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党建评论-

云海 分享 时间:

党建工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组织力,增强群众意识,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评论”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2

2.学问功夫本领 10

3.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14

4.永葆"三个清醒"答好组工"赶考卷" 18

5.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3

6.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26

7.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30

8.传承革命精神坚持铸魂育人 33

9.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41

10.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 44

11.学习要有"学到底"精神 47

12."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才智 51

13.锤炼选人用人的过硬本领 56

"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发表时间:2022-09-2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将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内涵的历史过程。

新时代,如何弘扬好、发展好、实现好儒家文化所提出并积极倡导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需进一步加强儒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课题研究,努力打造新模式、新样板、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儒家智慧。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成立"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以"新时代、新儒学、新作为"为己任,提出"儒风新生活",旨在践行"两个结合",发挥文化引领、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不断升华,将中华文明与共产主义理想深深地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精神基础和信仰根基。中华文明核心的儒家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契合性就在于二者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当成最终目标,都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内在契合性加上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最终决定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新思想,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变化带来新需要,新需要提出新命题,新命题呼唤新模式。为此,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在曲阜发起并建设"儒风新生活"社会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推动儒学思想精华生活化、民俗化,探索打造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重新让人们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重新让人们找回对传统文化的赤子初心,重新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向往追求一个高尚纯洁的精神家园。

二、彰显使命、大有作为

儒风新生活这一美好蓝图的目标依据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贯通起来,把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文化根基奠定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目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思想格局与文化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迅即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威望,也赋予了"儒风新生活"新的内涵及意义。

儒风新生活的成立得益于世界文化评价体系对东方文化价值的追求及判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公"制礼作乐",是对中华文明社会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规范性改造。孔子"归礼于仁",则承继周初的"敬""德"思想,将礼乐制度内化为中华文明的儒家传统。因此,要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理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并非一元独大的专制文化,而是多元融合的包容文化。儒家关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促进不同文明共生共长,为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儒风新生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清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判断及理想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全社会的欣欣向荣,并向世界各类文明输送了充满活力、向上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

"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历史依据,它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全球交融合作的进步史。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包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总目标。"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儒风新生活这一文化品牌建成国际人文合作交流的新名片,为"中国方案"贡献新的力量。

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考验着为政者的应对智慧。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生存智慧和哲学理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儒风新生活"在全社会倡导"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的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普及推广、国际交流"四个落地工程,探索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儒家文化思想精华是中国数千年智慧的"蓄水池"与"聚宝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儒风新生活"强调普及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忠孝家国""德主刑辅""天下为公""刚健自强""恭行实践"。正确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核、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符合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精髓。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用以润化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

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两创"融入群众生活。儒风新生活"书香曲阜+书屋"全民读论语项目入选中宣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全民阅读成果。近年来,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坚持把"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分别落实在生活层面。依托儒风新生活云服务平台,结合孔子学堂推广,推出"儒风生活馆"创新工程项目。坚持六进工程,实施传统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促进儒风新生活方式实化为基本行为规范。围绕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升学就业等时间节点,倡导推动新礼仪。加强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文艺创作,以创作小剧、小戏、小品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提炼优秀传统礼仪现代价值,倡导推广符合现代生活新礼仪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国际观",得到了国际社会愈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儒风新生活"走向世界提供了现实载体,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让更多的外国民众体验中国汉字魅力,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拓展国际传播市场,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汉语、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以贴近国际受众,增强文化交流实效性。

学问功夫本领

发表时间:2022-09-21

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大道之行,复兴之路,真理之光。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学好、悟好、阐释好,是学问,是功夫,是本领。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感慨: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走出了一条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路。艾思奇的深邃洞悉启迪我们,学哲学、悟哲学、用哲学应该真正成为陶冶性情、经世济用、宽阔胸襟、放大格局的精神追求,成为掌握历史主动、把握时代大势、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武器。

学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汲取力量,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战略清醒和自觉,澎湃着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悟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那刻起,就将自身的性质使命昭示天下,烙印了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阐发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气度。"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大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行进在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雄壮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世界政党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矢志不渝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新征程上,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根基,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统领提携、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日常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要自觉贯彻加强政治建设的要求。比如,积极开展基层组织"三会一课",做到政治性、思想性、纪律性、艺术性相统一。

用哲学--

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是树牢正确学习观的核心问题。"学而时习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劝学、促学智慧。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的"金钥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漫步人生旅程的重要良方。

现实一再表明,一些党员干部或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或"三观"特别是政治、经济等方面出问题,根子是学习观出了问题。一些"老虎""苍蝇"在纪律规矩面前没有"红绿灯"意识,归根到底在于没有树牢正确的学习观,为学而学、学用脱节。

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发表时间:2022-09-21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斗争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悉心领悟、学思践行,凭借顽强斗争披荆斩棘、开创新局、赢得未来,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鲜明特质。从陈树湘的"宁可断肠也誓死不投降"到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从黄大发的"水过不去,拿命来铺"到张定宇的"面对病毒,我必须跑得更快"......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数共产党人依靠宁死不屈的斗争品格舍生报国;在国家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激情澎湃的冲天干劲奉献祖国;在困难挑战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锲而不舍的拼搏意志造福百姓;在惊涛骇浪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攻坚克难的无畏品质全心为民。实践证明,无论面对多么危急的时局、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巨大的风浪,只要我们不屈服、不低头、不退缩,充分发扬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无惧无畏士气,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绝不会一马平川,必定会历经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为此,必须坚定斗争信念、增强斗争意志、树立斗争决心,矢志不渝地依靠斗争精神凝心、铸魂、聚力、干事。

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并非蛮干,而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善于把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正确立场原则,抓住斗争基本规律,讲求斗争战略策略,紧盯关键要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具备与堪当重任所匹配的斗争能力。理论上始终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着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升华思想,通过持之以恒地补充理论养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敢斗争、能斗争、善斗争的思想根基。过硬的斗争本领更需要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磨砺和锻炼。如今,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党员干部要主动应对和化解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在化危机、克风险、战巨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快成长,努力打造成为迎难而上、冲锋陷阵、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

凝聚斗争伟力。斗争的力量不会凭空产生的,需要在经历无数的艰苦磨难中去积累,需要在经受无数的困境锻炼中去蕴蓄,需要在经过无数的风浪考验中去凝聚。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书写宏图伟业。百年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当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取得斗争胜利的强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解决的各领域、各方面突出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团结人民,聚合起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全力排除阻挡事业前进的一切"障碍"和干扰。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着眼为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依靠坚定斗争一仗接着一仗打,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永葆"三个清醒"答好组工"赶考卷"

发表时间:2022-09-20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将此行比喻为"进京赶考"。如今,新的赶考之路已经启程。组织部门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职能部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贡献组工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争当旗帜鲜明、竭尽忠诚的典范。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组织部门肩负着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责任,必须旗帜鲜明地把"讲政治"当作第一要义,紧紧围绕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总原则,坚决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以思想铸魂为统领,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思想伟力、真理力量和实践要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方向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要把学习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前三卷作为一个整体,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确保履职尽责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要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每月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办好任职培训班等各类主体班次,推动理论宣讲"有高度""接地气",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淬炼党性、提升境界,始终对党赤诚、坦诚、真诚,以学习贯彻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能力清醒"消除本领恐慌,争当业务精湛、专业精通的标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当前,新时代组织工作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要提高专业素养。全面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紧紧围绕组织工作的"矛盾点""症结点",突出组工特色,常态化开展"组工讲堂""干部夜校"等学政策、比业务活动,丰富知识储备、强化求解思维、发扬钻研精神,打造业务精湛、专业精通的复合型组工干部队伍,大力推进组织工作流程化、标准化、精细化。要践行服务宗旨。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职责,带着感情落实好组工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才制度,着力化解干部思想困惑和工作难题,帮助解决群众关切小事和急难愁盼。要在深入持续推进"四亮创建"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六共联建、先锋同行""小区吹哨、党员报到"等活动实效发挥,综合运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就近办"制度抓手,让党员干部下沉奉献在一线、助力发展当先锋、服务群众"零距离",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务实管用,充分体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要提高斗争本领。将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融入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之中,顶得住压力、顶得住歪风,敢同不正确的思想、言行作斗争,善于用主流声音、正面声音教育引导其他人,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组工干部履职的基础和保障。

以"作风清醒"彰显担当作为,争当坚持原则、清廉自律的表率。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实践证明,好作风是战斗力、推动力、凝聚力,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保障。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以过硬作风彰显组织担当、组织作为。要弘扬公道正派的作风。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在干部选拔使用、公务员考录遴选、党员评先推优、人才招引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坚持事业为上、不搞远近亲疏、做到一视同仁,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始终坚持正确主张、客观公正对待。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充分发扬组工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对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埋头苦干不浮躁、少说多做不张扬,多讲奉献境界、少讲条件借口,做优秀的干部、不做优越的干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升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要秉承清廉自律的作风。"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门不是"保险箱",组工干部也没有天然免疫力。坚持不存私心、不掺私货、不徇私情,在各项组织工作中,杜绝口风不紧、谨防以权谋私、力戒人情举荐。时时处处检点行为、自重自省,牢牢树立组织部门从严律己、从严守纪的工作权威,树立组工干部言行一致、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表时间:2022-09-20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惠民生、解民忧、纾民困等工作,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聚焦发展惠民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抓机遇,凝心聚力干事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共享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创新治理解民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基层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更为复杂多元,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社会治理要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治理格局,丰富治理手段,激发基层活力,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务实举措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兜好底线纾民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兜牢民生底线是党和政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做好教育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础性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全面掌握困难群众底数,统筹多方资源,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更及时、更有效、更全面的帮扶机制,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发表时间:2022-09-20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管党治党规律,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4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指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把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摆到突出位置,持续开展扶贫领域和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监督保障党中央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不断夯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基层减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不断增强全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经过不懈努力,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认可、衷心拥护。

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深入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2020年底,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2012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反腐败是一场顺应人民期盼、真正赢得党心民心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党更加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发表时间:2022-09-20

"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上合组织成长壮大积累的一系列重要成功经验,深刻阐明新形势下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5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是上合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和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如今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和多个对话伙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政治互信、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上合大家庭"不断壮大,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实践充分证明,"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

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必须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无论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还是战胜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上合组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唯有坚守上合组织的初心使命,自觉肩负起维护亚欧大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职责,才能共同创造亚欧大陆的美好未来。

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必须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大相互支持""拓展安全合作""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坚持多边主义"5点主张,进一步擘画了上合组织的发展蓝图、指明了成员国深化合作的前进方向。面向未来,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深化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共同参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广电等领域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零和博弈和集团政治,上合组织发展必将行稳致远,为维护亚欧大陆以及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注入正能量、创造新活力。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各国一道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共同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美好家园,就一定能够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展现更大的上合担当、汇聚更多的上合力量。

传承革命精神坚持铸魂育人

发表时间:2022-09-19

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必须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从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铸魂育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以崇高信仰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无数共产党人坚持崇高信仰坚贞不渝、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与党的奋斗相统一的革命精神,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厚滋养和生动素材。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基础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革命精神的凝练、培育、总结、宣传、推广,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让广大党员群众更加科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用崇高信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坚定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是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民立场铸实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革命精神的鲜明属性。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团结带领人民铸就辉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教育、就业、健康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持续用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使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样化需求,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真理追求铸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我们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把准时代大势,回应时代课题,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国之大者",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把握国内国外大势。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用心,也要用情,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实现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实事求是方法原则不仅体现在党对总体宏观格局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上,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事情中。

以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是革命精神的内在品格。以革命的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不怕牺牲、历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史篇。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石油开采铁人精神,到"人造天河"红旗渠,再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等等,涌现出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和英雄群体,展现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兴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者融为一体,带领人民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激发人民磅礴的精神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持续加强"四史"教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发挥先进典型在爱国主义实践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发现、发掘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把爱国奋斗精神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照身边的榜样找方向、找差距,让爱国成为自觉行动。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弘扬爱国主义保驾护航,加大对蓄意破坏爱国主义教育错误言行的打击力度,切实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的良性生态。

以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革命的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党的时代品格。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一批批道德楷模、榜样人物和先进集体,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订和颁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坚持德法共治,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的赶考路上,应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道德建设,引导党员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广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德法兼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实施来体现价值观和道德要求,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守住道德底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倡导知行合一,做真诚的道德践行者。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强化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自律意识,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2-09-19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当前,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前不久,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这就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同时也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面对这样的实际,"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应当力求在破解难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需要大格局。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同时,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还要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一方面,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另一方面,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扩展课堂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启智润心的育人整体氛围。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凝聚众智、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

发表时间:2022-09-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百分百的豪情,增强政治定力。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把握大局大势,紧密结合实际,凝神聚力、狠抓落实,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员干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带着信仰、感情、责任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将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

以百分百的激情,扛起使命担当。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责任与使命牢记于心,内化于行,做勇于担当的时代先锋,在困难面前昂首阔步,压力之下负重前行,积极投身于干事创业的浪潮之中,用心用力把工作做好、让事业出彩。要永葆初心使命,发扬吃苦耐劳、担当作为、勇往前行的品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经住各种考验,把担当扛在肩上,面对发展大局敢于决策,面对矛盾困难敢于破局,面对机遇挑战敢于出手。要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保持一往无前的斗志和姿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凝聚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强大力量,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以百分百的热情,激发为民动力。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架起民心之桥,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记心上、把群众的冷暖放心头,用真心真情干好每件小事,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最后一公里",铸就牢固根基,凝聚前行力量。只有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学习要有"学到底"精神

发表时间:2022-09-16

学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十分重要。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学习呢?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提出,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学到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说到了关键和根本。人们钻井,总说要"钻到底";调查问题,总说要"一查到底";带兵打仗,总说要"打到底"。所谓到底,就是直到尽头、见根见底。我们抓学习,只有"学到底",才能学出成效、学有所获,从而受益终生。

延安时期,部队和地方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普遍不高。可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真正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肩负起历史使命,没有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基于此,面对一些干部打仗和工作繁忙,以及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毛泽东明确提出"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认为"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并强调"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就是这样要求用"挤"和"钻"的办法以及"学到底"的精神来学习,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党员干部得到很大的学习收获。"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在谈到这一时期的读书学习时情不自禁地说:"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在创新,知识在更新。今天的党员干部面临的学习任务同样现实而迫切,我们必须以"学到底"的精神抓学习、促学习。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跟上理论创新的步伐,从而以良好的素养完成使命任务。

坚持"学到底",就要有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决心。读书学习确非易事,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座高山,每一道难题都是一个堡垒,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持久的毅力,是难以登顶高山和攻克堡垒的。回首过往,在读书学习这条道上半途而废者有之,虎头蛇尾者有之,一知半解者有之,末学肤受者有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人"学到底"的精神树得不牢。因此,我们要真正用理论和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必须保持"学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坚持"学到底",就要切实学懂、学深、学精,做到活学活用。古人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冰冻三尺""读书破万卷",就是要求读书要往深里读、往细处读、往精里读,直到运用自如。现在有的同志读书往往满足于"读过了""知道了",其实大都没有读到底,这是很有害的。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叫刘羽冲的人,读了多年兵书,自谓可将兵十万。结果在一次平定土寇叛乱的战斗中全军溃覆,自己差点被擒。后来他又读了一些有关水利的书,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于是州官便让他管治一村。就在沟渠修成之时遇到大雨,大水顺渠灌入村子,村里反而遭灾。这就是读书没读懂读通、食古不化、没学到底的结果。所以,强调读书学习要"学到底",就是务必学懂弄清、上下贯通,学用结合、活学活用。

坚持"学到底",就要活到老、学到老,与学习相伴一生。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乃至信仰信念,都是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一些人参加革命之始、加入党组织之初,革命志向不可谓不崇高、革命意志不可谓不坚决,可有的仅走到革命中途,就被诱惑、被腐蚀,甚至堕落变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随着时势和任务的变化跟进学习,没有根据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曾把"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951年他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报告时说:"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周恩来尚且如此要求自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终身学、学到底呢?

"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才智

贺高祥

发表时间:2022-09-16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今年6月开始,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央多个部门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3600余所大中专院校600万余名学生组成30万余支队伍,围绕理论宣讲、党史学习、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5个方面,就近就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1997年在全国正式开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三下乡"的大中专学生已经超过1亿人次,服务企业300余万家,帮助贫困人口1000余人次。走进工厂车间、街道社区,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热火朝天地干起了小教员、小专家、小主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这些平日里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没有了往日的稚嫩、娇气和高傲,多了几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和"出水才见两腿泥"的朴实,在火热的实践里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击穿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将知识传授的小课堂与社会行知的大课堂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育人与育才、专业与人文的无缝连接,打通了"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活动中,青年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走进群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自然、感知社会、感悟知识,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他们通过"技能+特长+志愿服务"的模式,建起一个个党史学习室、政策小讲堂、法律服务站、农家科技小院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百姓,在社会大课堂中用心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探析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里,发挥所学所长,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山乡换新貌、展新颜。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离不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放眼当代中国,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还是卫国戍边前线,无论是体育竞技赛场还是科技创新前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随处可见。"三下乡"将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探索思政教学引导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滋养思政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有利于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和水平。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各学校应当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推进实践育人从"活动"走向"课程",从"碎片化"迈向"规范化",从"运动式"转向"常态化",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砥砺爱国情怀、担当青春使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新时代大学生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青春才智推动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途径。一方面,从百姓日常的枝叶小事做起,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寨边坝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继续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青春动能,各学校要在"严实新细"上下功夫,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二是贴近学生、贴近基层,切实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过程锻炼学生,让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善于借助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能,在活动方式及内容上不断创新,增强青年学生、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善于结合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产业策略等,进行"云调研""云访谈""云直播"等开展"云实践",把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四是在不断总结中提炼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力争推出一大批"一地一品""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等亮点特色项目,让"实践育人"工作形成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锤炼选人用人的过硬本领

史国洪

发表时间:2022-09-15

"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193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时开篇释义,一语道出干部政策精髓,并将其概括总结为"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12字,为后期我党选人用人指明方向。组织部门作为党的组织路线的具体执行者,更应当全面把握和深入践行,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过硬本领。

了解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组织部门必须擦亮慧眼,做发现识别好干部的"伯乐"。要善听。了解干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翻名册、看材料,必须深入基层听政声、融入群众察民声,善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会"正话反听""细言粗听""微言重听",从细微之处、零碎言语中寻短板、找长项,确保立体识人、以事见人。要善访。念好诚、活、实"三字经",通过高质量、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干部的政治素质、精神状态,及时为干部释疑解惑、加油鼓劲。延伸考察触角,把家访作为了解干部、温暖干部的有效途径,全面掌握干部"家事""私事""要事"。要善析。杜绝凭一事下定论,关注干部的新改变、新提升、新突破,结合岗位实际,对不同谈话者的反馈内容,把脉会诊、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严防偏听偏信,确保"干部画像"立体、真实、完整。

气量大。古人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心胸宽广、眼界开阔则气长。组工干部的气长气短,直接关系到为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质量水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不轻易否定一个干部,不因历史上曾犯过的错而全盘否定,揪着"小辫子"不放;不随意判定一个干部,不因身份而存有偏爱、抱有偏见,杜绝"标签化"思维。要打破壁垒选人,大力推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轮岗锻炼,进一步打破公务员、企事业编人员身份限制,通过跨条线、跨领域交流最大限度整合干部队伍资源。要一视同仁用人,"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做到智者取其谋、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只要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实绩突出,都要及时纳入组织视野,千方百计关注好、培养好、使用好。

用得好。好干部是选出来的,也是用出来的。组织部门必须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会搞搭配,多配"黄金搭档",不搞"拉郎配",务实推动干的指向与用的导向融合贯通,锻造能力过硬的干事"铁军"。探索建立干部综合分析比选机制,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紧扣班子结构,深入分析研判干部特性,把大局意识强、善解矛盾的干部选配到环境复杂的岗位,把执行能力强、能啃硬骨头的干部选配到任务艰巨的岗位,把开拓能力强、善于打开局面的干部选配到发展滞后的地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

爱护人。组织部门应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良好土壤。要切实用好"三项机制",对攻坚一线敢于"吃螃蟹"的干部大胆"容错"、及时"纠错",让干部吃下"定心丸"、戴上"护身符",轻装上阵、闯出事业。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决不能只容不纠,导致干部在组织"等一等、看一看"过程中思想滑坡、行为失范。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要强化分析研判、做好科学评估,通过适当鼓励激励、定期谈心谈话等手段帮助干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重树信心、重回组织视野,最大程度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

(作者为无锡市惠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67 368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