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汇聚优质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汇聚优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一篇】
建筑美术素描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门考验学生基本功底的课程。教师如果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建筑美术素描要求创作者在写实基础上,理解建筑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更完整地体现建筑的创意和思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笔者对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性。
其一,结合学生的特点,实行良好的兴趣培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各有不同,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各自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尽管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完全同等看待、同等教育,但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肯定是有差异的。教师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再进行教学,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教学。只有学生将教师所教知识学进去了才算有效,不论教授的知识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学生如果没学进去,一切都是空谈。在教学课堂中合理穿插一些关于各国建筑方面的奇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在人类形成愉悦和好奇的情绪之后,就能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就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心态对待建筑美术素描,其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率和对教师教学方案的配合度都会显著提高。
其二,以兴趣为基础,合理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也就有可能逐渐消失,人的一生很漫长,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现在还十分感兴趣且擅长的.东西,多年以后可能会忘记甚至排斥。所以,教师要提倡持续性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也就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慢慢深入直至最终了解的过程,素描学习也是如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的练习。如果学生已经培养出学习兴趣,其对于学习建筑美术素描就不会排斥,再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多讲述一些名人的经历,告诉学生这些名人都是经过不断学习才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只有刻苦和努力才能更接近成功,从而让学生深入认识自主性学习建筑美术素描的重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十分有益。
二、结合实践,严谨教学。
其一,建筑美术素描一定要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美术分为很多流派,其中抽象画派更为注重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作品能与消费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对于写实不会有太严格的要求。但建筑美术素描不一样,从素描的“素”就可以看出,素描其实相对而言是单调且枯燥的,素描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有简单的黑白灰,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写实的风格。建筑是真实存在的,经历了岁月的流逝,饱经沧桑。不论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都是设计者向世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所以,每一位建筑设计师只有以事实为基准,才能在建筑美术素描作品中更为完善、贴切地将自己的思路和构想表达出来。
其二,结合实践,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路特点。每一座建筑都是设计师的思想表达,但前人的思路和模式终归已经成为过去式,经典是用来学习和借鉴的,绝不是完全复制。因此,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才是最终目的。但前提是能够良好地理解前人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涉及素描蓝本的问题。由于单一的建筑美术素描图片是二维的平面,并不能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一座建筑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条件的支持下,教师组织的实地写生之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建筑的理解。首先,实地观察建筑和观察建筑平面图片的效果相差很大,前者是一种更具体、距离更近的了解,能够接触墙面,甚至能感受到设计者留下的气息及其建筑思想。其次,学生进行实地建筑美术素描训练,能从各个角度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勤奋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
结语。
建筑美术素描其实并不是一门很好掌握的学问,其练习繁琐、枯燥,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和领会建筑设计者的思想,再结合前人的经验,开创出自身独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学好建筑美术素描这门课程。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二篇】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去提高欣赏的能力和创造力,把所思所想体现在艺术中,而并非是短浅的、功利性的目的。这种改变是最根本的所在,若非如此,美术教学就不能真正找到合理的价值,也就不能吸引师生的眼光了。大方向的改变困难重重,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因材施教,而不能“唯学分是举”。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创作技法的提高,更要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自我的提升,这样才能达到“美”的教育目的。
从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
学习
热情中国画中的山水之灵气,是其绘画艺术最独特的风格。宣纸,墨迹,构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格局。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国画的艺术中蕴含了国人的思想与智慧,它与社会、
信仰
、感悟、审美都密不可分。如何从多种角度入手,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热情,是每一位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的教学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户外写生,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大自然,明白“艺术源于生活
”的真谛。不同的创作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又由于中国画与诗歌艺术密不可分,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多种载体向学生诉说唯美的诗句,典雅的风景,借此传达出国画中最美好的部分。例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眠”的雅致,“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寂寥,引导学生去发觉艺术的人生,留下他们自己的春秋笔墨,才是促进中国画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佳途径。古往今来,对人的`思想产生震撼力的作品,或是饱含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哲学的参悟,或是将自身融入山水之间,去体会自然的无穷魅力。中国画既有时代的“春云浮空,秋水行地”,又有人生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创作能力,对其艺术审美欣赏的教学必不可少。通过对中国画的美术欣赏教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师生都应改进自己的态度,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和思考,才能真正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使整个课程平稳和缓的发展进步下去。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三篇】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深化,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p内容要精要。
历史教学的“精要”不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要,讲课时言之无物,不得要领的少讲决不是精讲;而言之有理,揭示教材的精华,虽讲得洋洋万言又未必不是精讲。因此,“精讲”首先应根据教学目的,从内容上做文章,力求使自身的讲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紧扣热点。
1、突出教学重点,历史教学重点不仅包括基本历史事实、人物、概念、制度,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还包括训练学生智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把课上得立体化。否则,事无巨细,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适得其反。
突破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教学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思维结构不适应建立新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一般可以化整为零,分步解释。化繁为简,提要讲解。
紧扣教学热点,历史既是对过去事实的分析和描绘,又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既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历史教学提供新的信息。今天的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过去历史的继续,或是过去对今天的影响。教师应不适时机地借助热点,追本溯源、执果导因,既加深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又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待热点问题,教师要“疏其道,引其行。”以助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应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要精辟。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只有顺势运行,视理而析,才能充分显露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精辟的分析,不仅仅使学生掌握课程教材知识或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教学中要作到“精讲”。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重点,非重点可以略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不讲。如讲“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材从友好往来和抗击侵扰两方面反映对外关系的特点,其中“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关系的主流,更是历史影响的重点。所以讲解时,要突出讲授其目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平均分配力量,面面俱到;“精讲”还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难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或是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如世界史中“股票与经济危机“,”议会与政治关系“等它们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中心环节,但却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要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所在,讲清讲透这些内容,其他问题就可以融会贯通,教学中也亦精讲。
三、语言要精炼。
1、“文约而事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语言精辟的最基本条件和前提。例如学习“洋务运动”可将其内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性质,两个阶段,三个条件,四项内容,五个失败原因,六大积极意义。
这样,既较好地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能较好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语言,其效果大相径庭。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1)化俗为趣,使课堂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比较枯燥、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接受的内容,教师应化枯燥、深奥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如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可引用类比“生产力好比人的脚,生产关系好比鞋子,脚的大小决定鞋子的尺码,鞋子的尺码只有适合脚的大小,走起来才快步如飞。否则,就感觉不舒适。因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化奥为易,让课题生动形象。
风趣生动的语言能使深奥的地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学生轻松,减少畏惧,同时,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3)化繁为易,让历史课题简洁、凝练。
(4)化沉腐为灵动,使历史课题充满磁性。
教学中注意语速、音调,并适当具有感情,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使语言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
语速过快,学生听力跟不上,音调过高,刺激太强,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平均速度总是催人欲眠,感觉困惑。
2、辞切而意明。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只有辞切,才能意明。古人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精炼,历史概念、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得有半点随意性。例如讲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决不能讲成扫清了障碍。
四、试题要精编。
面对多如牛毛的资料和良莠不齐的检测题,老师务必亲自过目,精心把关,力求让学生做的每一道训练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一定要坚持启迪思维、举一反三的原则和方法。老师重点讲解的例题,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训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其所学知识能在相关试题的解答中得到灵活应用。因此,老师务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有的放矢的实施检测或训练,教师可选一些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基本解题思路;也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审题和解答,老师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交流,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总之,老师课堂教学的精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减轻了学生负担;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既是现代高考的要求,又是学生走向未来的需要。所以历史老师一定要注重课堂的简略和精要。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所欢迎的课堂,有收获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既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四篇】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 素描 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五篇】
1、教师的修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口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中的反应也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2、教师的语言水平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要把问题点到,又不把话说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总之,注意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骨干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各有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前准备也都很充分,每节课均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生动形象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清醒,能够密切关注学情,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出现的问题,巧妙引导,灵活处理,显示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六篇】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高效性等特点,成为各高职院校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表现为,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理由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多媒体设备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因此,要走技术与艺术整合之路,坚持在构思时采用徒手设计草图;在设计创作中探寻自己的表现语言。
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转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多媒体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也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七篇】
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服装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服装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服装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服装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八篇】
请适当停一停你匆忙的脚步――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批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以前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但我想,不能仅止于此,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而且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雪刚飘起来,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口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洪建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广东:广东教育杂志社,(11):25.
[2]李宗骥。教坛新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九篇】
[摘要]英语教学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教学的艺术,使用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艺术性。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内心形成方式,熟练地汲取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接受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艺术是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技巧、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与教师全新地汲取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分不开。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美的目标的产物,是一个一线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教学亲身体会中所获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形成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地、具体地汲取一定的艺术模式,通过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笔者选取了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教学导入艺术。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领路人,准备好每节课的导入。(1)教学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认知、熟悉、温故和使用四个有关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2)教学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启发、发展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形成或激励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开始上课时,就应该备好课,使人一开始就获取包括知识的享受在内的内心满足,这是通向导入成功教学的钥匙。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将主体还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放在首位,搭建情景舞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和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社交剧场”中,指引学生勇于创新思考、勇于发言的导入展现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多种导入法综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上。(二)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里面的艺术。教学中的话语艺术,即指教师创新性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现代化的“四有”人才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与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否良好,对课本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教与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影响学生的部分,教师是否可以利用所要讲的和教学中的话语艺术改变学生的情绪。(三)教学体态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说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势、眼光、皱眉、笑都会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相应转换。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艺术在帮助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理解语言方面有正面的影响力。(1)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替代功能、肢体动作一般会离不开有声语言,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倾向作用。还有处于不可以或不方便来取口语或书面语进行表达时,它能站在同样思维结果的角度,用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肢体动作替换书面语或口语,肢体的这一能替换口语或书面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替换作用。(2)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功能,教师如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恰当地辅之以对应的脸面表情、手的动作,不断用视线更换与学生间的距离。(四)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增加些提问,有助于有效地掌控学生的精力,这样一方面能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的组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灵活设问、恰当注意提问的时间、及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方法运用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与教法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的矛盾整体,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合作,而且教法是前面三个组成要素的润滑剂、调和剂,适当的手段可以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好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教学环境与实际环境、生活方面的语言与书面方面的语言、教学的方法与学的学法之间的互相调转,最后达到书面知识与实际能力间的互相调转。
作者:宋黎萍单位: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s].英语通,(4).
新世纪的教学艺术论文【第十篇】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美术教育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以及国际视野。而在美术教育中,素描作为艺术造型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线教师都知道要学好素描,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艺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我以教学为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要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唤醒孩子们的艺术灵感,激励他们在素描的艺术长河中徜徉,促使每一个孩子的奔跑都更有颜色。多年来,我致力于中小学的素描教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中小学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取得些许收获,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是关键。
中小学生初学素描,大多会感受到枯燥、难学,短时间没有效果,渐渐失去耐心和坚持的决心,往往容易半途而废。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素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入语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要用具有趣味性和新颖的方法直击他们的心灵,碰撞他们艺术的火花和灵性。比如在教学《会变的线条》这课的时候,上课伊始,我直接用多媒体融入到导入中,通过多媒体中的动画小乌龟的爬行路径,引导学生观察:首先设置小乌龟直线爬行路径;然后让它以多变的曲线路径慢慢爬行;第三次又让小乌龟折腾出折线;第四次我让可爱的小乌龟以螺旋形爬行。多媒体下乌龟的憨态可掬,灵活多变的爬行路径呈现出来的多变的线条,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我激励他们试试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和能画出来的线条,和小乌龟的比一比,通过亲自体验画多变的线条,初步感知素描。然后激发他们寻找生活中见到的能够体现线条的物体有哪些?学生们一下子想到了北京的鸟巢,错综复杂的线条灵活多变;有的学生说到了有众多线条的立交桥;还有的想到了道路上的斑马线......这个时候激趣的火候恰到好处,我话锋一转,告诉他们美术中的素描,就可以画出生活中这些多变而又充满魅力的线条,大家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整节课都陶醉在艺术的美感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课程上灵活安排,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描教学中最多的学具就应该是石膏几何体,围绕石膏几何体开展学习素描确实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没有生命,静态的石膏几何体太过于单调,渐渐会泯灭学生的艺术灵性和激情,所以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材中必学的和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灵活安排,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保持对素描的兴趣和激情。比如,我在教学中就激励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素描素材,他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发现诸多素描素材:有的学生喜欢妈妈的手机、有的爱上了妈妈的化妆品、有的画家里的宠物狗、自己的玩具、同伴的可爱脸庞......教室里面棱角分明的石膏几何体和生活中鲜活的物体恰当结合,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的作品,但是生活中的物品在素描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透彻分析如何用线条描绘出来,怎么表现才能使得物体鲜活、生动。在课上,教师要在学生初稿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修改,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给学生不断调整、优化的方法和艺术,使得他们的作品线条更加细腻、流畅、优美。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轮廓的准确性和整体构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与协调。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素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稳扎稳打的进行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给学生设计写生任务,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循序渐进的给予他们新的任务,激励他们不断体验,享受成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素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就要逐步引学生脱离临摹,带领他们到户外去采风,通过写生提高素描技能,不断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培养学生素描能力的同时,要兼顾激发学生积极、大胆的表现。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作品表现出艺术性、思想性,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灵性,有创新性。在带领学生进行《四季的色彩》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到户外写生,用眼睛捕捉春的气息,用笔下的线条表现出春的丰满。这次的写生,学生敢于大胆创作,通过远、近、中景物的描绘,用素描的线条美把他们眼中不同的春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美术课堂上,多听到老师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词汇是“像”或者“不像”,这样的评价语会使学生丧失素描兴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下的素描课堂应该用丰富多样化的评价保持课堂的鲜活,激励学生享受成果。比如在《四季的色彩》一课,我采取的评价态势不是像不像,而是看学生捕捉到的是否有春的气息,春的生机;评价他们的线条处理是否流畅,构图是否合理;评价他们的技法是否更加成熟,作品是否更加完美等等。整堂课我的评价是在激励的基调上多角度,多层次的,这样的评价语言鲜活,激励为主,指出不足,助其修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重视美术中的素描教学。为了增强素描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素描教学方法,融入一定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感受到素描的魅力,激发他们爱上素描,从而更快的学好素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