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对《活板》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提升,课堂互动也更为积极,如何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活板》教学反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活板》教学反思

《活板》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活板》之前,我曾在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背本文。这样便于整体感知把握文本,讲读课上,我在导学提纲上给学生列出了如下七项: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2、一词多义;

3、重点实词;

4、重点虚词;

5、通假字;

6、古今异义;

7、特殊句式;让学生照着提纲自学课文,然后在组内交流课文翻译,当堂测试学生达标率较高。

在“训练提升”环节上,设计以下题目:

1、文章语言准确、朴实、简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在完成这三个小题时,较好地掌握了本文作为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活板》教学反思 篇2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活板》教学反思 篇3

《活板》是1篇说明文,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活”字布局谋篇,但由于是篇文言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因此理解文意对学生来说就是个难点。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需掌握的字的读音、一词多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等。让学生照着自主学习内容自学课文,然后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情况,这样既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又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本课教学中学生对重点的实虚词掌握不理想,我将重点的实词虚词提出来重点讲解,最后再次强化学生记忆,结合课后题和其他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每节课字词理解讲解的较少,但从作业及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理想。也是偶然想着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表演活板印刷,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同学听说这样的表演之后个个兴趣十足,准备好了军旗作为道具,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弥补了语言信息的缺失,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真是一举多得。

本课是有关制作的说明文,学习此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快乐,因而充满了幸福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活板》教学反思 篇4

在最近的一次授课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授文言文《活板》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不足之处

1. 缺乏背景知识介绍: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充分介绍《活板》的背景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教学方法单一: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改进方案

1. 加强背景知识介绍:在授课前,我会充分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以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我将尝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对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通过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我将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将以此次反思为契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活板》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活板”一词的含义;

(2)掌握活板印刷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了解活板印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活板印刷的特点及优势;

(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差异;

(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活板印刷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活板印刷技术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活板印刷的基本原理及技术;

(2)活板印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比较。

2. 教学难点:

(1)活板印刷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

(2)活板印刷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活板印刷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应用;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板印刷的特点及优势;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差异;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活板印刷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活板印刷的基本概念;

3.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教案、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活板印刷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活板印刷?它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活板印刷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引导学生关注活板印刷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差异;

4. 案例分析:

(1)挑选几个活板印刷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感受活板印刷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

(2)强调活板印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6. 作业布置:

(2)选取一个活板印刷的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六、教学拓展:

1. 活板印刷在我国古代的普及程度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 活板印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3. 现代印刷技术对活板印刷的影响及活板印刷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七、课堂互动:

1. 提问:活板印刷为什么能在古代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提问:活板印刷技术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有哪些?

3. 提问:活板印刷与现代印刷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八、教学反思: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九、课后作业:

1.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活板印刷工艺流程图;

2. 搜集有关活板印刷的资料,编写1篇简短的报告;

3. 参观印刷博物馆或实地了解现代印刷技术,对比活板印刷的优势和不足。

十、教学评价:

1. 学生对活板印刷基本原理、技术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活板印刷在古代文化传承中作用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对活板印刷与现代印刷技术对比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

六、教学拓展: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活板印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现代印刷技术对活板印刷的影响及活板印刷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活板印刷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七、课堂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活板印刷在古代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解,以及对活板印刷技术在古代书籍出版中的应用的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活板印刷基本原理、技术及应用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活板印刷与现代印刷技术对比的分析能力。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活板》教学反思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教育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文以载道,诗以传道。统编语文教材收录了沈括的《活板》一文。活板,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对于这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和立意。下面,我将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创新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活板》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活板》选自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探险科幻”为主题,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理解探险与科幻,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价值,了解古代科技发明的伟大成就,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而本单元所遴选的课文,无论是斯科特、杨利伟,还是毕昇,他们都是沿袭着前人脚步的守正者,也是不断拓展着人类科学事业的创新人。这是这一节课,我设计理念的初衷,也应该是每一位教育人应走的前路。

《活板》是1篇文言说明文,沈括仅用了三百余字,就将活字印刷术的来历、主要特征做了简要的说明。文本很简要,但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活板本身是一项创新发明,处处透露着发明者毕昇的匠人智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挖掘文本、体会创新、理解内涵。

2.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的集中,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也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而我的学生,他们的文言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的学习意愿很强。

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感于此,我以真实的情境为线索,以课堂活动为抓手,变难为易,以学促教,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核心素养。

二、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熟知活板流程。

2. 深入文本,体悟活板之“活”。

3. 传承精神,守正亦有创新,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增强文化自信。

其中目标1和3是重点,目标2为难点。《活板》,作为1篇文言说明文,用语简洁,流程复杂,有许多的文言现象。因此,深入文本,体悟活板之“活”,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大大地提升了印刷速率,且比德国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早了约四百余年。学生在积累文言的同时,更要真正地了解这项发明,增强文化自信,所以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方法与过程

下面我重点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贯彻情境教学,提升思辨能力,文言融入生活,实践内化文本,这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

而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我本节课的立足,而这也成了这一节课最大的创新点。

1.情境是背景,为活动提供舞台。

在正式开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前,我先以活板降临的视频渲染气氛,老工匠那双布满褶皱的双手,恰似活板这一行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教师不言一语,却将所有的教学语言都融入视频中,以视频为整节课张本,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而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也与文本高度地贴合。假如你穿越回北宋,开一家活板印刷店,遥远变得亲切,平静转为热情。学生们由旁观者变成了局中人,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内化文本内容,体悟匠人智慧。

2.情境是线索,为活动提供媒介。

本节课所创设的四个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情境展开,与情境紧密结合,将情境贯穿始终。

第一活动:备开店。

活板印刷店开业在即,请大家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开店所需要的原材料。

学生们依次细读文本,通过圈点勾画出胶泥、铁板等物资,初步排除文言障碍。教师则需要展示提前试作的老师物料清单,

学生结合文本找到物料清单蜡烛、木板的错误。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蜡的使用,是为了便于冷却后凝固字母,加热后拆卸面板。而以胶泥代替木板,则是因为木里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无论是胶泥,还是铁板,这些物料都体现了发明者的无穷智慧和独到匠心。推敲文本细节的同时,感悟活板的创新之处,强化学生对于活板印刷技术的认知。

第二环节:培流程。

为了让员工们快速地熟悉活板印刷流程,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绘制活板流程图,并进行现场讲解。

学生二次精读文本,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模板流程图,并结合小组制图进行现场的讲解,孩子们的绘图可圈可点,讲解也十分惊艳。

这一学习活动,既是课后思考题的变相延伸,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有力抓手,以图文结合、讲绘一体的形式,深入体会活板的智慧与创新。

第三环节:募投资。

为了吸引投资人们为小店出资,请你结合课文的内容,给大家介绍活板印刷具体“活”在 哪儿?

学生们三次研读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句,总结活板之“活”,阐述活板卖点,以此招募投资。

在巩固环节,男同学朗读活板之“活”,女同学则模拟画外音讲解的形式,朗读对应的文本句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对于活板文本的整体把握。

第四环节:传古法。

在现代,能否也开这样的一间活板印刷店呢?你认为是否可行?请阐述具体的理由。

我以思辨性问题践行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策略,对内容和表达有所质疑和思考,引导学生去思考: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创造的关系。学生们各抒己见,一方认为不可行,在现代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活板的印刷速度太慢了,没有开店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则认为可行,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重温这项古老的发明。而这也是对于传统工业的一种传承。

而教师在这里,则需要引导学生去真正思考价值的内涵。不是只有金钱,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精神财富才是最宝贵的遗产。而当学生们陷入沉思的时候,教师则顺势将课堂推向高潮,带领学生再次回到课堂伊始的那个活板视频,

3.情境是载体,为育人提供土壤。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育人功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再次利用关键字“活”,让学生思考如何调动“活”的头脑,承袭“活”的精神,使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再“活”起来,并引导学生一同将板书上的最后一处缺憾——价值活,补充完整。

四、作业与板书

4. 情境是推手,为活动提供动力。

本节课所涉及的分层作业,既是学生的课堂思考的延伸,也是情境自然而然地生成,情境是本节课最大的推动力。

必做题。如果股东们就在西安的大唐西市开一家古法活字印刷馆,请你写1篇文字稿,为前来体验的游客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选做题,思考如何让大国匠心与传统工艺,在新时代重现光辉。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将课堂所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

而本节课的板书本就是一张活板,四周的字母紧紧地簇拥着关键字“活”,而这个“活”,既是本课的标题,也是活板的特征。既是学习的生成,亦是课堂的总结。每一个字母代表着活板的一个特征,随着学生们的慢慢补充,渐渐完善。最后的一处价值活,则是板书的点睛之笔,是整节课的精髓和升华,更是教学设计的设计与初衷。

五、教学反思

最后说说反思。

这一节课,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创新点以外,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亮点:创新的同时,不忘守正。文言文教学不脱离文本,生动活泼的课堂绝不能离文太远。因此,我在每个环节都有意引导学生去文本当中找答案、找支撑。

创新课,可以形式活,但不能忘记始于文本,展于文本,落于文本,生于文本。一节好课,要有活泼热闹,也要有厚重沉淀,要让学生在这堂课中有笑声,有掌声,也要有思想的回声。创设课堂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我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如既往地秉承。

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一路学习,一路践行,做“活力”的老师与活泼的学生,用灵活的方法教“鲜活”的语文。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活板》教学反思 篇7

确定讲这一课后,我先认真研读了课文,课文共三段,第一段说明了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版”相照应,而第二段“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版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

制作活板的过程步骤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我想,如果能把这个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不是既生动有趣又便于理解吗?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一个课件里的动画让我眼前一亮:字模“薄出钱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等等就像实物一样依照课文的说明一一出现。特别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活字印刷”的“活”字。整个排版过程,第二块印版的重排,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作那些字模,将它们排列得十分有序且平整,利用多媒体便能轻松实现。

我设想:让一位学生来做解说(翻译课文),动画则跟着他的解说依次前进,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会觉得自己在操作活版的制作过程,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像观看实物一样集中于大屏幕,眼、耳、脑并用,增强了记忆,知识性与趣味性自然融为一体。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发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重大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作出的,平民能有如此大的贡献,而且这一技术早于世界400多年,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我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    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上拓展延伸,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现在的生活做一些创造发明。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发挥,也会更加有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情感目标自然会生成。

《活板》教学反思 篇8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方写刻字深度的精致。“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升肯定经过多次试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才智、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进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精确     。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晰,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敏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同学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所有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积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特殊便利灵敏,为避开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方法有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升也想出了方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非常灵敏。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缘由,说明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制造家毕升制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宏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慧才智和卓越的制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绚烂的将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白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挨次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挨次。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精确     ,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晰,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2.依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老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当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原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履行”。“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纳”。“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说明,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留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留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履行练习四。

《活板》教学反思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活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作品,选自他的《梦溪笔谈》。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文所在单元以“科学与文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语言简洁平实,条理清晰,准确地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但对于本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子,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科技知识可能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价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绘制活板制作流程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活板印刷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的写作特点。

(2)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3)归纳总结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书籍的图片,如竹简、帛书、雕版印刷的书籍等,然后提问学生:“在没有现代印刷技术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印刷书籍的呢?”从而引出课题《活板》。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疏通文意

1、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板印”“布衣”“已后”“令坚”等。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雕版印刷的发展情况。

第二段:详细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排版和印刷的过程。

第三段:介绍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段:交代活字印刷术的下落。

(五)精读课文

1、 研读第二段,思考: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活板制作流程图,加深对制作过程的理解。

2、 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按照活字印刷术的工作程序,依次介绍了制字、排版、印刷、拆版等环节,采用了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 探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如“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数量越多,越能体现其优越性。

(六)探究拓展

1、 组织学生讨论: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如活字印刷术灵活方便、节省材料、提高效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如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等。

(七)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词汇、文章大意、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2、 强调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搜集有关我国古代其他科技发明的资料,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活板》教学反思 篇10

确定讲这一课后,我先仔细研读了课文,课文共三段,第一段说明了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开展的历史,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与扫尾〝毕昇,又为活版〞相照应,而第二段〝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版的制造、成效和用法的表达,构成文章的主体局部。

制造活板的进程步骤比拟多,先生了解起来会有困难。我想,假设能把这个进程用动画展现出来,不是既生动幽默又便于了解吗?于是,我末尾在网上搜集资料。一个课件里的动画让我眼前一亮:字模〝薄出钱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等等就像实物一样依照课文的说明逐一出现。特别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活字印刷〞的〝活〞字。整个排版进程,第二块印版的重排,就像有一只有形的手在操作那些字模,将它们陈列得十分有序且平整,应用多媒体便能轻松完成。

我想象:让一位先生来做解说(翻译课文),动画那么跟着他的解说依次行进,这样可以让先生参与其中,他会觉得自己在操作活版的制造进程,其他孩子的留意力也会像观看实物一样集中于大屏幕,眼、耳、脑并用,增强了记忆,知识性与兴趣性自然融为一体。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开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严重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作出的,平民能有如此大的贡献,而且这一技术早于世界400多年,充沛表达出我国休息人民的无量智慧和发明肉体。我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先生停止〝增强民族自豪感〞 的教育,激起先生的爱国主义肉体。加上拓展延伸,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如今的生活做一些发明发明。贴近生活,先生更容易发扬,也会愈加有自决计,从而激起他们学习与探求的肉体,情感目的自然会生成。

22 3951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