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学设计【优推5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品质的理解与认知,激发其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意识,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应用。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品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品质》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2.语言知识
【音形辨识】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
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皆有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看一个社会如何,最准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能否提高人的品质;看一个群体的进步,品质的提高才是证明;从品质着眼,比较容易发现人的原形。
二、课文探讨
1、 主人公为什么会死?
饿死 手艺 美观牢固舒适
品质 高尚 敬业
竞争
2、 你如何来评价他的死?从他的死如何来看这个人?
品质
赞扬
相貌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 ( 僵硬迟钝 朴实严肃 迷恋理想 )
动作
“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
语言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 (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讲究诚信 追求完美 )
同情
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同情的感觉。
批判
(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被社会所淘汰。
(2)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么?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3、 点题 品质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三、探究活动
你若是靴店的老,你如何来经营这个店
《品质》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作为必修课中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了解”和“鉴赏”上。那么,在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文本时,教师要设法建立学生与“这1篇课文”的链接,更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链接,在考虑“教给学生什么”的同时,还要顾及学生“想学什么”。
一般而言,小说文体特点主要有两个:环境和人物。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因此,小说作品的文本细读首先应关注到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两大因素。而细节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文章少了细节,就会失去血肉和神采。
因此,本教学设计侧重从细节描写着手,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开展文本细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教学的特质来,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
二、教材分析
本文属于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底层的光芒》板块,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它表现的人物品质却非常感人,作者亦对格斯拉倾注了极大的悲悯与敬重情怀,在教学中要注重探讨底层人民身上映射出的不一般的光辉形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底层人物的关爱与同情。同时,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方法的学习也是一个必需的环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能相对自主地分析文本,体会情感。小说主题不难把握,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大部分学生对小说中格斯拉兄弟的做法表达了同情,呼吁诚实守信,甚至,还有学生反思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商业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等社会现象。
当然,把握了主题,不表明就读懂了小说。鉴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本教学需要紧扣“品质”,更多地从怎样阅读的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态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读出的东西是一种矛盾的、复杂的、既有肯定的,又有某种失落的东西,达到接近或符合这篇小说的原味。
四、教学目标
(一)学习小说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分析靴子的不同命运,体会靴子高品质后的格斯拉兄弟的伟大人格;
(三)分析“我”一次又一次买格斯拉靴子这一问题,展现品质的第三层含义;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格斯拉”式的底层人物。
五、重点难点
(一)文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格斯拉兄弟的伟大人格;
(二)使学生从心底生发一种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敬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小组讨论法、朗诵法
七、课前准备
(一)学生:预习《品质》,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将有疑问的地方做标注
(二)教师:认真备课,做好相应ppt。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说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那么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
2.请同学们复述一下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同学们刚才的复述说格斯拉做得一双好靴子,最后却饿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靴子入手,仔细解读格斯拉兄弟的性格与命运。
(二)初见橱窗中的靴子
1.既然同学说他能做顶好的靴子,“好”体现在哪里?让我们先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一下在这一段格斯拉的靴子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齐读第2段。
第二段重点句子:
(1)橱窗里陈列这几双靴子。(怎样的靴子?)
(2)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明确——靴子特点:美观。“美观”体现——“非言语所能虚荣”“舍不得离开”“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师:从这里看,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说明格斯拉的手艺好,对靴子的要求很高。
2.这么美观的靴子,格斯拉是在怎样的工作状态下做出来的?
生:非常的投入。
师:文中可有相关的句子表明他的专注和投入?
生:第11段。他一边说“再见”,一边注视着手里的皮革。他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然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话里面有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
生:“热情”“批评”说明他很看重自己的靴子,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生:“爱抚”表明格斯拉把靴子看成自己的孩子,非常的爱惜。
其实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词语,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创造”,为什么不用“制造”呢?
生:“创造”表明格斯拉在做靴子的时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师:除了11段,还有别的自然段落写到他的工作状态吗?
生:第8段,“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说明他沉侵在自己的靴子梦里面,专注。
生:第10段,“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表明格斯拉对他的皮革靴子非常的陶醉。
生:第64段;“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从这里看出格斯拉对待工作非常敬业。
师:从同学们刚才找到的这么细节描写中可以总结出来,格斯拉具有怎样的工作状态呢?
生:追求高品质,敬业,对工作很迷恋,投入。
3.格斯拉有如此精湛的手艺,那么顾客们有怎样的反应?
生:顾客到他的店铺来,不会像走到一般店铺那样,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师:走进教堂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虔诚和神圣。
师:说明顾客非常肯定格斯拉的手艺。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格斯拉的手艺好,靴子受欢迎。
(三)靴子的“挤缩”
按照我们刚才的推理,格斯拉的靴子应该非常受欢迎,生意应该越做越好,但事实上靴子遭受了怎样的命运?齐读第28段。读的时候想一想,靴子经历了什么变化?
生齐读第28段。
第28段重点句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1.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这结局发生的?请大家根据原文回答。
生: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师:我们不难发现,是大公司的垄断抢了格斯拉的生意,那么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在控制着格斯拉的命运呢?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2.面对同行的竞争与压制,格斯拉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生:“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夷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格斯拉只想做好自己的靴子。
师:“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是为什么?
生;“冰冻的血液”表明他在内心深处谴责大公司不注重品质而只看重靴子的时髦外表,他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屑。
生:他说的挖苦的话语也是在讽刺大公司只是追求利益而不重靴子的品质。
3.除了言语上的抱怨与不屑,格斯拉在行动上又是怎样应对这样的局面的呢?
生:他继续坚持做自己的靴子。第27段: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说明质量只会比以前的做的靴子更好)
4.所以说格斯拉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抗争。那么他抗争的方式就是——品质。
此时此刻格斯拉的生活状况已经是非常困窘了。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靴子梦,执着,坚持。
(四)靴子的“照样陈列”
三双靴子第三次从文中出现时,为什么用了“照样”两字?格斯拉的靴子为什么还放在橱窗里?
生:肯定了格斯拉做的靴子的品质,竟连对手都对他百般的肯定;虽物是人非,但靴子的品质永存。
(五)课外延伸
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是要常读常新。那么同学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文题中的“品质”是否还有第三种含义呢?
(提示:作为老主顾的“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因为格斯拉做的靴子是顶好的。)
生:这是我对格斯拉做的鞋子品质的肯定。
师:除了对靴子品质的肯定,还有没有别的用意?
生:我对格斯拉的遭遇的同情以及怜悯。如果我再不去买几双靴子,也许格斯拉很快就要饿死了。虽然他最终也是因为生活窘迫而去世,但毕竟“我”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
师:是啊!如果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也许社会能变得更加和谐。看来文章的题目“品质”,可不光指靴子和格斯拉的品质!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我想在我们身边肯定也有像格斯拉一样的底层人,请记住今天的这一堂课,让我们以同情、怜悯的心去看待格斯拉式的底层人,敬重他们。
九、板书设计
品质
陈列→挤缩→照样陈列
投入、专注坚持奋斗,品质的抗争
太美观失去了孤高过户
十、作业设计
(一)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品质》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赏鉴人物的语言
2、把握“品质”的内涵,探究其意义与价值
3、以“我”的态度入手,体会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史记,我有一种感受:历史是属于英雄,而现实则属于小人物。写作论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学只有关注普通人,它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因为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才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个小人物——格斯拉的故事。
(二)阅读体验
(1)简介故事
鞋匠格斯拉和他的哥哥开了一家皮靴店,开始生意比较好。不久,许多同类的大公司纷纷加入竞争,皮靴店的生意越来越淡。后来只能把店铺转让出去,最后格斯拉悲惨地死去了。
(2)阅读体验
这是一个令人的故事
格斯拉是一个的人
(过渡)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
(三)整体感知
1、品质一词在文中可能指什么?
2、你认为格斯拉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平凡、善良、诚实、负责、执着、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也有同学回答不善变通、保守固执等等。接着,我问,在格斯拉的这些品质中,你们觉得小说所要表现的是哪几个最突出的品质?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是:敬业、执着(坚守诚实)。
(四)文本赏鉴
(过渡)同学们谈的很好,而且关注到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环境,关注了人物的动作及神态,但少有同学谈到人物的语言,在史记中我们正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品评,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同学们不太关注格斯拉的语言,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来解释格斯拉的。
(1)请找出文中格斯拉的语言描写,想一想他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他的语言大多是围绕他的职业特点,没有一句的废话,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顾客就是他的全部;也可以看出,小说在表现他的品质时用语的精练,形象。
(2)赏鉴人物语言,分析人性性格
示例一:①“这是一种手艺。”
②“没什么难的。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
当十几岁的“我”问格斯拉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时,他为什么用第一句,而不是第二句?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并没有把普普通通的做靴子当作一种低贱的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手艺”,一种艺术的`追求。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小说的一句话就凸现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的灵魂。
示例二:①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②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
“美”字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皮牢固,推销商品。他是把自己对靴子的热爱,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靴子,用自己高超的手艺创造出他的“杰作”,追求他的理想。
在我的示范下,同学们通过深读、体会、讨论、交流,纷纷发言,他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比如:
①第45页的一段对话,“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不该”一词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用心做成的,也体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他觉得靴子的质量差就是他的耻辱。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靴子穿坏了,这是最平常不过了,大多鞋匠也肯定会说:“什么?坏了。坏了就再买一双吧,你还想一双鞋子穿一辈子啊!”可是格斯拉却把靴子坏的责任首先推给了自己,没有责怪顾客,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可耻”表现了他的正直,他为顾客报不平,“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垄断”让格斯拉无法接受,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失去的。
③“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开销太大了。”痛心、无奈,为何还要坚守?这就是灵魂的高贵,让我们受到震撼!“但是我哥哥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他为了理想仍然坚强的活着。人类奋然前行的道路,因为有了他的守护而光耀千古。
小结:格斯拉高尚品质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
他们如同其作品——靴子——朴实无华。两个人,四双手,一个只属于理想的世界。他们辛勤敬业,用一块皮革的厚度温暖他人;他们恪守理想,以生命的热血揭示世界的躁动。人都是有灵魂的,但并不总在现场,而你们的灵魂却从未缺席。
感动人物——格斯拉兄弟
三、文本探究
(1)格斯拉能制造物美价廉的靴子,但最终却失败了,请探究其失败的原因。
(2)工业文明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处在新旧文明的交替时期的格斯拉,其对品质的坚守恰恰是其失败的主因,他的失败有其时代的必然性。那么他所坚守的品质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吗?
毫无疑问:格斯拉身上所体现出的品质代表了传统文明的美德,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显得尴尬与无奈。不过我们并不因为其最终的失败而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恰恰相反,善良、诚信,坚守品质,恪守职业道德,也应成为工业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明主导之下的利益至上、效率为先,无序的竞争客观上会带来商品质量的下滑,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把人变成了机器,把产品变成了冰冷的商品,生产者沦为机器的奴隶,消费者成了金钱的俘虏。机器上出来的靴子不再有生产者倾注的热情与心血,消费者也不再有那种情感的体验。我想这是最大的悲剧:人的情感荒漠化,人被机器异化了。(可以举以前裁缝过年到每家做衣服的故事,举编竹席的故事,举做珍珠的故事,举炒米做糕的故事)
3、“我”对格斯拉的态度是怎样的?“我”和他交往时的感受是什么?
矛盾复杂的:一方面,“我”对格斯拉的高超手艺和敬业精神无比敬佩,以至于“我”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那样,心灵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所以“我”总是不自觉的接近格斯拉;另一方面,“我”对格斯拉又有一种潜意识里的畏惧,“我”在潜意识里总是在逃避着格斯拉。
这种畏惧源自格斯拉背后的信仰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周围的人,有时会“裹挟”着我们的意志: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格斯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为那些正在追逐梦想的人们点燃了前行的火炬。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漫长的等待而无所收获时,格斯拉似乎在前方为我们点亮了希望的明灯,鼓舞着我们前行。
小结:
“我们凝神注视,或许会为那一双迷恋着理想的眼睛而留下热泪。我们转身回首,或许会为那一个充满温情的手工时代而留恋不舍。《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品质”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品质”是对理想人生的执着。”
《品质》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文本探究
1、试想:让格斯拉兄弟也顺应时代潮流,赶时髦,不行吗?
2、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谈谈你的理解。(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皆可。)
二、分析文本,体味情感。
(一)、虽然“我”很早就在那里订做鞋,却从未把格斯拉当作鞋匠,而是当作老朋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第2节: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6节: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3.第34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
4.第43节: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5.第53节:但我吓了一跳……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二)、请同学们自选一段饱含情感的段落,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小结:凡是那些让你心动、令你震撼的语言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格斯拉的同情、尊重和爱。本文也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范例。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
三、心怀深情,撰写碑铭。
下面就让我们像高尔斯华绥一样,心怀深情,拿起笔,也向格斯拉奉上我们的怀念与尊敬,为格斯拉写一条墓志铭,60字左右。
四、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课后作业:朗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品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塑造了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过他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来表现底层劳动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小说客观的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作品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两个乞丐,一个坐在马路边拉琴乞讨,一个拉住行人乞讨,这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明确:拉琴的乞丐相对而言高尚些,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所得。其实生活于底层的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质,展示出自己的高尚。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另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品质高尚的人物——格拉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简介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
1、简介有关小说的知识: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概述)
参考: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了解故事梗概)
四、问题探讨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品质》的?
参考:这“品质”既指格斯拉做的鞋子的质量好,更是指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2、看完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格斯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重点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得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小结: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一个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持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小说在塑造格斯拉形象时,除了运用以上的方法外,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文章第二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第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第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4、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为什么却遭受饿死这样最悲惨的命运?(引导学生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了解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分析: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从文章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资本垄断的社会;从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可以看出同行的激烈竞争;从第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可以看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归纳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五、课堂总结:
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把人物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六、布置作业:
1、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2、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
鞋子品质:美观神妙
品质格斯拉:诚信敬业
恪守职业道德
(外貌语言神态细节)
主题:赞美揭露
[教学反思]
《品质》这篇小说比较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平时学生对外国小说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教案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课的导入从我们学校门口学生天天见到而又熟视无睹的两个乞丐入手,试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引导到文中的格斯拉身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设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当我问到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反应强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作家时,我特别强调了作者在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以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这一设想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本文虽是1篇短篇小说,但相对来说篇幅比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给自己感触最深或印象最深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了文章的重点,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认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在提炼归纳主题时,有学生只是把目光放在格斯拉这个形象身上,认为文章就是在赞美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几双代表格斯拉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文中这几双靴子共出现了三次。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品读,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塑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要赞美他的诚实敬业精神,更是为了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本课时不足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少了些,对作品的内涵挖掘不深。小说中格斯拉兄弟尽管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但他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这种悲惨,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品质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对人物形象的这个意义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