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促进知识理解与应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实用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一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二篇】

在新课改下,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正显示出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作者:李世才作者单位: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黑龙江,牡丹江,157513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34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三篇】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四篇】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这几点外,还有就是学案的设计,小组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并能学会一些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相协作的精神。总之,我越来越感受到一节课学生的体验、探究比老师的传授更为重要,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实施,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出现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而这时又没能及时给学生搭建适度的台阶,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放慢。比如,在讨论“德军潜艇是怎样在盟军眼皮底下溜走”这一问题时,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维发散甚至出现错误时,如果提示学生适时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正轨。再比如让学生总结中低纬、中高纬环流及季风环流时能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弱的特点,先演示动画再总结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针对我所教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如学生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第一节课完成海水运动形式及洋流的形成这两部分内容,并复习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下节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打下一定基础,第二课时再讲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自己总怕学生不明白,总有自己要讲的欲望,比如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能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纠正,打断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促动和启发,要真正上好课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五篇】

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越来越普遍。本文在分析了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就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原创和策略提供了建议,以期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紧密,电脑、投影仪、电视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学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形式。高中地理兼具文理学科特点,学科内容抽象,知识点较多,仅仅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较难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出现对缓解高中地理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

1.1图文并茂:毋庸置疑,高中地理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各类图件的使用,即运用地图、表格、示意图等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结构联系,以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发展变化。图件是形象、内涵丰富的表达方式,充分利用好图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2文理兼备: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并且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性与灵活性。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而各个小知识点的记忆和图件的掌握属于文科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1.3抽象思维:地理课程是地理知识的高度概括,是地理空间的缩小和放大,是地理规律的推理和总结。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地理知识点的教授,更应该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仅仅靠语言教学很难完成,需要教师探索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六篇】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七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第八篇】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2 3568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