,主动评价万余次,好评率达%。

按照"谁审批、谁清理、谁调整"原则,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明确动态调整原则、范围、适用情形、调整程序以及职责分工,清理出涉审中介服务事项94项,细化中介服务项目,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严守职业道德、执业准则和工作规范。

十年时间,从"起码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都不跑",增强的是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付出的是全体政务人的艰辛。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不断优化"一次都不跑"流程,把更多事项纳入"一次都不跑"范畴,用"淘宝"式体验让群众少跑腿、

好办事、不添堵,从细节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延伸服务"触角"办事更加方便

"深挖典型,锤炼经验,引领改革涉水破冰。"如何将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用成绩单回答,掷地有声。

"我们终于可以坐上免费公交车了,感谢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2022年2月28日,家住雨城区青江街道石马社区的姚之洪老人在家门口办完老年免费公交卡时,兴奋之余,不由得感叹雅安基层便民服务的贴心、暖心。

上门就近为年满60岁的老年人办理公交卡,是全市政务服务系统践行"转作风、树新风、作表率、抓落实"、"下基层、进村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雨城区、经开区,代办员骑上"电马儿"形成流动的代办驿站,走村串户为老人就近办理老年公交卡,为特殊人群提供代办、帮办服务,真正践行了"群众在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政务服务宗旨,实现了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米"递进。

此外,为了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依托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全市数据资源核心枢纽,推动部门自有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平台实现信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通共享,做到"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

这只是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的缩影。十年时间,"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雅安政务服务的鲜明标识。

"一站+一卡"综合代办,全区整合财政资金设立了104个村便民服务代办站,足不出户办好事;"1员+1组"联户包事,围绕辖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供服务,特别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主动帮办;"一窗+一章"审批服务,下沉到镇街的政务服务事项增至173项,权力下沉办实事;"一联+一考"常态管理,实现村代办站"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为破解基层群众"办事远、跑腿累"的难题,名山区创新实施"全程代办"暖心服务,构建公平可及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

荥经县推行"三勘四联合",为审批环节"减负";芦山县通过流程优化、数据共享实现申请登记一地办理、电子证照网上转递,8个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石棉县开设"不动产综合窗口",全面清理不动产登记各类证明,简化流程,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殊情况群众"立等可取";汉源县推行"证照联销",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结";宝兴县精简材料、流程简化,实现符合条件的群众"一次就能办好",设置"绿色通道",提供

"全程代办服务""上门服务"。

2022年,确定50个便民服务中心、268个便民服务室作为省市级"三化"建设试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十年时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出新招、减流程、提效率,企业群众办事更省事。

四、政务服务"试金石"市民办事"贴心人"

2021年6月,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办企业群众难办之事。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站好政务服务"监督岗"成为该窗口的宗旨。

何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即负责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相关咨询、投诉,以及协调督促相关问题解决等工作。重点受理因政策、系统、材料、服务态度,以及咨询、受理、审批环节中的办理程序等,造成的企业群众多次跑或办不成问题,并积极协调督促解决。同时,负责收集企业群众反馈的办事堵点难题。

窗口的设立,是一种"刀刃向内"的做法。一年多的时间,窗口成为检验我市政务服务的"试金石",检验政务服务质量,用问题倒逼的方式让政务服务更加优质,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企业群众办事心里有底气,体验更舒心、更满意。

"地震后,联系不上家人。""地震后,房屋受损,已无法居住,希望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好的,我们将尽快联系相关部门,予以答复。""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市民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灾情,对于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接线员们耐心倾听、仔细询问、认真记录、及时回复。据统计,9月7日18时至9月8日18时,仅一天时间,12345政务服务热线新增接听地震咨询来电15个,其中包括咨询地震震级、伤亡、山体滑坡及救援相关情况,如何支援灾区、进行物资捐献和交通管制、交通通行情况的来电。对于上述问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均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

2016年9月1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正式设立。如今,已形成"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办结回访"工作机制。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每个窗口前都有一个12345政务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市民可以通过扫码查询所有政务事项的办事指南,也可在线咨询相关问题。

"整合除119、110、120等紧急热线外的政务热线,为广大群众提供'7×

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12345热线工作人员刘馨梅告诉记者,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社会救助政策咨询、疑问解答、举报投诉等服务事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是政务服务"总管家",群众办事"贴心人"。

2022年,12345线下"代办服务"被省政府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办实事优秀案例。回顾过往,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蓄势待发。

接下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将继续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为抓手,进一步改进作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企业少跑腿",全力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坚实保障。

开创大美山乡全面发展新篇章

雅安市农业农村工作十年成效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金秋十月,正是好"丰"景。高空俯瞰,雅州沃野,稻田金黄,瓜熟果香,村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大力发展"四大经济"工作要求,以及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发展定位,围绕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方向,全力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各地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铿锵有力。

一、抓产业串起农村绿色发展新版图

如今谈及雅安,除了人们常说的"雅雨、雅鱼、雅女"这"三雅",近年来"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为代表的"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喜人,已成为雅安一张张靓丽名片。

2012年到2022年,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从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蔬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布局全面形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厚植本底,到坚持以建设"一核、三带、多园"为工作思路,高举"生态旗",持续壮大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厘清脉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产业带欣欣向荣,辐射影响几乎遍及全市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打破县(区)行政区划界限,依托各个县(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情况,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和"农旅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分东、南、西北三大片区,因地制宜,打造了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和果蔬产业带,串起了全市5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覆盖全市8个县(区)78个乡(镇),辐射带动全市90%以

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20年以来,我市继续做大做强"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出台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融三产、强支撑,不断推进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切实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以茶为例,它为60万余名茶农铺就了致富路。

走进名山区中峰镇海棠村,茶园顺着地势起伏,从高空俯瞰茶园,一丛丛的茶树像大地上画出的五线谱,美丽的茶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一畦畦茶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层峦叠翠,这是在名山区各乡镇随处可见的美景。

另一边,在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基地内,标准化茶园层次分明,也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茶产业是雅安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雅安的生态富民产业。雅安有近100万亩茶园,60万余名茶农,700余家茶企,上万名茶商,近年来,近11万吨优质的雅安茶叶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雅茶知名度越来越响亮。

蒙顶山位于北纬30°产茶优质区,有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蒙顶山茶的生长带来了天然的优势,让蒙顶山茶名声在外。2017年,"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今年4月,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结果公布,"蒙顶山茶"连续六年入围全国十强,品牌价值达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222%,居四川第一位,并被评为"最具资源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近年来,雅安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川茶产业的目标,擦亮川茶金字招牌,主动扛起川茶振兴大旗,将茶叶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推广茶科技、打响茶品牌、繁荣茶经济,致力把茶文化底蕴转化为茶产业发展优势。

通过近十年的转型升级,雅安成功打造了雅茶高质量发展的"七个一"金字招牌:拥有全国唯一一家茶叶专业类大宗商品交易所--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拥有全国唯一一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茶检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拥有西

南地区规模第一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蒙顶山·世界茶都;拥有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省唯一拥有两项茶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

(州)--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拥有全省唯一一个获得"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公用品牌--蒙顶山茶。

以雨城区和名山区为核心区进行布局发展的雅茶产业,仅是"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雅竹产业以北部六县(区)为主要区域进行布局发展,全市雅竹面积万亩,竹材总产量万吨。雅果产业以汉源县和石棉县为主产区,全市雅果面积万亩,其中以黄果柑、大樱桃等为代表的水果产业面积万亩,产量万吨。雅药产业以荥经县、天全县、芦山县和宝兴县为重点,全市雅药面积万亩。雅鱼产业以天全县、芦山县、荥经县为重点,全市雅鱼养殖水面2万亩,产量万吨。

截至目前,茶产业、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总长度达762公里,辐射建成5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比2010年增加倍,总产值174亿元。

二、护耕地农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

名山茶,石棉枇杷、黄果柑,汉源甜樱桃、花椒,天全鲟鱼鱼子酱雅安这片土地,是发展农业的沃土。近年来,我市绿色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面积万亩;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3个、面积万亩;农业领域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总数达468个,均位居全省第一,数量和质量均呈倍数增长,创成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从鼓了腰包到满了粮仓,雅安农业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

金秋时节,在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迎风摇曳,颗粒饱满的稻穗将稻秆压弯了腰,当地农民迎来了稻谷丰收季。从早到晚,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稻谷收割完后,又马不停蹄地在田间种植大蒜。尽管十分忙碌,但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汉源是我市的农业大县。一直以来,该县始终保持优良的种粮传统和习惯,严守耕地红线,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规划建设3万亩

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时间上通过"稻蒜轮作"实现"大春产粮、小春种菜",空间上通过"粮经套种"实现"田中饱肚子、田坎种树子",园区内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2万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汉源县完成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和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启动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稻花香里说丰年,伴随着令人沉醉的稻香,汉源的粮仓将更加殷实。从一"县"而知全局。

十年间,雅安现代农业进程不断加快。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速%高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7%高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位居第1位,是近十年来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年份。

稳粮保供,巩固农业基本盘。十年来,我市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聚焦"只增不减"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制定防止耕地"非粮化"。截至2021年底,全市粮食播面年均稳定在104万亩,粮食年均总产量稳定在36万吨。

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思路和种养循环发展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机制,大力推广"猪-沼-茶(果、蔬)"、"龙头企业+"等模式,助推生猪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市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4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32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于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2021年出栏生猪131万头。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比2011年万千瓦增加20%。

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4个,其中,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建成市农业园区藏茶产业园、黑竹茶叶集中加工园等一批农业加工园区,汉源甘溪坝农产品加工园区获评全省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如今的雅州大地上,正奋力书写着"优粮"答卷。

三、保生态发展本底不断夯实壮大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在雅安,谈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高岗村模式"可谓是小有名气。

走进名山区百丈镇高岗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清澈流淌的河水,满目苍翠的茶园,一步一景,诗意迎面而来,青山绿水掩映下的村子显得格外美丽,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多年前我们村环境卫生差得很,特别是2014年以前,全村有十几个垃圾池,里面什么垃圾都有,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非常恼火。"回忆起以前村子的环境,当地一位村民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但现在,不仅环境越来越美,大家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转变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2014年,高岗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垃圾治理有效路径,推广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做法,首创"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健全制度、现代管理"的"高岗村模式",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途径,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面源污染大的问题,由此开启了保护青山绿水的新路子。

高岗村位于名山月亮湖景区沿线,其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为这里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城乡环境变好了,环境治理常态化,高岗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

高岗村展示出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此后,"高岗村模式"便成为雅安美丽乡村的代名词,并在全市各地推广开来。

近年来,全市以名山区"高岗村模式"为样板,因地制宜、加以借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如今,生产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全市不少地方的村民已成习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年来,全市呈现农村生态环境更美、生活环境更好、生产环境更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便利舒适的可喜变化。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86个乡镇、554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覆盖率达100%,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聚力人居环境整治。出台《雅安市"美丽雅安·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2021-2025)》,统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专项提升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和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

聚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78%。深入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开展渔政"亮剑2021"、"护渔百日联合执法行动"等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推行禁捕工作网格化监管,长江禁捕成效持续巩固。

聚力改进乡村治理。积极争创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开展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6个,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3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75个。四、强改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蓬勃兴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此,我市不断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经营体系基本成型,新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实现"零的突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140家,比2011年69家增加103%;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26家,达42家。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44个,比2011年668个增加356%,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6083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01家。

产业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抓主体、强龙头,是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统计,2021年,雅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580元,比2010年5038元增加249%,比全省17575元高5元。

不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着农民干,让农民有迹可循,我市还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让农民不断致富增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554个行政村均已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明确了集体资产产权归属,科学确认了成员身份,确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利;持续抓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起"组织发动、政策推动、主体带动、资源联动和创新驱动"的"五动"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改革与发展协同联动,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有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万亩,签订耕地流转合同45598份。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新建成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和雅安乡村振兴学院,全市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万人、高素质农民701人。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过去十年,我市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展望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雅安儿女将团结一心,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在这片绿色土地上谱写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华丽乐章。

立德树人育英才

昌吉州教育事业发展十年成就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各族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昌吉州党委、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推进教育强县

(市)创建工作作为教育强州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制定并下发系列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抓好"双减"和中小学"五项管理"督导工作等,确保教育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2016年,昌吉州成为全国首批、全疆第一个所辖县(市)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地州。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自从搬到新的定居点,家门口就有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宿舍楼、标准化食堂让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全是新的,老师认真负责,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去年进步了不少。"昌吉市庙尔沟乡中心学校学生家长叶尔木拉提满意地说。

庙尔沟乡中心学校的建设发展是我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已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2012年至2021年,全州累计投入教育经费亿元,为我州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12年起,我州相继启动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抗震加固工程、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等各类项目,累计投入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全方位提升。

随着我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拓展延伸。2019年,我州制定了《自治州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各县(市)结合实际,科学整合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集团,

形成龙头学校带动成员学校、实体化运行、联盟捆绑发展、学区共同体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州域范围内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实行轮岗交流,有力推动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十年来,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切实得到保障。我州坚持实施"阳光招生",通过改建、扩建、新建和调整学区划分等方式,保障教育公平。严格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要求,全州万余名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认真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奖、助、补、免、减、偿等方式,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有效促进了教育事业和谐发展。2012年至2021年,全州共落实各类资助补助资金亿元,惠及学生万人次。

截至2021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0所、在校生21万余人、教职工万余人。

二、职业教育再上台阶

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民生。

十年来,我州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部门、各职业院校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大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大青年因此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

2021年10月,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分院(准东分院)第一批混合所有制试点订单班的58名学生进入准东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园,经过岗前培训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启了实习实训。

近年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改革,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双方共赢"的原则,坚持紧跟产业发展需要,紧跟学科建设需要,为准东经济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可持续的人力、智力资源支撑。

十年来,昌吉州校企合作育人接续推进,积极引导职业教育持续向优势主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试点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中职院校分别与汽车维修、煤电煤化工等领域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学生近3000人;支持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园",持续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真正

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

2019年,昌吉州教育局出台了《关于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指导学校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建立以县(市)为主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示范特色的专业及实训基地,形成与全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格局。此外,我州还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纵向贯通,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深度融合的州域内中、高职一体化大职教联盟和大职教集团的格局,健全完善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机制,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继续教育上升通道,实现"未升学人员"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全覆盖。

三、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

一块屏幕展现大千世界,一根网线连起城乡课堂。

通过大屏就能与15公里以外的县城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共享课堂、互动交流,实现远程互助和信息共享,这是木垒县东城镇中心学校远程同步课堂的真实场景。

从创建之初的"简易同步课堂"到互动录播教室的建设,木垒县各校区间的实时互动不但为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学习体验,还为教师资源共享、学情探讨打通了渠道,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可在同一时间,依靠网络进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输,实现异地远程同步课堂教学。

十年来,我州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累计投入近亿元大力提升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我州还全面建成了教育城域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落实互联网用户实名制,依法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班级多媒体设备全面普及,录播教室、智慧课堂、3D打印、机器人、校园一卡通、电子班牌、校园电视台、VR科普教室等信息化项目和特色功能室在各个学校落地生根。

2017年,昌吉州教育局提出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建设昌吉州教育云平台,把平台作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中由政府统筹提供公益资源的应用阵地,发挥集约效应,为"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现实引领,促进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如今,该平台已建成投用,并对接国家、自治区和援疆省市资源服务平台,自建智慧学习、教师研修、网上阅卷、教育装备管理、图书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系统,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已基本形成,信息化应用基本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全州教育系统还通过昌吉州教育云平台开展各类线上培训和网络研修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十年来,我州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政治合格、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胜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胜任国家专业学科教学"作为教师招聘第一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自2012年起至今年3月,依托"特岗计划""千名硕士进昌吉"、公费师范生安置等渠道,共招聘教师4067名,引进硕士研究生294名,接收安置公费师范生240名,教师配置和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我州还抓好国家、自治区以及赴援疆省市开展的各类培训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自2012年以来共完成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万人次;依托福建援疆"双一百工程",福建省和昌吉州已互派教师1600余名;组建培训者队伍,开展教师校本及教师全员培训,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今年3月,全州共有特级教师36名,正高级职称教师47名;建立自治区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州级7个;建立自治区级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6个,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工作室4个。全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0%,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昌吉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牢记使命勇担当十年奋进谱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财政改革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财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财政保障。

砥砺十年沐风雨,春华秋实书华章。十年来,广西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支持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那考河PPP模式、财政金融联动、"桂惠贷"贴息政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落实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财政经费等多项工作获中央领导肯定,以中直区直机关最高分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连续10年获区直机关绩效考评一等等次。

1.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广西财政紧抓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期,创新思路拓财源,转变观念优结构,财政收支实现"量质齐升"。

厚植财源增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严峻形势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收入稳中有进、进中趋优,财政整体实力日益壮大。

优化支出提绩效。全区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适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长足进步。

向上争取强保障。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含税收返还)由2012年的17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460亿元,年均增长%,从2019年起总量连年位列全国前10位;新增政府债务限额由2015年的17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11亿元,年均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新成效

这十年,广西财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先后出台积极财政政策"28条"、抗疫情稳增长"16条"、开源节流优化支出结构"10条"等系列财政政策措施,主动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责任担当,有力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十三五"以来,全区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1700亿元,以"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有效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

用足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向中央争取新增债券额度,累计发行新增政府债券亿元,其中:一般债券亿元,专项债券3426亿元,大力支持补短板强弱项领域,有效发挥政府债券资金扩投资稳增长作用。

加大财政金融联动力度。"十三五"以来累计统筹整合财政资金527亿元,采取财政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奖补资金、风险补偿、投资基金、专项债券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万亿元投入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产业和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十年来只减不增,支出由2012年的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亿元,下降了%,节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持民生保障及项目建设。

3.服务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十年,广西财政紧扣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强化财政要素保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服务和融入发展格局、支撑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力支持"工业强桂"战略。坚持把工业振兴作为财政支持的重中之重,2017年以来累计统筹整合资金超过700亿元(含专项债券资金),重点支持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设立千亿元规模的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参与投资21支产业投资基金,有效填补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多项空白。

聚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创新工作思路,支持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区财政科技投入从2012年的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亿元。设立广西创新驱动发展融资担保基金。深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

聚力支持开放带动战略。统筹安排亿元支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

-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顺利开展。统筹资金600亿元,支持通道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投入亿元,加快推进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支持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多渠道筹措资金亿元,推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

聚力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由2012年的13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30亿元,有力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出台专项优惠措施,加大政府债券倾斜,扎实推进强首府战略深入实施,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沿边开发开放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保障改善民生交出新答卷

这十年,广西财政坚持不懈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把民生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推动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全力以赴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财政扶贫投入只增不减,累计筹措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87亿元,筹措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超过4600亿元,推动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16-2021年,在财政部、国家扶贫办(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的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广西财政厅连续6年获得A等次。

慎终如始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西各级财政部门及时出台疫情防控保障政策,累计统筹安排超34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政策,获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通报表扬。

用心用情保障改善基本民生。全区民生支出由2012年的22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稳定在八成左右。累计投入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超过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

多措并举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相匹配,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由2012年的10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3亿元,全力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5.财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这十年,广西财政紧紧围绕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总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大攻坚克难力度,不断释放财税改革红利,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加彰显。

财税体制改革多点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10个领域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顺利出台实施,自治区对市县的财政分类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创建设立并常态化实施。

预算管理改革纵深推进。四本预算实现有效衔接,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预决算公开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从2014年的119项整合到2021年的40项,预算管理一体化初步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

税收制度改革增点扩面。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资源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立法改革顺利完成,非税收入划转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北部湾港等为离境港的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获国家批复。

国资国企改革蹄疾步稳。深化完善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支持打造一家自治区政策性融资担保龙头机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

6.全面从严治党展现新气象

这十年,广西财政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机关党建有声有色。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着力构建"三级书记"带头抓党建工作模式,持续打造"四强"党支部、模范机关,践行"广西财政干部文明服务公约",唱响"广西财政之歌",连续6年在全区财政系统广泛开展"两年"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出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施方案等系列廉政制度,不断深化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建立与派驻机构"四项协同"的工作联系制度,强化对财政权力的常态化制约和监督,高质量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财政干部队伍活力迸发。制定以《关于加强全区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统领的"1+N"人才制度文件,出台激励财政干部担当作为"28条措施",深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人才队伍。

数说

十年用财为民持续优化支出结构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筹措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87亿元,筹措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超过4600亿元。

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累计统筹安排超34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政策。全力保障改善基本民生民生支出由2012年的22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

累计下达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资金超亿元,支持实施十大类工程项目建设;

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由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

35 375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