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
口诀的运用。
准备:
手掌图
教学过程:
一、编口诀。
1、连加计算手指数: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 1个5)
(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 2个5)
(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 3个5;20 4个5;25 5个5)
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
(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
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
3、编5的乘法口诀
(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
“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 5×1=5。
(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
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
(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
(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
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再齐读口诀。
二、记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
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
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
3、对口令:
(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
(2)同位对口令。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3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上一篇:《《推敲》教学设计【范例4篇】
下一篇:精编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