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通过诗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春江的美景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如何更好地理解诗意?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 诗情
情感目标:继续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 围绕寻找“美”这条主线,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
课前准备:1. 搜集介绍作者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
2.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
3.动手把以上资料制作成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卡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投影演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整理。例如: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就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文
1.学生眼中的作者:投影演示学生搜集的作者相关资料。
2.教师根据需要继续补充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资料演示:【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教师引入评价——何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仅有着美好的景,还有深刻的理、感人的情是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三.诗歌美读
1.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音节。
2.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结合读本提示,明确本诗的三层内容——景、理、情并迅速划分层次。
明确: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3.推荐男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读。通过比较体味诗的格调韵味。
4、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体味诗的感情基调。强调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
5.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要求学生在欣赏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朗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得出这首诗应读出的“声美”韵味和节奏是: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诗并背诵,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根据下面材料,猜一首诗的名字:
①“孤篇压全唐”
②“盛唐第一诗”
③“春风第一花”
④“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⑤“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被古今诗人大加赞赏的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目标
目标 一、阅诗歌读能力
1.了解诗歌意象知识。
2.借助意象理解诗意和感情。
目标二、培养高考能力
鉴赏诗歌意象。
目标 一、阅诗歌读能力
活动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1.借助注释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滟滟(yàn) 皆似霰(xiàn) 汀上白沙(tīng)
纤尘(x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2.听朗读示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
活动二、了解诗歌意象知识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明)胡应麟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刘熙载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参考:
诗歌的妙处,在于意象运用之妙。作诗要用形象思维,化抽象为具体,“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即以烟霞写山之精神、以草树写春之精神。也就是说,运用具体描绘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之象、物之形,通过其内在因素的联系引起联想,以达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比如写”愁”:
南唐李煜是这样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具体可感的东流之水,写出愁之涛涛不绝;
宋代李清照是这样写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边丝雨,写愁之绵绵不绝;
宋代贺铸《青玉案》中更是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所以,要学习读诗和写诗必须从意象入手。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兴赋诗
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
“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2、要求:(1)写诗要注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附诗的大意: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1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1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练习题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各位小伙伴,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巩固知识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品味,整体感知
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3、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设置问题:该诗都具体描写了什么内容,一共可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读,感悟哲理
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
1、让学生诵读第一层(前八句),并设问:作者写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2、诗人在赏月的过程中,有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与之前所学苏轼,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诗句,有哪些异同?
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诗歌描写春、江、花、夜、月,重点写月。描绘了一幅壮丽、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从而概括出所描绘的景色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发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虽然短暂却又代代相传”的感慨,从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诗人又不直说游子思妇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们的相思之情,继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列举之前所学诗中描写“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分析与本诗所写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景色的寓意,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播。
(五)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学生总结,老师补充,总结出本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将之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优美深邃的境界。
作业:借助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成1篇优美的散文。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1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有两分法和三分法。
(一) ( 1-16 )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三分法为1—-8句,9—–16句,两层。)
(二)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按照三分法)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整合哪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表现的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教师总结: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板书: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4、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5、教师总结: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板书: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明确: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自然由上面的写景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教师小结: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板书:月之情——思妇游子(情)
五、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月下的追问,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六、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③、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④最后,衬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春景的美好,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生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在这美好的春景中,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就更让人动容。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8
《春江花月夜》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拓展阅读:《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 吴声歌曲》旧题。被闻一多先生称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月高悬,见证悲欢离合。在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这玲珑透彻的诗情画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涌起,景像壮观。一个“生”字给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悬挂中天,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怀念。 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奈、愁怅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涟漪。“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夫音讯——该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与落寞,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洒,天各一方,浓重的乡思与离情,伴着残月,洒落在清光迷漫的江边……“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写景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叟”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隐藏在恍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几个意象来写,又以月为主,是整篇的脉搏,像一条生命线,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分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强烈而优美,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极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既含蕴、隽永,又宛转优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盖全唐”的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赏析诗歌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给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图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望》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若形容起来,前者是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而后者即使含羞带怯的小家碧玉
五、齐背全诗,结束。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1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赏析诗歌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给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图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望》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若形容起来,前者是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而后者即使含羞带怯的小家碧玉
五、齐背全诗,结束。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沃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这种 “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可以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该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体味诗韵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 《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 《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通过明度上的对比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非常吻合。
欣赏3
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现在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有趣,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平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平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1)诗歌、美术、舞蹈的欣赏,对理解、体验乐曲《春江花月夜》有帮助吗?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与诗歌、美术、舞蹈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 《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同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 “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 “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表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 《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画 c.诗歌
d.散文 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可以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沃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内容: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使学生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民族管弦乐演奏形式。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春江月夜恬静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风琴、12册音乐课本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乐游戏:“鱼咬尾”( 分钟)
方法:1、用“1、3、5”三个音符进行旋律接龙:例如:“11335–”、“55331—”、“13153—”等
2、用五声音阶“1、2、3、5、6”创编旋律接龙:例如:“12356—”、“65321—”、“13235–”、“56513—”等
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鱼咬尾”
二、聆听主题音乐 “江楼钟鼓”( 分钟)
方法:1、聆听主题音乐–“江楼钟鼓”,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用简笔画的线条、色彩辅助)
2、请用简单的语句说说你从音乐中感受到意境,给音乐取一个标题。
3、点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音乐—–《春江花月夜》
三、《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 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875=131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6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桡rao鸣远濑lai、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四、了解《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结构特点:( 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箫、古筝、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6页谱例:第二次聆听这段主题音乐后视唱主题(用师生接唱的形式),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熟悉主题旋律。
2、 “江楼钟鼓”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请同学们听其它三个段落“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渔舟唱晚”。感受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个主题音乐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
思考:
A、归纳出每个乐段都有什么相同之处?(提示:是开头相同还是尾巴相同呢?)
(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B、当你听到“花影层叠”这个乐段时请选择一种你认为适合表现这段意境的“水”的字体,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选择自己认为适合表现这段意境的“水”的字体,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走进民族音乐厅:欣赏中华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家的现场演奏录象片段,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进行交流。( 分钟)
六、课堂小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
七、拓展作业:
1、口风琴视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主题,并能在下节音乐课时背唱音乐主题。
2、让我们在课外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例:现代版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等。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导语设计:
在一个春天晴朗的夜晚,你置身一人来到美丽的江边,你的头顶上就有一轮硕大的明月……接着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自然引出张若虚在《春江花明月》这首诗里也写了月。那么,他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思呢?直接进入课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旅夜书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二.整体感知 ,品诗意
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古美文,我们一定要用心去读、去品。那么,同学们让我们抛开一切,用心灵去倾听诗人的心声。(分组诵读)
1.读了这首诗,作者融入的是怎样的情感?
明确:相思之情
2.根据诗中语句的描写,写出月亮运行的轨迹(学生活动)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根据老师的提示,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三.细度全诗,品诗韵
(一) 分析景物美(1——10句)
( 学生齐读)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前十句写了一种很美的画面,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绝美的画面?
(引导学生赏析)
3.这十句写景的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作者见到江天月夜美景的惊喜之情。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诗句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这幅美景的特点?
明确:寥廓 、空明 、澄澈
(再次齐读,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
(二) 分析哲理美 (11——16句)
1.置身于如此空明纯净、澄澈寥廓的美景,所以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张若虚先想到什么?
(生齐读11——16句)
明确: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2.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
明确: 最早在这江畔与月亮相遇的人是谁?江月是哪一年开始普照
大地的? 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个样子。
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见长江东流水。
3.古人都喜欢探寻宇宙人生的奥秘,许多诗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几句的感情,请大家看投影。下面我们来看看?
(投影)下列诗句感情有何不同?(拓展探究)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学生讨论探究并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么不同? 讨论有人说张若虚为什么“哀而不伤”?
4.如果说诗歌的前十句作者描绘了澄澈空明的美景,那么这六句写的是什么?
明确:深邃的哲思
(师生齐读这六句,感受作者在诗中传达的对宇宙人生得深沉思索)
(三) 分析情感美
(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诗歌末尾)
1. 作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沉浸在似水年华的体认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有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表现一种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识;但是毕竟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全诗转入另一重境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何种感情呢?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情感呢?
明确:愁 (以“愁”字划分层次)
2. 是一种什么愁呢?
明确:相思之愁
3. 既是相思之愁,那么是说在思念谁呢?
明确:思妇思念游子,游子思念思妇。
4. 妇思是如何思念游子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触的诗句作赏析?
(学生赏析)
5. 游子是如何思念妇思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触的诗句作赏析?
(四) 总结全诗
课堂总结《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美在诗歌和谐婉转的韵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缠绵浓郁的离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
(学生质疑,把课文说理部分引向学生生活体验,学以致用。
(五)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
《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从意象、意境、题材、主
题等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探究。
(六)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景物:幽静空灵但清新柔美;
哲理:光阴易逝但人生无穷;
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传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