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参考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王戎拒绝道旁李,体现了对品德的重视与礼节的坚守,是否反映了古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1

1. 引言

背景介绍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该文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观念。故事讲述了王戎在道上遇到李道人,李道人向王戎示知神通,然而王戎一心只想求取名利,不听李道人的劝告,最终导致悲惨下场。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人们贪婪、功利之心,以及追求名利而忽视道德规范的现实问题。

在当下社会,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样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珍爱道德,追求真善美,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字数:235】

作者简介

王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文学圣手”。王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早年曾担任官职,但后来选择放弃官场生涯,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王戎的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一代文宗”。

王戎的文学风格清新洒脱,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富有韵味。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戎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王戎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真挚,作品优美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传世千古,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

文本内容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是1篇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其文本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中描写了王戎和道旁李之间的故事情节。王戎是一个性格坚毅、正直的人,他拒绝了道旁李的贿赂,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动。道旁李则是一个奸诈狡诈的人物,试图利用贿赂来腐蚀王戎的原则,最终失败而遭到惩罚。这一故事情节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和邪恶、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和斗争。

文本中融入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王戎和道旁李之间的对话和争执,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道德沦丧的现象,彰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呼唤清明正义的心声。

文本还通过对话和人物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王戎的执着和坚韧、道旁李的狡诈和阴险,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文本内容分析中不仅有故事情节的披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还有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的展现,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都构成了这篇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用意,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题材特点讨论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题材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该文的题材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唐代诗人王戎不愿取道旁李的故事。通过对王戎与道旁李之间的对比和矛盾描写,反映了当时士人身份、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特点。这种历史题材的选择,使得文章具有了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题材特点还体现在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抉择,不仅是一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更是对人性本质和命运的探讨。文章通过描绘王戎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王戎不取道旁李》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历史背景、人性命运和道德伦理等多重特点,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深入探讨,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表现手法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部典型的明代戏曲作品,其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特点。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白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观众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相互关系。作品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手法,如舞蹈、音乐、道具等,来丰富舞台效果,增强戏剧的视听感受。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激动。

作品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通过对象征物和隐喻的运用,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李和王两个人的名字具有象征意义,李代表平凡与安逸,王代表权力和贵族,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作者暗示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表现手法独特且多样,通过不同的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戏曲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张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达到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立意主题探讨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立意主题在于传达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主人公王戎不愿意靠道旁偷摘李子来展现他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作品通过王戎的行为,表达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风气和个人品德的关注,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一主题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与品德修为,倡导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品德风范。通过对王戎的形象及其所体现的立意主题的探讨,读者能够在品读作品的同时深刻思考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态度,进一步加强对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社会、对他人更加坦诚守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树立良好的道德操守。通过对《王戎不取道旁李》立意主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深意,更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道路和处世态度的思考与反思。

语言风格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朴实,没有华丽的修饰。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作者的用词简练而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文章中的主题。文章中对王戎和道旁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命运,也突出了道义与利益的冲突。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情感色彩,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语言风格朴实真挚,质朴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

3. 结论

文学意义评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的文学意义评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在文学意义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1篇教学材料,更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和研究这篇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生改进提供借鉴和启示。这篇教案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艺术成就评价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精湛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作者在文本内容分析中展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当下社会现实相结合,呈现出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题材特点讨论中,作者选择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深刻内涵的题材,展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关注。在表现手法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在立意主题探讨中,作者通过对人生、生死、爱情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作者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精心塑造,为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掌握三个生字。

2、本篇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言文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文言 文言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师准备有 “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二、读懂,能讲这个故事

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

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齐读。

三、 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 ” “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生读写诸。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 “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我们把这些字送到文中再读一遍。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

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不能读成(zh)。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 注音。

戎( ) 诸( ) 竞(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戎( ) 诸( ) 竞( ) 唯( )

戒( ) 储( ) 竟( ) 维( )

三、选一选。

1.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2.人问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 )

A.之间 B.它,指李子。 C.的。

四、课文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 的人。

【答案】

一、rón zh jìn

二、戎装 戒备 诸侯 储蓄 竞赛 竟然 唯一 维护

三、

四、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14) 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新课教学( )分钟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 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25) 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内容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善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 勤思考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写出近义词。

戎装——( ) 竞赛——( ) 唯有——(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诸儿竞走取之( )

人问之( )

取之,信然( )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答案】

一、武装 比赛 只有

二、1.(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三、1.代词,代指李子代词,代指王戎代词,代指李子

3.略 4. A

教学反思

这是1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字形、写法、意思、使用方法和范围。

2.通过朗读词语、课文,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3.通过讲解生词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

2.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用法、范围。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读音、字形、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意思和适用范围。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学生回答

二、点名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 学生伸出手在空中写字

三、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老师准备有“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四、读懂,能讲这个故事 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

三、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老师给出答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

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四)拓展延伸

本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五)小结作业

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给大家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读懂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大意,教会学生向王戎学习,学会细心去观察,我从课文的整体大意来划分,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后,反复的进行朗读,从而使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提炼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究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理解并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深层次意义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

(2)简介作者王戎及其作品背景。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道旁李”吗?为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练习

(1)翻译课文,巩固字词句。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道理的理解。

拓展延伸

(1)学生发挥想象,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主题,进行故事创作。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五、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

思考: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像王戎一样,不取道旁李呢?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作业的完成质量。

拓展活动评价

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课后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情况反思

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反思

审视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

八、教学资源

文本资源

提供《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多媒体资源

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

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九、教学进度

课时安排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计划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十、教学总结

学生学习成果总结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成果,记录他们的进步和亮点。

教学方法总结

总结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改进总结

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能够在朗读、理解、分析、创造等方面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包括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例如通过实例解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拓展活动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可以通过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学习情况反思和教学内容反思等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包括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是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包括课时安排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九、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可以通过学生学习成果总结、教学方法总结和教学改进总结等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全文总结和概括:

本教案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主题,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教学进度、教学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 .诸”等字。

2.理解文言文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故事,体会文中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停顿。2.得出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说说文中故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完这篇文言文有何感想?

(点名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王戎与朋友出去游玩,正巧看到道旁长着一些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伙伴们看到这场景便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是发现了什么吗?

(生答:王戎认为这李树长在道路边上,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一定是苦李。)

3.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推断吗?

(生可按自己的理解作答:道路上人来人往,假设李子真的好吃,估计早就被摘光了,又何来压断树枝之说。)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点人逐句翻译。

2.多媒体出示本文翻译。

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文相关图片给学生展示,以此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给时间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字词的理解: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李: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文中通过讲述王戎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看到果实累累的李树,小伙伴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摘并判定这是苦李的故事,展现了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的人物形象。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文,其训练要素是了解文章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为本单元另一语文要素的训练——简要复述课文做铺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结合注释讲故事。

2.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看图猜故事

(二)引出课题

二、指导朗读,理解大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是1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

师:要读好文言文,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试着用铅笔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2.学生自由读

3.小组读

4.配乐齐读

(三)理解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吗?我们来试试吧!

借助注释、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相机指导

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选个代表来讲故事。

四、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在这个故事中,王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评价他呢?

预设: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

(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所以王戎判断这些李子是苦的。

看见李子,其他小朋友都“竞走取之”与王戎“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五、作业

看《世说新语》其他小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10

一、说目标

1、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主题展开,这是1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王戎不摘道边李树上李子的故事。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第二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感受王戎的机智、聪明、善思的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王戎机智、聪明、善思的品质。

二、说教法部编本(单元中双线结构、围绕着课后习题、打破传统的古文教法:让学生学有兴致;课外学习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询问孩子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再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指导“戎”的书写,介绍这篇文章的出处。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故事,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我适时对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脉络,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我告诉学生学习古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停顿,凭借语感来划分节奏,根据句意进行停顿,引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出古文的音韵美。所以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用上述的方法来给课文划分节奏,然后选几名学生展示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文不仅要反复诵读,还要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了解内容,所以,我又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并且给予孩子学法上的指导,为了深入地了解课文,我给孩子播放了王戎不摘李的视频,使孩子对这则小古文的记忆更加深刻,观后适时提问,对古文进行总结。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拓展另1篇小古文《司马光》,将古文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了两道课后作业:

1、将所学的两篇古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世说新语》让孩子阅读。

五、说板书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美观简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及体会王戎的品质,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20 4002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