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某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技术创新与农民参与,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乡镇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一、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
我镇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探索形成“三全三化”推进机制。一是全链条统筹谋划。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力量,编制《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划》,将全镇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项目库,分年度实施“提质改造”。二是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上级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自筹”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200万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3600万元,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融资1.2亿元。三是全过程群众参与。建立“村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的群众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在建设阶段组建村民质量监督小组,确保工程符合群众需求。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调整设计方案,保留田间百年古樟树12棵,优化灌溉渠线路3.6公里,既保护了乡村风貌,又提升了耕地利用率。
二、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杆
我镇紧扣“数字化、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量变”到“质变”升级,形成“科技+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的立体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全域智慧农田网络。在核心示范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站15处、虫情测报灯20台、气象站5座,整合卫星遥感数据与无人机巡田技术,建立“四情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病情)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环境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方案、病虫害防治预案,实现节水35%、农药减量28%。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种田大脑”决策平台,农户可通过手机APP获取个性化种植建议,系统还能自动调度田间灌溉设备,实现“云上种田”。例如,今年早稻抽穗期,系统监测到纹枯病爆发风险,立即推送生物防治方案,指导无人机精准施药,发病面积控制在0.3%以内。
二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创新“生态沟渠+尾水处理湿地+碳汇提升”三合一模式,构建农田生态自循环系统。在农田周边建设12公里生态拦截沟渠,种植芦苇、美人蕉等净水植物,构建“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共生体系,农业面源污染削减率达60%以上。尾水处理湿地采用“多级沉淀+人工湿地”工艺,回用水质达到灌溉标准,尾水回用率从30%提升至75%,年节约用水42万立方米。同步实施“农田碳汇提升工程”,推广紫云英绿肥种植2.1万亩,建立秸秆还田质量监测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幅达0.4个百分点,预计五年内可提升农田碳汇量1.8万吨。
三是三产融合催生“农田+”经济。在2万亩集中连片区内打造“智慧农业+休闲观光+研学实践”综合体,构建“农田即景区、产业即体验”新模式。引入北斗导航插秧机、5G自动驾驶收割机等智能装备,建设“5G智慧农田”展示区,配套开发“稻田认养”“插秧体验”等亲子项目。建成稻米加工透明工厂和农耕文化体验馆,游客可参与古法舂米、现代智能加工对比体验。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稻田艺术节”“丰收马拉松”等节庆活动,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增收800余万元。创新“稻田认养+电商销售”模式,认养客户可通过小程序追踪稻米生长全程,新米上市即实现订单销售,优质稻价格较市场价高出40%,户均增收突破5000元。
通过科技深度赋能,我镇高标准农田亩均综合效益提升32%,真正实现了“建一片、成一片、富一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三、改革破题,机制护航,激发高标准农田长效新动能
针对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顽疾,我镇以机制创新破局,构建"建管运"全周期保障体系,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管护矩阵。创新"镇级平台统筹+村级专班执行+网格员包片"立体化管护模式。组建镇属农业设施管护公司,统筹全镇68名管护人员,实行"片区负责制+绩效考评",确保灌溉设备、田间道路等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村级成立由种粮大户、退役军人组成的15支护田队,配备无人机巡查设备,实现"日巡查、周报告、月检修"。建立"田长+网格员"责任体系,126名网格员人均包保50亩农田,承担"设施监护、用途监管、环境监督"三责,今年已制止违规取土、破坏界桩等行为23起。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排灌系统、电力设施进行年度"体检",发现隐患48处并全部整改。
二是"大托管"撬动经营变革。由镇属国企与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金穗农业服务公司",对2.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行"全流程托管"。创新"六统一"服务模式:统一采购优质稻种降低成本12%,统一机械化作业提升效率35%,统一配方施肥减少用量18%,统一病虫害防治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统一烘干仓储降低损耗5%,统一品牌营销溢价20%。在托管核心区,水稻亩均成本从1320元降至1140元,亩产从550公斤增至700公斤。与省供销社合作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提供耕、种、管、收、储、销全产业链服务,吸引小农户托管土地1.1万亩。
三是利益联结催生共享红利。构建"保底租金+超额分红+务工收入"多元增收机制。农户土地流转金每亩800元,超产部分按"四三三"比例分红,今年核心区亩均分红达650元,最高分红农户获1280元。村集体通过入股托管公司、参与收益分成,12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5万元,其中红旗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建立"农时用工蓄水池",优先吸纳脱贫户、低收入群体参与田间管理,日均用工量达8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2万元。
四是风险防控筑牢发展底线。设立500万元高标准农田灾害保险基金,构建"政府保基本+商业保补充"双保险体系。对农田设施投保财产综合险,对水稻种植投保完全成本保险,亩均保费补贴后仅15元。今年"7·20"暴雨后,保险机构3天内完成定损,赔付受灾农户32万元、设施维修款18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从托管收益中提取5%作为风险储备金,已累计积累资金260万元,可抵御中等灾害风险。通过机制创新,我镇高标准农田设施使用年限延长40%,经营主体持续投入意愿提升65%,真正实现了"建设一片、管护一片、受益一片"的良性循环。
四、共治共享,多维提升,绘就高标准农田惠民新图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实现了耕地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更催生出经济、社会、生态效能的裂变效应,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
一是粮食产能实现"三级跳"。项目区通过"地力提升+良种良法",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转型。耕地质量等级从建设前的4.2级跃升至2.9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高出全县均值1.1个百分点。在永丰村核心示范区,水稻亩产从480公斤突破至650公斤,刷新全镇纪录;通过轮作模式推广,冬闲田利用率从35%提高至82%,年增一季鲜食大豆,亩均增收1200元。202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2.1万吨,较建设前增加5100吨,可满足4万人全年口粮需求,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
二是农民收入构建"三金"支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模式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以红旗村为例,农户将5亩土地流转给托管公司,年收租金4000元;农忙时在"为农服务中心"务工,日均收入150元,年增务工收入6800元;参与超额分红户均获650元,全年"三金"收入达1.13万元,较全镇平均增收45%。项目区826户农户中,年收入超5万元的达312户,较建设前增长3.2倍。
三是生态价值创造"绿色红利"。高标准农田成为生态屏障建设样板,构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生态格局。农田林网覆盖率达35%,种植银杏、桂花等乡土树种6.8万株,吸引白鹭、翠鸟等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指数从0.68升至0.83。生态沟渠年净化尾水120万立方米,灌溉水质达Ⅲ类标准,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农场2家,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稻田养鸭""虾稻共作"模式,亩均生态效益提升420元。
四是治理效能实现"数字赋能"。以高标准农田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耕地保护智慧监管平台",接入80台高清摄像头、12套无人机巡航系统,实现"田长巡田-卫星监测-群众举报"三位一体监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零新增。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推动3个村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永兴村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机维修中心,年增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参与项目决策的"议事会"制度,使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农田提质"与"治理提效"双丰收。
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我镇将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模式,探索"四情监测+碳汇交易""智慧农业+研学经济"等融合路径,让农田成为稳产保供的"压舱石"、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生态宜居的"新名片",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书写乡镇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