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设计(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设计(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篇】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4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语文 兴趣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中能掌握读的方法,技巧,会精读,略读的人只占少数。有的读不明白文中的意思,有的则理解有误。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变换方式,充分挖掘教材,搞好阅读训练

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 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 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课外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新课标是首次在教学的阅读中强调,第一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成长,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独特的见解,并能给予剖析。培养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真诚的互相学习与帮助的关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具体的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给予学生无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议。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我,激发想象的机会。

2 打破模式和程式,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另外,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3 课内外并举,增加阅读积淀,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把握和领悟真善美,感受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这是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知道语文阅读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和人身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心灵是会干枯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但是并不是开卷就一定有益,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我们的手中多不高贵的孙子书”,而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还并未最终形成,并不可靠,他们须要被引导,所以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应在学校家长有见地的推荐和引导下去读。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引入了一多并举的选文内涵,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从而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4 关注生活的阅读,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文章还有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另外,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时间读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东汉学者董遇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教育学生坚持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下来就是一本了。最好在入眠之前安排时间阅�

5 善留空白,因势利导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高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阅读;高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7-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和目的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含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2.强化学生主体阅读意识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3.强化学生的课内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出自阅读主题的真正需要,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阅读理解起来也存在重重困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讨论主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对话,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

4.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开展学习的重要辅助条件,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从新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新的经验。在进行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跟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交流沟通起来就会更加方便,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探究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为例,在进行一些简单的预习后,教师可以有感情地与学生展开一个关于人生梦想的话题讨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课堂气氛在同学们激情的表达下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此课堂导入,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以明确的指向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了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5.学生自读探究与教师巧妙点拨相结合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领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达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无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

6.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

20 3181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