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 教学案例 实验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师,既渴望课堂上的精彩,又害怕课堂中的意外。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而实验中的“意外”――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不但会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且自身会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因此我们不但要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而且这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严谨认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案例一:在做浓溴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制备的Cu(OH)2的实验,若按教材或资料上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因此导致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若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小结:我们在实验中,若将有些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颠倒以后,就能得到正常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而不会产生“意外” 。

案例二: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备CH4气体,再用石英玻璃管点燃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小结: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会产生“意外” 。

案例三: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其原因可能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小结: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因此很容易会出现“意外” 。

案例四: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会看不到铜丝变红亮,不反复几次也闻不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小结:温度是影响反应能否明显进行和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案例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2-3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盐酸过量或不足,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2-3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盐酸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结:实验室购置的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案例六: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因此上升的实际水面要稍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小结: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也会出现“意外” 。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简约化教学 盐类的水解 等效平衡规律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很多年,尝试变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蓦然回首,却发现返璞归真、化繁就简方为大道。笔者就结合平时教学的两个案例呈现给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简,体现简约化教学的。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盐类的水解”教学引入

师:(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酸有酸性,碱有碱性,那么盐都是中性的吗?

生:不是。(因为在初中,学生就已经知道,那个叫纯碱的碳酸钠显碱性,但它是盐)

师:请举一例说明盐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钠。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实际测一测/l的这几种盐溶液的PH。

生活动:测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师:下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他实际测的结果。

学生回答结果。

师: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这三种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中和得到的?这些酸碱是强的还是弱的?

2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接下来你们再分析一下形成这三种盐的酸碱及其强弱,同时再结合盐的酸碱性,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3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这些结论,那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盐类的水解。

这段引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课题,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层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增加课堂的求知气氛,为学生真实而又有效地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等效平衡规律”的教学方法

探讨“恒温恒容体系”的等效平衡规律,分别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气生成HI为例。

探讨一:有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状态?

方法就是以粉笔盒来说明:

把容器一当成一个粉笔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两等份,放入两个粉笔盒中,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问:这三个粉笔盒中达到的平衡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接下来老师引导如何把后面的两个粉笔盒合并起来变成一个粉笔盒,这个合起来的粉笔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实状况。

然后让学生理解到“把两个粉笔盒合成一个粉笔盒的过程”就是增大压强的过程。学生知道,“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上面的平衡会正向移动,从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状态与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为非等效平衡。

这种解决了“恒温恒容”判断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称之为“盒子法”或“先同后变法(先相同,后进行改变)”,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等效平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到,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转换成生活中简单的模型,变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学习就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简约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实践的东西,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案例【第三篇】

一、实施的要求

1.对于学生来说,会计基础知识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计电算化只是将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利用计算机处理罢了,如果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即使电脑操作得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同时,熟练的电脑基本操作也必不可少。

2.对于学校设施来说,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均应设置。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同时应指出,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以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够有效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基于个人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吸取相关成功经验,尝试对我国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的方法

1.展示案例

在这一阶段老师所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案例,指出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

例如:在会计要素教学中,资本公积这一帐户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给出案例:某集团收到海外投资300万美元,以当日汇率1:入帐,半个月后收到300万美元,当日汇率为1:8,应怎么账务处理?案例思考:(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入什么账户?(2)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和我们入账时的价值相等吗?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案例与案例思考题,便会带着兴趣和疑惑去分析,或是独立准备,或是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集体准备,对疑惑之处进行相互交流,以便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4.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2 1538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