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二篇】

李芳婷 -9-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80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j‹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ˆ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板书:

世界奇迹“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5、课堂练习

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5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出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第三篇】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拔。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四、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学习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五篇】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 “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 。。。。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 “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 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 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 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1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七篇】

——我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公开斥责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他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探究雨果的思想。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雨果,深刻的理解雨果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单是通过这1篇课文的学习就轻易探求到雨果的思想,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让教材作为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我们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根据雨果的作品,联读到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可以了解到雨果的创作特点,他用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浓重的色彩,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原型来说明社会问题,这种高度是世界上一些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最高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还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斗士,雨果上升到的最高点,是 ”……

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雪积累加工、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在学习中,得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既深入了解了雨果的精神,也扩展了阅读面,改变了由原来的单一接受变为多渠道的吸收借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

再引导学生以“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跳读、诵读、品读。让学生用圈点法精读,体味其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充满睿智的反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美的语言,欣赏美的语言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在合作讨论中,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沟通作者与学者情感交流的目的。有的学生说:“我们都是雨果作品的崇拜者,读了这封信,我们都被雨果先生高尚的人格,非同寻常的勇气所折服,他用正直的天秤衡量着正义与邪恶,他用博大的胸怀维护着人类的文明。”有的学生谈到:“我在查阅雨果资料时,开始还不能理解雨果蜚声全球,一直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今天我理解了,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充满着人文激情,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迸射和喷发出的耀眼的火花确实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课后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受,与雨果展开心灵的对话,更好的感受作者伟大的心灵。再把搜集的有关雨果的资料张贴出来,集中交流,主题可谓是丰富多彩,如“雨果情结”、“雨果与中国”、“雨果作品赏析”……等。从而将对雨果思想的探求,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大语文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水道渠成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要达到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努力实践教材新大纲的要求, 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在教师的情感的牵引和激发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走进了雨果,从而深刻的体会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九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八篇】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ssslll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 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学生质疑

(八)师生作结

(九)布置作业 :

1、注音,解词,巩固

2、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附教学后记

71 3372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