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与文本解读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与文本解读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游园不值》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游园不值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欣赏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游园时的情感变化。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春天

1.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了赞美的诗篇,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课件播放大自然的风光。学生交流感受。)

2.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和宋朝诗人叶绍翁一同游园,感受春日独有的魅力。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总结学法,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古诗

1.通过预习,你对叶绍翁有怎样的了解?

2.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

3.按照你们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你们一定能自己学好这首古诗。请你自己先来读一读,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别人。

(生练读,提示“苍 柴 应”字的读音。)

4.再读古诗,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诗的节拍。

5.读准字音只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懂诗意。还记得以前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6.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如果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字词一定记录下来,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1)理解“柴扉”。

生:我想问大家“柴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柴草做成的门。

师:的确,“扉”就是门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看插图知道的。

师:看插图也是理解古诗意思的一个好方法。

(2)理解“小扣”。

生:我们组想请教大家“小扣”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你们的动作来回答他的疑问吗?

(生做敲门的动作。)

师:让我们把桌面当作柴扉,我们一起来“小扣柴扉”。

师:你为什么这样轻轻地“敲”?

生:因为诗中是“小扣”。

(3)理解“应怜”。

生:我想请问大家“怜” 是什么意思?

师:一个“怜”字,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另外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可怜”在这句古诗中是“可爱”的意思,“怜”字当什么讲?在这句诗中你觉得“怜”当什么讲?

生:是爱护、爱惜的意思。

师:在诗中,诗人认为园主人爱惜的是——

生:青苔。

师:有些字我们可以联系其它诗句、上下诗句去想一想。 “应怜”的“应”字,请你也用这种联系上下诗句的方法想一想它的意思。

生:“应”是“大概”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推测。

7.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8.理解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一说“不值”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做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而这首诗写了诗人去游园访友,却没有遇到。联系整首诗歌的意思,你再来想一想古时候“值”当什么讲? “不值”又是什么意思?

9.朗读古诗。

三、读吟深化,感悟诗人情感变化

1.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诗人游园寻友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默读这首诗,拿起你的笔一边读一边品,你从诗中哪些字能体会出诗人的这份情感。

(生从“久不开”体会出诗人开始很扫兴。从“关不住”体会诗人又感到有些欣慰。)

2.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诗人焦急等候的那种心情。

3.透过一“关”一“出”这两个字,我们体会出诗人的欣喜,谁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

4.宋朝诗人陆游也曾描写过出墙的红杏。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写了红杏出墙的景象。叶绍翁用的是“关不住”。陆游用的是——“杨柳不遮”,.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细细品味一“遮”一“关”,你更喜欢哪一句?

5.透过一个“关”字,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枝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红杏,它显得——

(课件出示红杏的图片。)

(引导生理解红杏象征一种突破束缚的力量。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

6.这也正是春天章现出来的势不可挡、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赞美这枝红杏,赞美春天!

(生齐读后两句。)

7.诗人久久驻足凝望,望着这只春天的使者——红杏,她仿佛已经看到了……

展开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8.我们能不能把这满园春色的感觉读出来。

(自己先试读,男女生分句试读。)

9.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游园经历,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还表现了此行由扫兴变得欣慰的心情变化。而这一切都融在短短的28个字当中,这就是古诗独有的凝练的美!谁愿意伴着悠扬的古曲,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所以读前两句时,声音应低沉一些。

10.学生尝试背诵这首诗。

游园不值3

一、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可谓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别具特色,能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诗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一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这句诗的意味深长。

二、设计理念:追求情感的课堂  追求感悟的课堂  追求对话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披文入情,感受诗文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能力目标:

(1)“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

(2)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2、难点: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披文入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游园不值》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课始激情,围绕“不遇”导入新课。

1、出示《题李凝幽居》——贾岛,引出推敲的典故。

2、出示诗题《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感受“不遇”的美丽。

一、回忆旧知,进入新课的情境。

1、全班朗读《题李凝幽居》——贾岛。复述“推敲”的典故。

2、读《寻隐者不遇》,读有关“不遇”的诗题,初步感受“不遇”的美丽。

从课题入手,假以耳熟能详的“推敲”的典故,围绕着“不遇”这个主题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作了充分的预热,也较好地渗透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课文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

二、解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介绍诗人。

2、读题目,读出停顿。

3、重点理解“值”,理解诗题。

4、师做手势,指导学生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二、明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通过课前预习的材料,介绍诗的作者――叶绍翁。

2、通过读诗题,初步感知诗题的意思。

3、抓住题眼“值”,理解诗题。

4、个别读,齐读,读出七言诗的韵律美。

阅读离不开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这是感悟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整体感知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七言诗的韵味,感受诵读古诗文的乐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和品味语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理解诗中的景物,体验作者游园的感受。

1、师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跟着叶绍翁游园的时候,我们遇到了——

2、抓住“苍”理解“苍苔”,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苍苔”的美。

3、指导朗读第一句诗:这绿绿的苍苔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送进去,我相信,你读的感觉不一样。

4、图片对比,感受“柴扉”的普通、常见、自然。

5、出示图片,联系陆游的诗句夸夸红杏。

(出示陆游的诗句,生齐读。)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把诗中的三个景物联系起来品味,说说自己游园的感受。

7、激情,配乐,引导学生读出心中的感受:绿绿的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红红的杏花将我们的心脾照亮。哎呀,这样自然而然的园子原来就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春天真的——(齐)来了。春天真的——(齐)春意盎然。不仅如此,春天真的如那个同学说的——(齐)生机勃勃。就把这些感受,让我们带着它再读读这首诗,现在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像这美美的春景。

三、理解诗中的景物,体验作者游园的感受,读出个体的感受。

1、生答:苍苔、柴扉、红杏。

2、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感受“苍苔的美”。

3、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句,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4、通过图片直观理解“柴扉”,感受柴扉的自然。

5、生读有关描写红杏的诗句,感受红杏的美。

6、联系诗中的三个景物,进入诗中的情境,谈谈自己“游园”的感受。

7、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入境始与亲”,配乐朗读,那淡雅的古典乐曲,无疑为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古诗那“音乐般的美感”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抓诗眼,悟诗情。

1、默读诗歌,一边读一边细细地去品一品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边读边划边体会。

2、抓住“怜”感受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爱惜之情。

3、那个“怜”其实就是一个字——“爱”,这个“怜”看出诗人对苍苔的怜惜、爱怜。那既然有爱,爱在哪?既然有惜,惜在哪?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里在哪个字当中你又感受到了“怜”?

四、抓诗眼,悟诗情,谈感受。

1、边读边体会诗中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

2、抓住“怜”联系诗中的的关键字感受作者的爱惜之情。

3、(1)从“印”感受到“怜”,苍苔很完美,让人舍不得用屐齿踩到上面去。

(2)从“扣”字感受到“小”, “扣”出的那是对园主人的——尊敬,“扣”出的那是对春天的——“怜”。

抓住一个“怜”字,牵出“印、小扣”的感悟,从而感受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爱”与“惜”,激发学生的共鸣:喜爱春天。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一个“怜”字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很好地体现了“引悟”的课堂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凸现了“对话的课堂”这一特点。

五、重点品味“关、出、满、一”,进一步悟诗情。

1、重点抓住“关”与“遮”对比理解,感受诗人用字的准确。

出示陆游的《马上作》,提出问题:为什么就差一个字,一个“遮”,一个“关”,一个字不同就成了千古绝唱?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让我们体会这句话里还有哪个字也让我们体会了对红杏的那份“怜”。

3、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情境,当一回红杏,采访红杏: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4、当一回叶绍翁,把这次游园的经历告诉园主人:

(出示)“园主人啊,我

。                           ,

!”

(指名概括诗意。)

5、配乐朗读全诗,反复引读最后一句诗。

五、重点品味“关、出、满、一”,进一步悟诗情。

1、生:“遮”只是一点点,遮住它不让它看到外面,但它还是能出来,要是“关”是很有力量的,你越关我就越要出来。这种力量要是“遮”的话只是一点点,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出来了。

2、进一步品味“一”和“满”:“一”说的就是“满”,这“一枝红杏”就是——(齐)“春色满园”。 3、当一回红杏,进入红杏的内心世界,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学生创造性地说说诗意。

5、配乐朗读全诗。

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语激发和引导下,学生透过“出”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红杏那内里蕴涵的渴望、激情和梦想。于是,每复读一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情感的潮水自然就随之澎湃升腾。学生也已融入了诗中的情感世界,引起了心灵的共鸣,原本扁平的文本已变成丰富的三维画面。

在老师激情感染下,学生此时“情动而辞发”地复读“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教师)以情引读——(学生)动情复读。“引读” 与“复读”盖由一“情”字牵引,正所谓“以情激情”、“以言激情”。

七、板书设计:

游 园 不值      叶绍翁

/ 屐 齿 / 印 苍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爱惜

春 色 /园 / 关 不住,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文本解读:

叶绍翁,因诗得名。《游园不值》是一首美艳到骨子里的诗,这首诗足以让叶绍翁名垂诗的史册中。这首诗美得意味深长,美得耐人寻味,美得余音袅袅……

一条绿得亮眼的小路,一枝红得逼人的红杏,强烈的颜色对比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作者对那绿绿的青苔是那么的爱惜,深怕踩坏了那抹娇嫩的绿意,不得不轻轻地走路,深怕破坏了这小园的幽静,只是轻轻地敲那柴门,那种美是那么的宁静,像光洁的精瓷,使人舍不得去打破它。那苍苔,那柴扉,让我们看到园主人同样也是高雅之人,深居简出,宁静淡泊。而那从园中俏俏然伸出的艳丽的红杏,豁然让作者感受到了春意的“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仅是一枝红杏,却让诗人感受了满园的春色。那枝卓尔不群的,有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有着强烈的表现力的红杏,激发了诗人无限的想象:那高墙之外,应该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吧!看似不遇,却让诗人有了惊喜的奇遇!真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啊!

游园不值4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2.挂图、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三、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

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16 1998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