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课外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新课标是首次在教学的阅读中强调,第一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成长,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独特的见解,并能给予剖析。培养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真诚的互相学习与帮助的关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具体的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给予学生无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议。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我,激发想象的机会。

2 打破模式和程式,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另外,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3 课内外并举,增加阅读积淀,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把握和领悟真善美,感受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这是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知道语文阅读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和人身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心灵是会干枯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但是并不是开卷就一定有益,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我们的手中多不高贵的孙子书”,而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还并未最终形成,并不可靠,他们须要被引导,所以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应在学校家长有见地的推荐和引导下去读。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引入了一多并举的选文内涵,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从而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4 关注生活的阅读,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文章还有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另外,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时间读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东汉学者董遇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教育学生坚持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下来就是一本了。最好在入眠之前安排时间阅读,因为晚上睡觉时大脑会处理长期记忆,如果读完书马上睡,那么大脑处理的杂讯会很少,会把读到的东西记得很牢,所以读完书马上入眠是最有效率的。

5 善留空白,因势利导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高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篇】

一、积累和梳理是语文阅读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二、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阅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利用文本这一载体,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学要求。语文课堂的主题应是师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或斟酌品味,或讨论研究,或演讲复述,或倾听沉思。可借助多媒体,使之与文本发生关联,并推动师生、生生合作。

针对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生疏字词、相关文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为祥林嫂制作人生年谱;理清文章倒叙的写作方式。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比较电影与原著情节上的不同。

3、转入课文学习,让学生探究两种不同类型作品情节上的异同点和电影作品同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上表现手法的区别。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大部分高中学生兴趣不浓、阅读的品味不高、阅读能力较差。这已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的瓶颈。目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标的实施,如何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突破传统的阅读观念与思维框架,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1. 认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语文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老师不能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强硬灌输。传授知识仅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读课上,老师都非常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精讲精练,从字、词、句、篇的理解,到结构特点、内容要素、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讲了要点讲难点、特点、疑点。忽略了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使命,教学文意兼顾的内涵是:教学不仅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还应让学生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许多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多采用一种很便捷的教学方式,把教参上所给的阅读材料的结论或自己通过阅读资料而获得的一些理解照猫画虎的全倒给学生,学生通过努力记忆来接受。把教学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于是学生变成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好多高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都存在“阅读教学不阅读”的问题,就拿教的作品来讲,大多情况下都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而只是让听了一番关于这篇作品的讲述,没有让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真正的交流。纯粹是一种应试的教学模式。自读课,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逐步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然而,我们现在却存在着自读课教学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问题,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或者干脆采取撒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自己阅读的情况。课内范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到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然而当前好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当今读物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对读物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囿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欣赏评价能力。

2.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的主因,主要在于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观念落后,老师不讲求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只追求升学率,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便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上,在教学中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模式,这与开拓创新背道而驰。我们有很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语文教材,也不做仔细的研究思考,凡课文都往一个套子里放,效果如何不加思索,这就导致阅读教学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许多高中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更不重视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不少老师总以“活字典”、“资料库”自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只会适应考试,如果没有了高考这个指挥棒,这种教学,好多学生必定会淡出语文课堂。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必须时时关注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尝试教学研究与改革,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语文学习的特点,研究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要求和知识系统,探索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第四篇】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4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23 88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