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理解

教学资料:网络下载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完成课后题1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人物描写、分析法,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重点)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卖炭翁可怜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二、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人称诗魔。著有《白氏长庆集》,其中《新乐府》最有名。

三、教学内容: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

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四、诗内容:

一段:描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艰辛及目的。

二段:描写卖炭翁卖炭被宫使抢夺走。(卖炭遇宫使,炭被夺走。)

诗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色:1、人物描写等画面生动。

2、灵活运用衬托、反衬、对比手法。(难点)(需要细细回味)

用“一尺雪”、“碾冰辙”侧面描述陪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衣正单”正面描述。表现卖炭翁生活难上加难,可怜之状着实令人同情。

用“心忧炭贱愿天寒”反衬“身上衣裳口中食,身上衣正单”,衬出了卖炭翁炽烈的希望之火,只有天寒,炭价才能可观。

用“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炭之多之重、价钱之少反衬“宫市”残酷的掠夺本性。用“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做外观对比,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

名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比如:找出外貌描写句子;找出心理描写句子;找出动作描写句子。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1篇记叙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法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二、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教材举例

1、《邓稼先》 ppt

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

①学城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功勋卓著

③重病期间写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__初期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奉献

⑥“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2、《说和做 》 ppt

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

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言行一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加群众大会。

3、《回忆鲁迅先生》 学生讨论

4、《孙权劝学》 学生讨论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一)、结合课文讨论写法

1、外貌描写

《说和做》中的闻一多;

外貌描写的要求:

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

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2、语言描写

《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鲁肃

语言描写:

①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

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③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3、动作描写 小练笔:

你在吃一枚还没熟透的青杏… 请以行动描写为主,写出具体情景。

我大着胆子把一颗还没熟透的青杏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边,用前面的牙齿慢慢地咬了一下,顿时我像被针扎疼了似的扭歪了脸,眼睛紧紧闭上,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①动作描写中动词的运用要准确。

②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二)、课外积累

1、心理描写

《晚上怕看家》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 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 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 ,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每一个抽象材料的描写,看、听、感、想、做这五种方法,全得应用上吗﹖

那要从文章的需要和应用上看是否妥当来决定。假如我们对某个抽象材料要详细的写,则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都用上应了,内容便较充实;如果打算简略地写,则应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去描写即可,其它的方法可以不必用上,因为用上了,会令人感到冗长、不妥。”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人物心理应符合人物年龄。

人物心理应符合具体情况。

2、正面描写

3、侧面描写

四、作文

小试牛刀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也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 为题,写1篇作文。

要求: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体现情感态度的词语。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任务的精神。

3、适当展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不少于550字。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精神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人物描写

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导语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摘自网络)

导语2: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摘自网络)

二、《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二、原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网络版

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三、读文:

1、正音:昳(yì)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期(j)年

熟(shú)美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解义:

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D、动词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古今异义词:

窥:古:照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

私:古:偏爱;今:自私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明日:古: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古: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一词多义:

熟: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哪,谁,疑问代词

熟视之端详,动词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使动用法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形容词

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形容词

不宜偏私徇私动词

朝:朝服衣冠早晨时间名词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动词

3、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兼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被蒙蔽)

省略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

四、内容:

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自悟道理。

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

2层:后拿齐王地位和自己做比,指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各有因。

把家事与国事类比(相似性),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好处是:非常贴切,尽情尽理,

受到良好的效果。是设喻说理本身。

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齐王表态度决心——再国内外纳谏后取得的成效。

是必然发展和结果。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形象: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五、解文小题赏析:

1、一段中“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答:不离题。为下文的设喻说理打基础,(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2、一段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人物什么关系)?

答: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

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二段中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答:事理相通。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

4、二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答:徐公一句“王之蔽甚矣”,齐王一句“善”说明徐公说出弊端,齐王得以承认。

5、“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答: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6、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答: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7、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答: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8、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其优势在于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9、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友;

三答:同中有异;

妻—偏爱,真心流露;

妾—讨好,有些勉强;

客--礼貌、尊重,有点客气,有点应逢迎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总之,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10、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答:王曰:“善。”;

下令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其效果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六、知识补拾: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七、阅读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一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私:(2)蔽:

2.翻译句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两句说明了什么(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二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昳丽:(2)左右:

2.翻译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齐威王下令进谏后,政局迥异,初时进谏的人“”。最后“”。(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从文中看,妻、妾、客回答邹忌问题的内容、语气有何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三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间:(2)谤:

2.翻译句子: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此文第三段就有一个成语,它是“”

4.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王,你更喜欢哪个,说明理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四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闻:(2)市朝:

2.翻译句子: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文中邹忌先以设喻,再将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的成效。

4.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五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美:(2)孰:

2.翻译句子: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4.请你联系历史知识,再列举两位历广于纳谏的君主?(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六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畏:(2)修:

2.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请你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4.初三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同学们想到附近公园等地去散散心,可班主任老师不同意,如果请你劝说老师,你会怎么说?50字左右。(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七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服:(2)甚:

2.翻译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八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刺:(2)朝: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5.请分别以“言”和“行”为首字写一组劝勉性的对偶句。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组题

1.(1)私:偏爱(2)蔽:受蒙蔽

2.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3.答案一:不盲目轻信别人,能正视自己。

答案二:有自知之明,没有因为别人的颂扬而得意忘形。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生活方式,语言含蓄委婉,小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二组题

1.(1)昳丽:光艳美丽(2)左右:近臣(身边的亲信)

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门庭若市;无可进者。(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在内容上都是说邹忌比徐公漂亮。在语气上有轻重之别。妻子语气,他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丈夫的美;妾的语气较强,他拘泥害怕,模仿敷衍;客人采用否定句式,语气较弱,是应酬奉承之举。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三组题

1.(1)间:间或,偶尔(2)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

2.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

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

3.门庭若市

4.邹忌:能对家事中细小问题进行深思,并把家事同国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君王进谏,体现了他忠君爱国思想和善于说理的方法和技巧。齐王:不摆王的架子,谦虚而纳谏,使国家昌盛强大。从他身上让人学到了为官一方,应广开言路,造福百姓与国家。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四组题

1.(1)闻:使……听到(2)市朝:公共场合

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地方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而且他的话又传到我的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切身经历;家事与国事;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4.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五组题

1.(1)美:美丽,漂亮认为……美(2)孰:谁,哪个仔细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3.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李世民纳谏而出现贞观之治;康熙乾隆纳谏而出现康乾盛事。汉武帝纳谏而汉。朱元璋纳谏兴大明。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六组题

1.(1)畏:惧怕(2)修:长,指身高

2.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4.老师,我感觉你这几天挺疲倦的,其实我们也好累,想和你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散心,你看行吗?更何况学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嘛?求您了。……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七组题

1.(1)服:穿戴(2)甚:很,(厉害,严重)

2.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

3.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4.原因是:有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直谏且善谏的忠臣,齐王善于采纳群言。

它告诉我们,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忠其职尽其事。做领导要关爱职工生活,

重视企业发展;做职工要为兴盛事业献力献策。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八组题

1.(1)刺:指责;(2)朝:早晨朝拜朝廷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从自己在家庭中受蒙蔽的切身体会里,用类比、暗示的手法,把家事引到国事上来,从而规劝齐威王纳谏。

5.言君子,话出九鼎;行正道,脚踏八方。

20 71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