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6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注重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激发学生思考家庭价值与个人成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各种关系和称呼。

2.能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历史,感受良好家风。

3.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激发爱家庭爱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

难点: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了解家庭的历史,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上课前,咱们先玩个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这个甲骨文对应的是哪个汉字?经过思索,大家不难发现,它对应的是“家”字。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只猪居于屋舍之中。上半部分是房屋的象形,下半部分是“豕”,即猪。上有屋遮顶,屋下养头猪,在中国人心中,家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住所,可以容身,有产业可以生存。因为稳定,所以有依恋,有温馨。

二、新知讲授

(一)学会家庭称呼

1.观看《家庭礼貌称呼歌》视频

2.理清“家庭关系示意图”  

3.开展家庭称呼抢答赛

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         );

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          );

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          );

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        );

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         );

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         );

我是爷爷奶奶的(             );

我是姨妈的(             );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是我的(                    );

妈妈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4.认清家庭关系

每个地方虽然对家人的称呼有所不同,但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和深厚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家庭称呼是根据辈分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是一种历史传承,也是一种家庭记忆。

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二)“家史”小调查

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1.观看家史视频

2.思考家庭大事

3.倾听学生分享

4.对比父母与自己的童年

通过调查家史,和父母对比童年,小亮和小玉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美德的传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家庭成员的称呼,调查了家庭大事记,对比了不一样的童年。家是微笑的,家是彩色的,家是永恒的,家庭的故事由爱编织,叫人阅读一辈子,回味一辈子,感动一辈子。家,多么温馨的字眼.一个宝盖头着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系在一起。

板书设计:

12.家庭的记忆

家庭成员会称呼   

传统美德我传承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家庭的记忆》本课有意把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家作为开篇的第一课,为孩子们走进学校,进入社区,一步一步走进广阔、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做了良好的铺垫。《家庭的记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家”,第二部分是“我的一家人”。这部分主要通过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家人一起做事、共同游戏、妈妈病了全家都很着急等生活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本课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画,让学生感到亲切感。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家庭有了一定概念,对家庭有了初步认识,这些孩子们在家深受宠爱,不懂得关心关爱家人,尤其在我们农村,本班有54名本班同学,有6名本班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去打工,常年不在家,使孩子缺乏亲情和关爱。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设计理念: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说是他们成长中的三个重要的舞台。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的学科,所以本课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成长的舞台——家庭。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歌曲、学生动手画画自己家,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积极性。通过家庭照片的展示,感受家的亲情,在以教材为范例,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家庭生活。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与家人、令人感动的故事,激发爱家的情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家庭调查表的展示,感知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加深对父母的了解。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2、学生准备彩笔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情感,父母和家庭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

3、了解学生心中幸福家庭是什么样子的 。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揭题。

1.情境导入:播放学生收集家人照片的配乐幻灯片。(板书:家)

2.激情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请大声说出来。

3.板书课题:家庭的记忆

(设计意图:小学生对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他们觉得每天在家中生活,接受家人的爱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了调动学生爱家的情绪,课初我精心挑选了一首歌《我爱我家》,并配上学生收集的家人的照片,马上就会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出来。)

二、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活动一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1、以组为单位,小组内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以班为单位,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

2、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思考: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活动,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活动二:我的一家人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小结:

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爱自己的家,爱家中每一个亲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

家是我们生活中最亲近最熟悉的地方,在你的眼中家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动手画画自己的家。

二、动动手

活动一 :画画自己的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己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己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己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拿起画笔,让学生画自己的家,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的亲切感。) 

活动二: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自己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爷爷、奶奶和父母小时候家中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和父辈小时候家中生活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小结

同学们,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幸福!

 板书设计:

家庭的记忆

我有一个(  温馨   )的家

我有一个(   幸福  )的家

我有一个(  充满爱)的家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与家庭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父母和祖辈的感情。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增进对长辈和家庭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变化,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渐树立家庭责任感。

3、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学会如何搜集资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庭的关爱。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全家福照片或与家人合影的照片;向父母了解家里近几年发生的大事和家庭中的特殊日子;请爷爷奶奶讲讲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情况或故事。

2、教师准备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磁带或碟片;制作课件《我十岁了》。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出示课件《我十岁了》。

2、看完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

3、小结:不知不觉中,我们不少同学已经度过了十岁的生日,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十年来,发生了多少令人难忘的事情,童年的记忆多么美好!而这一切都是和我们的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4、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多学生已经越发感受到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作用。因此,本课从一对父母精心为儿子制作的十岁的生日礼物的展示作为开场白,对进一步唤起每个学生的感恩之心有推波助燃之效,同时也巧妙地勾起了每个学生对自己成长经历中美好往事的回忆。这样就使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更显得流畅自然。

(二)再现生活

1、我们在成长,家庭也在变化,课前布置同学们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大家都完成了吗?

2、(投影出示书上70页表格)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再补充说明。

3、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教师行间巡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如父母的生日,长辈去世的日子等,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4、小结

在大人眼里,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使家庭生活充满生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给了我们更多的关爱,让我们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甜美无比,你感受到了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我爱我家》的小小故事会,好不好?

5、同桌互相讲述。

6、指名在全班汇报。

设计思路:家庭的幸福缘于每个成员的和睦相处,课堂效率的提高在于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因此,本环节安排了两次同学间的交流(第一次是先让一个同学说,再四人小组交流;第二次是先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这样既让每个同学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又提高了全班交流发言时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三)讲述往事

1、过渡:因为我们都还小,所以对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知道的还不多,但我们的长辈们对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问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吗,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住什么样的房子呢?

2、指名学生回答或模拟表演。

设计说明:本环节需要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情况以及现场气氛来进行。大多情况以先让几个学生作简单发言,再分组进行交流,教者行间巡视,最后全班汇报表演。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其中,进行指导。

3、小结,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当代作家麦天枢回忆童年生活的一个故事,好吗?

4、师配乐讲述故事《苦糖》。

5、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6、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因而,在听故事、品故事之后,我又设计了欣赏歌曲这一环节。因为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故事声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之弦,不少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所以,歌曲的欣赏会让更多的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的情绪达到极点,从而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总结导行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我们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为了我们能更加健康地成长,也为了我们的家庭能更加美满幸福,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庭,同时不能忘了要对家庭有所贡献。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家是人避风的港湾”,确实,老师相信你们设计的吉祥物一定会给你的家带来吉祥如意,让你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到永远。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收集福娃或其他活动的吉祥物的资料;了解建庭成员的属相、爱好等。

2、制作有关吉祥物的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几天,为自己的家庭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同学举手。

2、指名具体介绍所做的事情。

3、南京夫子庙小学三(3)班的同学真了不起,他们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了一样吉祥物呢?你们想看看吗?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只有把认识转化为行动,指导学生的行为,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这也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行为准则,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只有及时把道德准则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交流,才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上课伊始,一定要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弘扬孝亲敬长之风。因此,要尽可能多请几个学生介绍他们做了哪些值得自豪的事,并为所有举手的同学送上热情的掌声。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尤其是为吉祥物的创作埋下自信的种苗。

(二)欣赏学习

1、投影出示两位同学设计的吉祥物。

2、指名读设计说明。

3、小结:吉祥物大多是用一种动物形象或其他物品来表达某种意愿或向往,如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都会用不同的吉祥物,来表达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3、相互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福娃或其它吉祥物。

4、课件展示福娃的诞生和采访一位成功地为学校艺术节设计吉祥物的同学的实录。

设计说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吉祥物的知识,本环节首先出示两位学生的作品,再由大家耳熟能详的福娃谈起,相互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吉祥物,再到课件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萌动设计的情感。尤其是同学成功事例的介绍,增强每个人的信心,为他们能顺利地生成自己的意义世界打下基础。

(三)设计展示

1、同学们想不想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样吉祥物呢?

2、小组讨论设计意图

(提示:首先想你和父母亲分别喜欢什么东西,然后想什么东西最能象征你们家的特点,最后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还要注意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设计要体现自己家庭的特点,勇于大胆创新。)

3、各自完成自己的设计,并加以说明。

4、交流展示

设计思路:每个儿童生活在不同物质与精神世界中,他们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环节中,肯定会出现有的学生信心不足,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有的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共享,有的更喜欢独自欣赏或反思。因而在交流时,教者要注意对信心不足的学生加以鼓励,对过于张扬的学生要提醒他谦虚一点,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分享给每一个人。

(四)总结拓展

老师很高兴我们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好了吉祥物,课后请同学们把设计的吉祥物再美化一下,带回家给家人欣赏欣赏。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课程标准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中如下条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还涉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本单元前面两课呈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所以,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家庭成员和“家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史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产生对家庭爱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重难点

1.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书面语进行称呼。

2.初步学习和掌握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PPT,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称呼抢答题目(在教材基础上,补充部分家庭成员关系题目)以及儿歌《家庭称呼歌》。

2.学生填写《“家史”小调查》的表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家庭生活掠影

(一)上节课最后我们说到要把关爱带给爸爸妈妈,那么他们在收到我们关爱后有什么反应?

请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互动。

(二)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心里暖暖的,这些都属于我们的家庭记忆。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下一课《家庭的记忆》。(板书课题。)

活动二、家庭辈分称呼

(一)家庭关系示意图

1.认识家庭单元。

教师:家庭的记忆中除了家人之间美好的相处之外,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家族的历史、大家庭里不同辈分的长辈……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完成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是否能让你明白这些关系呢?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填写的示意图。(学生展示)

教师:孩子们,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家庭关系示意图”里面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像这样拥有夫妻关系的两个人和自己的孩子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家庭形式。

2.认识不同辈分。

教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说一说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

教师:“家庭关系示意图”里面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外婆是妈妈的长辈,她比妈妈长一辈。妈妈是你的长辈,妈妈比你长一辈。外婆比你长几辈呢?对,长两辈。

3.了解“四世同堂”。

教师:请再看看“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关系?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的同学的爷爷的父亲还健在,那么这样的同学和他的曾爷爷之间差了四辈,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大家庭就叫“四世同堂”。咱们同学们中间,谁家的大家庭是“四世同堂”呢?

学生发言。

教师:我们来看课本79页下面的“知识窗”: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现在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世同堂”的家庭更是少见。

(二)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孩子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称呼都弄明白了吗?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轮抢答赛吧!

将班级学生分组,教师用PPT逐条展示课本《抢答竞赛》中的问题,由各组学生抢答回答,答对一题加一颗星(在黑板上画表格分组),答错不加,得分多的小组获胜,可适当奖励。

教师:刚才的抢答真激烈!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想象中的要棒多了,除了刚才那些,你还能提出什么关于家庭成员关系或称呼的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预设学生问:我是我表弟的什么?

预设学生问:我是堂姐的什么?

……

教师:同学们对家庭成员间的称呼了解真多,有一首《家庭称呼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活动三、我的“家史”小调查

(一)我的“家史”。

1.教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个“家史”小调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先在组内分享交流,然后再推荐一位同学来全班分享。

PPT出示小组分享要求: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2.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3.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

2.小组推荐的学生全班分享。

3.教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记得以后要多和父母长辈们交流哦,这样你会知道更多的“家庭大事”。

(二)比比童年。

1.教师:通过刚才的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和父母比童年》,比较下爸爸妈妈和我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播放父母小时候看的小人书,玩的游戏,吃的零食,穿的衣服等图片。

3.教师:通过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妈妈爸爸的童年和我们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很大的改变……,那是因为时代不一样。

4.教师:父母童年玩的游戏你会吗?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学会了也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平时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今天通过这么多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和“家史”小调查,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每个小家庭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又一个大的家庭。这些大的家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以后在生活中多多观察身边还有哪些不同的大家庭。

板书设计

家庭的记忆

家庭称呼

我的“家史”

以上是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家庭成员及关系更加熟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本学习和实践作业,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主动形成对家庭的认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

2.教学难点: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加强和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家庭称呼知多少

教师小结:这些和我们最关系最亲密的亲人,大家都知道怎么称呼他们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家庭还不够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家庭,学习第十一课:家庭的记忆(通过游戏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活动一:抢答竞赛(课本第79页)

    完成后校对答案,看看哪些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家庭观)

二、“家史”小调查  

活动二:“家史”调查表(课本第80页,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互动。

1、哪些问题是我能填出来的,哪些需要询问父母?

    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童年,我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家庭的形成和经历的变化)

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活动三:春节回忆

     1、每年春节,我们都是和谁一起过的呢?

     2、春节的氛围和别的节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春节的回忆,了解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关系)

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活动四:“家”思在诗中

     学习古人思家的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

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我们要对我们的家庭更加了解,就要了解家庭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爱我们的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家庭的记忆

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二、“家史”小调查

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课堂练习

1.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从古至今,无数离家的游子写下了1篇又1篇优秀的诗句来表达对家的思念,并流传至今,以下哪句诗没有表达这种情感呢(D)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学反思:

本框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内容对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本节以家庭关系为核心。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激发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形成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也帮助学生积极培养和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关系。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

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传统节日的家”和“语言文字家”的教学内容。位于第81—84页。本课的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学生除了建立与家庭的情感联系之外,还需要对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进行一定的社会性学习。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学情分析 :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本课让学生理解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为传统文化可能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比较脱节,为了让传统文化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材选择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作为切入口,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核心素养点体现: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2.能力与方法: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小竞赛,制作简报等形式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家”。(核心素养点体现:乐学善学、审美情趣、信息意识)。

3.知识:知道“年夜饭”的定义,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核心素养点体现: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教学重点 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学难点 也是本课的重点,即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实施策略 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以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寻找,发现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有关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有关的语言文字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欢快的视频,请同学们看屏幕。

思考:

1、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播放过年回家视频课件)

2、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对,过春节回家,跟家人团聚,快快乐乐迎新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我们的风俗习惯,也是我们中国人重视家庭的重要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传统节日的家”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过春节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初步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核心素养点体现: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二、活动一:传统节日中的“家”

过度:我们过春节,最重视的是哪一天啊?(除夕)因为除夕这一天,我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团聚,吃年夜饭。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团圆。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当春节来临,中国人都要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

1、看,这是曹老师所教的育红小学三年六班同学“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除夕都要吃年夜饭,你能说说你家是怎样过的吗?

2、学生自主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3、我们发现每家的“年夜饭”都要有“鱼”“饺子”“年糕”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同学全家人吃年夜饭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家吃年夜饭的场景和心情,并从中体会这个习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以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可以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核心素养点体现: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4、在我们国家,除了春节以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出示表格)

5、小组合作在书上完成。

6、同学汇报交流。

总结:“家”是温暖的归巢,有家才有爱。所以我们才会思念逝去的亲人,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家是我们人生的加油站。家是我们幸福的芳草地。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传统节日中进一步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核心素养点体现: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三、活动二:语言文字中的“家”

过度:看,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就研究出“家”字的不同写法,可见古人对家庭的重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的优良传统。在我们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 -板书

这个活动我们以“小竞赛”的形式来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设计意图:以“小竞赛”的形式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是另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切入口,即在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核心素养点体现:乐学善学、审美情趣、信息意识、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1、说内容:

(1)竞赛题的内容都与家有关,这些题都选自书上P83页内容,竞赛前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学习和准备的时间。

(2)竞赛题的形式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加分题”

“必答题”内容比较简单,答案在书中直接能找到。每组必须回答。

“抢答题”内容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正确。每组都可抢答。

“加分题”内容需要平时读书、学习积累才能回答正确。

答题正确给所在小组奖励一面红旗,最后获胜小组的每位同学获得一枚老师亲手制作书写的“家”小书签。

2、小组同学看书学习交流。

3、进行竞赛。

4、评比结果,颁发奖品。

5、总结:中国人重视家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同学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观念。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精神的营养站,我们一生离不开它,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家。最后祝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家庭幸福、美满。

22 3988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