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体育心理学论文【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喜欢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让学生爱上体育。大部分体育教学活动都在室外进行,空间环境较为宽广,因为以强健体格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不但包括集体参与的群体运动,也包括针对某个学生的单项运动,故此,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输完全是一种填充与接收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师不仅组织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且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完全是一言堂,学生基本没有辩驳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站在同等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交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知识传输,即便是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及时地得到发表。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成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且不能做到去伪存真,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朋友的角度和学生相处,切忌高高在上的相处方式;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第三,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绝不扼杀学生的独特性格。

二、挖掘教材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心灵

由于从小受的表扬太多挫折太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说不起的,情感很脆弱,无论男女动不动就哭。针对这个情况,我在从事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是运动基础的就是田径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学术的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抗挫性。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掘学生潜能,这是课堂教学教育的凭借点,有位教育家说:“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教法不当有关。教师应确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如果被激活和释放,就能对人的行为、情感等起激活、调整、组织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只有采取激励手段,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每个班级中个别心理脆弱的学生,人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好胜心,或因极度自尊而导致自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帮助他们的氛围。

1.让他们感觉到你特别关心他们、喜欢他们,时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

2.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他们不露声色地降低要求,只要他们尽力了,即使没有很大的进步也应该受到表扬。

3.为了让学生在你面前表现得轻松自然,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跟这些学生沟通,跟他们做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

4.在班上选定一些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使他们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总之,良好的氛围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适宜的方法可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

三、学会自我分析、体验自我超越、享受失败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学 学科引用 CSSCI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77-07

1 引言

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引用行为,论文引用反映了知识的传承、修正和相互关联[1-3]。类似期刊间的论文引用,学科间也存在论文引用,某学科论文引用其他学科论文或被其他学科论文引用反映了该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程度以及学术影响力[4]。同时,这样的学科相互关联往往能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因此,探索学科间的知识引用网络及引用分布和规律,对学科研究范围扩展、影响广度增强、引用程度深化以及创新性学术观点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5]。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并且在1998年之后,“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诞生,取代了“体育理论”一词[6],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7]。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又设立了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奥林匹克研究等三级学科[8]。可见,虽然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关系紧密,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因此,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的引文数据,绘制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网络和被引网络,并对引用和被引的分布和规律进行分析,以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力。

2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引用特征和规律,发现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引用程度,从而推断该学科目前发展的整体状况;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数据构建学科引用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科依赖;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探知引用按时间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出不同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变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的数据,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2007~2011年共引用了25个学科的论文(包括自引),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多,研究范围较广,说明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吸收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是除自引外最高的,达到了2315篇次,占总引用量的%,反映了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影响程度较深。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引用量也较多,5年总计均超过了200篇次,显示该学科对这4个学科的依赖性较大,较多地吸收和接纳了这些学科的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对这4个学科的较高引用也反映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积极学习和借鉴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学科发展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文献与档案学和政治学的引用量适中,5年总计均超过了80篇次。这些数据显示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法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新闻与传播学、体育政治学不太注重及时主动地引入相关学科的有用知识,有可能导致学科发展的方向趋于狭窄。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统计学、自然科学、艺术学、人文经济地理、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外国文学、宗教学和考古学的引用量最少,5年总计引用量均小于31篇次。这些数据反映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基本不与这些学科主动进行交流。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史学、体育文学、体育艺术学和体育地理学跟与其有关的学科基本没有交集,这对于学科健康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这5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达到了3765篇次,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等19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是924篇次,近20%的学科占据了约80%的引用量,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我们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2007~2011年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见表2)。

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引用量是9674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引用量偏高,达到了9888篇次,这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吸收和传承。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数据的差异显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相关学科的知识交流,这对于学科的知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都很重视与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交流,这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行为往往会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也是学科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所在。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引用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引用网络图(见图1)。图中有两个引用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3个被引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对所有被引学科总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体育学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该学科对体育学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引用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依赖性越大。

观察网络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23个学科的引用量明显偏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学科活跃度明显大于体育学其他学科;(2)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这些学科的知识较多地被体育学引用,它们对于体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在上述(2)中提及到的学科中,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更多地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说明这些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更大,而心理学则被体育学其他学科更多地引用,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发展地更好。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趋势分析

年度引用量的变化能反映相关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波动[9]。由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25个相关学科论文的年度引用情况(包括自引)(见表3)可知:(1)年度总引用量总体上保持递增,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吸收能力正逐步提升;(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逐步走向成熟,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正在逐步完善;(3)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5年间基本保持平缓趋势,没有明显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重点选取非体育学科的引用量较大的11个学科进行绘图分析,它们的5年总计被引量不低于80篇次。

对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11个主要相关学科的引用量分布图(见图2,其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引用篇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引用量在07、08、09年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但却呈现了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弱;(2)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引用量处于前列,且在10、11年超越了教育学,成为最高,且引用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反映出经济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且这种影响比较稳定,会持续影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3)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余9个学科的引用量较低,除了心理学外,其他8个学科的年度被引量总体上是递增的,显示了这些学科越来越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关注。

3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总体被引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被引特征和规律;基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被引数据构建学科被引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术影响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征和规律;对被引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变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4),发现5年间体育人文社会学共被21个其他相关学科引用(包含自引),涉及的学科较多,但是除了自引及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和教育学引用的篇次较高外,被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科的学科影响广度和深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除去自引外,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最高,达到1713,占总被引篇次的%,这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这源于它们同属于体育学学科下,知识间的联系更密切,知识交流行为更频繁。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了240篇次,仅次于体育学其他学科,另一方面,表1中数据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教育学560篇次,居自引后的第2位,因此,这两学科间存在较多的互引行为,知识交流是比较通畅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科研成果,共同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经济学、法学分别引用了91篇次和51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分别引用这两学科463篇次和184篇次(见表1),引用数据和被引数据的差异反映了学科间知识流的方向,也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和法学的影响力较低。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剩余16个学科引用的篇次很低,基本可以忽略,说明这些学科基本不吸收和采纳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但是,其中的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和哲学却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较多。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2007~2011年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5),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被引量是9366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被引量仅为7454篇次,差距较大,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较小,学科影响力较弱。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是%,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接近,说明两个学科吸收和接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相当。

除去自引外,体育学其他学科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量最高,达到2315篇次,占总被引篇次的%。数据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广泛地吸收和传承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其他学科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来源。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了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均与教育学这一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科间的互引行为频繁,学科关联度较高。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被引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学科被引网络(见图3)。图中有两个被引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1个引用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所有引用学科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学科影响力越大;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引用体育学篇次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体育学对该学科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被引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影响力越大。

观察网络结构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体育学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其他21个相关学科的引用量更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更多地被其他学科学习和借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2)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学和经济学更多地引用了体育学的知识,对体育学有一定的学科依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篇次最高,说明在所有21个引用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学术影响最大,同样地,体育学其他学科有着类似的情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趋势分析

从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被21个相关学科引用的年度情况(包括自引)(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年度总被引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在逐步扩大自己在学界的影响力;(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是逐年递增的,表明该学科非常注重对本学科已有知识的吸收和消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年度引用篇次也呈现了递增趋势,反映该学科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4)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总篇次较高,但年度被引篇次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4 结论

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引文库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文数据,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和被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构建学科引用网络和学科被引网络研究了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和交叉现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本文还对学科引用及被引的年度数据做了趋势分析,以掌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的动态变化,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现况,使得学科能更好地发展。笔者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众多学科存在知识交叉,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论文被其他学科引用较少,学科影响力还较低。

(2)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知识双向流动频繁,学科交叉度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互为重要学术基础和支撑。

(3) 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学术依赖,知识主要从这4个学科流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反向流动较少。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可以更加积极地与这些学科进行交流,以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

(4) 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心理学论文较少,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同时也与该学科起步较晚不无关系[10]。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更发展地更好。

(5) 体育人文社会学并不注重对人文学科的引用,该学科的人文性质还较弱。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注重与相关人文学科的交流,以促进体育人文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萍,戴华胜,张帆,等。基于CNKI冶金及采矿类期刊的网络引文规律分析[J].情报杂志,2011,(5):72-75.

[2]吴志荣。对引文分析法方法论地位的重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 5):11-13,81.

[3]刘文娟,陈勇,崔建强。体育期刊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228-232.

[4]S. Nerur. R. Sikora, G. Mangalaraj, etal.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Journals in s Citation Network[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11):71-74.

[5]朱惠,邓三鸿。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范围内外期刊的互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25-232.

[6]董红刚。中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1-546.

[7]姜艺,王丽娟,马玉成,等。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21-22.

[8]刘一民,曹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与定位——体育人文社会学元问题研究之一[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8,42(3):11-15.

[9]于田,王名扬,于光。纳米科学的学科交叉模式演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7.

[10]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9-111.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三篇】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通过丈故资并法,对体育心理学中体育筱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津玲进行干预,通过个案分析并用明体育筱炼和心理栩导相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降碍的应用,建立体育筱炼心班摘寻实脸室,对大学生中心理阵碍的乎生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面对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利用体育心理学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制定计划,建立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实验室等手段,对大学生中具有心理障碍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千预,消除其焦虑和缓解压力,减轻心理疾病和病症的发生,并有效地对个体进行心理调控。

1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和心理危机的来源

1 .1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

有研究表明,8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0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级专家和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1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性、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神经症问题最为多见。主要来源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社会的急剧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带来的危机;还有如家庭的急剧变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

2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五大职能:1.首发职能。学校医院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每年的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测,并建立首次病例档案,2.预警职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监控主力,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人员及时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报告。3.干预职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要尽心通过专业途径、方法对当事人进行咨询治疗和心理干预,努力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4.转介职能。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对学校现有力量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送到有关机构进行诊治。5.回归保健职能。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学习的学生,仍然要关注其心理保健,力求避免复发。根据这五大职能,整个高校心理危机千预体系由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组成。

3体育锢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将以往的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认知能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银炼和锻炼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竟赛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4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案例1、大学二年级某女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同学关系较差,但没有矛盾,有节食减肥行为,经常性怀疑同学说她坏话和跟踪她。一直压抑着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最后导致轻度精神分裂。

案例2、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突然性厌学离校出走,无任何留言,四天后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在成都找到。本人在离开学校第二天,在火车上身份证、手机、钱包全部丢失。

案例3、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平时话语较少,与同学发生矛盾,其他几个同学在寝室围攻殴打他时,随手拿起水果刀致一同学重伤,后被判缓刑。

案例4、大学三年级某男生,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昏迷脑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成了弱智病人。

(二)分析过程:根据与上述四位学生的会谈和接触,四位同学共同的心理是社交能力较差,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谈心,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体质比较差。四位同学在入学后就已经存在其共同点,在减肥、厌学、打架和电脑游戏的外部事件的引发,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一和第二两位同学在陪同性情况下参加登山、骑自行车、跑步机边跑步边谈心,小球类运动逐步发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锻炼,最后心理上明显发生变化,均正常毕业。后两位同学由于后果太严重,无法进行干预,其时之前对这类学生加强通过体育锻炼干预的方法,大学生中的悲剧将下降很多。

5体育运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千预体系的建立。

体育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如何服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体育运动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干预提出自己的建议。

(i)基本假设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高等学校要把体育运动途径纳入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体育镶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娱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各有各的不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要建立专门的锻炼实验室。

48 743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