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或 140:2=X:5

2 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

答:每小时行驶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 ?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30=1200x :150=1200:x

=30×1200 :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8=3x :8=3:x

×8=(8-3)x :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40=480x :40=x:480

=5×480 :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5=6x :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75%=2x %:3=2:x

%x=2×3 :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例的应用【第二篇】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教学内容:比例尺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地图。(挂图)(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2.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做比例尺?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2.数值比例尺。(1)    出示课文插图。(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3)    认识数值比例尺。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并做相应板书。③    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3.线段比例尺。(1)    050100㎞出示课文插图。(2)    找到“比例尺                      ”。(3)    050100㎞认识线段比例尺。①说明:“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050100㎞②“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写出相应板书) (4)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4.放大比例尺。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1)    出示课文中的“图纸”。(2)    找到“比例尺2:1”。(3)    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板书:比例尺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4)    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5.比例尺书写特征。(1)    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2)    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3)    汇报交流结果。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

2、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    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02040㎞(3)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2。(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②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    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5000000㎝=50㎞答:略算术解:根据 ,得出:实际距离 10÷ =10×500000=5000000(㎝)5000000㎝=50㎞答:略2.教学例3。(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    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①    确定比例尺;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    汇报,交流。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图上的长=80× ==8㎝图上的宽=60× ==6㎝操场平面图: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做一做”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出示课文插图。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③    画一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3)    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①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4)    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①“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②学生尝试画图。③展示作品。④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5)    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过程要求: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②    汇报讨论结果。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3.练一练。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2)    学生尝试画一画。(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4)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4、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重难点、关键: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过程要求: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②判断成什么比例。③写出关系式。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元                 水费?元(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过程要求: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③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引导提问: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④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0        x=         x=16       答:略(3)与算术解比较。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8=(元)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0=16(元)(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过程要求:①    用比例来解决。②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③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8        x=         x=12或者:         16x=×10        x=         x=12  3.    教学例6。(1)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4)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5)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3.完成课文“做一做”。4.课堂小结。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第3~5题。

5、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2)    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3)    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4)    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2.说一说。(1)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2)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二、综合练习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过程要求:①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②    写出关系式。③    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3.引导比较。(1)    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2)    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    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①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③    解比例。④    检验。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

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比例尺的应用【第四篇】

(六数)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37——38页例5、练一练及练习七的第4——8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

,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3)学生试做并板演。(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1000 (2)1: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22 451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