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反思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游园不值教学反思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

一、教案背景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习这些古诗,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更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美,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引导人们想象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前两句诗是叙述事情,写诗人满心欢喜来游园未遇到主人很扫兴的事。诗人却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揭示哲理: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阻挡不住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的。学生学习这首诗既能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又能感知诗中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游园不值》诗句意思,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拓展积累其他表现春天景象的诗。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

朗读领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春天来了,她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课件展示春天美景)

2、生: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春花烂漫、姹紫嫣红——————

3、师: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学习新诗

1、示《游园不值》。

2、对于诗人,你了解了多少?(百度搜索,简介作者生平)

3、对于诗题,你知道什么意思?(借助注释)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了解宋代私人花园)

“值”,遇到。“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4、、投影课本上的诗配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经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汇报一下。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鞋子下面的木块踩坏了这翠绿的苍苔。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间却不见主人来开门。(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诗人与花园主人约好了前去花园欣赏、游玩,为什么没有见到主人呢?(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也许因为是柴门,诗人的敲门声太小了,主人在午休,没有听见。

生:也许主人去了后门,而诗人却敲了前门。

生:也许主人把约定的事情忘记了,出去游玩了。

生:也许势利的主人根本就没有把诗人当做真心朋友,不希望自己庄园的春景让穷苦的诗人欣赏

生:也许——————

(三)、领悟诗境

1、投影诗句,图画,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熟读。

(1)按节奏读。自由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你就是诗人你会坏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么读这两句?

指导反复读,男女比赛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希望到失望,再到惊喜的心情变化。写作也是如此。)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师: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来,这是什么哲理呢?

生: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的。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出问题要着眼于教学的重、难点,立足于整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研讨,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抓住“教机”让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敢于创新,追求更大的成功。)

3、整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诗中哪些地方是联想?哪些地方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还有问题吗?

(四)、拓展运用,小练笔。

师:诗人既然是来朋友家游览庄园,为什么却没有见到主人呢?同学们猜测出了很多种原因。虽然没有见到主人,心情有些失落,可是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觉感悟出了一个哲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春色满园”到底是怎样的?园里可能有哪些景物?小组先说一说,再用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用你的笔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写出来吧!可以大胆地猜测,合理地想象。

1、学生练笔。

2、练笔交流,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小练笔没有写完的继续完成。

2、收集背诵有关春天的诗,第二课时交流。

七、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要想有滋有味,传情达意地诵读一首古诗,解读古诗内容,就应先理解诗人,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气氛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就会很深刻,诵读时感情技巧的处理也就很容易了。如,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们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南宋的政治背景,为学生理解题意、明白道理做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意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各种形式地读,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充分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诗人为何没有能进入园中”,在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后,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南宋的宦官、雅士的私人庄园普通人是不容易进入的。读了后两句诗,我再次提出问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有看到的"满园春色"。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有的想,有的画,有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

第一次,引学生自学诗意。

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了吗?读出抑扬顿措了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诗句讲了什么意思?回忆一下,平时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大屏幕显示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补空白、补省略、换语序、看插图、看注释、查字典)然后学生自学,顺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二次引导,引导学生读悟第一句。

见过苍苔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书,看电视,查电脑等,说说“苍苔”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示课件,苍苔的解 释)看到苍苔我禁不住想说,苍苔,学生说:真绿呀!春天,学生说:真美啊!作者也会这样吗?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句。再品品哪个字,包含了作者对苍苔的情感 呢?(怜)再读,读出这种情感。学生读的声情并貌。

第三次引导,引导质疑。

感悟了后两句诗后。让学生质疑有不懂的问题吗?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么就是“满园春色”呢?我相机解释以点带面的写法,并拓展这种写法的诗句。恰到好处。

第四次引导,想像拓展。

在学生声情并貌的朗诵完后两句诗后,我即时点拨,此时,你就是那枝红杏,前边同学往后看,后面同学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以词的形式说)学生妙语连珠。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诗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遗憾的是这堂课,读和拓展的时间搭配不够合理,读的时间多了些。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的。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3

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不遇”?怎么会有如此深邃的课堂?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老师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种渠道解词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图片,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景图片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

二、舍弃教学环节

窦桂梅老师的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游园不值4

《 游园不值 》 教 学 设 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8

《 游园不值 》 教 学 设 计

梁平县屏锦一小    邓熊英

教学背景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力实施与深入推广,我校不仅有了先进的设备,更让先进的设备走进了教室、走进了教师办公室、走进了教师家庭。为了让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向学生,服务教学,促进校本教研,我校教师常常根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所提供的三种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相应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面向的是中心校四年级的学生,于是选择的是模式二(多媒体资源、卫星ip资源——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视频+声音)。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的韵味上,情感渗透方面仍需要指导。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有、“时事动态”、“课程资源”、“专题教育”、“少年文化”、“为农服务”、“教师发展”等版块。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选择的是 “小学频道”中的“课程资源”和“少年文化”中的“古代诗词”来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初读——细读——品读——研读),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教学。我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展示”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用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意,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最后用“少年文化”中的“古代诗词”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认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运用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和写作能力。

3.用远教资源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   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

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日出江花红似火”——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确是诗的季节。

二、以读为主   品味诗韵

(一)初读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设计意图:用远教资源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三听其声”,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二)细读

1.一首古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你们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春景吗?(播放视频画面)

2.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并结合注释来细读古诗,独立思考每一行诗的意思,遇到有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同桌商量讨论。

3.指名交流对诗的理解。

①谁去游园?却——?

②哪一行诗可以证明?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诗人却和我们想得不一样,他是怎样猜测的?园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谁来完整地说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说诗的意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上一些词语,或把词、句的顺序换一换。)

④指名完整地说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诗人并没有走进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春色满园呢?

4.用引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师说诗意,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设计意图:古诗的理解是最乏味、最枯燥的,用远教资源中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既减轻了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也避免了老师琐碎的讲解。

(三)品读

1.这首诗既写了事,又写了景,你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多种方式练习朗读:打着节奏读、摇头晃脑地读、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读、和同桌比赛读、放视频画面入情入境地读……)

3.虽然宋朝离我们已经上百年了,但这首古诗仍流传至今,特别是诗中的最后一句,诗人用了“关”和“出”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到底是谁想关住春色?关得住吗?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4.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让我们再次吟诵这千古佳句吧!

设计意图: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把握了古诗情感的基础上,让他们看着视频画面,身临其境地读,更能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研读

1.在这节课里,我们读了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也说了自己对诗的理解,你们想写点什么?(学生自由写作,老师作一定的写作指导。)

2. 我们对这首古诗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不知同学们能否背诵这首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背诵)

3.叶绍翁是游园不值,我们这次的游园值吗?

设计意图:读后的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表演的方式来背诵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三、连接远教   丰富认知

我们学习的古诗只是沧海一粟,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位诗人,就常到“远程教育网”上浏览吧,“少年文化”栏目中有很多古诗等着我们去诵读、去感悟、去积累呢!(出示远程教育网,让学生欣赏风格各异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读诗、背诗,他们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转载自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5

今天,我又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窦老师以她独特的气度、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动诉诸笔端,与大家共享。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已领着孩子和听课者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未尽。

1、巧抓题眼,走近诗句。窦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跟着这位诗人(叶绍翁)去游园,更重要是体味游园的“不值”。明确的告诉学生,游园就是要通过读诗体味诗人蕴涵于诗里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在随后的教学中,窦老师就是用这种“游园便是悟诗”的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带着孩子们看到了游园路上的绿莹莹的苍苔、园门口简陋的柴扉、园子内渴望自由的红杏……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诗意,推敲课堂。窦老师开篇第一句:诗是推敲出来的。紧接着,贾岛推敲的典故娓娓到来。整节课,学生就在窦老师的引领下反复推敲、反复体味:

推敲“怜”,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怜”,从“怜”看出作者叶绍翁对苍苔的爱惜、怜惜;

推敲“扣”,通过比画“扣”的动作理解诗人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又把“关不住”的“关”与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作比,突出园内红杏渴望自由的情感;这时诗歌的含义得到升华,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更进一层;

最后推敲“满”和“一”,得出“一就是满”的结论,顺势向学生灌输“一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从理解古诗字词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诗的诗意,进而上升到体味古诗的内在意蕴,最后感悟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这一推敲诗意过程的同时也在推敲着课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上出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

3、诗中有情,情亦是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访问友人,因主人不在,柴扉久关而进不了门。而毕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旨在赞美春天里万物旺盛生命力。而这短短一首七言诗,寥寥28个字,在窦老师的解读下却变得如此多情。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吐出灿若兰花的语言。学生说,他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他又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他还从“关”字感受到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他更从“满”和“一”中领悟了“一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及“不遇中有遇”的人生哲理,犹言更深。诗中有情,需有善解之人,窦老师就是诗情的解语者。而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又怎能说这不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呢?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享受。课堂上,窦老师每一个神情都传播着情感,每一动作都散发着魅力。其声情并茂的讲解,其挥洒自如的演绎,给予听课者艺术的享受。使人不禁感慨: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如此多情,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她以自己的“主题教学”思想把《游园不值》演绎得柔肠千转、意境迷离、哲思飞扬、风生水起。

21 2337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