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5分钟)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

(珐)琅 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 (瞥)见 给(ji)予

恍(huang)若 朱鹭(lu)

3、整体感知。(10分钟)

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

[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

[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20分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比喻)

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

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引用)

4、“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词格叫反语。运用反语可以产生讽刺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諷刺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魯迅)。

1、以正当反。“从前对……荡然无存。”

2、以反当正。“你坏死了。”“你个杀千刀的。”

①、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②、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举例:

1)你努力作弊,終於得到高分,真是辛苦啊!

2)作業都不寫的孩子,得好好「疼」一下了。

3)他這個人最有義氣﹐那次東窗事發﹐他第一個逃了。

4)秦始皇焚書抗儒的豐功偉績。

5)你的理論非常『高超』﹐實在『可敬可佩』。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7)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的《藤野先生》

8)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一点脾气,你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没有了你,谁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10)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

使用反语应注意:1、区分对象不可滥用。

2、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对圆明园美丽的描写: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4、“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5、“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6、感受雨果的高尚精神。

[提问]通过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雨果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提问]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篇课文中看到,我们祖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观点合理即可)

6、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领略了法国文豪雨果的文风特色,从中学习了反语的修辞效果。此外,文章强烈渗透着雨果崇高人格的魅力,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为本国侵略军的不齿行径而愤怒,体现了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8、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二题,明天交。

2、预习《亲爱的爸爸妈妈》,理解文章,疏通文字。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反语——讽刺效果:“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

“野蛮”、“全部赞誉”

1、以正当反。2,以反当正。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赞美圆明园同情中国人类的立场

“赞誉”(反语)

嘲讽巴特勒谴责英法正直的立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1)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3)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①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②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2)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3)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四篇】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

CAI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CAI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0月,英法联军在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3、圆明园CAI

三、品味赏析(正课)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个别朗读),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齐读文中第三段:

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教师提问)

明确:

代表性句子有:(CAI演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总结:(CAI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请大家阅读课文(5—10段):(方法:自由讨论)

①雨果在信中怎样描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

明确:(CAI演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②这是雨果对巴特勒上尉参加远征中国的评价,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CAI演示)

明确: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讽刺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部赞誉”有极其尖刻的嘲讽意味

4、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能感觉到语句上形成鲜明对比:(方法:点拨法)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5、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CAI演示)

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四)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CAI演示)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出发点: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五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本课是该单元的第4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这篇文本选自《雨果文集》,是一封标准的书信。书信最讲究的是情感的真挚,在信中,作者以两种感情交织——悲悯之情和愤怒之情,写悲悯,极尽赏识温柔,写愤怒,极尽强烈谴责。读信,就仿佛是在听写信人的心声。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诵,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在朗读、理解、反思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铺排、类比、对比手法等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3、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世界眼光和反思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重点)

2、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

三、说学情

通过小学与七年级对各种作品的学习和接触,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认字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本文是1篇充分运用了语言艺术的作品,并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圆明园的毁灭》视频,学生谈感受。

(二)、预习展示

1、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2、关于雨果

3、关于圆明园

(三)、体会情感

1、“万园之园”毁灭了,你什么心情?

2、雨果会是什么心情?

补充:作为侵略者之一的法军巴特勒上尉,宣称“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的!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我们将把这次胜利果实在杜伊勒宫里展出”。巴特勒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就是雨果对巴特勒的邀请的回答。

3、默读感知

积累词语

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雨果写作此信是的什么心情和情感?

预设:赞美和讽刺,找对应段落。划分层次。

(四)、品味语言

1、感受圆明园的美

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他是怎样用想象来还原圆明园的呢?

朗读圈划文中最能体现圆明园之美的词句。

品析,读出赞颂、温柔之情。

了解写法:铺排、类比、等。

2、认识侵略者的丑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用沉重语气读。谁毁灭了这一切?

你想对侵略者说什么?雨果的回答是……

品读第5到第10段,要读出愤怒、谴责之情。

了解写法:反语、对比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格。

(五)、感悟精神

1、看了雨果的这封信,猜一下巴特勒上尉的反映?他会怎么对雨果?

2、作为一个法国人,他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国家所取得的征服为荣,反而还谴责政府?

第一、他有人类的立场。雨果认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圆

明园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而被侵略者毁灭,所以要谴责。

第二、他有人民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第三、他有人道主义精神,这是他创作的基本思想。

雨果有多部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者的罪行。《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 波拿巴政变后,发表反对波拿巴的《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当时社会的罪恶……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

说一句赞美雨果的话。

(六)作业布置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和学习了本文之后的一些想法,与大师作交流。

20 598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