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郭沫若诗》(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郭沫若诗两首【第一篇】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过程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3.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明确: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请—位同学朗渎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蹬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明确: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 1 2 页

郭沫若诗两首【第二篇】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郭沫若诗两首【第三篇】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过程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3.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明确: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请—位同学朗渎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蹬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明确: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静夜

一、指导朗读。

1.这首诗和前—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

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举,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二、分析、讲解全诗。

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明确: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下全诗的意境。

明确: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3.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明确: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但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请同学们细心感受一下,两首诗中哪首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点?

明确:前一首诗。这从两首诗所用的不同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

《郭沫若诗两首》【第四篇】

一、诗歌朗读

老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静夜》(声音很响亮)

老师:注意,尝试读出静夜的感觉再读

学生:《静夜》(低沉缓慢,很有感觉)

老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就在这种静夜的氛围中,自由读这首小诗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真的读出静夜的氛围

学生甲读

师评:送你一个词:字正腔圆其他同学是否也能注意到这几个生字新词,读得字正腔圆呢?

展示: 漏lòu 模mó 鲛jiāo

学生乙读

老师:这次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还可以

老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丙:读出了静夜的感觉了

老师:恩,那你说还可以说明,你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吗?

学生丙:对的

老师:哪里改进一下

学生丙:不仅要有静夜的感觉,而且最好融入作者的情感

老师:你试一试?

学生丙读(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既读出了静夜的感觉,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老师:恩读得怎么样?

学生齐:好

老师:大家像她一样,再次齐读,如何?

学生齐读

二、感知诗歌

老师:读了《静夜》,请思考:诗人郭沫若写了静夜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诗人真实看到的?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老师:哪些是诗人想到的?

学生: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非常准确

展示: 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写实

天河 海雾 鲛人 ——想象

老师: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准确罗列,发现天河没有修饰词

老师:恩,现在我将小诗第一节改了一改,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展示:原文: 月光淡淡, 改文: 月光皎洁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朗照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白云朵朵

漏出了几点疏星 闪烁着点点繁星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是吗?提示一下,大家不一定都讲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词的变化,谈谈

学生甲:“淡淡”说明月光并不皎洁,它比皎洁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老师:感受非常细腻

学生乙;“笼罩”感觉是月色并不明亮,而“朗照”感觉月光明亮得已经照进松林了

老师点拨:如此“笼罩”能写出月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乙:朦胧幽静

老师;太棒了还有——

学生丙:“团团”说明白云已经成团了,白云很浓重,而“朵朵”则不然

……

老师;是啊,不同的特点,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定然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这种已经写出来吧把诗中意象及其特点连缀成句,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因天河没有修饰词,天河就不用写进去了开始——

(学生写3分钟)

学生丁: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对月流珠……

老师:写得如何?

学生评;写得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将写实和想象区分开了了

学生戊:我觉得它有的地方还不够散文化,比如“对月流珠”

老师:那你试试?

学生戊: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老师:注意关键词:默默为什么?

学生:符合静夜氛围,就像诗人用“对月流珠”而不用“对月泣珠”的原因一样

老师:感受多么细腻!讲得多好啊!我们一起将修改好的片段读一读:

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三、情感揣摩

老师:可是 ,天河何处?齐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再问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是啊,天河何处?不仅我想知道,同学们想知道,还有谁也想知道?

学生:诗人郭沫若

学生:鲛人

老师:有同学说“鲛人”,谁?有请——你知道什么是“鲛人”吗?

学生:生长在水里的神人

老师:可是,现在鲛人在哪里?

学生:在岸边

老师:所以,鲛人为什么问“天河河处”?

学生:因为它想家了

老师:为什么想家?在家的生活该是如何?

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老师:那么,诗人又为什么问呢?我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知道了

(老师读)《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不禁发问:(学生读) 天河河处?

老师:结合背景,大家想一想,当诗人郭沫若问天河河处时,心情如何?请同学们在纸上至少写三个词来形容一下

(学生写)

学生答案罗列:思乡、无奈、气愤、痛苦、哀伤、惆怅、迷茫、失望、渴望……

老师点拨:结合静夜的氛围,你觉得用哪些词语好?

学生A:如果真的很痛苦,他可能就号啕大哭了

学生B:气愤也很可能破坏夜的宁静,而不是简单的“对月流珠”

老师总结:是啊,淡淡的思乡、些许的无奈、十分的哀伤和惆怅、满怀的迷茫、隐隐的失望,可是纵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的也只能是两行清泪……可见,“对月流珠”除了鲛人,还有谁?

学生:诗人

老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带着诗人的情绪,再次齐读小诗

学生齐读

20 588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