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8×10

=×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0

x=16

答:李奶奶家)差异网○(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二篇】

小学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22 449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