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

八年级语文  第4 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书信的内容。

2、了解法国作家雨果,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培养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对侵略者劫掠行径的痛斥

难点:由分析文章主旨进而培养尊重人类文明成果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划出作者赞美圆明园和痛斥侵略者的语句。

2、思考当年中国被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民族复习的现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做?

资料助读

1、题目解读: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圆明园的遗迹。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从遥远的法国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走近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揭露宗教的虚伪,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3、历史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巴特勒是这次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园。在他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回国后,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赞美褒奖之辞,没想到,从雨果那里所得到的却是愤怒的抗议和痛斥。

4、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赞誉(    )    惊骇(    )    瞥(     )见   劫掠(    )   赃(     )  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à(   )琅   朱lù(   )  眼花liáo(    )乱    晨xī(   )   箱qiè (   )

3、解释词语:远征          箱箧          丰功伟绩          富丽堂皇

4、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合作探究展示

1、默读课文,(1)划出赞美圆名园的语句。(2)划出讽刺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语句。2、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3、怎样谴责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4、品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7)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5、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得启示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拓展练习

请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 )   朱lù( )   晨xī( )   瞥( )见   箱箧( )   惊hài( )

2.写出反义词。

文明( ) 干净( ) 朴素( ) 赞誉(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6.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8.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9.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三、写作

10.《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à lánɡ 鹭 曦 piē qiè 骇

2.野蛮 肮脏 华丽 贬低

3.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5.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6.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

7.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8.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9.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10.(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 “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 。。。。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 “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 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 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 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0xx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侵略者──讽刺,谴责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5

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 沈伟梁

〖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插图实施德育,练习写作〗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相当必要。

插图形象直观,的确有帮助学生讲读的功效。其实,插图还有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展开想象,训练表达,培养创新的作用。

记得教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课后有一习题:“书前插页中有两幅关于圆明园的图片,一幅摄于圆明园被毁当日,是由一位外国人赶在英法联军动手烧毁之前拍摄的,一幅是圆明园遗址。对照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在对比分析之后,小组发言踊跃,除了更增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对雨果公理至上正义感的颂扬,同时想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要珍惜学习时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挖掘插图的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运用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课文的编者把这些插图放在书前,恐怕就有这样的意图。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学 张 翀

〖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板书“布白”〗

对学生来说,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学生需用大量的时间埋头抄写板书内容,从而忽略听课;另一方面,学生将做课堂笔记简单地看成抄板书。长期如此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亦受到阻碍。再者,学生养成抄板书的习惯,无形中使他们产生惰性,课前、课后失去了对知识难点的探究。由此看来,课堂板书不宜太多太满,教师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地留些“空地”,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

课堂板书要粗简,并不是越少越好。板书上的“空白”要留得恰到好处,授课的主要内容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科学地、整体地体现;易混淆的知识概念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有所对比。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板书可设计如下: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全部赞誉

征求意见        消      [谴责]

给予赞誉  两个强盗洗劫[野蛮]     反语

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广西南宁市横县峦城第一中学 覃燕飞

〖浅谈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教材内容信息量巨大,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忽视这样良好的资源和时机,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同学们首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尤其是对火烧圆明园的大量史实,以及火烧前后的圆明园的图片,并且了解了当时世界的局势,许多同学对英法联军在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怒,也为自己国家的落后及当时的政府的腐败感到悲哀,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感受交流。并且站在作家雨果的立场去体会作者的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让学生从更高一层次去体会,什么是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探索精神,积极向上等心理品质。在深入学习阶段,要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心理;通过实物和幻灯演示更好的再现了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引导学生的讨论。这些都可以使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得到很好的发散,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

山东省滨洲市博兴县实验中学 谢 欣

〖东风夜放花千树·大量阅读,以读带悟〗

“操先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在教学中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许多诗篇名文的妙处,大都是要在诵读中体会到的。在古代诗词、古文言文教学,我一般分“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设计教学的,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先边看视频录像,边听范读;然后师范读;再点名个别同学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共八段,分四组,每组两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是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顾全体学生,并要求他们边读边画边批注),接下来再练速读,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课本跟读),最后试着背读,教师可视情况再进一步点拨、研析,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古文诗词如此,现代文中疑难语句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几名学生对“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质疑:“圆明园应该说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里给以否定?”我先未设计讨论与解说,而是让学生找全这一句话齐读“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读完之后,看似还不理解,我又加以点拨:“同学们自己试读,看哪些字词重读,抓住句子主干。”两分钟后,有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加以了范读,抓住了重点词:“这不是一件……作品,这是……幻想……的典范,如果……”时机成熟,予以肯定,生再齐读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读是正确的,大多学生也从而领悟了,热烈讨论中,不仅明确了作者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本意,而且更深理解到最后一小句“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这一假设句是后置句,应放在“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后,顺序可调为“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理解层次骤然升华、提高!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五中 朱 群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增强求知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教《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我运用电教媒件,先展示了圆明园的美景,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时,学生也就课文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也有许多精妙的答语。此外,朗读法、表演法、比较法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20 116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