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专业(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专业(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一篇】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自9月正式招生七年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初一只招收了四十三名学生。9月八年级增加到70人,每个班级有35人,七年级123人,平均分成了三个班。我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很多孩子都跟随父母到城里或外地求学,留在农村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或家长不重视,他们多为留守孩子,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不良,家庭教育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从月始,我们借鉴洋思中学教学经验,根据我校教学实际,采用适合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今恰逢合肥市课题申报阶段,根据校长办公会精神,我校数学组三位同志开始申报适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项目。为了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工作,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学科:数学。

二、实施时间。

1月份—9月。

三、实施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的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评价体系。

四、实施内容。

4、建立一套科学的`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评价体系。

五、工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活动中自己体验、思考、总结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逐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2、民主性原则。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客观认识学生的差异,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3、合作性原则。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加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共同的施教方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4、实效性原则。在备课和施教过程中,要注重导学练思相结合,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思,总体把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灵活实施,讲求实效。

六、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年4月—12月)。梁岗学校数学组全面启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方法,旨在树立教师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掌握操作规程,为推行改革工作作充分的准备,完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月—209月)。八年级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以理论引领课堂教学,探索适合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一节展示课。在推行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并对听课、评课等形式进行相应改进。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争取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改。每期期末组织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推行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解决困难。课题组成员认真对我校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探索适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适合农村中学数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优劣;探索影响开展农村中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因素,并结合课堂实践,探索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建立一套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3、总结阶段(年9月—2014年12月)。对课题实验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点,分析不足的原因,撰写结题报告。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二篇】

探究式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注重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思维以及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探究式教学来加强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会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一、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探究式教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突破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成效。物理学知识能够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在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前,当学生看到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时会非常吃惊,学生在过往的知识体系下形成的一些基本认知会受到冲突,学生往往会对于这些现象背后暗藏的知识背景有极大的探究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契机,不仅为新知导入进行了良好铺垫,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欲望也受到激发,而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更加投入,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更高。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重锤和细线,提问:用一根线将重锤提起来,还是用两根线将重锤提起来更容易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线容易断。然后我用一根线故意颤颤巍巍地把重物提起来,学生鸦雀无声,显得很紧张,就等着重锤一下子掉下来,可等我把重锤举过头顶的时候,线也没有断。我又用两根线将重锤提起来,看到老师稳稳地将重锤提起的时候,学生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我又慢慢地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突然间学生听到了重锤落在讲台铁盘上的清脆撞击声,“啊,细线断了!”学生在看到这一场景的同时,认知冲突强烈产生,学生对于这一现象的造成原因都充满了好奇,对于新知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这充分体现了透过认知冲突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可以起到的推动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探究式教学的另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是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很多物理学知识都能够在一些生活场景中得到体现,有些知识还能够用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内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知,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要以此为切入点来有效展开探究式教学,从而让知识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动量定理”时,教师可以提问:一个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至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肯定会回答:破碎。紧接着又提问:假如另一个同样的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至一个很厚的海绵垫,是否会破碎?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仍然会碎;也有的学生认为,不会碎。但是,当要解释其中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困惑。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一些推断。对于自己的推断展开剖析时,学生又有点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作为依托,为知识教学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随之被点燃,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同样非常重要。在学生展开对于很多内容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时,难免会遇到障碍与瓶颈,学生如果在这个部分一直得不到突破,不仅学习热情会下降,而且很可能会被一些错误的观念引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尤其是在学生的思维存在偏差时,教师要及时指正,要让学生在正确的观念与思维模式下有效地展开对于问题的独立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让探究式教学更好地展开。

例如,在讲“单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展开独立探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组建一个由小重锤和绳子组成的能够自由摆动的摆,要求学生测量它在20s内的摆动次数。然后分小组汇总20s内自制单摆的摆动次数,同学们发现每一组记录下来的摆动次数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各组绳子长度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各组小重锤的质量不同,还有的学生认为是小重锤释放时的高度不同引起的。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测写在黑板上,然后请每一组学生选择一个猜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富有新意,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也得到凸显。在对于这些问题展开独立探究时,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会越来越深,探究教学的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要想让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革新。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同样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教师还可以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往往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得到很大程度提升。此外,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让探究式教学更好地展开,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三篇】

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换角色,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使学生发挥天性,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人,在平等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求知。

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通往知识的大门。

1、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本情景剧表演。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外阅读展示会。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专门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学生在课外积极搜求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读物,并适时召开课外阅读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心得、谈感受。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也可以说“海阔天空”。这样做既记载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又给了学生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多话题的演讲与定期的辩论会。演讲和辩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把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用在演讲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所学达到了所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6、作文的互批与自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教师的批改要领,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学会评判、鉴赏、交流,进而掌握作文之法。学生对教师的批阅可能不甚领会,而让同伴给他指正、认可,就可能容易接受,易于起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良好问题的设置,会把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而解决问题后的快感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浓厚。

1、抓住教学中的模糊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是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经探究后学生明白:托尔斯泰所受的是智者的痛苦,他看清了世态的丑陋,却无力改变现实,这是痛苦的。他凭借聪慧占有浩瀚的知识,又是幸福的。

2、抓住教学中的动情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蝉的叫声让人感到单调而聒噪,猿的叫声让人感到悲凉且凄厉。而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对它们却充满了喜爱之情呢?”经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声音在一般人看来确是喧闹之声,但又是真实的自然之音。作者喜爱它,正表现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一究,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3、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者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提清国留学生?”“讲堂里叫喊的是不是爱国学生?”这样问题的探究,就会把学生引入作者的思想轨道,去感悟作者的爱国行动、爱国情感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知识、汲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要求。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四篇】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1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五篇】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1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1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1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

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1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总之,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主体性和参与性是作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千方百计诱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作文实践的全过程,在多姿多彩的作文实践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付宏学。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六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场。今天,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改变过去教师围绕“教参”转,学生跟着老师转的陈旧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获得自主,公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权利,压抑了个性发展,导致学生创造精神的萎缩。因此,这种状况必须摒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激活学生这个主体,师生共建和谐课堂。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环境的熏陶。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中学生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自尊心和荣辱感十分强烈,因此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考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又板着脸去责备学生,给学生以恐惧心理,紧张的情绪,这能使学生勤于思维、敢于质疑、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吗?教师应用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融洽感情,使学生从心里上感到教师的平易可亲。

对待好学生不偏爱,对待差生不歧视,热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注意倾听,尊重学生。同时,当学生较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赞扬课堂讨论第一个发表见解的“勇敢”者,鼓励课堂讨论中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挑战者。而当有些学生答错了问题,或讲出了错误观点时,则不宜轻率地指责和批评,防止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以平等相待的热情态度帮助他们纠正。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由困而解获取心理上的愉快感,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二、引发诱导,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情”,是语文教学的根,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育人。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这是可贵的动力。兴趣是自觉行为的前提。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使他们对此行为首先产生兴趣。只有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产生了激情,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教与学”双边活动才能活跃起来。由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变过去的“灌”为“导”,在“善于诱导”上下工夫。

1.调动法。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乐趣。应该这样肯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别。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既注重个别尖子生,又注重所谓“差生”。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尽可能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尝受参与的乐趣,从而慢慢地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的提问中,简单浅显的问题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复杂难懂的问题让能力稍强的学生回答,复杂深奥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回答。特别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发言,对那些所谓差生要多给予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不同认识的要求而获得成功感。使他们会走就走,能跑就跑,想飞则飞。

2.鼓励法。

提出适度问题,鼓励学生先试一试。中学生有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顺应这种心理,依据教材提出一些适度问题,先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试一试,然后引导他们看书讨论、辨析、解疑,由学生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克服困难、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中获得快乐的感觉。

3.误设法。

故设偏差,让学生提出争议。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能寻求挑战。据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故意弄出一些错误之处,让学生发现并纠正,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也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三、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语文教学靠的是“慢功”,靠的是“积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文学基础,光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组织活动中,实现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依据终生学习原则,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的各种课堂活动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预习之法、听课之法、复习之法、检测矫正之法、质疑之法。根据学习内容,教会学生听说之法,使之会听敢说善辩;教会学生阅读之法,使之多读、会读、乐读。总之,在方法上,引导学生达到先是“要学”继而“会学”。

由于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创造之法,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创造,去研讨。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七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从小学开始就应对体育引起重视,应针对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学;终身体育理念;方式探寻;。

一、分层教学和终身体育理念认知。

分层教学法最早定义的特点就是根据技术水平将学生分出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让下层学生向上层进步,让上层的学生更加优秀,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分层教学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层次把学生分出不同的组别,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体育新课标强调“终身体育”理念。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同时衍生,即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在体育的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小学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里,学生处在6~1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对于体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体育课应该学什么,做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推广正确的体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教学目标分层。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目标分层,合理、明确的制定,是体育工作开展的第一步。而体育是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它是多元化的,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而不断的改革更新,因此,有较大的波动性。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与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应,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得,才能确保整个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实施。目标的分层确立可从以下几步出发。

(1)目标预设。

在课程开始前,应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提前理清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理清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可避免盲目的制定目标造成资源、时间浪费,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而没有意义。

目标的预设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目标的课程,会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以便更好的实现目标。

(2)目标细化。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目标内容要明了,要把体育行为进行细化,明确的规定出这节课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需要学习什么内容等,要面面俱到,避免出现疏漏。

如可细化分为理念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层次。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的理念有一个完全的认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合作竞争,共同的进步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感受到体育中的情感,从而轻松快乐的学习。

(3)目标具体化。

目标统领教材,教材为实现目标服务。教材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考虑到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基本活动能力等因素,进行教材的整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目标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率。

(4)目标评价。

没有评价的目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的评价,它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鉴定以及激励的功能。由于班级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的机制,实施分层、针对性的有效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能够对自己有个精确的定位。并鼓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

小学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课程是一项运动项目,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在完成体育运动项目时会显得比较吃力。为了避免学生因为项目完成情况产生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任务标准,计划性的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逐步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所学事物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体育课能较好的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即学生的个体表现于外在的心理倾向,针对某些学生对体育兴趣淡薄的和没有兴趣的,教师要培养其兴趣,让学生可以自主自发的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享受体育,爱上体育,这也是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时重要原则的体现之一。

(3)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所擅长的科目是不一样的,而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可塑性强。可根据其特性和每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擅长科目和不擅长科目的分为一组,起到“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作用,也可避免教师因个人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进行目的性的分组,能够使学生之间有更深刻的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自身能力。

分层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处理好尊重个体与面向全部之间的矛盾,能够将学生从没有针对性传统教学中解救出来,真正帮助学生确定其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并完善分层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来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各个层次的连续性,不能机械的分开,保证各个层次的衔接,保持其持续、连贯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内容。作为教师,要正面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让学习明白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授之以渔,积极督促,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利.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验分析[j].新校园旬刊,2014.

[2]李静亚.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7.

[3]陈顺林.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理导航,2016.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第八篇】

论文摘要:参与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流方向,具有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点。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缺失了教师反思环节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容易陷入:流于形式的参与、教学活动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双低的教学困境。文章以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为例,思考和体会如何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树立反思性教学观,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修正教育教学价值观,使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受益。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参与式教学高校。

一、反思性教学概述。

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最早来自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933年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在其名著《我们如何思维》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把反思性思维用于教学,提出教学五阶段学说。另一位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donaldschon(1987)在其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专业术语。其后,英国的morwenagriffiths和sarahtann(1992)等学者进一步诠释了反思性教学理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欧美教育界反思性教学被普遍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中国,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同和重视,被视为教师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即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howto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howto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可以获知反思性教学观是教师树立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实践,持续反思、总结和再行动的理念和责任意识。对于高校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现实而重要的。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是“参与”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体现,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目前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参与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为大多数教师认同,运用于数十门专业课程教学。

1.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强调应用性,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授课广泛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实验游戏、模拟教学、案例研讨、辩论赛、情境模拟等参与式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在于倡导以学习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发挥学生能动性。

3.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中心。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规模,把学生分为每组5~7人规模的若干团队,案例研讨、实验游戏、情境模拟、主题辩论等都以团队形式展开,团队之间是竞争关系。

4.教师角色由“监控者”向“引导者”转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学术权威和知识化身,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角色。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清除”实现学习目标路径上的障碍。

(二)缺乏教学反思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经济管理专业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成效与理想预期存在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的改进成效不显著。以笔者所授的管理学等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每章都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环节,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显性案情,对问题的分析呈同质化倾向,缺乏创新和深度。

2.教学活动成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缺失了教学反思环节,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教学素材,课后缺乏自省和总结。对于教龄偏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活动的参与和互动,更容易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

3.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投入程度低、满意度低。以经管专业为例,在非正式访谈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案例、实验游戏等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参与过程中的低监控性等原因,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为降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

三、反思性教学运用在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思考与体会。

反思性教学的本质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希望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还包括教师内隐的知识和价值观。

22 3257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