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范例(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范例(精选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一篇】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的第一大特征,而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造型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由于民间美术造型讲求视觉独立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其取材和造型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单纯的自然取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而又随意的创作过程,作者通过作品将其观念暗寓其中。现代艺术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应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再通过主观的审美进行二次创造,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次,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象,为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些许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上也要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精髓之处。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生活,民间生活随着时间的变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例如我国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脸谱刺绣等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五色观源于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种色彩,形成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吉祥如意”也延伸到了色彩中,以“红红绿绿”来体现吉祥如意,譬如节假日的年画,对联等,都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节日的红火热闹。这种将风俗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吉祥,更能体味浓郁的艺术气息。

创作观念启示:保留民族性。

在创作观念上,现代艺术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精神的理念,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民俗性和实用性都能体现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也是如此。民间美术用各种意象的方式来展现浓郁的民族情结,同时展现了中国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民间美术又以独特的审美性和民俗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并且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还是在创作理念上,都为现代艺术设计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源泉,推动者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二篇】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高效性等特点,成为各高职院校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表现为,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理由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多媒体设备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因此,要走技术与艺术整合之路,坚持在构思时采用徒手设计草图;在设计创作中探寻自己的表现语言。

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转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多媒体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也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三篇】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 素描 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四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来说,数学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的质量好差,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问题质量好,涵盖信息广,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用问题设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提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定力也不够,若是让学生长期在严肃的氛围内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转移,不能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数学知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提出有趣问题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一年级下的元角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是什么样子的吗?”这样与生活有关系的问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趁此将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拿出来,为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明白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一元钱是多少个一角钱吗?”当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深入讲解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换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实际中有效应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实际相符合。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若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选择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不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失去自信,认为自己特别笨,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尽可能选取一些和生活有关联,并且具有深意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然后教师就可以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公式告诉给学生,当学生知道了这个公式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应用这个公式吗?”有部分学生可能会知道,也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列举具体的案例,详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第二,提问不能过于曲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会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这样是不正确的,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曲折,学生可能半天都不能理解教师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吗?”学生会说“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小数的概念,在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小数了,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数吗?具体的数字还记得吗?”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学会说在超市见过,然后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回答正确,而有的则会将整数说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告诉说错的同学,她刚才说的数字是整数,然后教师就可以对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进行讲解,这样别开生面的讲解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三,将信息技术和问题设计连接起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问题设计连接在一起,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若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是勇敢的表现。教师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问题设计要注重实效。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实效,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了。另外,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按照教师指导的思路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知识。另外,教师在提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若是想法错误,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若是想法是正确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数学课堂上应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五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和依照,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很少或是根本不会创设一些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情境,教学过程死板、僵化、乏味。而新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氛围,让学生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情况。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且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最终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反应的教学方法,对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果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就更要努力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掌握好情境创设这门教学艺术。

1.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预设出一些精巧、新颖、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挑选恰当的时机,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一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能力、探索能力的问题,测试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2.用数学史故事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或有一定纪念价值的事件,甚至许多数学定理的名称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为数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大量依据。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历史故事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种十分理性而规范的学科,但是其内容中也不乏形象有趣的知识。例如数学中就存在大量的数学平面与空间图形,这些图形的变化与特性不仅十分多样、灵动,并且蕴涵着深厚的数学原理,是十分有趣的一项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喜欢亲自动手实践,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在讲授和空间图形有关的'知识时,不妨使用数学实验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数学教师在讲“等高、等半径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时,就可以通过将装入两个等半径、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里的沙土重量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们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作为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具有较大难度,很难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艺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于有效提高我国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六篇】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美术教育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以及国际视野。而在美术教育中,素描作为艺术造型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线教师都知道要学好素描,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艺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我以教学为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要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唤醒孩子们的艺术灵感,激励他们在素描的艺术长河中徜徉,促使每一个孩子的奔跑都更有颜色。多年来,我致力于中小学的素描教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中小学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取得些许收获,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是关键。

中小学生初学素描,大多会感受到枯燥、难学,短时间没有效果,渐渐失去耐心和坚持的决心,往往容易半途而废。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素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入语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要用具有趣味性和新颖的方法直击他们的心灵,碰撞他们艺术的火花和灵性。比如在教学《会变的线条》这课的时候,上课伊始,我直接用多媒体融入到导入中,通过多媒体中的动画小乌龟的爬行路径,引导学生观察:首先设置小乌龟直线爬行路径;然后让它以多变的曲线路径慢慢爬行;第三次又让小乌龟折腾出折线;第四次我让可爱的小乌龟以螺旋形爬行。多媒体下乌龟的憨态可掬,灵活多变的爬行路径呈现出来的多变的线条,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我激励他们试试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和能画出来的线条,和小乌龟的比一比,通过亲自体验画多变的线条,初步感知素描。然后激发他们寻找生活中见到的能够体现线条的物体有哪些?学生们一下子想到了北京的鸟巢,错综复杂的线条灵活多变;有的学生说到了有众多线条的立交桥;还有的想到了道路上的斑马线......这个时候激趣的火候恰到好处,我话锋一转,告诉他们美术中的素描,就可以画出生活中这些多变而又充满魅力的线条,大家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整节课都陶醉在艺术的美感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课程上灵活安排,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描教学中最多的学具就应该是石膏几何体,围绕石膏几何体开展学习素描确实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没有生命,静态的石膏几何体太过于单调,渐渐会泯灭学生的艺术灵性和激情,所以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材中必学的和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灵活安排,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保持对素描的兴趣和激情。比如,我在教学中就激励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素描素材,他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发现诸多素描素材:有的学生喜欢妈妈的手机、有的爱上了妈妈的化妆品、有的画家里的宠物狗、自己的玩具、同伴的可爱脸庞......教室里面棱角分明的石膏几何体和生活中鲜活的物体恰当结合,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的作品,但是生活中的物品在素描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透彻分析如何用线条描绘出来,怎么表现才能使得物体鲜活、生动。在课上,教师要在学生初稿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修改,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给学生不断调整、优化的方法和艺术,使得他们的作品线条更加细腻、流畅、优美。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轮廓的准确性和整体构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与协调。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素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稳扎稳打的进行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给学生设计写生任务,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循序渐进的给予他们新的任务,激励他们不断体验,享受成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素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就要逐步引学生脱离临摹,带领他们到户外去采风,通过写生提高素描技能,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培养学生素描能力的同时,要兼顾激发学生积极、大胆的表现。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作品表现出艺术性、思想性,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灵性,有创新性。在带领学生进行《四季的色彩》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到户外写生,用眼睛捕捉春的气息,用笔下的线条表现出春的丰满。这次的写生,学生敢于大胆创作,通过远、近、中景物的描绘,用素描的线条美把他们眼中不同的春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美术课堂上,多听到老师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词汇是“像”或者“不像”,这样的评价语会使学生丧失素描兴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下的素描课堂应该用丰富多样化的评价保持课堂的鲜活,激励学生享受成果。比如在《四季的色彩》一课,我采取的评价态势不是像不像,而是看学生捕捉到的是否有春的气息,春的生机;评价他们的线条处理是否流畅,构图是否合理;评价他们的技法是否更加成熟,作品是否更加完美等等。整堂课我的评价是在激励的基调上多角度,多层次的,这样的评价语言鲜活,激励为主,指出不足,助其修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重视美术中的素描教学。为了增强素描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素描教学方法,融入一定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感受到素描的魅力,激发他们爱上素描,从而更快的学好素描。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七篇】

1、教师的修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口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中的反应也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2、教师的语言水平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要把问题点到,又不把话说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总之,注意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骨干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各有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前准备也都很充分,每节课均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生动形象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清醒,能够密切关注学情,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出现的问题,巧妙引导,灵活处理,显示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八篇】

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提倡新课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多样性、丰富性、高效性等特点,使之成为探索学校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因此许多院校对此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新建和改建多媒体教室,并购买各种多媒体设备,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的辅助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

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方式的理由,突破了许多限制,以其广泛、便捷、直观、灵活、互动等一些特性把知识信息传播给学生,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的的设计意念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深切的认知和突破。

艺术设计课程的感性认知往往要大于理性,它要进入多维空间的深思,传统的艺术设计的教学策略是很难解决的,多媒体弥补了许多传统教学策略的不足。

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是较难表述清楚的信息通过大量的图像、动画、影像、声音表述的更加清楚了,也使得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生动了。

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传达丰富多彩的图象信息,它是具象的可以感知的,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维语言,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的搜集和传送信息,把录像、图片、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可以向学生讲解历史性的资料,也可以向他们展示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全面、形象、直观地呈现教育信息的内涵。

而这些传送到学生大脑里的大量的.形象信息加之我们传授的理论知识的结合,往往能够产生质的飞跃,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学运用单一的讲授理论知识,造成了教学理性知识多,感性材料少,学生感到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

而多媒体的使用,可把单纯的理性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习者,变传统说教为直观生动的演示,而且可以把课体之外乃至整个互联网上的资料引入到课堂上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增强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都能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但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教师直接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件比较单调,课件中交互比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部分教师直接购买现成的课件或直接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教师由于不熟悉该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无法播放的现象,同时课件内容也并不适合本校的学生,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设备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由于课件的内容不断扩充,同时多媒体教学时需要播放大量的动画和影视文件,对多媒体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多媒体设备无法满足课件播放的要求,使课件播放不连续或出现停顿现象,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听课积极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没有连接互联网,只能满足单机版多媒体课件播放要求,不能播放网络多媒体课件。

2探寻技术与艺术整合之路。

多媒体应用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益处,但不能因此而轻视传统的设计课程。

翻开当代设计大师们的作品,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让我们相形见绌,好的设计创意往往在大量的手绘草图中萌生。

我们不应该依赖于它的客观技术、滥用软件的合成图像功能、复制功能,在图片设计中做简单的加法、堆砌。

在教学和学习中,只有探寻技术与艺术整合之路,才能运用计算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创作思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坚持在构思时采用徒手设计草图。

手绘草图与电脑制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构思与想法,后者往往仅偏重于表现形式。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

在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图示思维的方式即可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记录下来。

而电脑技术要保持精确数据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而肯定的显示,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设计的表达。

因此,坚持从理性构思出发,以手绘草图为基础,可以避开被形式所拘、被电脑软件功能所缚,作出真正有思想有内容的设计。

在设计创作中探寻自己的表现语言。

电脑程序的模式化往往导致作品面貌的雷同,因此,作品的个人面貌应是未来的设计师着重考虑的理由。

解决这一理由有两个办法:一是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电脑的参与,如果一些制作可以用其他办法完成,就不要用电脑。

比如,电脑的个“羽化”功能,用手工喷笔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虽然比较费时间,但从专业角度考虑,手工的操作更容易进行实验、探索独具特色的个人表达语言。

二是要尽量挖掘软件的潜力,软件的功能是固定的,但运用人的智慧可以使它产生不同凡响的设计。

3结语。

技术不是艺术,电脑不是人脑,它无法替代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使技术与艺术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多媒体解放了我们,又束缚了我们,而我们应该在挣脱新的束缚的同时,攀向艺术设计教学的新高峰。

参考文献:

[1]张娜,卜一丁,卜立言.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工程[j].,(08).

[3]吴军伟,刘寅.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与流弊[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九篇】

摘要:目前,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如何歌唱,关键是让同学们用一对聪慧的耳朵聆听美妙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复合元素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和声教学内容中,这对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亦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乐理基础。

关键词:和声学;改革创新;学生主体;实践;音乐音响。

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学界不断探讨音乐产生与构成因素、和弦连接与相关理论。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远未能适应新时期音乐高素质人才需求。教育部于11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为当代高校和声音乐专业教学指引了光明前程。高校和声音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对和声教学状况进行肤浅分析,有几点见解如下:

一、和声课是音乐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课程。

和声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的血肉,因其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它与旋律的体现形式是两种以上或一系列音符同时鸣奏的和弦之声。一支和声不存在的旋律,就如同人类无阳光、生物没生命,图画失去了色彩一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音色美感、节奏快慢、和声特点等等在音乐中的状态;学生们从音乐中自身受到感染和激励、启发和熏陶,这些正是和声在诸多音乐课程元素中的重要体现。

和声是音乐专业课的“基本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学好和声课,就意味着学好了音乐欣赏及钢琴伴奏课,亦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编排以及合唱的创作改编等。学好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就能产生新的跨越。

二、高校音乐和声课的某些不足现状有待改进。

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好现象,个别教师用“规则性”评判权威人士的注目,在和声教学方案和内容上选用学生作业(专业考试题目)的内容单一,只有四部和声写作题,却少有关于和声分析和听觉训练方面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认为无违规现象的做法就正确,而缺乏创新改革精神。

仍按书本四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知识层面的教育,轻视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这样,音乐教师在授课时颇感单调,不能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上课。此现象已影响了高校音乐和声教学专业的发展,制约了音乐和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看,不少高校的音乐教师不能彻底转换教学理念,不能正确运用音乐观点,使学生增强不了创新意识,更理解不了和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个别和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方式较繁琐,这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不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音乐和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和声课的音乐表现形式导致老师授课辛劳,学生学习苦累的况状,因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和声教学措施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培养。

有关键盘和声的.教程素材说明,和声学是一理论性教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如何与和声教学联系,反对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灌输式教学法。键盘和声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要掌握健盘和声理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键盘和声不能与和声理论的教学同期开展,应从三和弦的连接上适当加人四部和声的有关内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键盘操作,高超的音乐技能正是由键盘和声练习得来。

音乐颇具特定的固化美,它不需任何外部装饰,审美体验建立于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学习和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系统认知感觉特殊运动的不同音响,不用死板的意识脱离音响,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感受音乐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加强音响感知训练,使和声学教学方式更生动和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和声学功能,增强色彩的感应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连接规则、音响感知并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音响中认识、掌握、感知和声语言的魅力。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亦愈加增多,理想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悟和研究音响,熟知、感觉、体会此特殊运动的音响效果。音乐研究的对象是音响感受与反映过程,它属于听的艺术感觉。学和声可说是学音乐的音响,而实质上和声就是音响。我们采取有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从音响中受到鼓舞。

加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益于培养现代化的音乐人才;结合音乐风格特征,提倡以音乐技法与音乐欣赏法结合的民族和声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分析和声的素质培养,多做些有关练习,和声学在理论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只有具备了和声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素材进行全方位之分析。

四、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弘扬创新精神。

(一)近年高校和声音乐作曲理论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后,分成和声学、复调音乐基础、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等授课内容,它的授课方式由多人分别担任或一人任教。新课程标准传承原来的先进成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将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把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实际音乐曲目相联系,弹奏美妙乐章,即兴演奏乐曲,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都应牢固掌握音乐学基础理论知识,顺应新时期高校和声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科技信息时代需要;音乐课程建设应结合新形势和应试需求,将原来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融合于多声部音乐中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音乐教学应与高深层次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进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我国民族性的调式和声内容已渐引到高校的和声教学中来,成为学和声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实践运用中才使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三)音乐教育者于教学中,应将和声意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运用各种感官功能深刻领会及体验和声,如通过在器乐演奏中、娱乐活动中、赏析讲评中感受审视和声的规则。利用合唱、合奏及在乐曲创作编导伴奏演译的形式展示和声的和谐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声乐、器乐作品中和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感。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声学教学应强化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和声分析素质的培养锻练,强化对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作为音乐教育者将要在教育部课改方针的引领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音乐金道,大力培养具有高音乐素质的社会人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及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谢功成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9。

[4]许敬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3。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十篇】

现代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本文想就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我在给学生讲植物学绪论课时,我便改变以往的教法,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我国的文学、艺术、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美建立起来的,如我国汉字造字的六书之一----象形,就是直接模仿生物美的形象而造成的,如马、鸟、鱼、龟等都是各种生物原型美的速写画: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再比如我给学生播放“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cia课件,让学生“触摸”生物前沿研究的“脉搏”……通过这样讲解和演示,好似在学生兴趣的平静海洋里投下一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住了。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教师巧妙设疑与学生积极解疑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入寻味,甚至被澜起伏的大合唱。实践表明,巧妙的设疑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点子”上设疑,生物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有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难易之分,教师就应在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上设疑,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衔接”处设疑,生物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设疑。其三要在“联系”处设问,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准确地辨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讲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设问复习有丝分裂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要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困惑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佳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叶老的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说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主要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知识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生物知识的特点进行“精讲”,对不同类型的课也有不同的要求。至于语言精,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练上。教师做到了精讲,所占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可留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即阅读、观察、讨论、绘图、制作教学模型、实验、做练习题等。但又不要求学生多做题,而是从这节知识的整体出发配置题型,用基本题型(包括变式题)分别对这节知识进行逐层的有限覆盖,配置问答题,综合题目,寓各项思维训练于这些题型之中,这样,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积极探究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每设计一项活动,教师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异议,并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产生思维的联想。总之,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22 2852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