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体育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羽毛球 科研状况 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通过对2004~2010年国内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羽毛球科研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用于探索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羽毛球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羽毛球科研论文刊发量的分析

统计表明,2004~2010年在13类体育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羽毛球科研论文总共52篇,平均篇/年。通过研究发现,2004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为0篇;2005年达到最高值17篇,占%;从2006年开始科研论文的发表降到了7篇,占%;2007年发表的科研论文量直线下降到3篇,2008年又有所回升,但是,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2.刊发羽毛球科研论文核心期刊量的分析

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是羽毛球的主要阵地,总共发表了34篇,占论文总数的%,其中《体育与科学》刊载量最少,1篇没有。

3.研究领域(范围)的分析

根据研究,我们把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以下8个方面,近7年的研究内容比先前更为丰富。

(1)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的研究

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方面的论文有13篇,占总数的25%,排在第一位。教学理论贯穿的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更趋于最优化,研究应用价值不断提高。

(2)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

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0篇,占总数的%,排在第二位。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结合对世界高水平比赛的裁判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羽毛球产业经济的研究

对羽毛球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有8篇,占总数的%。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羽毛球市场化及其经营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4)羽毛球心理学的研究

羽毛球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7篇,占%,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心理训练已经引起了羽毛球科研人员及其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5)羽毛球生理生化的研究

羽毛球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5篇,占总数的%,基本都是从运动损伤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为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6)羽毛球赛事分析的研究

足球赛事分析方面的论文数量比较少,只有4篇,占总数的%。研究多数只是对比赛实况的观察统计,应该加强对实用型技战术方法的研究。

(7)羽毛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功能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有3篇,占总数的%,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羽毛球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健身价值,对羽毛球运动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有2篇,占总数的%,其论文跨度较大,包含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多个综合学科,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4.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数量的分析

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者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发表的52篇论文总共涉及到32所院校,可见普通高校和体育类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由于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较多,同时也比较分散,不能一一列出,在此只列出了数量比较集中并且排在前7位的单位。

四、结论

2004~2010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在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52篇,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出现了升降升降的现象,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论文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

参考文献:

[1]解祥梅等。对1994~2003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的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二篇】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肥胖 体育课 厌学

厌学体育课指的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体育兴趣不高,行为惰散,不刻苦,体育成绩常常不及格。经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有很大部分属于肥胖者。学生厌学体育课已经引起了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因此,笔者对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体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丽水学院肥胖大学生500名,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课厌学相关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有关肥胖定义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整理。

问卷调查法

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7份。对体育课厌学者有120人,厌学体育课的肥胖大学生比例占到了%。

2.结果与分析

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情况调查结果

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大学生速度素质差、耐力差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肥胖者体重大,从而影响到了肥胖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身体素质是评价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机体组织器官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有效地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性素质与适应能力等方面。从整体身体素质来看,肥胖者的身体素质都比较低。

肥胖大学生爱好体育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在调查对象中,肥胖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并不是篮球,更不是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而是一些没有身体对抗、技术相对容易的乒乓球、排球等。因为肥胖大学生在肌肉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明显差于标准体重者,而篮球、足球、田径项目对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且篮球和足球的身体对抗性特强,容易受伤。篮球、足球、田径都是当今大学生体育课的主流课程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种种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的原因调查

从表3中可见,导致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丑。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肥胖,行动不便,导致他们在运动时候有一种害怕出丑的心理,这是他们厌学的主要原因。身体素质差的比例也很高,肥胖大学生由于肥胖,导致自身身体素质低下,再加上自身肥胖,身体形态影响和限制,不仅在体育课上常常难以正确地完成技动作,还会伴随出现一些不协调或笨拙的动作,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因而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惧怕上体育课。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肥胖大学生中,有%的学生存在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肥胖者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影响到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肥胖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没有身体对抗,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

影响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活动不便、害怕出丑,身体素质差等原因。

建议

体育课做到因人而异,根据肥胖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安排好体育课。

充分调动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根据肥胖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春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J].科技资讯,2006,(17):1691.

[2]张小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13―114.

[3]刘先敏。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01―102.

[4]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11―212.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学 学科引用 CSSCI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77-07

1 引言

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引用行为,论文引用反映了知识的传承、修正和相互关联[1-3]。类似期刊间的论文引用,学科间也存在论文引用,某学科论文引用其他学科论文或被其他学科论文引用反映了该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程度以及学术影响力[4]。同时,这样的学科相互关联往往能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因此,探索学科间的知识引用网络及引用分布和规律,对学科研究范围扩展、影响广度增强、引用程度深化以及创新性学术观点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5]。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并且在1998年之后,“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诞生,取代了“体育理论”一词[6],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7]。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又设立了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奥林匹克研究等三级学科[8]。可见,虽然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关系紧密,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因此,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的引文数据,绘制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网络和被引网络,并对引用和被引的分布和规律进行分析,以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力。

2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引用特征和规律,发现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引用程度,从而推断该学科目前发展的整体状况;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数据构建学科引用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科依赖;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探知引用按时间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出不同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变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的数据,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2007~2011年共引用了25个学科的论文(包括自引),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多,研究范围较广,说明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吸收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是除自引外最高的,达到了2315篇次,占总引用量的%,反映了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影响程度较深。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引用量也较多,5年总计均超过了200篇次,显示该学科对这4个学科的依赖性较大,较多地吸收和接纳了这些学科的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对这4个学科的较高引用也反映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积极学习和借鉴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学科发展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文献与档案学和政治学的引用量适中,5年总计均超过了80篇次。这些数据显示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法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新闻与传播学、体育政治学不太注重及时主动地引入相关学科的有用知识,有可能导致学科发展的方向趋于狭窄。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统计学、自然科学、艺术学、人文经济地理、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外国文学、宗教学和考古学的引用量最少,5年总计引用量均小于31篇次。这些数据反映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基本不与这些学科主动进行交流。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史学、体育文学、体育艺术学和体育地理学跟与其有关的学科基本没有交集,这对于学科健康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这5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达到了3765篇次,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等19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是924篇次,近20%的学科占据了约80%的引用量,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我们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2007~2011年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见表2)。

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引用量是9674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引用量偏高,达到了9888篇次,这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吸收和传承。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数据的差异显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相关学科的知识交流,这对于学科的知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都很重视与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交流,这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行为往往会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也是学科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所在。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引用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引用网络图(见图1)。图中有两个引用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3个被引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对所有被引学科总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体育学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该学科对体育学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引用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依赖性越大。

观察网络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23个学科的引用量明显偏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学科活跃度明显大于体育学其他学科;(2)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这些学科的知识较多地被体育学引用,它们对于体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在上述(2)中提及到的学科中,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更多地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说明这些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更大,而心理学则被体育学其他学科更多地引用,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发展地更好。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趋势分析

年度引用量的变化能反映相关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波动[9]。由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25个相关学科论文的年度引用情况(包括自引)(见表3)可知:(1)年度总引用量总体上保持递增,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吸收能力正逐步提升;(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逐步走向成熟,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正在逐步完善;(3)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5年间基本保持平缓趋势,没有明显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重点选取非体育学科的引用量较大的11个学科进行绘图分析,它们的5年总计被引量不低于80篇次。

对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11个主要相关学科的引用量分布图(见图2,其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引用篇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引用量在07、08、09年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但却呈现了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弱;(2)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引用量处于前列,且在10、11年超越了教育学,成为最高,且引用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反映出经济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且这种影响比较稳定,会持续影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3)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余9个学科的引用量较低,除了心理学外,其他8个学科的年度被引量总体上是递增的,显示了这些学科越来越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关注。

3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总体被引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被引特征和规律;基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被引数据构建学科被引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术影响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征和规律;对被引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变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4),发现5年间体育人文社会学共被21个其他相关学科引用(包含自引),涉及的学科较多,但是除了自引及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和教育学引用的篇次较高外,被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科的学科影响广度和深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除去自引外,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最高,达到1713,占总被引篇次的%,这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这源于它们同属于体育学学科下,知识间的联系更密切,知识交流行为更频繁。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了240篇次,仅次于体育学其他学科,另一方面,表1中数据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教育学560篇次,居自引后的第2位,因此,这两学科间存在较多的互引行为,知识交流是比较通畅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科研成果,共同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经济学、法学分别引用了91篇次和51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分别引用这两学科463篇次和184篇次(见表1),引用数据和被引数据的差异反映了学科间知识流的方向,也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和法学的影响力较低。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剩余16个学科引用的篇次很低,基本可以忽略,说明这些学科基本不吸收和采纳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但是,其中的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和哲学却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较多。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2007~2011年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5),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被引量是9366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被引量仅为7454篇次,差距较大,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较小,学科影响力较弱。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是%,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接近,说明两个学科吸收和接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相当。

除去自引外,体育学其他学科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量最高,达到2315篇次,占总被引篇次的%。数据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广泛地吸收和传承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其他学科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来源。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了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均与教育学这一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科间的互引行为频繁,学科关联度较高。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被引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学科被引网络(见图3)。图中有两个被引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1个引用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所有引用学科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学科影响力越大;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引用体育学篇次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体育学对该学科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被引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影响力越大。

观察网络结构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体育学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其他21个相关学科的引用量更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更多地被其他学科学习和借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2)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学和经济学更多地引用了体育学的知识,对体育学有一定的学科依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篇次最高,说明在所有21个引用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学术影响最大,同样地,体育学其他学科有着类似的情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趋势分析

从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被21个相关学科引用的年度情况(包括自引)(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年度总被引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在逐步扩大自己在学界的影响力;(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是逐年递增的,表明该学科非常注重对本学科已有知识的吸收和消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年度引用篇次也呈现了递增趋势,反映该学科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4)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总篇次较高,但年度被引篇次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4 结论

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引文库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文数据,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和被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构建学科引用网络和学科被引网络研究了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和交叉现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本文还对学科引用及被引的年度数据做了趋势分析,以掌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的动态变化,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现况,使得学科能更好地发展。笔者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众多学科存在知识交叉,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论文被其他学科引用较少,学科影响力还较低。

(2)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知识双向流动频繁,学科交叉度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互为重要学术基础和支撑。

(3) 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学术依赖,知识主要从这4个学科流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反向流动较少。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可以更加积极地与这些学科进行交流,以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

(4) 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心理学论文较少,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同时也与该学科起步较晚不无关系[10]。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更发展地更好。

(5) 体育人文社会学并不注重对人文学科的引用,该学科的人文性质还较弱。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注重与相关人文学科的交流,以促进体育人文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萍,戴华胜,张帆,等。基于CNKI冶金及采矿类期刊的网络引文规律分析[J].情报杂志,2011,(5):72-75.

[2]吴志荣。对引文分析法方法论地位的重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 5):11-13,81.

[3]刘文娟,陈勇,崔建强。体育期刊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228-232.

[4]S. Nerur. R. Sikora, G. Mangalaraj, etal.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Journals in s Citation Network[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11):71-74.

[5]朱惠,邓三鸿。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范围内外期刊的互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25-232.

[6]董红刚。中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1-546.

[7]姜艺,王丽娟,马玉成,等。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21-22.

[8]刘一民,曹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与定位——体育人文社会学元问题研究之一[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8,42(3):11-15.

[9]于田,王名扬,于光。纳米科学的学科交叉模式演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7.

[10]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9-111.

48 742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