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参考精选20篇

史莱克 分享 时间: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信件,揭示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与文化冲突,反映了对中国局势的深刻思考与关切。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参考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参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拔。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四、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学习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2

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案例设计者:楚丽霞学科学段: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教学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阅读雨果的相关作品。准备多媒体设备和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一、导入新课用课题直接导入简要回顾历史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二、作者简介雨果简介:对学生掌握的内容作适当补充引导介绍作者和他的作品(学生汇报预习作业)展示重要内容和图片三、通读初知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回答问题默读、跳读,提取信息,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 四、具体分析文章第3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雨果铺陈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归纳总结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进行概括归纳 板书  ppt展示    引导学生具体找出表现圆明园瑰丽神奇的句子朗读,品味,感受 分析:与国赞美圆明园的根本原因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教师点拨。归纳五、过渡:由赞美圆明园到谴责英法联军现实和想象的对比思考、分析展示六、具体分析课文第5-10自然段: 朗读5-10自然段文字,感受雨果对圆明园遭受劫掠的愤怒之情 总结、板书找出一些体现作者愤怒之情的句子进行分析,强调繁育手法的运用板书分析“文明”和“野蛮”两个关键词语的丰富涵义思考、讨论板书七、评价雨果,了解雨果:强调其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思考、回答问题ppt展示八、辅助阅读   九、小结文章总结文章深化认识聆听、感受、理解 十、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记录作业 教后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5

——我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公开斥责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他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探究雨果的思想。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雨果,深刻的理解雨果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单是通过这1篇课文的学习就轻易探求到雨果的思想,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让教材作为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我们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根据雨果的作品,联读到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可以了解到雨果的创作特点,他用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浓重的色彩,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原型来说明社会问题,这种高度是世界上一些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最高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还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斗士,雨果上升到的最高点,是 ”……

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雪积累加工、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在学习中,得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既深入了解了雨果的精神,也扩展了阅读面,改变了由原来的单一接受变为多渠道的吸收借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

再引导学生以“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跳读、诵读、品读。让学生用圈点法精读,体味其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充满睿智的反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美的语言,欣赏美的语言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在合作讨论中,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沟通作者与学者情感交流的目的。有的学生说:“我们都是雨果作品的崇拜者,读了这封信,我们都被雨果先生高尚的人格,非同寻常的勇气所折服,他用正直的天秤衡量着正义与邪恶,他用博大的胸怀维护着人类的文明。”有的学生谈到:“我在查阅雨果资料时,开始还不能理解雨果蜚声全球,一直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今天我理解了,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充满着人文激情,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迸射和喷发出的耀眼的火花确实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课后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受,与雨果展开心灵的对话,更好的感受作者伟大的心灵。再把搜集的有关雨果的资料张贴出来,集中交流,主题可谓是丰富多彩,如“雨果情结”、“雨果与中国”、“雨果作品赏析”……等。从而将对雨果思想的探求,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大语文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水道渠成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要达到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努力实践教材新大纲的要求, 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在教师的情感的牵引和激发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走进了雨果,从而深刻的体会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九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9

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 沈伟梁

〖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插图实施德育,练习写作〗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相当必要。

插图形象直观,的确有帮助学生讲读的功效。其实,插图还有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展开想象,训练表达,培养创新的作用。

记得教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课后有一习题:“书前插页中有两幅关于圆明园的图片,一幅摄于圆明园被毁当日,是由一位外国人赶在英法联军动手烧毁之前拍摄的,一幅是圆明园遗址。对照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在对比分析之后,小组发言踊跃,除了更增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对雨果公理至上正义感的颂扬,同时想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要珍惜学习时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挖掘插图的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运用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课文的编者把这些插图放在书前,恐怕就有这样的意图。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学 张 翀

〖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板书“布白”〗

对学生来说,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学生需用大量的时间埋头抄写板书内容,从而忽略听课;另一方面,学生将做课堂笔记简单地看成抄板书。长期如此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亦受到阻碍。再者,学生养成抄板书的习惯,无形中使他们产生惰性,课前、课后失去了对知识难点的探究。由此看来,课堂板书不宜太多太满,教师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地留些“空地”,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

课堂板书要粗简,并不是越少越好。板书上的“空白”要留得恰到好处,授课的主要内容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科学地、整体地体现;易混淆的知识概念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有所对比。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板书可设计如下: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全部赞誉

征求意见        消      [谴责]

给予赞誉  两个强盗洗劫[野蛮]     反语

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广西南宁市横县峦城第一中学 覃燕飞

〖浅谈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教材内容信息量巨大,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忽视这样良好的资源和时机,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同学们首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尤其是对火烧圆明园的大量史实,以及火烧前后的圆明园的图片,并且了解了当时世界的局势,许多同学对英法联军在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怒,也为自己国家的落后及当时的政府的腐败感到悲哀,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感受交流。并且站在作家雨果的立场去体会作者的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让学生从更高一层次去体会,什么是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探索精神,积极向上等心理品质。在深入学习阶段,要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心理;通过实物和幻灯演示更好的再现了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引导学生的讨论。这些都可以使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得到很好的发散,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

山东省滨洲市博兴县实验中学 谢 欣

〖东风夜放花千树·大量阅读,以读带悟〗

“操先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在教学中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许多诗篇名文的妙处,大都是要在诵读中体会到的。在古代诗词、古文言文教学,我一般分“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设计教学的,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先边看视频录像,边听范读;然后师范读;再点名个别同学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共八段,分四组,每组两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是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顾全体学生,并要求他们边读边画边批注),接下来再练速读,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课本跟读),最后试着背读,教师可视情况再进一步点拨、研析,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古文诗词如此,现代文中疑难语句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几名学生对“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质疑:“圆明园应该说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里给以否定?”我先未设计讨论与解说,而是让学生找全这一句话齐读“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读完之后,看似还不理解,我又加以点拨:“同学们自己试读,看哪些字词重读,抓住句子主干。”两分钟后,有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加以了范读,抓住了重点词:“这不是一件……作品,这是……幻想……的典范,如果……”时机成熟,予以肯定,生再齐读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读是正确的,大多学生也从而领悟了,热烈讨论中,不仅明确了作者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本意,而且更深理解到最后一小句“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这一假设句是后置句,应放在“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后,顺序可调为“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理解层次骤然升华、提高!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五中 朱 群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增强求知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教《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我运用电教媒件,先展示了圆明园的美景,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时,学生也就课文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也有许多精妙的答语。此外,朗读法、表演法、比较法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篇11

 杭州 袁浦中学 徐忠华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 生:火烧圆明园!

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出示图片)。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女生一起把第二节念一下。

女生(齐读):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 师:我们来看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景。(出示“方壶胜境”图画)

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来谈谈你对圆明园的印象。(依次请一排同学回答)

生:壮观。

 生:我觉得圆明园是个梦想天堂。

 生:非常非常美丽。

 生:很大很漂亮。

 生:太了不起了。

 师:这伟大的建筑是属于谁的?

 生:属于中国人民。

 师:普通百姓能随便进去享受它吗?

 生:在当时,它是属于皇家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它。

 师:就这个意思,资料里面有一句非常好的话,谁能找出来?

 生: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师:不错,皇帝们把全天下的风景移到圆明园是给自己享受的,是“在君怀”,而不是“在民怀”。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然后告诉我答案。

 学生阅读约三分钟。

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

 生:圆明园是个奇迹,世界奇迹。

 生:雨果说圆明园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 生: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

 生: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生:是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缩影。

师:也就是说它是亚洲的代表,看一下文章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 生: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 师(手指圆明园废墟图片):现在这个应该属于人民事实却属于皇家的伟大建筑被毁了,雨果说它是被什么毁了。请同学根据文意填空:圆明园被 毁了!

 生:圆明园被强盗毁了。

 生:圆明园被欧洲人毁了。

 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了。

 生:圆明园被野蛮人毁了。

 师:稍等一下。我看到作者在文章里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啊,怎么这个同学说是被野蛮人毁了?

 生:这句话是反语,雨果在讽刺他们。

 师:那我们一起把雨果谴责这两个强盗的4、5、6三节文字读一下吧,注意要把雨果的愤怒与讥讽念出来。

 生(齐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 师:文章写的真好,大家读得也真好。现在我想知道一下写出这么好文章的雨果是哪国人?

 生:法国人。

师:雨果是法国人,他在文章里大骂欧洲人是“野蛮人”,英国、法国是“强盗”,身为法国人却骂法国——雨果是不是不喜欢法国,他不爱国?

 生:不是。雨果骂法国是希望法国有一天变得“干干净净”。

 生:正因为爱国,所以才会骂自己的国家是强盗。

 师:看来俗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爱国是要自己的国家变得文明,而不是包庇自己国家的缺点。还有没有补充?

 生:他骂的是法国的一部分人,不是骂整个法国。

 师:具体一点。最好从文章里面找。

 生:他骂的是法国政府。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念一下好不好,念整句。

 生(齐读):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大家看到了,这句话里有个分号。分号是表示并列的,这句话里分号前后有两对同义词,看谁能找出来?

 生:治人者就是政府,治于人者就是人民。

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圆明园被 毁了?雨果的回答是强盗,是英、法政府。我们同学有没有别的答案。

 生:是被清朝政府毁了。

 生:是中国自己的腐败无能毁了圆明园。

 生:科技落后毁了圆明园。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是毁坏圆明园的罪人。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我们来看一个资料。(发有关资料)

 五分钟后。

 师:不知道现在大家怎么想?

 生(很痛心的):我觉得难以相信,竟然是中国老百姓自己毁了圆明园。

 师:看到这些文字很令人痛苦,但这是事实。谁来用资料里的文字概括一下当时国人的表现。

 生:军队都是怕死鬼:“马队则望影而逃,步队亦闻风而窜”。敌人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还夹道跪迎,只有几十个人进行了抵抗。真是我们的耻辱。

 师:百姓呢?

 生:敌人列队入城之时,北京居民观者如市。

 师:鲁迅所骂的看客。还有呢?

 生:中国百姓也抢圆明园,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 师:看来雨果这句话有问题啊: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吗?雨果错了?

 生:雨果只看到他们那边的人民。

 师:哦,那是我们中国人民比法国人民低一等?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看完了我们就知道雨果有没有说错了。

(放刘晓庆主演《火烧圆明园》片段。约2分钟。)

 师: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刚才的电影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 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宁予洋人,不给家奴。既然宁予洋人,那老百姓还不抢?

 师:找到一半了,里面还有一个成语:心腹之患。谁是清政府的心腹之患?

 生:是农民起义军。

 师:梁启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生(齐读):役之如奴隶,防之如盗贼,则彼亦以奴隶、盗贼自居。

 师:谁来意译一下?

 生:政府对待百姓像奴隶,防备百姓像盗贼,那么老百姓也就自认是奴隶、盗贼了。

师: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概括一下刚才那份资料里面中国的“奴才”、“暴徒”在1860年的表现。

生: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 师:还有一种人没概括进去。

 生:还有那些尽心抵抗的士兵,那个殉职的圆明园总管也是奴才。

 师:对这样的人好象我们应该赞美的啊?你怎么说他们是奴才呢?说说你的理由。

 生:那位叫任明亭的八品军官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圆明园总管文丰死前下跪向北拜说:“奴才负恩。”这说明他们都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 师:说的真好。他们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们厚禄,忠于皇帝而死,这种人只能叫奴才。我想雨果“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句诗感叹的不会仅仅是圆明园被毁,他可能更叹惜于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站直的“人”。我们再来把这句诗念一下吧。

 生: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 师: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 生:我觉得他会去推翻清朝政府。

 生:只有推翻腐败清朝政府中国才能站起来,雨果肯定会用他的笔号召大家起来革命。

 生:他会像他在法国时反对法国政府一样反对清政府。

 师: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

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 (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约三分钟。下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篇12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13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 “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 。。。。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 “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 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 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 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4

李芳婷 -9-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80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j‹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ˆ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板书:

世界奇迹“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5、课堂练习

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5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出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篇15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6

Vous me demandez mon avis, monsieur,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 Voustrouvez cette expédition honorable et belle, et vous êtes assez bon pourattacher quelque prix à mon sentiment ; selon vous, l'expédition de Chine,faite sous le double pavillon de la reine Victoria et de l'empereur Napoléon,est une gloire à partager entre la France et l'Angleterre, et vous désirezsavoir quelle est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s pouvoir donner à cettevictoire anglaise et franaise.

Puisque vous voulez connatre mon avis, le voici :

Il y avait, dans un coin du monde, une merveille du monde : cettemerveille s'appelait le palais d'té. L'art a deux principes, l'idée, quiproduit l'art européen, et la Chimère, qui produit l'art oriental. Le palaisd'té était à l'art chimérique ce que le Parthénon est à l'art idéal. Tout ceque peut enfanter l'imagination d'un peuple presque extrahumain était là. Cen'était pas, comme le Parthénon, une uvre une et unique ; c'était une sorted'énorme modèle de la chimère, si la chimère peut avoir un modèle. Imaginez on nesait quelle construction inexprimable, quelque chose comme un édifice lunaire,et vous aurez le palais d'té. Btissez un songe avec du marbre, du jade, dubronze et de la porcelaine, charpentez-le en bois de cèdre, couvrez-le depierreries, drapez-le de soie, faites-le ici sanctuaire, là harem, làcitadelle, mettez-y des dieux, mettez-y des monstres, vernissez-le,émaillez-le, dorez-le, fardez-le, faites construire par des architectes quisoient des poètes les mille et un rêves des mille et une nuits, ajoutez desjardins, des bassins, des jaillissements d'eau et d'écume, des cygnes, desibis, des paons, supposez en un mot une sorte d'éblouissante caverne de lafantaisie humaine ayant une figure de temple et de palais, c'était là cemonument. Il avait fallu, pour le créer, le lent travail des générations. Cetédifice, qui avait l'énormité d'une ville, avait été bti par les siècles, pourqui ? pour les peuples. Car ce que fait le temps appartient à l'homme. Lesartistes, les poètes, les philosophes, connaissaient le palais d'té ; Voltaireen parle. On disait : le Parthénon en Grèce, les pyramides en gypte, leColisée à Rome, Notre-Dame à Paris, le palais d'té en Orient. Si on ne le voyaitpas, on le rêvait. C'était une sorte d'effrayant chef-d'uvre inconnu entrevuau loin dans on ne sait quel crépuscule, comme une silhouette de lacivilisation d'Asie sur l'horizon de la civilisation d'Europe.

Cette merveille a disparu. Un jour, deux bandits sont entrés dans lepalais d'té. L'un a pillé, l'autre a incendié. La victoire peut être unevoleuse, à ce qu'il parat. Une dévastation en grand du palais d'té s'estfaite de compte à demi entre les deux vainqueurs. On voit mêlé à tout cela le nomd'Elgin, qui a la propriété fatale de rappeler le Parthénon. Ce qu'on avaitfait au Parthénon, on l'a fait au palais d'té, plus complètement et mieux, demanière à ne rien laisser. Tous les trésors de toutes nos cathédrales réuniesn'égaleraient pas ce formidable et splendide musée de l'Orient. Il n'y avaitpas seulement là des chefs-d'uvre d'art, il y avait des entassementsd'orfèvrerie.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empli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empli ses coffres ; et l'on est revenu en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bandits.

Nous Européens, nous sommes les civilisés, et pour nous les Chinoissont les barbares. Voilà ce que la civilisation a fait à la barbarie.

Devant l'histoire, l'un des deux bandits s'appellera la France, l'autres'appellera l'Angleterre. Mais je proteste, et je vous remercie de m'en donnerl'occasion ! 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sont menés ; les gouvernements sont quelquefois des bandits, les peuplesjamais.

L'Empire fran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bric-à-brac du palais d'té. J'es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vrée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En attendant, il y a un vol et deux voleurs. Je le constate.

Telle est, monsieur,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donne àl'expédition de Chine.

Victor Hugo, lettre au capitaine Butler

Hauteville-House, 25 novembre 186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4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出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18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成功之处已表现在教学设计并在说课稿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第一,高估学生。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第二,取舍不当。这是1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些大胆取舍。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如果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节外生枝。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篇19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篇2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4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1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1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20 3902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