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关于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某县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强化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社会效应。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县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某县关于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县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组织起来”为抓手,突出组织引领,强化政治功能,系统实施“四大工程”,有机融合“家门口务工车间”工作,构建“清单式推进、挂图式建设、点位式打造”工作机制,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白雾村”建设落地见效。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把党员组织起来,建强基层堡垒。一是夯实基层干部力量。全县72个定点帮扶村(社区)选派驻村工作队72支,派驻208名驻村干部。高质量推进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对已储备的472名后备力量开展成熟度评估,持续跟踪培养,为村班子换届打下扎实基础。建立“2+1”结对帮带机制,为全县128名基层治理专干配对“思政+业务”双导师,帮助其尽快成熟。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分管领导走上讲台为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体驻村干部进行政策业务培训。二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全面建立“1+N”党员联户机制,每名党员结对帮扶1-5户重点户,开展技能帮教、就业帮介、产业帮带“三帮”行动,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创新实施“三培养”机制,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锻造了一批乡村振兴“先锋队”。在三岔河镇杨家坝村,党总支聚焦8个党支部队伍建设,成功培育、整合了一支由109名党员组成的“领头雁”队伍,带头参与空心村改造等重点工作。
(二)把群众组织起来,架起民心桥梁。一是聚焦车间建设,实现就近务工。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抓手,各村(社区)积极动员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网格员等基层力量摸排本地劳动力信息,建立群众就业服务清单,依托14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就业服务岗提供便民就业服务,精准匹配人岗信息,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1306名有就业意愿的返乡回流人员全部就业,有劳动力的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聚焦人才引领,搭上致富列车。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创建致富带头人、本土人才、“三类人员”培养库,发展联户帮带“问技农户”机制,打造“致富网格”,组织农业专家、专业技术员、“土农人”开展“田间课堂”“车间课堂”等特色教育,为农民增收致富充电赋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生产知识宣讲150余次覆盖2.2万余人。三是聚焦群众参与,实现共治共享。依托党员带头把群众组织起来,走出“党建引领、群众当家”的路子,鼓励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当中,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小百户镇炒铁村,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以“村规民约”为核心,党员议事会、院坝协商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为依托的“一约四会”治理路径,动员村民共同修订《村规民约》21条,把“村里事”变为“自己事”。
(三)把要素组织起来,释放振兴效能。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培育了露天蔬菜、菌菇、蓝莓、烤烟种植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三岔河镇杨家坝村创新“党组织+公司+农户”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蓝莓种植30余亩,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通过引进特色农业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二是发展旅游经济。大力发动村(社区)对集体所有的果园、池塘、林地等未承包到户的特殊土地资产进行探索,鼓励通过承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多元化开发利用,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仓储物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在板桥镇鱼塘村,村党总支积极盘活630亩池塘资源,发动农户出租20余间闲置用房,整合项目资金820余万元,引进农旅发展公司,结合莲藕、大闸蟹品牌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文旅景区。三是挖掘沉睡资源。依托镇、村两级集体公司引进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开发闲置资源资产,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马街镇朱家堡村党总支以清产核资为契机,盘活闲置土地40余亩,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蔬菜、食用菌、冷链物流等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收回集体资产13余亩,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民活动场所、生态农庄,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镇村资源禀赋,聚焦"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生态果蔬、特色水产三大产业集群。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改造,新建5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年内新增家庭农场80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强化品牌创建,完成3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营销体系。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深度融合。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进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等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镇级电商服务中心5个,培育直播带货基地2个。整合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生态景观资源,开发农事体验、民宿康养等新业态,打造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强化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次,引进农业科技特派员20名。健全金融服务机制,设立2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建立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实行重点项目清单化管理,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