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体育心理学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心理学论文1

近些年来,心理学界已经承认元认知对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所具有的调控功能,并开始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做为我们体育领域中不少学者也应用了元认知来解决体育中的一些问题,元认知是很有价值、很有前途的一个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体育运动心理的研究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渠道。但其研究的成果从文章的数量来看,可以说还少的很多,的数量24篇,其中4篇为硕士学位论文,省级期刊有13篇,核心期刊有7篇,约占总数的29%。我们能看出我们的学者努力地在利用元认知的知识理论来解决我们体育领域中的问题。

2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元认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对元认知都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在研究其它领域的同时,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也同时在进行,研究的切入首先从体育学习和体育教学领域,可以说利用元认知理论的研究首先从体育教学和学习开始。

元认知在体育学习及元认知能力的研究情况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的监控、督导、调节作用是存在的,如跳高选手在助跑刚刚跑出几步便感觉步幅不对,这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体育学习领域应该进行元认知的研究,教会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如应用元认知训练法控制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的研究,通过建构元认知训练法来控制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与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教学对比实验的结果表明,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元认知训练法”应用于控制体操学习中的焦虑是完全可行的,它比常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水平,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元动作学习水平、改善动作协调能力、提高动作的自我监控能力和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是提高动作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体育学习领域应该发展元认知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监控与调节自己体育学习状态的能力,教学生会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体育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中,元认知是体育学习活动中重要的认知因素,它对教会学生学习、开发智力,促使体育学习,顺利实现学习迁移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元认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元认知再体育教学中的效果或者说作用。元认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其现实意义。元认知作为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元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游泳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游泳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游泳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元认知教学从根本上抛弃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以教学讨论教学的思想,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从心理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学的理论建设。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引入元学习理论,将有助于更新体育教师的观念。元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理论,元学习理论基于“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观点,转变教师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观点。元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如何从学法的角度改变教师的观点,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学会体育。同时,元学习理论对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体育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体育教师掌握元学习理论,掌握最先进的体育观念,体育教学思想,以及丰富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我们关于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相比,不再以知识论知识,以技术论技术,只注重学生是否达标,是否顺利升学。元学习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体育,了解规律,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教学理论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方法,再从具体的方法到抽象的思维,由“学会”到“会学”,有“一点”到“全面”,是一个不断创新,终身受益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论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又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目标,是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理论的体现,因此,建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全面引入元学习理论。

3元认知理论在其它体育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体育的分支学科中,元认知理论的研究中,元认知来源于心理学,可以说我们研究的一切关于体育的元认知的理论研究都可归为体育心理学范畴,在上文我们主要介绍了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在与其它如: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中,我们只有在实证的基础上建构运动元认知多维体系,并指导具体运动实践,才会呈现出繁荣而广阔的景象。

4结语

元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目前的成果甚少,这也与元认知的出现相对较晚有关,我们的体育学者可以说在应用元认知理论上在某些具体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既有理论的研究也有结合实践的实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它体育领域的研究甚少,甚至空白,可以说我们还有很广,很深的领域等待我们的学者去挖掘。我们看到了目前,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元认知研究相对来讲还很匮乏,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但体育运动中的元认知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不管是知识学习过程,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元认知的监控、调节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总之,关于元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的体育学者去开垦。所以我们体育学者加大元认知理论在体育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让元认知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体育服务。以便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斯勤夫。体育院系开设学习策略指导课的实验研究[J].

[2] 刘东。元认知理论与终身体育思想培养[J].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3篇体育心理学论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体育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体育心理学论文2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能够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清朝的“癸卯学制”——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确立距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始终不变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此,国内外众多高校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课程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建设的中心环节。课程群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优势日趋凸显: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知识能力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彼此协作的教学氛围,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统一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但课程建设在我国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仍显薄弱。本文通过对体育人文课程群的建设为主线,分析了体育人文类课程的发展现状,剖析了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课程群建设为依托优化体育人文类课程的思路。

1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依据

课程群的内涵综述我国高校课程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建设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提出要注重“课群”的研究与建设。所谓课程群,是指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课程群的建设在内容上要求“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门类上通常是“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以课程优化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这种对构成课程群的课程的再设计,应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课程群建设是近几年课程建设改革的另一个有益探索。它可以有效减少相近课程间的重复内容,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全面整合课程,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发展了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课程结构缺乏完整性。长期以来受“课程即学科”的课程观的影响,专门化分科课程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是一种学科知识型、理论深化型的课程体系,呈现给学生的是一整套线性结构的知识体系。这种课程观以及形成的知识范式影响了学生宏观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割裂知识的同时,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从而影响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早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学校课程的全面优化整合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历经20多年的建设,课程建设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开始注重其辐射作用及规模效应。因此,将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以便使同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下统一规划、互为补充,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实践层面,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从课程群建设的视角下,将存在内在关联的课程内容积极探索课程建设途径,进行课程改革,重新定位课程群的教学目标,规划课程群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层次的角度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为学生搭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内涵界定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体育学设置为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指导纲要》,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3年,体育人文类课程开始明显增加,其课程的内容也得到不断拓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是指“以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为对象,揭示体育运动的本质,阐明体育运动的社会作用、个人价值以及体育运动运行与发展理论,促进体育运动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地发展的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主要课程,很多高校其他专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也基本围绕上述课程展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要课程开设的情况,主要集中开设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史等课程。基于此,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的界定主要围绕以上五门课程。

2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梳理

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宏观分析课程改革是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与之相对应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以“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核心期刊检索到与此相关的文章299篇,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研究侧重于课程改革的宏观研究;%的研究主要针对某门课程改革的个案研究;还有%的学者集中于某门课程下微观研究。关于课程群建设或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1篇,即: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群”的建设构想。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改革综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改革已经逐渐开展,这种趋势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蒋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必须围绕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群体平台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课程群体优势与效能,形成课程合力,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与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服务。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改革整体水平不高,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改革缺少自身特色,课程改革内容覆盖范围有限,为数不多的研究当中主要是从某门课程的个案入手,在中国期刊网核心期刊检索关于《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7篇,而《体育社会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处于空白,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整体研究仅有1篇。可见,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系统全面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建设的思路

在高等教育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创造性的今天,课程设置越加宽泛。随之而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学生看似学习的很多门课程,但收获甚小。因此,如何能较为合理地整合课程目前还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院系或跨院系之间还没有搭建起一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使学科归属相同或相近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没有形成正式交流和沟通的氛围。导致即使同一院系的教师甚至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在相近课程的教学上往往单打独斗。这种在课程上缺乏建设的糟糕现状使得相当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明显老化;相近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等诸多问题。因此,深层次思考课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突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原则,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思辨能力共同得到提升为教学目标,通过搭建课程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采用主题化的课程整合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群建设有利于发挥课程整体效应、横向效应和交叉效应。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领域,加快课程建设深入化及特色化。立足于大课程建设,将相关的五门课程(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史、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进行系统的内部结构的调整及内容的重组,体现以下原则:经济性原则:避免课程中相互间的重复;效率性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提高课程含金量;综合性原则:培养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综合性认识。构建以课程网络平台和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评价平台为主要内容体系,其目的是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共同得到提高,体现以下原则:内容深化原则:平台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学科前沿原则:平台建立是课上知识的补充资源共享原则: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群的开发团队建设开发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团队,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带头人、从事教学管理的副院长、该领域专家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骨干教师(表略)

课程群开发通过深入调研、专家论证,以大课程观为改革依据,以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共同提升为课程改革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开发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群:主题一:体育功能论、本质论(涵盖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主题二:体育价值论(涵盖体育史、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题三:体育方法论、原理论(涵盖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在总学时不做大调整的情况下,调整各主题教学的学时,规划课程内容,拟定各主题教学的大纲和教案。(图略)

体育心理学论文3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进体验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一个新的领域。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但来自繁重的学业,更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工作中遇到问题如何处理?诸如这些问题接踵而来,会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伤害。通过体验式教学,老师针对每个学生或者说每类学生遇到的问题设置有情境、有角色、有目的的场景进行实践和演习,从实践中进行体验、思考、总结,以及和同学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与老师进行沟通和请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这种方式把教学广泛地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在看似无意实则特意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自我处理问题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心理压力也逐渐缓解,用积极的正能量来面对将来要遇到的一切。

2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在如今的高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素质,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他们同时又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知识和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齐飞,导致他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值得学校高度重视和关注。

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地改善和提高。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起步较晚,因此,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以及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倾向理论性,缺少实际操作。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专业性较强,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学生还是觉得枯燥,所学知识很难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师资力量。第二,在教学的形式方面,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被动式的接收知识的方法,导致大部分知识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边是老师应付差事般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边学生也觉得自己没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其也只是做到了广度,而没有一定的深度。很多知识只是粗浅的表层,而未追根溯源,了解更深层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设施及用具方面也略显陈旧,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不能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当中,达不到与时俱进的同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出现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被动转主动,老师也由传统的单纯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方式并用的授课方式,课程也逐渐向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方向转变。这将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落实教育方针,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才情卓越、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的人才。在一些教育指导中曾指出,“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突出体系建设,以学生作为主导,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析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创立具有特色并且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找出他们真正的需求,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来纠正或者是规范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是缺点,从而培养他们自主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就目前的高校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这样的学生才能给社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相互辅助,相互渗透,把理论、实践还有周围的环境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所以这个自主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简单的通过记忆或是熟练应用就可以了,它是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首先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找出身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尤为重要,他们教育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将主动权交予学生手中,老师从旁观察、指导、提问、协调,用多种身份进行多方位的启发和提示,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表面上把疑难问题推给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和探索的空间,让其好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尝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锻炼了学生,其实也锻炼了老师,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紧密合作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育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改变了教育过程的主体,由原来的以老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全体学生在完成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到体验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填鸭式的传授,在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进而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会逃避问题,而是想办法去主动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改变教育的尴尬氛围,形成和谐、友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是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坐在台下的学生很难被吸引。而体验式教学,不但学生参与其中,老师更是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和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他们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关系会逐渐和谐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更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快速成熟起来。

4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五种比较常见的体验模式

交流式。

通过对一个事物,老师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对比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讨论式。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讨论式可以采用讨论分析法和心理自述法进行自由的发挥。

活动式。

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并且运用到活动中,他们进行简单的互动,相互的探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角色模拟式。

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制造一些问题,让他们以新的身份去解决问题,这样得到的心理体验和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这样的问题在解决之后也会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如有类似问题出现,他们一定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心理剧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国外,是在团队领导者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让每个成员进行自我的表达,使其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素材的选择,创建出适合并且丰富体验式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讨论,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结合不同的心理专题进行实际的演练,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阶段,需要把心理健康学的主要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联系在一起,以理论做基础,设计出整体教学内容和专题教学内容,分别从整体和局部着手,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概况和重难点问题。在此教学方案中,应该让学生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的,最终的教学效果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是教学方案设计所要涉猎的内容。

体验式教学氛围和情境设计。

有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老师就可以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运用一些计算机技术以及教学道具来创建丰富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对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给学生创造在视觉和感官上具有不同层次感的体验。针对空间的设计,要遵循人人平等、自由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坦诚地进行交流,老师也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平等、相互尊重、真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是一种享受。

情境活动的设计。

针对境景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图片、动画、音乐、影视以及多种计算机软件进行活动设计,创造出不同的效果来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突出主题,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起来。

进行体验和分享。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中的组员通力合作,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最终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通过演示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表演出来。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团结协作,更能进行观点共享,集思广益,使大家都受益匪浅。

体验内化应用。

在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过后,老师进行整体的概括和总结,将本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再次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们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5结束语

48 743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