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实用【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与合作,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知识内化,培养综合素养,实现教育目标。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实用【精彩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一篇】

如今,耗时、低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严重性问题。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由于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有关数学教学的活动,都应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所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地位,是每位教师的教学责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可知,教师不仅要创新新课程,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实际。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可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时刻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起步点,着重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当然,数学课程也不例外,但是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严重的缺乏实际运用,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其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往往流露出厌烦的情绪,甚至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大的用处,从而对数学课没有兴趣。

2.教学时间不合理。目前,由于大部分数学教师盲目的套用教学大纲模式,为教学工作展开实施,因此部分教师开始不断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这种做法反而使学生无法了解数学的主要知识内容,一定程度上,还降低数学教学效率。还有一部分教师,花太多时间不断的重复一个数学问题,致使授课时间过长,这样就占用了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时间。

3.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农村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的约束,再一个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对其授课,使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而在目前,大多数的农村数学教学,资源短缺。以重庆市农村小学数学授课为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黑板展示法,用一支粉笔,就轻松完成本节课的知识讲解,其中偶尔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简单将书中的知识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于,教学方法毫无创新,致使在课堂中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不仅要对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还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与学生平等交流,消除学生在面对教师时的紧张情绪,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众所周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对自己所疑惑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机会巧妙的设计一些有新意的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产生了数学疑问,其才能对数学知识有探索的欲望,并且这种求知欲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首先,教师先将本节知识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并对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圆形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圆柱体可以转换成什么立体图形才能更快的求出体积?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他们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的合作形式进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就被激发出来。

3.分层次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并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的认知力与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观察每个学生所存在的潜能,并够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数学问题与活动,采用这种方法可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从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入手,而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并且多运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汪继征.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

[2]徐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二篇】

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换角色,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使学生发挥天性,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人,在平等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求知。

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通往知识的大门。

1、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本情景剧表演。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外阅读展示会。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专门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学生在课外积极搜求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读物,并适时召开课外阅读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心得、谈感受。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也可以说“海阔天空”。这样做既记载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又给了学生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多话题的演讲与定期的辩论会。演讲和辩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把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用在演讲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所学达到了所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6、作文的互批与自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教师的批改要领,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学会评判、鉴赏、交流,进而掌握作文之法。学生对教师的批阅可能不甚领会,而让同伴给他指正、认可,就可能容易接受,易于起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良好问题的设置,会把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而解决问题后的快感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浓厚。

1、抓住教学中的模糊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是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经探究后学生明白:托尔斯泰所受的是智者的痛苦,他看清了世态的丑陋,却无力改变现实,这是痛苦的。他凭借聪慧占有浩瀚的知识,又是幸福的。

2、抓住教学中的动情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蝉的叫声让人感到单调而聒噪,猿的叫声让人感到悲凉且凄厉。而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对它们却充满了喜爱之情呢?”经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声音在一般人看来确是喧闹之声,但又是真实的自然之音。作者喜爱它,正表现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一究,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3、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者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提清国留学生?”“讲堂里叫喊的是不是爱国学生?”这样问题的探究,就会把学生引入作者的思想轨道,去感悟作者的爱国行动、爱国情感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知识、汲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要求。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三篇】

所谓的参与式教学法就是指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行为规律记录下来,为学生创造出能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将参与式教学法实际应用到教学中以后,学生通过多样情景化的教学设计进行主动性的学习,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生物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很多初中生都很喜欢生物这门课程,愿意进行生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很多不同地区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科学知识理解生物学中的奥义。学生学习过生物课程以后,还能帮助自己修正生活方式,进行更加健康的`生活。另外,学生在进行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时,还能帮助养成探究事物的学习习惯。使用了参与式教学法以后,学生明显有了更高的热情,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满足课改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生物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会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综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满足课改的要求。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步凸显出来。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相关内容,并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更加贴近大自然,树立起环保意识,充分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1.实施原则。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则需要在一旁进行引导。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初中的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全面发展。

(2)实现平等交流。新课改以后,教学理念是实现全面性发展,首先要保证学生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工作,发挥出启迪者的作用,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重视,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要马上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跨越障碍,继续进步。

(3)树立长远目标。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学期考试上,而要定下长远的目标,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锻炼,建立起坚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自身的思维、意识和行为都充分调动起来。

(4)因材施教。初中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和自身性格的特点,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规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参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实现全面发展。

2.实施方法。

(1)构建教学情境。参与式教学法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出适合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创建教学情境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教学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化、具体化处理。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除”这一课时,学生想要充分了解身体器官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的具体工作原理,单纯的讲述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通过flash动画制作出动态的动画,令本身无法看见的教学内容通过电脑表现出来,学生便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

(2)小组合作式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习目标展开讨论,也是常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同时还能培养自我批判的能力。例如“计划生育”这节课,初中生可能并不十分了解,也不太感兴趣,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进行相关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热情。

(3)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到本地的植物园或花圃参观学习,了解不同生物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到工厂参观污水处理,了解水处理降解过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自主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日后,教师要在参与式教学法中不断更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生物学习基础,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长远的教学目标。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四篇】

:中职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通常不高,其中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中职学生认为学到的英语似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因此,必须要研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本文简要阐述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并研究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中职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是令老师头疼的事情,因为中职学生本来英语水平就不足,且学习热情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中职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来武装自己,才可以应对高强度,高要求的生产劳作活动。所以,探究构建中职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相对于普通的目标是向着大学进发的中学生来说,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课程都是一知半解,由于没有了英语的基础,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变得消极,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下学习英语是非常困难的。毕竟,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过程,没有恒心和耐力是不行的。英语讲究的就是词汇的积累,但是词汇的积累讲究记忆的方法和学习的勤奋性,中职学生对于学习的方法和勤奋学习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导致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英语本来就是一门靠积累,比勤奋的课程,每天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句子和词汇,每天需要起早摸黑抄写句子,这种学习英语的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求还是过高了。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是持有得过且过的态度,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上课的时都会采用玩手机,看视频等等方式来打发无聊。课堂的无聊与枯燥,更加加重了中职学生学英语的难度[1]。

(三)中职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因为中职英语教学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很多中职教师的水平相比中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来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有很多中职英语老师本职并不是教英语的,可能是因为经济的需要,也可能是其他各种原因来到了中职学校教导中职学生英语。由于中职学生英语教师水平的不足,导致上课的时候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也无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因为中职英语教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任务式教学。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只要按时上班就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

(四)中职英语教材缺失

对于中职的英语教学来说,并没有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英语教材。每个中职学校都有自己对英语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些中职学校对英语比较重视的,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的英语教材。一些不重视英语教育的中职学校很有可能随便找一本初中或者高中的教材就草草了事。这种学校对中职英语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中职英语教育的巨大缺失。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中职英语教育课堂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课题[2]。

(一)增强教师资源的培养

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最关键是上课的老师的水平,想要改善中职学生英语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中职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学校应该重视中职英语教师的培养,加大中职英语教师的薪酬力度和补贴力度,只有在高薪和优厚的薪酬待遇下,才能够留住真正有水平,有理想,有意愿的老师。毕竟在这个凡事都要用到钱的.社会,没有钱在这个社会是很难办成事的。同时学校应该多多给中职英语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让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到外企,或者国外去进修。或者学校也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英语教师,让这些外籍教师来培养校内的英语教师,这样不但可以引进教师资源,还可以提高本校英语教师素质和水平[3]。

(二)改变中职学校不重视英语教育的观念

中职学校英语专业老师的缺失,很大原因是因为中职学校对英语专业的不重视,毕竟,中职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而不像高等院校一样培育知识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一般都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上,而不会花大精力放在学生的外语,理论等等教育培训上。所以,想要转变中职英语教育的缺失现状,就要改变中职学校不重视英语专业的观念。在教育部门层次上,在院校的高层决策上,都应该向英语教育专业倾斜,让更多的资源流入英语教育领域。中职学校的领导人应该正确意识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变化,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专业会变得越来越必要,每一个中职学校都应该尽早向英语专业投入更多的资源。

(三)改变教师的课堂教育模式

中职英语教师应该多多阅读心理学,行为学等等书籍,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该多多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而不要采用封闭式的提问。封闭式的提问会让本来就基础不好的中职学生,进一步失去对英语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推进中职英语教材的发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中职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英语教材过于艰深,晦涩难懂。对于这种情况,就应该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薄弱等等现状,针对性地出版一些循序渐进的英语教材,让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更为轻松。

中职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一定要从本质上来进行,只有解决了中职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根本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中职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进程。

[2]刘晔.论中职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16,(99):97.

[3]赵海迪.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以中职英语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4):142.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五篇】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自9月正式招生七年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初一只招收了四十三名学生。9月八年级增加到70人,每个班级有35人,七年级123人,平均分成了三个班。我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很多孩子都跟随父母到城里或外地求学,留在农村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或家长不重视,他们多为留守孩子,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不良,家庭教育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从月始,我们借鉴洋思中学教学经验,根据我校教学实际,采用适合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今恰逢合肥市课题申报阶段,根据校长办公会精神,我校数学组三位同志开始申报适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项目。为了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工作,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学科:数学。

二、实施时间。

1月份—9月。

三、实施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的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评价体系。

四、实施内容。

4、建立一套科学的`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评价体系。

五、工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活动中自己体验、思考、总结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逐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2、民主性原则。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客观认识学生的差异,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3、合作性原则。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加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共同的施教方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4、实效性原则。在备课和施教过程中,要注重导学练思相结合,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思,总体把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灵活实施,讲求实效。

六、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年4月—12月)。梁岗学校数学组全面启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方法,旨在树立教师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掌握操作规程,为推行改革工作作充分的准备,完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月—209月)。八年级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以理论引领课堂教学,探索适合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一节展示课。在推行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并对听课、评课等形式进行相应改进。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争取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改。每期期末组织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推行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解决困难。课题组成员认真对我校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探索适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适合农村中学数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优劣;探索影响开展农村中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因素,并结合课堂实践,探索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建立一套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3、总结阶段(年9月—2014年12月)。对课题实验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点,分析不足的原因,撰写结题报告。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六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场。今天,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改变过去教师围绕“教参”转,学生跟着老师转的陈旧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获得自主,公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权利,压抑了个性发展,导致学生创造精神的萎缩。因此,这种状况必须摒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激活学生这个主体,师生共建和谐课堂。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环境的熏陶。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中学生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自尊心和荣辱感十分强烈,因此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考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又板着脸去责备学生,给学生以恐惧心理,紧张的情绪,这能使学生勤于思维、敢于质疑、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吗?教师应用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融洽感情,使学生从心里上感到教师的平易可亲。

对待好学生不偏爱,对待差生不歧视,热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注意倾听,尊重学生。同时,当学生较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赞扬课堂讨论第一个发表见解的“勇敢”者,鼓励课堂讨论中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挑战者。而当有些学生答错了问题,或讲出了错误观点时,则不宜轻率地指责和批评,防止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以平等相待的热情态度帮助他们纠正。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由困而解获取心理上的愉快感,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二、引发诱导,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情”,是语文教学的根,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育人。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这是可贵的动力。兴趣是自觉行为的前提。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使他们对此行为首先产生兴趣。只有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产生了激情,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教与学”双边活动才能活跃起来。由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变过去的“灌”为“导”,在“善于诱导”上下工夫。

1.调动法。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乐趣。应该这样肯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别。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既注重个别尖子生,又注重所谓“差生”。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尽可能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尝受参与的乐趣,从而慢慢地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的提问中,简单浅显的问题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复杂难懂的问题让能力稍强的学生回答,复杂深奥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回答。特别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发言,对那些所谓差生要多给予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不同认识的要求而获得成功感。使他们会走就走,能跑就跑,想飞则飞。

2.鼓励法。

提出适度问题,鼓励学生先试一试。中学生有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顺应这种心理,依据教材提出一些适度问题,先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试一试,然后引导他们看书讨论、辨析、解疑,由学生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克服困难、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中获得快乐的感觉。

3.误设法。

故设偏差,让学生提出争议。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能寻求挑战。据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故意弄出一些错误之处,让学生发现并纠正,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也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三、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语文教学靠的是“慢功”,靠的是“积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文学基础,光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组织活动中,实现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依据终生学习原则,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的各种课堂活动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预习之法、听课之法、复习之法、检测矫正之法、质疑之法。根据学习内容,教会学生听说之法,使之会听敢说善辩;教会学生阅读之法,使之多读、会读、乐读。总之,在方法上,引导学生达到先是“要学”继而“会学”。

由于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创造之法,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创造,去研讨。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七篇】

提高有效教学、为学习减负增效,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不懈追求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正如修建一幢大厦前需对其进行详尽的设计一样,体育教师在课前也要对教学技能与课堂学习进行设计,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既有共性的合作学习、又有个性的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正如叶澜老师所言:“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本研究在三地九校的持续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以下五种课堂教学方法,适配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设计的“时效”与“有效”的情境,助力广大教师“建构意义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组织与适配体育教学技能与课堂设计,会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特性,技能是在练习中成长的。据此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练习性原则:一是围绕认知发生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进行“同化、顺应与平衡”的构建,准确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教学适配”。大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中有三个学习区域(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可燃犀学习愿望,形成学习能力;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受认知变量(短时记忆、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制约,对此掌握利用可提高体育学习活动的定向认知能量与认知功用。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创造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唤醒内部的多种发展过程。”[2]二是要立足于教为学的策略构建。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体现出“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学习自由度”的教学策略。要清醒地避免学生是原料,输入―――输出(产出)的传统教学模式。恰如赞可夫指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3]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体现出教学的内容性、组织性和负荷性的三个螺旋上升递进,又要掌握好学习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有效性飞跃的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实验证明,有趣形象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更能引起学习发生,多种类型、多种感官的协同记忆可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苏霍姆斯基说:“建立学习跟知识之间的和谐,是学校面临的最重要的实际和理论问题之一”。

围绕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五种练习进行构建。第一种练习―――着眼于理解的练习。

由于体育是一种习得性技能,重练习、重形态、重经验,初始的学习易于枯燥。围绕这一特点,该阶段练习要立足为学习者提供“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诱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悟“收获”,通过建立起一种感性的经验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正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刺激(环境),以使学生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作出正确的、教师期望的反应(行为),为此,教师对刺激(环境)的调控,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避免或剔除消极泛化环境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5]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直观顿悟与试错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该阶段教学的形式,是教师配合示范动作,先讲粗大的动作要领,然后在学习者建立感性后,再讲精细的动作要领。通过加大练习密度与次数牢固动作技能,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评价和强化(如赞赏),反馈学生了解其练习的结果,使其减少错误,尽快形成正确知识技能的可循环。

此方法的应用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给力知识的可理解性,如运用认知学习理论的“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习者建立同化图式。燃犀“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减少学习障碍,助力学习者为下一步学习循环增添动机。

第二,博怀锐识各种教学理论与适用,使学习者对所授技能有充分的感受,才能产生清晰的学习循环。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针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负荷的流程步骤要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性、生理活动性相符合。即:让学生经由单一的直悟模仿的试错练习一步步转入有效能的归纳性学习。

(2)因材施教、关注“学习者自由度”,积极注意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让其因困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第二种练习―――归纳性练习。

该练习主要是让学生由单一模仿练习归纳到组合或综合练习的类化。通过一系列由简入繁的动作技能类化,把低级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高级理性的图式(结构)形成学习策略。即着眼于使学生思维从表象的感受抽象为类化的图式,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复杂学习情境的可循环之中。恰如类化理论认为,类化(即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是动作技能迁移的基础,对保持动作技能继续深化起决定性的作用。[6]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分化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是由感悟、体验上形成能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已形成的联结不予使用(缺少练习或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范式是其理论依据。为此要求教师应由集体共性学习辅导转向个性化学习辅导,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发生”,为学习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并特别要考虑如何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循环。

此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将过去所习得知识与现在所教导的概念相连接。正如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建构在新学习中的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基础。

第二,提供多种情境或变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如运用成功教学模式,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如运用快乐教学模式,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情趣美,帮助学习者补充丰富经验发现学习的意义。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有意义性的练习及作业,指导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每节课结束时,应给学生提供回顾所学知识的要点与支架式的作业,助力学生加深印象,统整学习概念与技能。(开始学生不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长期安排,就会收到显着成效。)第三种练习―――运用性练习。

这种练习就是升级各种类化性练习的迁移,使学生领会知识,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形成策略图式。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8]只有动作熟练掌握了才能运用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发与多练的运用。

最需要突出的是一个“悟”字,很多理解要让学生在“习”中自然地领会,不需要刻意地多解释、阐述。如运用领会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意义建构(或称认知图式)的不断改组和完善。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组合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一是教学过程由单层次模仿逐步向多层次领会发展;二是由固定性练习逐渐到合作性练习、自由化练习、自主性练习展开;三是该阶段注意练习的次数和时间的有效安排,过少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过多又会引起浪费、丧失学习进度。练习的趣味性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让不同练习的刺激性与新颖性使学生遗忘学习过程的枯燥性,为促进体育认知和情感的培养等奠定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教学要活泼多样、有趣,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给予学生成功的经验,维持学习动机。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依据教材需要,应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即:经由单项练习到组合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再到情境应用(如比赛)。

(2)活动变量,即经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再到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怡情施教,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动机。

(3)动作难度与强度呈现阶梯式上升递进。不断挑起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该阶段推荐的教学用法与要求有以下方面:

(1)“固定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了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强化。如成功教学模式。

(2)“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再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如领会教学模式。强化技能的主要方式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体态强化等。

(3)创设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学习的建构,展开师生、生生共同参与。

(4)体现为乐学而设计,为成功而教的时机。

(5)教学最优化必须以个性学习为指针。

第四种练习―――迁移性练习。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领会期。教学形式应运用的方法:领会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成果展示法、伙伴交流法等。改变传统演绎式的教学只有单一(模仿―――练习)的刺激―――强化的不足。一般而言较关注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只要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令学生体察到学后应用的连接,享受到知识获得的反馈体验,是一种低层次的认知,只能说是一个粗糙的原则。如果运用迁移性教学则把感性具有的两大形式:自我直接感知与外部间接感知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力,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复现了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多维面孔,让学生享有“懂、会、乐”的收获与高峰体验。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联系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第二,巩固新知识,拓展新知识。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创设障碍性情境。即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条件,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挑战和探索的渴望。

(2)创设发现性情境。即通过呈现一定背景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与技能。

(3)围绕某一知识技能的应用。即通过一个应用情境的探究,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应用。

第五种练习―――巩固性练习。

为此,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围绕各种“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不断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和运用这些技能,策略自然而然就得到发展。该阶段是个体技能动作风格形成的特色期。学习的重点是发展个人的潜力、兴趣和应用动作技能的能力。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练习与竞赛性练习等相结合,与课内课外大小体育活动的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收获成功、成就、运动高峰体验。巩固完善、形成特色与强化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课内教学课外应用相连接。

第二,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相连接。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开展有意义性的单项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2)设计开展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各种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3)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展示相连接。如个人成果与小组成果展示活动的各种单项的投篮比赛、运球上篮比赛。

3、结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等诸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成为有机的系统,就必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为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学的整体效果。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整体效果,应力求使教学的各要素按照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合理地加以情境适配。因而教师如果能科学把握正确地处理上述五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实践需要加以调整或改进,学生学习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五种练习策略,虽不能绝对保证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它确实有可能帮助并让这些事情变得更加可能。正如夸美纽斯曾说,“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和科学,还要懂得怎样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八篇】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1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1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1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

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1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总之,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主体性和参与性是作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千方百计诱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作文实践的全过程,在多姿多彩的作文实践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付宏学。

22 3458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