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5篇
党建工作需深入推进,强化理论学习,提升组织力,增强党员责任感,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评论”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20xx年党建评论汇编(5篇)
目录
1.青少年思想教育应注重"四个结合" 2
2."有畏"方能"有为" 5
3.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8
4.青年干部要争做新时代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奋斗者 12
5.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15
青少年思想教育应注重"四个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思想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老师要发挥好思想道德建设组织者和倡导者的角色,从"品与学""思与行""教与学""点与面"四个方面精心做好结合工作,不断增强教育实效,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注重"品学结合",既树理想,又育才华。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注重"品学结合"。一方面,要精心育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品,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用真理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倾心教学。通过生动的传授、精湛的讲解,让学生高质高效地掌握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本领。要做到品学培养有机融合、立德树人一体推进。
注重"思行结合",既仰望星空,又身体力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有理想没有行动就是空谈,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近似于蛮干,空谈与蛮干均不可取。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必须注重"思行结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要立大志、明大德,树立报国之志,铸牢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要带动学生身体力行,努力躬行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随时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就是要既做思想的匠人,也做行动的模范,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点面结合",既培养苗子,又带动群体。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是我们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管用办法。做好学生思想教育,需要注重"点面结合"。一方面,要选好苗子、培育骨干,做好"点"的工作。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生干部磨炼、专业团体带动、兴趣小组熏陶等多种途径选苗育才,做好"典型引路"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整体提高,做好"面"上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在整个班级、整个校区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大环境,激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动力和积极性。点和面要有机结合,既在"典型引路"上创新做法,又充分夯实"面"上的思政教育基础。
注重"教学结合",既能讲得精彩,又能听得入神。提高学生"抬头率",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得进去,是上好思想教育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就需要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老师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做到"讲得精彩"。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匠心设计"百年'船'承,千秋伟业"情景模拟党史课,精心准备南湖红船、大渡河尖船、东渡黄河方船、横渡长江帆船、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模型,用五条船的故事串联起百年党史的恢宏图景,让学生更直观透彻地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类似的生动讲课方式令他的思政讲座几乎场场爆满、一座难求,他的思政课不仅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与接受变得更加容易。做到"教学结合",还必须增强师生互动,老师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有畏"方能"有为"
发表时间:20xx-12-22
"有为"是对党员干部担当履职、干事能力的要求,"有畏"则是对党员干部道德品质、党性觉悟的考量。只有涵养敬畏之心,处理好"有为"与"有畏"的辩证统一关系,青年干部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书写好敢想敢干、敢做敢当的青春底色,才能始终沿着人民满意的方向奋力前行。
畏民,方能在利民上"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好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敬畏人民,只有敬畏人民,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诠释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提供力量源泉。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员干部要常怀畏民之心,厚植为民情怀,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身份,以人民需要为第一选择,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畏权,方能在用权上"有为"。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反之,如若对权力缺乏敬畏之心,权力观发生偏移,公权就极有可能异化为满足欲望的"私权""特权",最终利欲熏心误入歧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有敬畏之心、越要严于律己。党员干部不仅要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属于人民,更要常怀律己之心,多思弄权之害。只有对权力足够敬畏,始终以党性立身,秉公执纪、谨慎用权,才能严以用权、慎于用权、敢于用权,才能做到不专权、不越权、不谋私,让权力用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的关键处,真正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真正做到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畏法,才能在守法上"有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不畏法度、大胆妄为,最终只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陷入贪腐的干部"不是不知道纪律规矩,而是根本没有敬畏之心"。畏法度才能守规矩,只有对法纪心存敬畏,才能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交出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党员干部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将对法纪的敬畏之心当作胸中的"戒尺",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知行合一、践履笃行,在面对"腐蚀""围猎"时严守法律底线,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切实把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到工作之中,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行动自觉,以忠诚干净担当扛起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待。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绷紧"敬畏弦",修好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三门"必修课",才能赢得"有为有位"的广阔舞台。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发表时间:20xx-12-2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调查研究的作用和要求没有变。继承和弘扬我们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对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大有裨益。
调查研究要在"真情"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调查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时时刻刻带着"真情",时时刻刻在意是否真正无愧于民。要心系人民。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才能对群众满怀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党员干部若心中没有群众,就不可能随时随地考虑到群众的便利,就不会随时随地牵挂群众的利益、回应群众的需求。要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要依靠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调查研究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无限智慧和力量,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调查研究要在"求实"处解难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践出真知,调查出真相。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党员干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了解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实际需求。要深入基层探民情。党员干部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撸起袖子、俯下身子,真正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只有知道谋什么事、为谁谋事,才能干对事、干好事。要问需问计听民意。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导向,向突出问题叫板,常和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集聚群众智慧。要排忧解难暖民心。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让群众满意的事一办到底。
调查研究要在"实干"中出成效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干",要求党员干部在实干中形成共识,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实干中实现愿景。党员干部唯有实干才能推动伟大事业继续向前。要真抓敢干。调查研究最后落脚在解决问题上,最关键的就是要敢啃硬骨头、敢于冲在前、敢接"烫手山芋"。要理清工作思路,分清轻重缓急,明确重点难点,确定突破口,抓好贯彻落实,把工作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要埋头苦干。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面对新时代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实干苦干。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创新巧干。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党员干部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问题,善于用时代眼光和发展眼光分析问题,善于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研究解决问题,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只有秉持强烈的为民情怀、扎实的调研作风、无私的担当精神,才能彰显中国共产党爱民为民、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品质,才能更好发扬百年大党历经风雨仍一以贯之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凝聚力量、团结奋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青年干部要争做新时代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奋斗者
发表时间:20xx-12-22
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新时代青年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勇挑时代重任、敢于担当作为,锤炼高超本领、保持优良作风,争做新时代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奋斗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新时代,广大青年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是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扎根祖国大地、解决时代问题提供根本遵循和指明前进方向。二是要善于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新征程上将要遇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要学会直面问题,同时又要实时抓住机遇,在实践中实现抱负、施展才华。三是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复学习、推敲,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找到成功的答案。
勇挑时代重任,敢于担当作为。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年干部要牢记初心、践行使命,自觉担当尽责,勇做时代弄潮儿。一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主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二是要认识到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笃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敢于向困难、挑战发起冲锋。三是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舞台上,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锤炼高超本领,保持优良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广大青年干部要不断锤炼高超本领,才能站在时代前沿,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一是要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老师,乐于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吃劲岗位锤炼摔打,砥砺初心、提高本领。二是要学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三是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涵养廉洁修身的作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坚决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永葆一名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发表时间:20xx-1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推动互联网全球发展与治理上不断拓展实践与理论的维度,运用"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中国智慧,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人类福祉的战略高度,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提出符合全人类共同发展利益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和规则构建的中国方案--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凝聚着推动网络空间向着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全球发展的稳定阀与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xx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时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普及应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和农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数字技术惠民便民,将互联网用于教育、医疗、扶贫等公共服务事业。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各国加快推进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努力提升全球数字互联互通水平。近年来,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3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积极为非洲、中东、东南亚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云服务支持,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积极开展5G技术创新及开发建设国际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发展。中国坚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各国携手开展网络扶贫国际合作,助力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网络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网络空间秩序与行为规则谋划的主力军和守护者
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误用滥用、网络生态乱象以及互联网应用与平台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世界各国都深陷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困局中。中国建设性参与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与政府专家组,推动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与政府专家组成功达成最终报告,为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网络安全全球治理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提出各国应共同遵守的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和网络主权的基本原则、权利义务内涵等,进一步为网络空间规则体系的健全添砖加瓦。为共同应对人工智能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困境,中国先后向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审议大会提交了《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中国始终致力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理念,是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规则谋篇布局的主力军。为促进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商讨与制订,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入参与搭建全球性、区域性多层次互联网治理平台。在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基础上,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为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还积极推动在联合国框架下制订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公约,不断加强与各国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的政策交流与执法等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有关对话交流平台。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与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时强调,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了多项符合全球大多数国家利益和诉求的提案,发起多个倡议并加强与多个专业性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APEC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等,是中国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印记,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中国不仅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还全力推动网络空间秩序构建的历史进程。20xx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这是自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国首次以成文形式向全球推介新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理念和实践,分享中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成果,展望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前景,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