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 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看,它矗立在长江边,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气势雄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老师还了解到,李白是特意选择这座千古名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怎么样/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7此时此刻,再美的景色都引不起两位诗人的兴致,因为他们的心头满是浓浓的离别之愁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孟夫子,“夫子”知道古人一般称谁为夫子吗?这个称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李白为什么这样敬佩孟浩然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一个电话一封信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廖解心中思念。可在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朋友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在见面,也许此生就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让我们再次读读对话,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朋友虽已远去,但朋友的殷殷话语还在耳边回响,朋友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浮现,引读“李白依然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2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 ,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4、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在李白这里可以改一下:问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流淌的仅仅是滔滔江水吗?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李白的无限遐思……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板块一:……一会儿仰望天空的白云,一会儿眺望远处的长江,谁也不愿意触动隐藏在心底的那份离别情意……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理解:伫立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花画面?凝望说明什么?这个词语能解释古诗中的那个词语?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1、李白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5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四、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您 !
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