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优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第一篇】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案例]
在《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师:孩子们,让我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并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生:园中的杏花开得灿烂,园中桃花、梨花及别的花也争奇斗艳。
生:还有柳树、小草,一朵朵野花正在仰着脸冲着太阳笑!
……
[反思]
之前我还在担心上这样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课堂给弄得无计可施。然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颇有感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表达得很好。多么精彩的话语呀。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一课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拓展环节,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我以后要在这方面努力。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不遇”?怎么会有如此深邃的课堂?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老师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种渠道解词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图片,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景图片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
二、舍弃教学环节
窦桂梅老师的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教后感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在组织教学中,我从课文中的插图入手,组织教学,我觉得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书上这副美妙的画面。仔细看,你从这副画上,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是一幅美妙的春天的画面,花红柳绿,让我陶醉。
生2:我知道了诗人可能是去郊游的,可是却没有进入园内欣赏美景,只能在外面看看了。
生3:我从诗人看杏花的神情中,读到了诗人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生4:从低矮的茅草房,我读到了想到了主人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却很喜爱花草树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很有生活情调。
生5:我仿佛听到诗人在看着杏花低低地吟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那么,通过读画,你能从画面上读出疑问吗?
生1: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去,去干什么?
生2:我很想知道那个主人为什么把柴门关得紧紧的,是什么原因呢?
生3:那枝红杏为什么伸出墙外来了?
生4:我想问,园子里面是怎么样的呢?
生5:我从墙外看,那家主人家有柳树,有杏花,并且可以看出他家的园子是很大的。这样看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那为什么他的围墙只是用柴草做的呢?
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疑问了,“学贵有疑”咱们就带着我们的一些小小的收获,走进诗歌,到诗歌中找到你收获的证据,同时我们也带着我们的疑问,到诗歌中去寻求你最需要的答案吧!
反思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走进课文,在学习课文中,逐步建立理性的认识,从而升华自己的思维的广度。我想这是非常必要也必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点滴收获,走进诗歌,也找到了和诗歌进行交流的物质准备,为学生走进诗歌奠定了基础。同时,画面上所带来的疑问,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随后的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主动站起来告诉大家,我现在终于懂了什么什么等这样惊喜的回答。从他们脸上流露的满足和成就感,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成长和思考而高兴。
理解诗歌并不是很难,学生也学得很轻松自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所包蕴的哲理,也成为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想不到一个很轻松的玩笑,竟然很好地收获了课堂的精彩。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的意思了。老师不禁也想到了一件事情,想不想老师告诉你们。(我顿了一下)老师上次到三茅去摸奖,人很多,乘车非常困难,车子上人挤得满满的,连呼吸都很困难,车门也很难关上了。你看:有的车子的车门还可以看到乘客的脚呢?咳——真是“乘客多得挤不下,一只大脚伸出来”呀!(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师:那么,我们同样来看,这两句话,你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点什么呢?
生1:我看出这园子里肯定是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的。
生2:我也这么认为,我想里面应该是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了。
生3:我看出这枝杏花,似乎和刚才这位乘客的大脚一样,是被挤出墙外来的。
师:你这个“挤”字实在用的太美了,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这枝杏花是如何挤出来的吗?
生1:这枝杏花,看到满园都是鲜花遍地,找不到自己的地方了,所以它使劲成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就是伸出墙外。
师:我为杏花的成长而高兴。老师突然觉得,乘车的“挤”和杏花的“挤”那时不一样的。
生1:对,乘车的那只大脚是被被人挤出来的。他很无奈。但是杏花的“挤”,是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蓬勃的生命力才“挤”处墙外来了。
师:我似乎感到一种力量在我心里涌动,你们能告诉老师,这股力量是一股什么力量吗?
生1: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生2: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
生3:这是一种出人投地。
师:你们能悟出点什么了吗?
生1:我知道,只要勇于突破,就能出人投地。
生2:我感觉只要我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
生3:我们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像这枝红杏一样伸出墙外来的。
师:对,我们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朝气的新生代,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拿出“挤”的勇气和毅力,那是任何外力所无法阻挡的。老师祝愿你们都能如这一枝红杏,高高地伸出墙外来。
随想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我们的教学,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只要是为了学生的感悟而学,为了顺利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适度的玩笑或许真的能调和课堂的气氛,缓解学生思维的脉搏,从而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我是一个很喜欢在课堂上开玩笑的老师。有时一句看似玩笑的玩笑,也能收获不是玩笑的玩笑呢!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第二篇】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
你看我说同学,你好!你们回应,我也愿意听听我们对话里面的节奏。你应该跟我说:老师,您好!所以这堂课我要特别注意听同学们说话的节奏啊,给人的感觉那是美的享受啊!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
生:不值的意思就是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齐说:不遇。
师:不值就是——
生: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仄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听。
一女生再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好啊,那我们聊聊吧。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
师:有——苍苔
师:有——
生(齐说):柴扉
师:还有——
生(齐说):红杏
师:是啊,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什么都成。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师:哦,请你站起来,请你帮大家判断判断如你所说的是这样的门吗?(出示课件)
生:不是。
师:(点击课件)是这样的门吗?
生:也不是。
师:(点击课件)那就是这样的啦?
生:是的。
师:哦!还请你。如果说,前面的两个不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两个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样的门显得——
生:显得穷困。
生:显得简陋。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可见这样的门是太——
生:简陋。
师:但是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一男生读第一句。
窦老师带着读第一句。
师:瞧瞧这位男同学的表情,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男生声情并茂地读。(掌声想起)
师:谢谢你啊,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师: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生命力就那么旺盛。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
生: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青苔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师: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
生:春天多美呀!
师: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苍苔好舒服啊!好美啊!
(生读。)
师: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
这生又读。(众笑)读的很好,读出了窦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这苍苔,来,窦老师带着学生读。
师:我还没看完,瞧瞧你们就看完了(众笑)印苍苔。(苔拖得很长)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什么啊?
生(齐说):红杏。
生: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生:我知道红杏是春天开花的。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生:晚春。
师:二月就开,开的早不早啊?
生(齐说):早。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每当二月早春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希望啊!所以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维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呀?
生(齐说):陆游。
师:他写的诗句很多,但他也爱杏花,你看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杏花的夸赞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吧。
(出示课件: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蒙》)
师:所以,叶绍翁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里边来吧。来呀——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
生(齐说):苍苔、柴扉、红杏。
师: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感觉春意盎然的气息。
师:用他那个成语那叫——春意盎然。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语,那就叫——
生: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
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配乐:春江花月夜)
(生齐读。)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诗,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生默默地品。)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
生:怜。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怜”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
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说):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嫌”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说):印。
师:哎哟呦,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哎哟呦,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看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休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休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师: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爱苍苔,这么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请你来走一走。
一生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
师:为什么这样走啊?
生:踮着脚只有一块印子。
师:你看你穿着木屐鞋来你还踮着脚,你更爱——
生:苍苔。
师: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你看那刚才的表情,好像在说我只能这么走哇,我怕踩坏了苍苔,但是我还是要来呦,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只能这样走啊,走得特别慢。所以他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慢而且很轻。谁,有别的?
一女生上来走。走的很快。
师:哎呀哎呀哎呀,走的挺快,还这样这样,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的苍苔,所以我绕来绕去。
师:而且走的还很快,越快脚印留的就越——
生:浅
师:而且留的越少,脚印留的越少越好,听听他是怎么怜苍苔的吧。
(生深情地读。)
师:听见那苔没有。应怜屐齿印苍苔(众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哎呀,刚才看了一大片,现在是舍不得了。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轻,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的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了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啊,写1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千字儿,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儿,而且这几个字儿还要凝成一个字儿,我的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畏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师:对柴扉哪个字?
生齐说: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我想起了咱们课前背的这首啊,韩愈说用敲好哇,还弄了一个这么美的故事,既然敲好,扣也是敲的意思,来吧,咱们把敲放进这首诗中,读——
生读。
师:你笑什么?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进入诗境、体会诗情、诵读达情。
3、挖掘内涵、拓展训练(想象、思维、表达)。
4、体味意蕴、感受经典、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意蕴、感受经典诗句。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趣入课,为创设情境作铺垫。融洽师生关系。
二、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
1、在情境中暗送诗句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无意识储存。
如:“不值”、“应”、“怜”、“小扣”。
2、在情境中明白诗句中的有关信息。
如:“游园”、“柴扉”、“苍苔”、“屐齿”。
3、在情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有利于理解诗句的3个问题并得到思维、想象、表达的综合训练。
a、怎么开门?
b、主人为何不开门?
c、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怎么样?
三、带着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及无意识储存的信息和明白的相关信息形成问题情景,直面诗句,理解诗句。
1、读通诗句。
2、结合三个问题情境,读懂诗句,并重点指导。
“应”、“怜”、“小扣”。
3、初步感悟作者“由一枝红杏出墙”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的独到写法和独特心情。
四、诵读达情。
1、扣词达情、悟意,重点指导“小扣”、“久不开”、“关不住”。
2、创设与生活对接的生活情景,指导、激起学生达情悟意。
前两句达“扫兴”之情。后两句达“欣喜”之情。整首诗达“喜爱”之情。
五、直面经典诗句,重点感悟经典诗句的内涵及意蕴。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经典诗句,具体形式可采用师送生——师送校——师送班——生送生——生送师等送诗句环节。
六、拓展训练。
1、学生改诗: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改动诗句表达胸意。
2、读诗(可用对比读的方式读)。
3、思维、想象、表达的整合训练。
“哇!开门了,真是春色满园呀……” (预设,视情况调整)
教案设计说明:
《游园不值》语言朴实无华,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一枝出墙红杏,带给普通人的可能是见不到万紫千红春象的遗憾和失落,给诗人的却是“满园春色”的欣喜。这种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的内在诗句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读通、读懂此诗不成问题,可对诗的内涵的把握,却缺少一定深度的感悟。因此,本诗的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如何感悟经典诗句的意蕴、体会诗文的情感层面上。
根据以上目标,教学本诗时主要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间接接触文本,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捕捉诗文中外在的语言信息,生成有利于挖掘诗文内涵,突破重、难点的问题,为直接进入文本 “蓄势”。达到“蓄势待发”的效果和“不为而为之”的教学艺术境界。
二、形成问题情境,带着问题直接进入文本,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在“生活情境”中储存并作用于大脑的信息,帮助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式地阅读,这样会产生一种“积极、主动式”的阅读期待,激发兴趣,提高效果。
三、让在学生充分理解诗的语言后,采用先理解后诵读,边理解边诵读,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层层上升递进的诵读,多次进行。达到当堂熟读成诵的积累运用效果。
四、在学生对整首诗初悟的情况下,直面经典,重点感悟经典诗句,以求对诗句内涵的挖掘来丰富诗歌的内在品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主要采用 “情景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诗的内涵,运用不同形式反复进行,以达到对诗句感悟的深度。
五、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初步领悟写法,培养“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品质及写诗兴趣。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表达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对诗文的理解。
总之,此课设计自始至终运用多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创设各种不同情境进行教学,力图体现“情境中有情境”、“朴素、实在”的特点。运用“课堂暗示”、“不为而为之”的课堂教学艺术,力求使学生能在享受快乐中主动、积极学诗。突出诗歌教学悟情、悟意、诵读达情的特点。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第四篇】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1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兴趣、发展想象,让学生乐学会学呢?我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初步懂诗句的基础上,紧紧扣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句倒装的关系。再让学生口头练习把诗句中的倒装句改为直叙:“让我轻轻敲门很久也不开门,大概是园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坏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这也是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春色满园”的“满”字,激发学生想象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再问: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关”和“出”这一对关键词一对矛盾对立的词去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这两句的深刻含义——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教师提出: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设问由浅至深由现象到实质。富有思考想象价值也有趣味性。这就比较顺利的让学生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下一篇:跳跃体育游戏教案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