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论文范例【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摄影艺术论文范例【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摄影艺术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艺术摄影 摄影教育 艺术性 思维方式 摄影技术

在我国摄影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大众,都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不足,并一直追随着欧洲摄影的技术和潮流。然而,多数人看到和学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欧洲摄影教育的精髓。如果仅仅把艺术摄影看作是对科技的炫耀和潮流的吹捧,那么,艺术摄影便会彻底变质。

一、欧洲艺术摄影的发展

摄影是否属于艺术?这个话题已经被争议许久,但仍没有也很难出现一个固定的答案。50多年前,摄影几乎没有被艺术领域所认可,只有极少数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会收藏摄影作品或者举办摄影展览。Newhall曾指出,“摄影术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正如同1862年的艺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它们同样不被学术界所认同,并且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激进的体系。” ①

1960年代早期,英、美的摄影教育中出现了早期的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本科教育。之前,众多摄影课程的目的在于教授学生技术技巧,并没有融入综合性的艺术思考。Nathan Lyons为了更好地推进摄影教育,改变摄影现状,在美国举行了由28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会上提出了摄影要从观众的反响出发;图像是人类与世界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应该学会思考和运用这种视觉手段去交流等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论文都指出,在摄影教育中应该涉及哲学、人文等教育,并且艺术是摄影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后要用艺术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并产生更丰富的文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课程的宗旨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摄影师,而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艺术教师、更多的艺术家和更优秀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摄影中所指的艺术是切入实际的对本质的思考,也是摄影师个人意识和情感等各方面在作品中的体现,更是各种精神与文化的结合。

当下,在英国高校开办的艺术摄影课程(fine art photography)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包括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等高校。其中,英国伦敦传媒学院创建于1894年,是伦敦艺术大学6所学院中最早开办摄影课程的学院。由于其摄影硕士课程培养了很多英国领先的、新兴的艺术摄影家(fine art photographer)和艺术家而在英国享有盛誉。

二、摄影技术不是体现摄影艺术性的唯一手段

近年来,很多人都试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创新,但大部分的创新结果都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添砖加瓦的重复。然而,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无论处于什么阶段,大家都忽略了摄影的本质,摄影的技术与技巧并不是体现摄影艺术性的重点。

在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系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课程,都没有关于摄影技术的授课内容。例如传统的黑白冲洗及放大,用光、构图等基本的摄影理论知识。在学校,如果不了解相机,不了解构图和用光,不知道如何去冲胶卷,那么在申请学校之前,教师会让学生先读一个ABC或Foundation的课程。只有在这种培训式的课程中才能够学到几乎所有与摄影技术相关的知识。这并不是说摄影技术是次要的,而只是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除了掌握了技术之外,还掌握了什么?除了知道会拍一个场景之外,是否知道这个场景背后的人文故事或者历史文化?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也许是国内摄影教育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让学生注重研究、关注文化,争取发展个人的、具有概念性的实践与思考过程。

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策展人Rodrigo Orrantia在展评中写道:这一届的毕业展做了一个大胆的承诺“去实验、测试与探索摄影媒介的界限”,②而幸运的是,这些作品的确做到了这点,并且其中有很多成功的尝试。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摄影博士课程的Nicky Coutts在帮助策展的过程中,将这些作品广泛地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作品与经济衰退的影响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方式包括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探讨、对物种的探索、对过去与现在的讲述,通过档案文件的启发来重建与构造自己的故事等。另一部分作品与创作者的内心有关,关注人们的精神状态或人格,以及关注个人的记忆、创伤、追忆等。

其中,课程主任以及班里的几位学生在共同研究记忆这个领域,例如Jachim Fleinert和Nathalie Joffre的作品。Joachim的作品是在探索家庭记忆,并且尝试用图像化的方式来体现创作者和观者对原始记忆的介入。Joachim是一个关注于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收藏家,其收藏了很多无名摄影师拍摄的平民肖像。Joachim之前的作品也是重新整理并利用这些玻璃底片进行创作,试图找到它们的价值。这个摄影项目是在反问自己和观众,我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为什么?在这一年的硕士课程中,Joachim仍然在探索这个问题,其不断地尝试新的手段——从传统技术到数字技术,甚至连最后的装裱也做了很多方案。这是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地探索各种可能性。

经常有人说摄影难就在于其太简单。在设计学科中也有人说:“你想到的前10个点子是一定要被的。”因此,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坚持才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同时,硕士课程的第一学期目的也是在于探索各种可能性。首先,在学期初就要交一份研究计划和拍摄计划;其次,课程主任会根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再次分组进行讨论,其注重个人的探讨,在整个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而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似乎很少见到这种由学生来做主的情况,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提供了标准化的答案。在英国,指导教师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取决于你”。教师仍然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并且教师经常会用刨根问底的方式追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或主体?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为什么是动态影像而不是静态图片?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以及自己的过程,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摄影不光是摁下快门拍张照片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有摄影师的思考。这个思考也不单指思考拍摄技巧,用什么相机或用什么光线或构图,最重要的思考是对于自己、社会以及所拍摄相关内容的哲学性思考。例如,在本科阶段,笔者便跟踪拍摄胶东民居海草房,从各种各样的房子到不同的窗棱、小巷再到生活在里面的老百姓,对海草房进行了从局部到全景的跟踪式、档案式的拍摄。随着海草房的不断减少以及对海草房感情的增加,海草房在笔者心里也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研究生阶段对于记忆的研究,更加深化了笔者的意识。最终,笔者试图将记忆对自我产生的影响及感受融入到图片中,并且探索在时间和空间的流逝中,记忆是如何存在的。那些手工上色的海草房创造出一种矛盾与冲突:它们是的确存在于当下的,但又为何看起来那么的不真实?这些矛盾与冲突可以让观众去思考海草房的现状,觉得它们诡异也好,怀旧也罢,在照片中对于细节看得越懂,就越能感受到历史感与记忆的存在。

同样,Nathalie的作品是通过在精神病医院中发现的档案文件和照片所展开的关于记忆的思考。这些档案文件能够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过去,让人们回想或想象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同时又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现在的状态。这些事情发生之后,究竟为当下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迹?在Nathalie心里,这些档案中看似已经死去的人们,实际上仍然在向其诉说着故事。因此,其希望用自己的活动去重现这些记忆在脑海中的“存在”。在Nathalie最终展示出来的录像装置(video installation)中,其试图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探索自己与这些档案之间微妙的联系。

思维方式和思考内容也体现在做研究和查阅资料方面。这个过程不单是翻看摄影画册和理论书,还包括参加研讨会,听讲座等。课程中,这些讲师包括英国著名的当代艺术摄影师、策展人,以及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美术馆馆长等,例如V&A高级策展人Martin Barnes、评论家David Campany、先锋摄影师Tim Walker等。正是因为这种学科及领域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才能够大幅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样,学生也可以在课程中随意更换自己的指导教师。其可以自由地选择相关领域的教师,或者接受跨领域的意见与思考。学生每周与指导教师的谈话都是一次崭新的突破,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会提出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的缺口。在查阅资料方面,指导教师更是要求学生从各个领域出发,包括心理学、地理学、哲学,甚至是动物学。因为“摄影图像是从人类的交流互动以及摄影师所生活的条件中发展而来,如果只是从技术方面发展则是荒谬的”③。

从本科生的课程中也可以看出,艺术摄影课程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整体思考方式的培养。本科生的课程框架包括:图像与真实;摄影与其扩展性的实践;实践、历史与理念;社会性;文化的机器等内容。或许对于摄影史和艺术史之类的课程没有系统地介绍,但是这些基本知识会全部贯穿到每一个框架中。这也算是教学的特点之一。另外,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材以及上课内容,教师会提供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国内则反之。艺术本来就是多样性、多元化的,不是唯一性的。因此,我们不能用规范的条例来评判摄影的艺术性。

结语

在授课中,导师给笔者讲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不要总是去假想下一步要做什么,不要过于关心你做出来的是什么,但是你一定要不断地去尝试。”正如Oscar Bailey在关于摄影教育的论述中提到的:摄影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去衡量,去创造和发展,并且最终要将他们的个人意识与社会相结合。由此可见,艺术摄影的教育并不是对摄影技术的传授,而是艺术相通与互补、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思想的问题。在国内的摄影教育以及摄影热潮中,我们需要充分学习和利用英国艺术摄影教育的先进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摄影更长远地发展。

注释:

①Beaumont Newhall,“Teaching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Invitational Teaching Conference,1962,

②Dr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Journal,1963,Volume 104,,

③Jerry Uelsmann,“Interrelationship of Image and Technique,” Invitational Teaching Conference,1962,

参考文献:

[1]Dr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Journal,1963,Volume 104,

[2]Beaumont Newhall,“Teaching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Invitational Teaching Conference,1962,

[3]Oscar bailey,“Pre—Training,First Year—A Basic Approach”,Invitational Teaching Conference,1962,—55.

[4]Jessica ,“A History Making Occasion”,Exposure,,volume 45:2.

[5]A Forming State,2012.

摄影毕业论文【第二篇】

人物摄影的情结

和许多从事其他专业,半路出师的摄影师不同,彭年生是正儿八经的摄影专业出身。早在1972年,他就在第二商业学校(今武汉商院)学习摄影,这是时期武汉市最早开设摄影专业的学校。1989年时,他还去武汉大学新闻系继续深造了艺术摄影专业。自1984年起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彭年生在编辑和出版行业以正编审的级别编辑过7本不同类型的杂志和各类书籍。

通过出版媒介的平台,彭年生接触到了许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精英翘楚,遂萌生了为他们拍照,以影像纪录人物的念头。“我专事拍摄人像有30年了,在编辑工作中接触到各种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特别是老一辈的学者,他们都是无形的宝藏。”用影像拍摄名家的计划就此产生,彭年生也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机缘和他们沟通交流,再捕捉合适的时机,用镜头拍下他们的风采。

彭年生的所有人像摄影照片都采用黑白照片的形式。“比起彩色,我觉得黑白色系虽然含蓄,但其实是一种更激情的艺术。因色调单纯但层次变化更为细微,所以能够更专注地将人物的内在气质展现出来。”彭年生认为,彩色的数码相片显得一览无余,无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艺术性相对也大打折扣了。彭年生在选择自己的拍摄对象时,做了缜密的考量。他拍了各种在其领域有所造诣的杰出人物,其地域遍布湖北直至全国范围。有些人已趋高龄,或者其从事专业不为人知而被忽略。“我这项工作,某种程度就是一种抢救保护式的措施。”

比起其他类型的摄影形式,彭年生始终钟爱人像摄影:“我觉得人像摄影的难度更大,作品的生命价值更长――作品是和拍摄对象的影响力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或者是风景摄影作品需要的是好的地点、时机,就能出效果很好的片子;而静止的人像摄影,则需要摄影家在对拍摄对象外形特征把握得当,并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捕捉到拍摄对象的气韵神态、职业特征和背后的精神面貌,其难度是其他题材的摄影作品所无法达到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彭年生计划将本地艺术家的拍摄工程扩大到全国范围,“纪录历史这种事情,虽然看似默默无闻了些,但总得要人来做。人物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人是历史的见证

彭年生早年任职于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副社长之时,接触了许多活跃在湖北地域的艺术家。在过去20年,他拍摄的湖北地区的艺术家就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全国范围内的得有四代了。既有像已过世的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这样的学术泰斗前辈,也有类似王尊这样年轻的第4代后起之秀的艺术家。“我自己本身也做艺术品拍卖,是嘉宝一品拍卖的艺术总监,对艺术有自己的鉴赏观点。”彭年生说,“有些艺术家现在尚未成名,但有极强发展潜力,我也会选择他们,而我的摄影作品正是为他们做了一次见证。”

武汉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曾是“85新潮”思潮的重镇所在,聚集了一批异常优秀的艺术家。彭年生的艺术家肖像从上世纪90年代直至当下,展现了艺术家群体在不同时代大背景发展下的不同状态,也纪录了艺术的当代史。他说,90年代早期的那些还年轻的、崭露锋芒的新锐们,在数十年的历练后都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那些纪录下他们早期青涩的影像就显得异常珍贵。“在早期,都是小年轻的画家和艺术从业者――90年代的傅中望多年轻啊!现在是湖北美术馆的馆长了。当年初出茅庐的人,20年后的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

彭年生拍艺术家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通常都会去艺术家的工作室旁观艺术家工作的状态,以选取最佳拍摄时机。艺术家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工作会显得更自如,在画室这个相对孤立却最能释放自我的空间里更适合展示自己的艺术特质。

“画家们性格迥异,每人都有各自的特征,这是非常有趣的。”彭年生凭直觉选取的那些有潜质的艺术家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若日后能成大器,也是对自己摄影作品和艺术眼光的映证,从中获得的满足感自然不言而喻。

相对艺术家,湖北两院院士的拍摄就显得更为有纪录历史的意味。院士相对来说不似艺术家或公众人士那样为广大受众所熟悉,他们更多人是在相对狭窄的领域中终身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各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从事的科技领域虽然前沿且必不可少,但因其专业的复杂和专业性,即便是媒体给予报道,抑显得非常生僻而让民众无法企及。摄影是一种直观的方式,通过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和人物让受众能更直接地与被拍摄对象构成交流

彭年生说,这些院士虽然从事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专业,人物却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从事的行业尖端,但每人都有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从事光纤行业的喜欢听古典音乐,工科行业的喜欢文学和摄影,很多人甚至为自己的爱好投入十几年的光阴,完全可称得上是半个专家。拍摄这些院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许多人已是高龄,彭年生笑称,自己是在保护这些“国宝”级别的人物,留下的影像不仅是一个人物的图像记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图说:

01.李碧红(1974-) 油画家 2011摄

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02.杨立光(1917-2000) 油画家 1990摄

湖北武汉市人,1940年毕业于武昌艺专,曾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主席。

03.魏光庆(1963-) 油画家 2005摄

湖北省黄石市人,油画家。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教授。

04.吴丈蜀(1919-2006) 书法家 1990摄

四川省泸沽市人,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05.张仃(1917-2010) 中国画画家 1990摄

辽宁省黑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漫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任理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06.方秦汉(1925-)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 2002摄

浙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1950年清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后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从事桥梁工程设计50多年,参加或主持了数十座大桥的设计和研究,尤以钢梁桥见长。

摄影艺术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摄影;绘画;现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30-01

摄影在与绘画的纷争中确立起独立的艺术标准。首先,摄影促进了绘画的分化。照相机能够瞬间逼真地记录影像,一批画家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他们的绘画走出了写实的樊篱,进入了超现实的自由世界。

从摄影的历史上看,无论是“直接摄影”还是“绘画主义”,都代表了摄影艺术中对摄影本质的定位,他们构成了摄影艺术中的两个基本方向,并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摄影艺术中又再次出现“绘画主义”的思潮,不过这次不是要模仿绘画的题材和手法,而是借鉴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形式,它希望从这种形式的革命中完成摄影的现代革命,美国摄影家斯帝格利茨就是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艺术摄影”观念的确立彻底的打开了摄影进入艺术的大门,使人们看到摄影发展的新的希望,即摄影不仅仅再是技术再现的工具,而且还是对艺术表达的另一种手段和语言方式:在从题材选择到图像呈现的所有过程中,摄影家都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它所呈现的图像及其效果也在许多方面是绘画所无法企及的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观念首先引起了画家而非摄影家的重视,大批画家开始以摄影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使之成为其艺术探索的一部分。早期的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那里,这种倾向最为明显,他们不仅拿起照相机创作其作品,而且还不断以新的手段探索摄影发展的新领域,从而在这种拓展中建立起了摄影的新的本质观念―图像复制。

摄影的诞生,完全改变了这一坚固的传统,使西方艺术观念从再现写实的传统中解放出来。桑塔格在他的著作《论摄影》中这样评价摄影对绘画的冲击:“摄影所从事的就是篡夺画家的任务,提供精确地模仿现实的形象的任务。为此‘画家应深表谢意’,像许多摄影家在此之前和从那以后所表达的那样,将这种篡夺看成是事实上的解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绘画开始了从再现向表现、从具像向抽象的转变,这一转变与摄影的发明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摄影如此逼真的再现,画家必须放弃长久以来固守的再现的观念,绘画开始走上了不断实验的探索之路。“画家寻求逃离摄影的阴影,而印象派便是首先发难者。”‘印象派之后,抽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画派纷纷挑起反叛现实主义传统的大旗。然而,摄影对绘画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再现传统的冲击,作为一种视看方式,摄影向我们展示了观看的多样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从实像到虚像等,摄影的发展使人们的视觉技术得以不断提高,使人们的视觉经验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从而打破了长久以来统治西方的焦点透视或全景式的凝视方式。这种对传统视觉方式的突破,彻底改变了西方绘画所固守的传统,带来了绘画创作的大变局。比如杜尚的《下楼的裸女》的创作,直接来自于连续摄影的影响。杜尚在他的访谈中坦言说,正是法国摄影家马锐伊的连续摄影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摄影不仅向我们展示着可见之物的丰富性,同时它也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不可见之物的可能性。

摄影运用视像将这些幽深的经验,感性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美国当代摄影家乔彼得・威金曾说:“为了要知道我是否真实地活着,我要使看不见的被看见!” .在这种积极的探索中,摄影向我们无限度地展示着人类观看的多样可能性,也向我们无限地展示着人类经验的多样可能性,同时也展示了人类艺术的无限多样性,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真正打开了艺术的广阔空间,冲破了壁垒森严的艺术界限。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看到以摄影、电影、录音、电视等机械复制技术为主的文化生产与传播,己彻底改变了当代文化艺术的图景。尤其是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或后工业社会以来,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使传统的摄影、电影、录音、电视等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发明了电脑及互联网,使机械复制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步入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科技发展阶段。这些巨大的变化,创造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存状态,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感知、文化体验和文化想象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人类文化价值的取向。在当代的文化理论界,法兰克福学派侧重于从文化生产方式上考察,将当代文化生产定义为“文化工业”;文化研究学者侧重于从文化的传播空间上考察,将当代文化描述成为“大众文化”;后现代思想家侧重于从文化价值向度上的考察,将当代的文化现想命名为“后现代文化”。这些指认、描述以及命名,都紧密围绕着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而其中以视觉为主要形式的生产与传播显然构成了当代文化构型的主要内容。

许多理论家认为当代文化已经成了一个“图像时代”,从传统的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视像的转向”。进入现代摄影时代后,“画面”早己不仅单单是绘画的语言,而是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造型艺术门类的共同语言。比如法国电影中文艺片的电影镜头就以酷似油画构图和画面著称。

其实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创作都应该是艺术家主观思想情感的体现。摄影作品本身其实就是摄影家艺术化生活的体现。摄影的出现使的历史画和风俗画现在变成了报道摄影,而肖像画变成了肖像摄影,还有风景画变成了风景摄影。这对于绘画的纪实功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其强烈的冲击与颠覆。

参考文献

[1]朱其。中国新闻摄影史[M].2007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摄影技术论文【第四篇】

(一)视觉美

摄影技术通过照片进行信息记录,可以使信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平面设计需要提高观赏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摄影作品可以很好地利用视觉性冲击,有助于人们对设计者所表达的信息的理解程度。

(二)纪实性

摄影作品是将真实场景记录下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摄影作品中包含了摄影人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因此,摄影作品反映了平面设计者和摄影人的情感共鸣,其中的心理暗示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三)永恒性

摄影是一种将瞬间变为永恒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将变化的空间状态通过摄像头记录下来,将其精确的保留下来,这种技术手段使信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真实完整的再现。

(四)塑造性

平面设计是将摄影产品进行包装,使其满足设计者的要设计求,因此,摄影产品的塑造性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Photoshop软件是最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辅助设计人员完成相片的艺术处理。如:通过对照片进行光影调节可以增加照片的年代感和沧桑感,这种艺术处理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想法,有利于观者明确对相关产品的印象定位。

二、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巧妙取景

平面设计中的对摄影作品的取景有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将摄影作品全视角取景,要求对摄影作品精准解读,把握好艺术设计角度,实现摄影作品与设计要求的有机结合。第二种是对摄影作品进行局部取景,选取摄影作品中的某一视角,从复杂的摄影作品中进行删繁取简,寻找到适合的设计元素,巧妙的表达设计主题。

(二)色彩处理

色彩是平面设计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不同的色彩赋予了图片不同的内涵。关于色彩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把握好色彩对人心理情感的不同影响,进行合理的色彩设置,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表达效果。以Photoshop为例对图片进行色彩调整,首先通过滤镜对图片上的细小杂质进行清理,提高图片的质量。其次,对照片进行锐化处理,突出照片的视觉效果,紧接着处理照片的饱和度和图片整体透明度,将图片调整为低调图像。然后,根据所需要的颜色需要进行色彩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图片的风格,调整光照效果到合适位置,突出照片的中心内容。最后,将色阶进行调整,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使图片的内容感鲜明,赋予图片生动性。

(三)结构重建,营造情境

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是经过缜密的分析和艺术设计,选择符合大众审美的切割方式对画面进行切割,将图片的视觉元素进行重构,创造符合设计观念的情境。在这个结构重造的过程中,需要将照片进行选择、切割、转化、重组等多个步骤,对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元素之间的情感艺术进行转换以及意境构建,实现审美观念、文化内涵的转化。运用抠像、重构、调光等技术对摄影作品调节艺术氛围,将摄影艺术的理性美和感性美科学融合,更好的为平面设计服务。

三、结论

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需要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决定的,对摄影图片的理解和艺术构建是平面设计的关键环节。只有摄影与平面设计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信息连通才能真正实现影像的价值。这就需要平面设计者具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和构思技巧,将图片与文字合理安插、完美配合,尽可能贴近观者的审美要求。摄影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的感染力,成为平面设计必备的技术之一。

48 945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