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静夜》教学设计(汇总5篇)
【导言】此例“郭沫若诗《静夜》教学设计(汇总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第一篇】
《郭沫若诗两首》最新教学设计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至19,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
低头我问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
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我们飞向北方,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八、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定 来往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静夜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内容:写作讲评和练习课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课内背诵和默写这课的两首诗。
郭沫若诗《静夜》教学设计【第二篇】
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第四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nb
[4]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第五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
静夜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烙en涝夏赶嘟,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涝夏赶嗤,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上一篇:短歌行精编教学设计(精编4篇)
下一篇:绘本教学设计【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