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一篇】
书中指出;体育兴趣是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并且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满足并且使体验者得到积极的回馈。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加的基本动力之一,兴趣对体育学习师友指向和强化的作用。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的效果是往往正比的,在日常的上课中也是存在这样的现象。以跑步和前滚翻为例,男生喜欢跑步,争抢第一。女生则对柔韧性、协调性的练习感兴趣。体育活动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点不同,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会出现差异。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佳,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者锻炼具有指向性和强化的作用。
兴趣也是依据不同年龄有所不同;小学生天真活波、好动,具有一大天性就是“玩”。只要是听到玩,能活动就能感受到高兴,兴奋,且不知疲倦。但是实践发现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也对单一的活动会有厌倦情趣。高年级的尤其明显,如果没有活动的变化和难度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就会变得失去新鲜感,这对活动难易与形式的把控就显的尤为重要。
书中还提到,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奠定的基础,关键期。并且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成功的机会(对活动难度的掌握)、创设愉悦的情景(环境因素)、满足需要、教学引导兴趣的多种方式实现。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想除了体育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学生有了兴趣,再加以引导,才能对知识掌握的更佳牢固,并且形成良好的习惯。
今后的课程除了对动作的要求外,也要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多下功夫,除了要设法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方面完善,还要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成就的时候,积极鼓励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慢慢积累兴趣。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二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独感。
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孤独感尤为严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60%。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将“空巢”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有很多,王玲凤(2009)的研究认为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其中最主要是孤独感。访谈结果显示,城市老人普遍遭受孤独,且部分老人常年承受孤独,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类似研究发现与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更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不仅严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损害或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
高级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指出,孤独感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寂寞、苦闷、心烦、少与人交谈,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有衍生出精神疾病的可能。有的丧偶独居老人,由于性格孤僻内向,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关怀,孤独抑郁心理日益严重,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目前由于孤独感引发老人自杀率不断升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成因。
一般认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原因,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可能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林明鲜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分住并不一定会导致老人孤独感的产生,它不能成为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孤独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代际之间有没有亲密的交往关系。“空巢”背后真正影响老人内心孤独感的是其晚年婚姻状况和子女的孝顺程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人认识的提高,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儿女分住,成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空巢”其实并不是老人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是很多老人自主自愿的选择。然而如果空巢老人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和社会支持系统,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孤独感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1、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酗酒、吸烟等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却少有人意识到孤独感也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而且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7。总之,孤独感会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孤独感和躯体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孤独感可能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另一方面,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由于躯体活动受限,可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
2、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孤独感容易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孤独感能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力和决心,降低老人的自控力,不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子女离家或子女去世后,老人最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社会支持度低的空巢老人有可能因孤独寂寞产生抑郁心理,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求生意志降低,严重的将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出现。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空巢老人对孤独感的认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多元化的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政府与社会层面来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家庭、社区、养老院等积极采取措施,以老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孤独感的认识。一旦遭遇孤独侵扰,应积极调整心态,以科学方法应对。面对应激事件,鼓励老人采用倾诉、宣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或消除孤独感的侵害。
(二)继续弘扬“孝”文化,给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在我国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夫孝,德之本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体现了我国重“孝”,重精神赡养的传统。心理学家罗尔认为,空巢老人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主要责任应该在子女方面,他们在社会压力的多重因素干扰下不知道怎样才能与父母融洽相处,加强“孝”文化的弘扬应该说是缓解和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关爱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我们应继续弘扬“孝”文化,鼓励孝心孝行,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亲情抚慰他们的孤独寂寞。毕竟亲情关爱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子女的精神慰藉可缓解或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三)发挥空巢老人的主体优势,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
一些空巢老人在离退休之前是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或社会有用之人,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那些生活经验、与困难斗争的品质,正好可以转化为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心理孤独感的来源,并转化为优势,因此要积极挖掘并发挥空巢老人的这些优势。通过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给予空巢老人更多关爱与帮助,是解决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消除不仅是空巢老人个人和空巢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各环节都需要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问题。因此,为切实解决好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促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家庭、社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关注空巢老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的作用,这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三篇】
要理解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追本溯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不难看出,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断然不可停留在“课程即教材”的层面。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提出来的,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我很荣幸也很高兴参加的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几年来,有点滴的体会。
随着新体改的推进,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理应革故鼎新,以顺应课改之需要,此所谓“观念一新天地宽”。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体育教师不要只是盲目接受专家和权威认可的东西,以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做任何事情却也按部就班,实则不为当下时代之要求。体育教师理应不再以当然的权威者自居,而要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一种机会的补充,在课程开发中体育教师有机会得到发展,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身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反思自我,在反思中知不足,在不足中求进取,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适度把握和规范调整,在调整自我角色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不仅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自编课程的规划者和评价者。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为达既定教学目标,多渠道集合教学内容,遏制传统意义上的照搬教参行为和“本本主义”作风。
观念的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难跋涉的过程。当下体改之际,对于新思想新思潮,经验型体育教师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以致难于接受与适应,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达于心而难于自拔,只会在孤芳自赏中艰难的流露出观念的僵滞而无法超脱,适应时代着实费些心思。在目标统领内容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其主体地位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凸显,选择大量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制宜。只有着眼于某些过时的观念的改造与更新方见最佳时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做到知识的更新与细?,避光与新课程思想的脱节,进而缝合“断层”,倡导新课程思想的“渊源阵地”肩负起培训的责任与义务。当然观念不仅仅是靠说教的束缚与伦理的表达所能改变的,不是通过自我强制的改头换面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验证,次次对比与反思,在甄别与评判中形成与深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卢卡斯在《体育预测》一文中谈到:“未来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会成为令人羡慕的高尚职业。”对于体育教师地位的提高,需要社会相关政策、理念的倾斜与让步,需要物质的奖励与精神的鼓励,更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来做一价值的见证。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体育教师地位的提高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培根所说: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层面是不可能做出任何完美的发现,如果你站在该学科的层面上,而不向更高的学科上升,你就不能发现任何学科更远和更深的部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体育教师打破了原有的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执行者的角色,教书匠的.称号,工具的化身,现在上升了一个层面,站在了学科的高度,作为研究者、策划者、决策者。新的课程空间有待体育教师最大限度的展现独特却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教育智慧,从而改变体育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比如,在内容架构上强调目标统领内容,突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了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自主权,不再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体育教师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密切联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共同将地区特色民族民间活动挖掘至深,走“整合-精编-校本化-学校特色项目”的道路。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是“单边主义”行进,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充分考虑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整体的体育学习需求,充分依托并最大限度的调动校内、外的相关人员(校长、体育教师、职工、学生、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官员、社区、学生家庭等),走“多边主义”道路。
学生体质与健康下滑的矛头全然且简单的苛责于无辜的学校体育,负罪于莫须有的新课程风潮的失利,这是不可取的,仅仅靠学校体育那只是杯水车薪。学校体育教学每周2学时,在全年,体育教学对人体的作用时间不足%,尽管他可能定向的和积极的,却怎能从根本上制约人的体制发育呢?诚鉴体制的成分和生活效应以及自然长进因素的比重之大,我们完全应当自省自问:增强体制的任务是不是体育教学所能撑起的重担?从校本课程的自身加以分析,尤其是我们具有地区性和民族特色,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积淀,更怀有一种因自孩提时代的憧憬,对校本课程充满无限乐趣。短短的课堂40分钟能授予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又安能消化吸收多少呢?卡罗尔认为“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时间量”这就是说,时间是掌握学习的关键变量。重要的是,校本课程有一个地区或学校的大环境做后盾,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之下,定能课上练、课下练、校内练、校外练,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
体育课程改革担负着教育的使命并寻求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师新角色。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要摆脱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依赖,不要追求校本课程的“品牌效应”,更不要一味寻求功利探求长官意识以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师要有一种胆略更要有一种胸怀,让事实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依据,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不要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要融入世界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更要根据地区差异和学校不同,因地制宜走校本课程特色化道路。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四篇】
从目前我国学校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状况来看,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已经比较完善,必修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各个方面,为培养综合性社会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运用更为科学、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效率。但是,一些体育技术相关的必修课程却在社会体育事业中没有实际性的作用,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这些不必要的课程,应当及时减少或取消。同时,应当设置更多类型、更具实用性的选修课项目,使学生能够根据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
二、丰富社会体育实践实习教学活动。
社会体育专业与未来的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一是学校安排师生进行实践实习教学,使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教学目标作为实践任务出发点,以理论知识作为依据,使学生掌握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二是学校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自觉的实习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三是学校与社会体育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中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活动中。
三、建设更为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专业研究与教学。
师资队伍是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基础。只有在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之下,才能够使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应当利用更高的薪资待遇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前来应聘,并对已经入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其次,则是要鼓励教师将专业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体育人才。另外,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总结教学经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所担负的不仅是教学任务,更要对社会体育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以及本校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从而寻找更为合理教学方法,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更强能力、更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四、改善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硬件条件。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体育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这就需要学校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体育设施与场馆。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教育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体育练习和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则是要购置更多性能优良、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应当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体育场馆和教学设备能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开支,以达到培养更多社会体育人才、获得更加教育效益的目的。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五篇】
[内容提要]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申的态度改变理论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仿以及团体影响等态度改变方法的具体应用。
作为炙手可热的新兴媒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近年来,几乎每当国内外出现焦点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一个“意见自由市场”。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自由性、匿名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使得一些不良或非法内容信息恣意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引导,就成为网络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改变不正确或非理性的舆论,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因此,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实践证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需要“攻心为上”,而了解和把握网民的心理变化特征则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论引导与态度改变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成了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信息理论、社会判断理论、认知理论、功能理论和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改变理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
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根据社会心理学对态度改变的研究,具体的引导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态度改变方法为依据:一是劝说宣传法,或者称说服法。这是一种借助各种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二是暗示方法,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方法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与暗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的过程,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暗示的结果,会使多数人行为趋向一致,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有利于社会群体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推动社会的变化发展。三是团体影响法。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的每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例如,在网络社区或者bbs中,都会对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说明该板块的具体规范准则,往往还会指出违反者将受到的处罚。在团体压力下,其成员的态度往往会发生改变。
网络舆论引导的典型方式。
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典型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一种逻辑劝服,其公式是“标准——衡量论证”,即通过寻求典型,塑造典型,树立一种标准供大家对照和模仿。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化的含义,他认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分的形象显现”。人类只能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性感悟共性,通过了解个别事例的性质与特征对同一类事物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正是媒体通过典型报道引导民意的奥秘所在。通过这种劝服和暗示,就会形成模仿。班杜拉提出的模仿论,即人可以不依赖自己直接的实际操作,而通过对他人的言行举止的模仿而学得一定行为。他很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榜样特别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以上理论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则体现为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报道。
以对任长霞事迹的报道为例,网络媒体之间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由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网、中青网记者共同撰写的《长风彩霞逝者如诗——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日在各大网站共同推出。揭开了报道的序幕。同时,各大网站还在相关网页上互相设立链接,为受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典型事迹,学习典型精神开辟了一条网上“绿色通道”。2004年6月3日,人民网开设“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大型专题,并开展讨论,网友踊跃留言。至6月7日0时留言6113条。新华网也设立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多项内容。多媒体视频新闻《忆长霞》囊括了各大电视媒体的34个节目。还有中央领导关于宣传任长霞事迹的指示,任长霞家人、同事、同学追忆任长霞事迹的报道,滚动播出网友悼念评论的文字和纪念学习任长霞的后续新闻,汇集了各大媒体对任长霞事迹的相关报道,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任长霞典型报道平台。
网络媒体典型报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体现了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也实现了网民的实时互动,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网民的留言和评价中我们了解到,人们需要榜样的激励,需要精神的力量,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因素。
深度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梳理出对于事实的认识,也属于一种逻辑说服。深度报道往往具有“言之有物,鞭辟入里”的高度说服力,从而达到从更深的层次将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目的。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从事深度报道方面体现出优越性。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或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报道,或以声音为载体报道,或以综合文字、音像等多种符号的报道,都有其形态上某方面的缺陷。而网络新闻深度报道则凭借多媒体手段,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报道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报道是超文本结构的,即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影视文本。在超文本结构中,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可以联结另一个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或影视文本。这样,网络媒体使深度报道更为生动、丰满、深刻。人民网的“人民视点”、新华网的“焦点网谈”、红网的“红外线”都在网络深度报道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调查型深度报道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透明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批全方位透视非典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起到了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动员社会各界的“协调器”与促进社会进步与加强城市管理的“推进器”的作用。其次,评论型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的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很多深度报道更注意捕捉“社情民意”,报道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再就业工程、房改政策出台、医疗制度改革、帮困扶贫工作、全民健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等。‘这些新趋势表明,反映公众舆情已经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深度报道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5年3月,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对外侵略。4月,台独分子祭拜靖国神社,日本允许__访日。这一系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在北京、广州、上海发生了涉日游行,还发生了打砸日本商店、损坏日本货品等行为。互联网上的反日舆情十分高涨,甚至有人别有用心地企图利用互联网策划、鼓动长假期间进行非法游行示威。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从4月16日开始,在“人民时评”和“网友说话”两个栏目中登录了一些评论员、网友、学者的评论文章,着重对游行事件发表看法,如丁刚在文章《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中认为,爱国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要智慧地表达,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面影响。人民网还在“网友说话”栏目中,登载了一些学者分析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的文章,解析了从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变化和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言行。这类高屋建瓴的解析文章让人们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做到真正的爱国。人民网的这组评论性文章,得到了许多网民的支持和赞同,显示了网络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方式。信息传播者自身具备的特点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专家身份、社会地位、职业背景等等。这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影响受众“怎么想”,从而使受众发生态度、行为的变化。
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时,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主要是bbs的版主和强势话语者或活跃者,他们已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一支生力军。中青在线青年话题论坛的版主李方几年来以“版主日记”的形式发表了几百篇评论,在网友中影响很大,他自己也曾当选“中文论坛最勤奋版主”。目前,涌现出来的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同时具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地方特色和生活特色。例如,网友“小黄”常常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来讲述生活中的大道理,让人看了深受启发。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以上多种引导方式共同使用、互相补充,以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最佳效果。
网络舆论管理需“疏”、“堵”并重。
“由于因特网确实开阔了新闻和言论的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权利组织针对因特网实行的控制方式,正在从硬性控制转向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对策关系为主,如同我们说话中有语法的无形控制,但大多没有感觉到一样。”如果从社会控制理论来看,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是一种“软控制”,但是强调舆论引导并不意味着对“硬控制”的漠视。“硬控制”主要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并辅以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内容上的管理,突出表现为“堵”。“堵”作为一种强力手段,对网络信息散乱、负面倾向等不健康状况的及时清理、规范会有明显效果,如:对一些恶意散布西化言论、攻击我政治体制、蓄意蛊惑人心的所谓“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等具有颠覆性、破坏性的网站进行封杀;对一些恐怖、黄色、反动、人身攻击等有害言论予以删除或取消访问资格。这些“硬控制”为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占领新阵地、掌控网络话语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扶持性作用。但从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应逐步调整“堵”与“疏”的比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手段,不失为一种理性、科学的选择。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六篇】
[摘要]“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极强的金融类课程。
本文重点分析投资学的理论框架和教学现状,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经验教学等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步骤和相关内容安排。
该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讲授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证券投资理论方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重视与相关课程内容的综合和衔接。
[关键词]证券投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一、教学内容。
投资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适用于经管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投资中的基本概念、传统投资学理论、现代行为金融学和投资业绩评价等。
结合投资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紧密联系金融市场的现况,系统介绍投资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本课程教材可选用《投资学》翻译版,原著第九版,作者是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和艾伦j・马库斯。
二、教学现状。
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开展本课程教学需要事先完成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公司财务、计算机数据处理等相关课程学习。
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
从课程性质来看,投资学相关理论教学需要结合实践应用,这势必要综合运用投资学理论、统计建模、数据处理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能。
目前一些简单点的建模和数据分析,可以借助“excel/数据分析”来完成,但对海量的金融数据处理仍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处理,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本课程应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
课程创新性强,证券市场上的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市场新动向并把这些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
课程动态性较强,证券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传统课堂教学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证券市场的动态特征。
同学们对于国际环境,投资政策,相关的理念没有初步了解,难以做到实践与原理相结合。
开展投资学教学仍存在较大的困难,应该强化投资学课程建设,探讨其前沿问题。
特别是同学们课后复习时间较少,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得不到巩固,对新内容缺乏事先了解,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
三、教学方式的探讨。
(一)案例教学。
重视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工具进行证券投资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全面的,有着真实背景的,这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案例教学”的讲授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讲述案例之前应简明而系统地讲解案例背景和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再进行案例讲述。
案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节上课氛围,营造一个轻松的互动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如下应用,比如:针对资产类别与金融工具问题,通过对上海和深圳等国内市场的上市证券种类进行概览,总结和比较中外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差别;针对资产组合理论问题,对比分析全协方差模型、指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性能。
让同学们应用本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连接证券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行情分析软件(同花顺),动态观察证券交易,并结合理论知识对行情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对证券投资活动复杂性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学可以在机房进行,这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
现场演示如何使用行情分析软件实时观察动态交易,以及如何利用证券系统来模拟交易;再让同学们熟悉各项操作,包括查阅股市信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重大事件、股价和成交量的走势等;独立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构建投资组合方案,进行模拟交易;对模拟交易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拟投资过程中投资方案存在的缺陷。
这将加深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真正锻炼学生的操盘能力,而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运用书本基础知识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经验。
(三)经验教学。
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由授课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投资经历,并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或者讲解他人的投资经验。
这样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故事形式表述出来,能使同学对所学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也能增强学生的上课兴趣。
在校学生由于时间、金钱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都没有投资经验。
授课老师讲解一些投资经历和经验、及对证券市场的了解和看法,变生硬的说教为鲜活的引导式体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更能吸引同学的目光,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家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凸显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
另一方面,可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投资经历,或其父母、朋友的投资经历和经验,探讨自己对投资的看法,总结和交流个人经验。
这将有利于教学互动工作的开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三步进行:认识体验、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
认识体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同学们对投资学这门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投资学的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课程目标和意义等。
可在首次课开设一节导论课,明确投资学课程的意义、主要知识点、前沿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状况,概括介绍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工具,奠定课程专业基础;推荐系列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
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和了解。
理论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将投资学理论与模型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方式中掌握投资学的精华。
比如:1.在市场指数教学环节,要介绍市场指数构建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劣,对比分析全球各个金融市场的市场指数构建状况,分析市场指数在整个金融投资学中的作用;2.在投资学组合理论部分,要将整个投资组合流程阐述清晰,尽量减少复杂的数学运算,将复杂的理论公式通过软件工具来完成,做到思路清晰,实践操作简化、可行。
比如在全协方差建模过程中,可借助excel/solver给出优化模型的解答;在指数模型建模分析过程中,借助excel/数据分析工具包给出模型的解答;在证券收益率和风险计算方面,可以借助统计软件(sas、spss或者eviews)来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重点探讨风险度量问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又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如何进行最优投资组合选择的印象。
培养学生对投资理论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进行投资决策分析。
应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再多的投资学理论都是为实践做准备。
此部分的主要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体会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通过引领同学们去证券公司实地考察、实习,让学生与真正的证券投资者沟通学习,书写亲身体会和感受;并通过模拟投资展开投资工具选择、证券选择、组合投资策略、投资技术分析、公司基本层面数据分析等具体应用,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开展相关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结论。
投资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本文从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以期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等.投资学(第九版)[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
[2]张启智.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前沿问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3(3).
[3]焦方义,杨其滨.实践教学环节之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4).
[4]文学舟.投资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困难和对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
[5]梁朝晖,关于投资学案例选取和编写方法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7).
[6]汪红玲.模拟法在证券投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7).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七篇】
管理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探索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最终完成团队共同目标。在现今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稳定住院医师队伍、如何较好地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管理心理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使其在实践运用方面发挥出更现实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院毕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卫生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论基层医院还是大医院的一些住院医师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因其与培训医院之间形成的新型培训关系,而使其成为各培训医院中的特殊群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面对已有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策的推出能否具有积极态度,直接关系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这项医改措施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所在医院的现实效益和长远发展。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人文、社科、心理等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团队有关的个体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团队整个群体的群体结构与特征以及整个团队的行为规律,探讨运用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和控制一些不利于团队整体目标的行为,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可控成本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团队内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学科。是研究团队系统内个体与群体、团队结构、团队内个体行为对于团队整体的影响,从而预测和管理团队内个体行为,提高整个团队绩效的学科。
古往今来,个体作为团队最基础的组成成分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中国古代的先哲亦充分认识到个体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例如: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认为“兵事以民为本”;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韩非所着《韩非子》中“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由此可见,个体是团队的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将有助于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团队的工作软环境、消除懈怠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团队稳定发展,实现团队共同目标。
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1992年卫生部发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医院试点建立有规模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且与国际接轨引入竞争和分流机制,让毕业医学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际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从而向全国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优秀的临床住院医师,促使住院医师由“医院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造就高水平临床医生。
职责:各试点医院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组织住院医师的招聘工作,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日常管理及培训工作,组织对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的质量评估,办理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
1、在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及部门乃至带教老师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视程度方面。带教师资参与意识不强、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不高,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更有甚者任其在临床实践中自行摸索,从而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2]。
2、在学员个人方面。由于医学生的学制长达5—8年,导致学员到而立之年却没有立的资本。成家、养家成为时刻悬在学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住院医师的收入,是单位给点,培训基地给点,一个毕业五年的医学生,奖金只有几百块,严重影响了积极性。丁香园的一份调查亦显示:93。4%受访者认为“规培医生待遇不高”。这就导致了规培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管理的三大任务:实现团队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围绕这三大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终极目标,从国家到个人我们有三个层面的工作可以做。
在国家层面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圆满落实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指导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予以认定、支持和倾斜。除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国家政策性指导、建立国家认证的培训基地、为培训基地提供物质上必备的培训条件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以外,解决规培医师的执业注册、职称评审、社会保障、岗位聘用等问题,以解住院医师的后顾之忧;对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作为培训基地的医院在设备及人员薪资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各级政府如能提供相应的经费给培训基地,做到专款专用,解决医院的后顾之忧。
在医院层面上,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硬件方面落实教学场地、完善教学场所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软件方面保障规培医师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培训过程中的工资、夜班费、节假日的值班费以及工会的福利等。只有将规培医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同于医院在职职工,才能相对减轻规培医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加规培医师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
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如何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促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觉得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并具有成就感。
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各不相同,致使个体的修养与品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于各自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让看不起自己的人佩服自己等等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终极目标。而这些目标既可以是崇高伟大的,也可以是世俗简单的,但其共同点都是积极向上的,是想要做点事情的欲望。先贤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此可见,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如何去发现带教老师的需求,如何去挖掘规培医师的个人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见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即个体的终极目标与团队的终极目标的协调一致。那么,如何将带教老师以及规培医师的个体目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有效地整合起来,这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的重大课题。
归根结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所需面对的还是一个对于个体的管理问题,一个如何激发个体工作欲望的问题,一个有效整合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问题。只有通过从国家到个人三方面的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z]。卫教发(1993)第1号。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副司长王辰。“2014清华长庚医疗改革发展论坛”讲话[z]。
[4]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z1)。
[5]伍敏谊。试探如何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参培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j]。人力资源管理,2016,(04)。
[6]艾一玖,李智慧,林艳茹。基于住院医师网络管理平台对规范化培训的促动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0)。
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第八篇】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指出: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近两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在初中年级尝试进行了学生历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
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
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
4.反馈。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历史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我们开展了:“自编、自画、自演东周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用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和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请记住我站域名/]2.评价准备。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收集和整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列出目录。
(2)根据兴趣和个人特点,学生分为写作组、绘画组、表演组,分别进行创作,每组选出组长。
(3)每一组民主选出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绘画作品、剧本等),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选出1名主持人及4名评委。评委要求知识面广,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评分公正。
3.评价过程。
(1)上课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活动主题:我编、我画、我演东周历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请出3位组长简介本组各成员对这次活动的准备情况,共约5分钟。
(2)每组各用6~8分钟的时间展示本组的作品。故事组的代表生动地讲述故事;绘画组的代表展出、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表演组则演出历史小短剧。
(3)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准备情况(2分);展示内容(4分);语言表达情况(2分);组内的团结协作(1分);投入活动的态度(1分)。
(4)学生集体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选出表现最佳小组,公布成绩。
4.评价总结。
教师小结,指出不足,表扬突出者。
5.反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诸侯争霸、七雄并立,但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外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故事。这次活动让他们有了空间和时间去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掌握课本外的知识。通过讲故事、介绍绘画作品、表演小短剧,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故事与剧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爱好美术的绘画组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评选最佳小组活动,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评委的评价事物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分享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优推8篇)”,学生的档案袋里收录有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还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访问资料等。有的学生放入了分享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全(优推8篇)”,德国人拉贝写的《拉贝日记》,并做了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了美国人贝德士博士目睹日军暴行的'记录;还有的学生剪贴了《现代快报》上1篇8十多岁老人的当年亲身见闻;有几个学生在课前采访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档案袋里放入了采访的录音磁带。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或,某学生第一单元测验成绩是优,第二单元测验成绩是良,他的绝对成绩下降了,但如果他这次测验的成绩仍是班级前茅,那么他的相对评价成绩还是优。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有时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评价性的情感符号画贴在评价表上,如用三个括号可以组成笑脸或哭脸。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还有diy(doit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二,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
第三,命题多样化。在单元测验中我们尝试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教师命题占80分,其余20分让学生自己分组命题、编制试卷,测验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历史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