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过程 1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
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掌握“讽”的含义)
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
“战胜于朝廷”(板书)
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
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
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赏三变)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六、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君主肯于从谏如流的并不多见,为什么齐威王能够做到呢?这恐怕应该从进谏的人谈起,下面,我们来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讽谏的缘起?
⑴ 三问三答,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揣摩妻、妾、客的语气,朗读。
⑵ 找同学范读,注意体会语言的细微区别,以分析人物的不同心理,为背诵做准备。
2、邹忌得出怎样的结论?
妻──私妾──畏客──求(板书)
3、邹忌是怎样讽谏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巧设比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板书)
揣摩语气,诵读课文,注意区别人物语气与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同,注意语言的细微差别。
总结:
从齐国“令初下,门庭若市”看,足见齐国的积弊,但是,此次齐威王却能够纳谏除蔽,使得内政修明,是由于齐威王的清醒,更是由于他听到了“顺耳忠言”,邹忌巧设比喻,以家事喻国事,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委婉动听。正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
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七、请同学再次在全文范围内找出自己尚存疑义的文言知识问题,(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大家研讨,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解答和归纳
总结:
1、理解11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讽
⑵ 美(我)
⑶ 以(美于徐公)
⑷ 面刺
⑸ 书
⑹ 谤
⑺ 讥
⑻ 闻
⑼ 朝
⑽ 私
⑾ 期
2、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3、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 孰
4、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5、熟悉三个词组的用法:
孰与 地方 左右
6、解释四个文句:
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研究两种文言特殊句式:
⑴ 宾语前置句
⑵ 被动句
在总结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齐读课文,巩固学过的知识,为背诵做准备。
八、从内容、结构上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怎样的特点?这反映了《战国策》行文上有怎样的特点?
讨论,教师总结。
1、内容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属于历史寓言,即利用某些真实的历史人物附会以虚拟的情节,从而寄予深刻的道理。因此,从本文的内容安排来看,作者先宕开笔去,从邹忌的家事开始写起,而将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一表而过。这样的主题,显然是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得失
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文章思想性上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个主题的设定,恐怕是由当时正处于各国兼并征战的背景决定的。
我们知道,《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但历史中又夹杂了一些民间传说,此外还保留了一些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之类的寓言。因此从文学的角度,它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从历史的角度
看,某些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研究了。因此,今后我们阅读《战国策》中的作品,要注意这一点。
2、结构上:
别致、有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第一段从三问三答到“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再到“朝”、“旦日”“明日”。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从“宫妇左右”到“朝廷之臣”到“四境之内”,从上、中、下三赏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从全文看,整个事件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皆朝于秦”是第三层……等等,我们分明看到了散文的节奏美。文章在结构层次上的对称美,使用排比和层递的手法,是值得借鉴的。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策士谋臣的作用,有时是违背历史的真实的。在文学方面,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章活泼恣肆,有声有色,文采斐然,变化不测,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学们今后阅读《战国策》中的文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九、请同学们在理解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关于齐威王、邹忌的记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附:预习提纲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思考:本文是完全按照历史史实来写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材料?
3、《古文观止》中评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说: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结合课文回答:
⑴ “细细详勘”的内容有哪些?
⑵ “闺房小语”指哪些内容?
3、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同一般。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但开篇却不惜笔墨,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看来似有“下笔前言,离题万里”之感,这是作者的败笔吗?仔细体会本篇文章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4、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事设喻国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民
蔽甚
纳谏
战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上一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实用4篇
下一篇:《爱莲说》精编教学设计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