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产业项目发展情况报告

浩渺 分享 时间:

全市产业项目发展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投资增速明显,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体经济活力增强,促进了就业和区域协调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全市产业项目发展情况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全市产业项目发展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我市坚持以"项目为王"理念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紧扣"十四五"规划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将2024年产业项目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项目发展总体情况

(一)项目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其中,省级重点产业项目*个,完成年度投资*亿元,超计划进度*个百分点;市级重点产业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产业投资占比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5+N"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年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个,占比达*%,较去年提升*个百分点。其中,新型显示、新材料、现代机械、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增速均超过*%,形成"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崛起"的双轮驱动格局。例如,*国际陆港经开区引进的湖南*箱包生产基地项目,年产能达*万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鹤城区荷力士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年产值突破*亿元,填补了我市储能装备制造领域空白。

(三)投资主体多元发展。社会投资活力显著增强,全年引进社会投资项目*个,占比达*%,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投资占比提升至*%,成为产业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同时,积极对接央企、国企,推动*个央地合作项目落地,协议投资额超*亿元。例如,修正药业集团(湖南)药业有限公司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建设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亿元,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预计带动就业*余人。

(四)区域协同成效显著。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四川联合推进现代产业项目*个,占川渝共建重点项目的*%。例如,重庆高新区安意法半导体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项目与我市新材料产业形成互补,共同打造半导体产业链;巴南腾龙5G公园项目与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园联动发展,推动5G应用场景落地。此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陆港新增开行中欧班列*列,带动箱包、生态食品等临港产业项目投资增长*%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经济发展质效提升。产业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重点产业项目对税收贡献显著,全年工业税收增长*%,占全市税收比重提升至*%。例如,*高新区引进的融捷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年产能达*万吨,预计年税收超*亿元。

(二)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年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个、省级研发平台*个,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例如,*学院与本地企业共建的中药材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发茯苓多糖提取新技术,推动靖州茯苓产业附加值提升*%。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家企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达*家,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至*/万人。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立"链长+专班"招商机制,组建化工与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6个重点产业招商专班,实行"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的精准招商模式。全年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场次,签约项目*个,其中"三类500"企业项目*个。创新推行"137"工作法,对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等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个工作日。例如,兰州新区通过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新引进产业项目277个,总投资481.8亿元,项目开工率达60%以上。

(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土地供给方式,通过"两规"一致性处理、绿地置换等政策,解决工业用地*亩,保障*个重大项目落地。强化金融支持,设立*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个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亿元。例如,淮南市通过节地评价政策,为6家医药化工企业优化用地结构,节约土地*亩。同时,深化能耗"双控"改革,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总量控制,为*个高耗能项目争取能耗指标*万吨标准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例如,全市资源型产业产值占比仍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仅为*%。部分产业存在"低端锁定"现象,如建材、冶金等行业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

(二)要素制约较为突出。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全市工业用地存量不足*亩,重大项目落地周期较长。资金缺口较大,部分项目因融资困难导致建设进度滞后,社会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此外,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技能型人才缺口达*万人。

(三)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供需对接渠道不畅。

(四)服务效能亟待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部分审批事项仍需"多头跑、反复跑"。例如,企业开办涉及的工商登记、税务、社保等业务尚未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此外,政策兑现效率较低,部分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获得感不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千企技改"工程,重点支持建材、冶金等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力争三年内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以上。例如,支持*国际陆港经开区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推动新型环保建材产品研发生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链长制"招商,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个,培育形成*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例如,依托安意法半导体项目,打造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加快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家省级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

(二)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开展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亩。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例如,借鉴淮南市"绿地置换"经验,对城区工业用地与规划绿地进行置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直接融资,力争全年新增直接融资*亿元以上。加强人才引育,实施"智汇*"人才计划,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名,培养技能型人才*万名。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三)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以上。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个。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学院、湖南医药学院等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力争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以上。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支持*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个智能工厂、*个数字化车间。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个,实现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

(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实现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强化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产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统筹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跟踪问效。

(二)完善推进机制。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建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班,加快项目审批、用地、环评等前期手续办理。推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进度滞后项目进行重点督办,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强化督导考核。将产业项目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设立产业项目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对在项目引进、建设、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举办产业项目建设成果展,展示我市产业发展新成就,提振发展信心。

产业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提供坚实支撑!

35 4500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