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科书教学设计范例【参考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教科书教学设计范例【参考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算术法。

8-5=3(只)……鸡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屏幕演示。

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5)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兔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6、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7、下面我们用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8、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问题呢?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课前调查,我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通过作智力题,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有的会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学生还会用方程解决。这样,学生之间的层次是不一致的。如果这节课只是一味地教学课本上要求的列表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进行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高效率,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措不及手。其实,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有密切联系的,举一可以反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没有教师正确引导的课堂未必是高效率的,因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但是给每个组下发的探究思考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因为,如果没有指向性,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未必会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亦有突破。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二篇】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三篇】

珍贵的教科书是1篇写事的课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分成四部分来记叙,先讲战争年代,师生渴望到教科书,接着讲张指导员带"我"去领书,再讲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后讲那些珍贵的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特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战争环境中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突破“珍贵”这一中心。

教学难点:懂得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这是教科书珍贵的原因。

教学关键: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把开始的喜悦、兴奋心情到后来的悲痛心情读出来。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      启发讨论法    。

教具准备:投影仪 vcd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发现问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可能有多种问题.如:为什么叫珍贵的教科书?它与我们的教科书有什么区别?珍贵体现在那里?......

二、细读课文,深层剖析.

请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一段话中知道什么?

指名谈一谈。

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取书,同学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书感到激动,兴奋他们是怎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跳起来)同学们要去取书,课文用了个什么词(争先恐后).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迫不及待得样子),可见书对他们是多么重要!

三、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反复体会同学们兴奋得样子,通过分角色朗读,男女赛读体会张指导员当时兴奋得心情,另外让同学们做跳起来的动作更充分得体现出同学们听这个消息时无比激动的心情.进一步为理解书的珍贵打下了基础.

四、语句对比/体会感情。

课文中张指导员与我的对话对反映文章中心很重要。话语不同,体现的感情色彩也不同。有时甚至一两个词就会使表达的效果大不相同。在此我选择了几组指导员与我的对话。用他们与课本上的句子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他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a一天张指导员对我们说:“咱们有书啦!”

b一天张指导员兴奋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自然能体会出书上的句子好。然后,我让学生讨论好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这一消息的振奋人心。

五、反复阅读/突破重点。

如何讲课文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根据本课特点,我选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一人读“我”的话,一人读“张指导员”的话,练习后,指名一组学生阅读,大家评议。这样,同学们在相互评读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同时,通过阅读训练,突破重点,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体现教科书的珍贵。因此,我将课文中护书部分作为重点指导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张指导员在护书时不惜牺牲生命的品质。使书是由生命换来的这一中心跃然纸上。为学生理解突破书的“珍贵”做好了准备。

取书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这一危急情况,但张指导员却奋不顾身,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好书使之完整无缺。所以,通过反复阅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在张指导员的心中,教科书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这一中心。

六、发散思维/深化主题。

为了突现“珍贵”这一核心,张指导员护书部分就成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将指导学生补充完整张指导员与我的对话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例:当我扑到张指导员的身上大声地喊叫:“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我先让学生充分想象,补充张指导员的话。有的学生补充说:“书,书在那里?”还有学生补充说:“书,书好着吗?”还有学生补充说:“书,书在我这里,快拿回去吧!”……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补充完之后,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原句与补充后的句子。通过同学们大量想象及品读,使张指导员在受伤后最关心的是书,而不是自己的生命这一中心得到升华,也使文章的中心“珍贵”得到深化。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13=。

58+3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五篇】

文本细读:

全篇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课文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抓住“珍贵”这一“文眼”一以贯之,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嘱咐,都让我们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

a、抓住珍贵,写出了战争年代的艰苦。文章第一自然段首先介绍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艰难,讲到学习困难时,用了两句话和四个“没有”,特别强调了没有教科书的困难。让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书的珍贵。

b、抓住珍贵,写出了党的关心。当孩子们知道这些书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既让学生体会到党的关怀,又让学生感到书确实可贵。

c、抓住珍贵,写出了张指导员的牺牲精神。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将书的珍贵与生命、与鲜血联系在一起,弥足珍贵。

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层层深入,环环紧扣,重点突出,在不知不觉中突显了文章的内涵,让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椅、刷”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延、移、炮”等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今天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呼啸”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渴望”、“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找出最能表明教科书珍贵的语句。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

a、抓住“渴望”一词体会“我们”盼望教科书的心情,感受教科书的珍贵。可联系“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这两方面去思考、体会。

b、第3自然段,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怀”、“节省”理解。

c、教学的重点是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部分。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还要注意与前边盼书、取书联系起来。

d、读到指导员牺牲时说的话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会是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什么?再启发学生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张指导员说的“将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张指导员当时的愿望在今天实现了。

4、整体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延”、“染”、“叨”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准备参加班上的专题活动“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六篇】

本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4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略读课文《赵州桥》。从内容上看,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4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描写祖国的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表达了赞美祖国的情怀。阅读这些文章令人赏心悦目,获得美得感受。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认识37个生字,会写40个字。

2、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第2自然段,《赵州桥》第二自然段。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5、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

6、通过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读读背背古诗《鹿柴》。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练习介绍家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3、运用本单元景物描写的方法,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2、从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句子有先后顺序。

3、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指导,让学生逐步做到正确、美观。

4、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5、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1

一方面,继续发扬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做到常抓不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小黑板、录音机

检查第13课、第14课预习1课时。

学习第13课1课时

学习第14课1课时

检查第15课、第16课预习

学习第15课

学习第16课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教学过程。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乘积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p24。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填一填,想一想。

2,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书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

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录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课件播放: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填空。

1分=()秒()秒=3分。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每天要睡眠9()系红领巾大约要用20()。

用电饭锅煮饭要用25()刘翔110米跨栏大约用13()。

3、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课后使用钟表统计。

4、全课总结。

22 3005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