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方程的教案精彩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培养解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掌握方程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小学方程的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方程的教案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二、系统整理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 v=sh

a+(b+c)=(a+b)+c v=abh

a×b=b×c s=ab

a×(b×c)=(a×b) ×c s=ah

a×(b+c)=a×b+a×c ……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求“x”值的过程叫做( )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0.(课件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计划每小时走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三、归纳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四、实践应用。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 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 )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 )和( )。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 )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 )吨。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P135~136页复习第16~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1)某商店上午卖出3台微波炉,下午卖出6台微波炉,每台。元,上午比下午少卖( )元。

(2)四(3)班有x人,每人7本练习本;四(2)班有48人,每人有y本练习本。(x48)

7x表示( )。

48y表示( )。

48-x表示( )。

7x+48y表示( )。

2、解方程:

80-4x=68 45+x=30

46-13-x=10 20x-28=52

x-(30+8)=11 4x3=60

3、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从80里减去3x得11,求x。

(2)60比一个数的5倍多5,求这个数。

4、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三角形面积是6000平方米,底是400米,求高。

(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若干小时后,这辆汽车不仅到达乙地,还超过乙地30千米,汽车已行了几小时?

(2) 一捆电线长155米,装了38盏电灯还剩3米,平均每盏灯用线多少米?

三、教学过程: 篇3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先画梨树,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千克。 =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千克。 +x=26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4

二、教学要求: 篇5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1)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1)随堂练习。

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

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拓展练习。

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

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1—5题。

板书

所以,χ=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一、教学内容: 篇8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活动内容

一、预习自学: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甚至会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动手做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记录观察现象: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触带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应带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电荷

观察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动手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分析以下材料: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演示实验: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橡胶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99—100页,完成以下问题

5、电荷的多少叫,用字母Q表示。

电量的'单位是,简称库,符号是。

6、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电子是带电的最小微粒。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常用符号表示。e=C

(2)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整个原子对外,即整个原子呈中性。

7、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观察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小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移动。

导体是的物体,常见的导体有等;绝缘体是: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等。金属靠__________导电。

二、自我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的单位是()

A、库仑B、安培C、焦耳D、伏特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用头发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纸屑吸引起来

B、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来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

D、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见火花

3、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4、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相互靠近时,A排斥B,B吸引C。已知A球带正电荷,则B球__________,C球________。

5、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而产生____,带有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6、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

8、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9、在编织某种地毯时,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A、使地毯更好看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10、用绝缘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何两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

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11、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于()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绸子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

C、绸子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

D、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绸子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

12、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验电器,用一金属棒把它们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后,发生的现象是。

13、把带正电的物体甲接触不带电的乙,乙物体带,原因是电子从转移到。

14、现有六种物品:铜条、玻璃丝、铅笔芯、水银、塑料棒、陶瓷片、小明将它们分成两类,如下表所示,小明是按物质的哪种物理属性对它们进行分类的()

第一类第二类

铜条铅笔芯水银玻璃丝塑料棒陶瓷片

A、密度B、磁性C、硬度D、导电性

总结与反思: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自主学习:____合作与交流:______书写:_____综合:_________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 (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 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 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 师肯定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 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 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 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 (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数量) 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 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形积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题中已知数与末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含5个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形积变化问题是重点;依题意准确把握形积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课前复习)钢铁工人正在锻造车间工作(照片或挂图)

1、列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是正确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

二是列出方程正确求解;

三是判明方程解的合理性;

2、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5个步骤是什么?

3、填空:

长方形的周长=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

圆的周长==面积=

圆柱的体积=

(2)、例题讲解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分析:

设锻压后圆柱的高为x厘米,填写下表: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102cm

202cm

高36cmxcm

体积∏*(102)2*36

∏*(202)2*x

解:设锻压后圆柱的高为x厘米,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得x=9因此,高变成了9厘米。

例2、用一根长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得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面积呢?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是不变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1)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米,则它的长为(x+1、4)米。

根据题意,得

2x=3、6x=1、8

1、8+1、4=3、2面积=1、8*3、2=5、76

此时长方形的长为3、2米,宽为1、8米;面积为5、76平方米。

(2)使得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为(2、9)米,宽为(2、1)米,面积为(6、09)平方米。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比(1)中面积增大(0、33)平方米。

(3)若长与宽相等,此时正方形边长为(2、5)米,面积为(6、25)平方米。比(2)中面积增大(0、16)平方米。

(4)若用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则半径约为(1、59)米,面积为(7、96)平方米,比(3)中面积增大(1、71)平方米。

有何结论?---同样长的铁丝可以围更大的地方!

(3)、随堂练习:你自己来尝试!

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形状的装饰物,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

分析:等量关系是变形前后周长相等

解:设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

解得x=16

因此,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4)、开拓思维

把一块长、宽、高分别为5cm、3cm、3cm的长方体木块,浸入半径为4cm的圆柱形玻璃杯中(盛有水),水面将增高多少?(不外溢)

相等关系:水面增高体积=长方体体积

解:设水面增高x厘米。

因此,水面增高约为0、9厘米。

(5)、——讨论题——

1、在一个底面直径为3cm,高为22cm的'量筒内装满水,再将筒内的水到入底面直径为7cm,高为9cm的烧杯内,能否完全装下?若装不下,筒内水还剩多高?若能装下,求杯内水面的高度。

2、若将烧杯中装满水到入量筒中,能否装下?若装不下,杯内还剩水多高?

答案1

解:

所以,能装下。

设杯内水面的高度为x厘米。

杯内水面的高度为4、04厘米。

答案2

解:因为

所以,不能装下。

设杯内还剩水高为x厘米。

因此,杯内还剩水高为4、96厘米。

(6)、小结: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7)、作业布置

P/186页习题5、7共3题

分式的概念导学稿

张家港市第二中学责任导学稿

年级:初二科目:数学执笔:初二数学组班级姓名

课题课型主备人讲学时间

分式的概念新授12年2月6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和有理式的概念,明确分母不得为零是分式概念的组成部分。

2、能求出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知道分式中的分数线,不仅表示除号,还具有括号的作用。

二、学前准备:按下列各问题,列出代数式:

(1)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acm,则一边的长是cm,面积是____cm2、

(2)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20千米,某人用t小时走完全程,那么他的速度是千米/时、

(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6cm,一边长是acm,则另一边的长是cm、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5%,就达到千克;

(5)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速度是b千米/时,那么轮船在逆水中航行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____小时,在顺水中航行所用的时间为____时、

问:什么叫整式?在上面所列出的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

三、探究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教学内容并加以理解、记忆!)

(一)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形如的式子叫分式。其中B中含有字母,在分母不为零的情况下分式才有意义。

学习分式概念时,应弄清以下几点: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而分数线则可以理解为除号,还含有括号的作用。例如表示(a-b)÷(c+d)

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母必须含字母。为什么?

3、分母的值不得为零。分母的值是随着分式中字母取值的不同而变化的。字母取的值可能使分母的值为零,这时,分式无意义。所以要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必须指出所含字母不能取哪些值。例如: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x≠0;有意义的条件是x≠3。

4、“分式无意义”和“分式的值为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当分式的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的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整式是有理式,分式也是有理式。

四、例题:例1:下列各有理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0,(m-n),整式有:分式有:

例2: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例3:当x是什么数时,分式的

(1)(2)值是零

例4:当x为何值时,下列式子的值为负数

(1)(2)(3)

解:(1)∵分子1>0(2)(3)

∴分母1-3x<0时,分式的值为负数。

解得x>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在有理式,12(x+y),23xy,7b-22a+3,,中,分式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2、使分式的值为零的x的值是()

A、2B、-2C、±2D、不存在

3、无论x取什么值,下列各式中总有意义的是()

A、B、C、D、

4、若x满足则x的值为()

A、负数B、正数C、非正数D、非负数

5、有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

A、x≠0B、x≠±3C、x≠3D、x≠-3

6、若分式a-ba+b的值为零,则a与b应满足()

A、a=bB、a与b互为相反数C、a=b=0D、a=b≠0

7、当x=-0、5时,下列分式中有意义的是()

A、B、C、D、

8、在分式中,当y=时,分式无意义;当y=时,分式值为零。

9、在分式中,当x=时,分式有意义;当x=时,分式值为零

10、当x=时,分式值为零

11、当x=时,分式值为零。

12、当x=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时,分式有意义

13、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2)(3)(4)

14、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

15、已知,求代数式

16、已知

六、课后练习:

1、当x=-3时,在下列分式中,有意义的是()

(1)(2)(3)(4)

A、只有(1)B、只有(4)C、只有(1),(3)D、只有(2),(4)

2、在分式中,当x=-m时,分式()

A、值为0B、无意义C、当时,值为0D、不能确定

3、在代数式中,分式有

4、分式的值为零,则a=,b5、分式有意义,x的取值范围是

6、分式的值为零,则a=

7、已知,x取哪些值时,(1)y的值是正数?(2)y的值是负数?(3)分式无意义?

8、若分式的值为正数,求m的取值范围。

七、拓展延伸

1、(1)当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2)取何值时,分式总有意义?

2、对于任意非零实数,定义运算“”如下:、求的值。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与截距式,能熟练地由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教学重点:掌握两点式与截距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下列直线的方程:

①过点P(-2,1),倾斜角与直线y=2x-3的倾斜角互补;

②在y轴上截距为-1,倾斜角的正弦为;

③在x轴上截距为2,且斜率为-3。

2.知识回顾:点斜式;斜截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两点式、截距式方程:

①预备题:求过点A(-2,1)、B(3,6)的直线方程

②先讨论解法→试解(常规解法:先求k)

③讨论:设直线AB上任意点P(x,y)后,与A、B两点坐标有何关系?是否是方程?

④出示例:已知直线L过点P(x,y)、P(x,y)(x≠x),求直线L的方程。

⑤讨论解法。(分别从斜率、定比分点等角度思考)

解法一:先求k,代入点斜式;解法二:用定比公式建立等式;

解法三:用斜率相等建立等式

⑥观察三种求出结果共同点,化成统一形式,定义直线两点式方程,强调对应关系。

⑦练习:已知直线所经过两点,求直线方程:A(2,1)、B(0,-3);(a,0)、(0,b)

⑧定义:直线的截距式方程+=1,其中a、b分别为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ABC中,A(-5,0)、B(3,-3)、C(0,2),求三边所在直线方程。

②分析:每边所在直线方程所选用的适当方程式。

③练习:写出过A(3,-1)、B(-2,5)直线两点式方程,并化为截距式、斜截式方程。

三、巩固练习:

1.求过点P(-5,-4),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①倾斜角的正弦是;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

③倾斜角等于直线3x-4y+5=0的`倾斜角的一半。

2.直线L过点P(1,4),且在坐标轴上截距均正,求两截距之和最小值及L方程。

变题:当三角形面积最小式,求直线L的方程。

3.课堂作业:书P447、10、12题。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4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5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是重点,目标1是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专注地朗读文章至少3遍,并抄写重要词语2遍:

倒行逆施刻骨铭心黯淡无关侥幸拍摄纯粹

2、结合课后练习,先自我思考。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步骤: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2人或上下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1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女人》。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直线的平面方程公式大全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直线的平面方程公式大全

直线的平面方程包括了一般式、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等。

直线的平面方程

1、一般式:适用于所有直线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

2、点斜式:知道直线上一点(x0,y0),并且直线的斜率k存在,则直线可表示为

y-y0=k(x-x0)

当k不存在时,直线可表示为

x=x0

3、斜截式:在y轴上截距为b(即过(0,b)),斜率为k的直线

由点斜式可得斜截式y=kx+b

与点斜式一样,也需要考虑K存不存在

4、截距式:不适用于和任意坐标轴垂直的直线

知道直线与x轴交于(a,0),与y轴交于(0,b),则直线可表示为

bx+ay-ab=0

特别地,当ab均不为0时,斜截式可写为x/a+y/b=1

5、两点式:过(x1,y1)(x2,y2)的直线

(y-y1)/(y1-y2)=(x-x1)/(x1-x2)(斜率k需存在)

6、法线式

Xcosθ+ysinθ-p=0

其中p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θ为法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

7、点方向式(X-X0)/U=(Y-Y0)/V

(U,V不等于0,即点方向式不能表示与坐标平行的式子)

8、点法向式

a(X-X0)+b(y-y0)=0

大家尤其要注意的是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不能同时为零。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xx+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xx÷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xx÷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

小学方程的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索日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1、请同学们在自己准备的日历上按横向任意圈出相邻的三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三个数的和,老师便能很快的告诉你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2、如果老师告诉你在日历上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之和为60,你能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吗?问题: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x-8

X-7

X

X+1

X+6

X+7

(x–7)++=60

二、快点试一试:

1、在日历上,已知三个相邻数(横)的和为90,求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解:设中间一个数为x,则其余两个分别为和

依题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方程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三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历上,已知四个相邻数(横)的和为94,求这四天分别是几号?

解:设最小的数为x,则其余三个分别为,和

依题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方程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这四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日历上,三个相邻数(列)的和为54,求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解:设中间一个数为x,则其余两个分别为和

依题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方程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三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组尝试:

1、在各自的日历上,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的四个数之和告诉对方,由同伴求出这四个数。

2、在各自的日历上,求出一个日期与这个日期的上、下、左、右5个日期的和,两人分别把自己所求的和告诉对方,由同伴求出中间这个日期、

四、想一想:

1、某月日历一个斜行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36,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2、用正方形在某月日历中选取相邻四个数的和为76,那么这四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五、归纳小结: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注意:

一是正确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

二是列出方程正确求解;

三是判明方程解的合理性;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关系;

2、设元: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如x);

3、列方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检验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六、课堂检测:

1、在日历上横着每两个数的差为________,竖着的差为________。

2、小明去旅游一周,已知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和为15则小明出发的日期是__________号。

3、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三天,这三天的日期之和是63,则小彬是号回家。

4、小强比小芳糖的3倍还多10块,它们糖数之和为30块,那么小芳有糖()。

A、5块B、6块C、7块D、8块

5、设最小的数为,则日历上套出2×2个数中最大的数表示为()。

A、B、C、D、

6、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75,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7、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21,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8、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55,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9、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84,小彬是几号回家的?

10、在某月日历上用一个2×3的矩形圈出6个数,使它们的和是81,求这6天分别是几号?

11、如果下列各数分别是某月的三个日期之和,那么这三个日期可能是相邻的吗?如果相邻,求出这三个日期;如果不相邻,请说明理由。

12、明明和亮亮都有利用暑假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回来后两人坐在一起进行交流,明明说:“我外出参加数学竞赛,走了一个星期,在这7天的日期之和是70,你知道我是几号出发的吗?”亮亮说:“我外出参加夏令营,去了7天,日期数的和再加上个月的月份数也是70,你知道我是几月几日回来的吗?两人各自思考一会儿,都回答出了对方提出的问题,你能列出方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0 3877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