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设计汇总23篇
通过分析文本主题与人物,结合情境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提升理解与创造力,能否更深入领悟作品内涵?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一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一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引入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的句子。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4)课文收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
2、我会用“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2)从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生1:“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体会到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
生2:“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我体会到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生3:“他的手多瘦啊——”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生4:“‘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体会到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生5: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我体会到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生6:“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三)创作性展示。
1、同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一面》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地窖(jiào)赫(hè)嵌(qiàn)着窘(jiǎng)相
颓(tuí)唐熏(xūn)黑憎(zēng)恶(wù)
虐(nǖè)待揩(kāi)油抚(fǔ)摩抖擞(sǒu)
嗤(chī)啦脑勺(sháo)踱(duó)恣(zì)情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 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习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四、板书设计
一面
一(1-38)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叙事为主。
1(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2(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3(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二。(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五、教学反思
xxx
《一面》教案 篇3
东方中学教学开放研讨课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朱敏授课班级初一2、3课题一面课型基础课 教学研讨专题 :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教学中预设性铺垫,旨在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中心。 教学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精神的方法,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教学策略和手段:问题情景,预设性铺垫质疑,朗读 教学程序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运用 一、导入5 二、整体感知1 三、选点读析20 四、迁移 五、拓展训练请大家结合阅读的文章,说说鲁迅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我们将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文《一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精神。 请同学们根据这篇文章,把课题一面扩充为概括课文内容的长句。 其实,这一过程前后不过半小时,那 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训练概括和表达中心的能力。课后反思: 东方中学 2005年4月
面教学设计 篇4
第一部分:设计简案(思路)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1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 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 ——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 “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面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前积累: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今天课前积累一段话,出示:
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
1、这段话写谁?这段话你读明白了什么?
2、怎样能快速背下来?
3、通过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对于一个去世的人没能亲眼看到他,很遗憾,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去了解他。这个单元我们通过鲁迅的侄女认识了一位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1篇课文《一面》,在阿累笔下的鲁迅又是什么样?
二、自读自悟
1、阅读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
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
④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号先汇报。
三、汇报交流
重点围绕鲁迅的肖像研读:
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鲁迅工作的废寝忘食。)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板书:瘦让人痛心让人敬仰精神抖擞
1、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
2、有两处内容有些雷同,能否删去一处?板书:从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3、作者通过六处外貌描写,把鲁迅瘦而精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么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又向我们揭示了鲁迅的什么品质呢?哪个组能说说?(对年轻人的关心)
4、出示课文末尾一段:
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根据反馈,引导笔练:
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
度过艰难万苦。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4、为什么用“一面”为题?
四、小结
“一面”,有“一面之缘”,“一面之交”之意,平淡、短暂。与鲁迅先生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长远的影响形成强烈对比,一面胜似多面,凸显一面的不平凡。
五、读写结合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板书:抓特征表性格有视角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一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1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设计: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板书设计:
19 一面
外貌 —— 瘦 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语言 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7
课程名称:山雨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雨声录音、大雨图片、PPT等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山雨的美丽,学习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山雨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养成认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能够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本文的描写方法。
(二)难点:感受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下雨的声音,提问生听到了什么声音,能不能够想象这是一幕什么样的场景,生回答后PPT展出下雨的图片,引导出本课内容与雨有关。
(二)新课讲授
1、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内互相有感情地分段朗读,师点名生有感情朗读指定自然段。
2、师提问生本课分别写了山雨的什么内容,师引出本文是以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3、生齐读下雨前的自然段(第一段),师提问生第一自然段写了山雨来之前是什么特点(静悄悄)。
4、生齐读下雨时的自然段(2-7自然段),师提问生在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下雨时山雨的什么特点(声音、颜色)。
5、生齐读下雨后的自然段(8-10自然段),师提问生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山雨在走后有什么特点(静悄悄),并提问生为何要写鸟儿啼啭以及雨珠滴落的声音(突出山雨走得静悄悄)。
(三)新课巩固
生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师在静悄悄处和欢愉活泼处指正生的朗读),提问生是否观察过夏季午后暴雨有哪些特点,请生自由分享,生分享过后师总结大自然就是有这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美景,希望生擦亮眼睛仔细、认真地去观察他们。
(四)作业布置
1、回家有感情地和家长朗读本文,并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写一写你观察到的哪些大自然景色,与我们分享。
[《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面》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左右》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大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区分自身左右的水平,但是想分清客体的左右尚有难度,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客体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且也为了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设计了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左右,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 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 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 乐于观察比较,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活动重点: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巩固以主题为中心区分左右
1、游戏:“我说你做”
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鼻子……
2、游戏:“小脚小手”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脚去,我收回左脚来,我伸出左脚摆一摆,左脚收回来。
我伸出右脚去,我收回右脚来,我伸出右脚摆一摆,右脚收回来
基本部分
1、请幼儿示范游戏“小脚小手”,引出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示范一下“小脚小手”这个游戏的?(邀请两位幼儿背对其他幼儿做游戏)
师:其他小朋友起立,我们跟他们两个一块做。
师:他们两个做的对不对?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现在我们再请他们两个和我们面对面做一次。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你觉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一样,为什么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是同一方向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一样的,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
2、游戏巩固
(1)碰一碰
师:我们一起碰一碰
幼:碰哪里
师:左脚碰左脚……
幼:嘿嘿嘿
(2)根据口令回座位
请三位幼儿分别做到座位上,大家一起玩木头人游戏,没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按老师指令坐座位。(例: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右边,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左边……)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不仅能区分自己的左右,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又学哪一个新本领?小朋友们可以在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之前,幼儿有了区分自身左右的前期经验,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左右,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该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让幼儿辨别其他物体左右的环节,然而该环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影像不大,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与主要侧重于区别他人的左右,因此该环节有些多余,容易让幼儿对客体的左右产生混淆。
虽然整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但是仍有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还是对他人的左右分不清,那么针对个体差异这个现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
《一面》教案 篇10
目标:
1、练习发清“鼓、”“虎、”“补”等音。
2、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
3、在游戏中使幼儿学习了解绕口令。
准备:
鼓一面、老虎图片一张、鼓锤一副、“妈妈”面具一副
过程:
1、出示“鼓”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说说鼓是什么样。引出:“一面小花鼓。”
2、出示老虎图片,请幼儿贴在鼓上。使幼儿说出:“鼓上画老虎。”
3、请幼儿敲鼓,可反复几次。(教师悄悄把鼓上的老虎撕破。)以引出“宝宝敲破鼓。”
4、教师扮妈妈来补鼓。边补边说“妈妈拿布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5、完整边示范边朗诵绕口令。根据幼儿兴趣反复学习。
6、游戏“幼儿以小椅子为道具‘小鼓,’边玩边朗诵绕口令。”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1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 )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 ) 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总结课文;
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质疑解疑 篇12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深入阅读。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一面”这个课题恰恰抓住了文章的精魂。于是,让学生依据课题质疑,并通过解决高质量的问题,达到自得收获的目的,就成了本课教学的主旋律了。
作者对于鲁迅外貌上“瘦”这一特点的反复描写,是文本在人物描写上的凸显之笔,让学生自己诵读、比较这些语句,能准确地感受人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的笔头练习,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促使学生把文章内容和自我理解紧密联系,又让学生积累、运用了课文人物描写的句子,深入领会了文章语言表达的好处。
《左右》教案 篇13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小红旗、娃娃卡片、嘴、鼻子卡片、小奖品若干。
学具准备:
小红旗、小汽车方向盘。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客人老师好!
师:谁知道一共来了几位客人老师?
生举手回答。
二、活动新课
1、 认识左右手。
(1) 刚才你回答问题举的是哪只手?(右手)
出示卡片《右》——认识右,跟老师一起念“右”。
每个小朋友的凳子底下都有一面小红旗,把它粘在你的右手背上好吗?老师也在右手粘上小红旗。谁能告诉老师右手可以做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用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上网用右手握鼠标。
生:右手拿球拍,握手。
(2)右手能做这么多事呀,那与它相对的是哪只手呢?(左手)
出示卡片《左》——认识左,跟老师一起念“左”。
左手能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时,左手把本,右手拎不动东西时,左手帮忙。
师:左右手合作力量大,我们要多锻炼左右手,尤其是左手,它会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2、找朋友。
左和右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有这样的一对对好朋友吗?
生:左眼和右眼。
生:左腿和右腿。
生:左胳膊和右胳膊。
……
找到这么多好朋友,我们现在和这些好朋友做个游戏吧!
三、课堂巩固(游戏)
1、听口令做动作。
师: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跺跺左脚,跺跺右脚,拍拍左肩,拍拍右肩,拍拍左腿,拍拍右腿。同学们做得真不错。
2、这些是我们自己身上的左右,那我们周围,我们的位置有左右吗?谁来说说?
生:张东在我的左边,曹博在我的右边。
生:付美琦在我的左边,李容光在我的右边。
师:好,那我们就和你左边或右边的小朋友玩拍手歌吧!
乒乓乒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手心手背,左手摸鼻梁。
3、贴鼻子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摸到了鼻子,可是有一个小朋友没有鼻子很苦恼,我们来给它贴上好不好?
找一位小朋友来上前贴,其它同学只能说左、右来提示他,让他把鼻子贴正。(左转三圈,右转三圈)
师:鼻子有了这位小朋友笑哈哈,谁把它的笑嘴贴上?
也是象刚才一样,只能喊左右。
师:这两位小朋友真棒,老师和你们拥抱一下。发给你们一个小奖品。
4、体验左右相对性。
师:刚才老师和那位小朋友握手,伸的都是右手,可为什么方向不一样呢?
生:因为老师和他面对面,左右正相反,就像照镜子一样。
四、课后延伸
师:我们知道左和右是不一样的,你知道生活中什么事是分左右的吗?
生:行人车辆靠右侧通行。
生:司机坐在车辆的右边。
生:解放军叔叔齐步走时先迈左脚。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用你的右手跟客人老师再见!
开着小汽车走吧!靠右侧通行。
教学反思
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结果证明,我的思路是对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每做完一个动作之后,我应该全盘检查一下孩子们的具体动作,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做到,还有在孩子们一起正确指挥小伙伴去贴鼻子和嘴巴后,我只表扬了这两个表演的孩子,而忽视了座位上的一群小指挥者。这两个方面是我所没有照顾到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多加注意。
面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感延续
1、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从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中,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来悼念他。谁能说说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从而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2、是的,前来悼念的人们,尊敬和爱戴鲁迅的心都是一样的,看,这句话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家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写的,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郁达夫写的话:……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学生自由朗读。)
说说你的感受?(许许多多青年男女,都爱戴鲁迅,他们对鲁迅的逝世无比悲痛,对那些鲁迅所憎恶的敌人也同样无比的愤恨。)
3、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炽热情怀,这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震撼着许多青年读者,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不仅通过作品传递这种思想和情感,鲁迅还直接关心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这段导语。(学生自由读导语)
今天这个有关鲁迅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三、质疑解疑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四、交流收获
1、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2、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都有很多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几方面的获得:
(1)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艺术成就,都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炽热情怀,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
(2)作者在细致入微地描写鲁迅外貌、语言、神态时,紧紧抓住它外形上“瘦”的特点,反复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3)作者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迅的外貌、语言、神态,还在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后展开联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了对鲁迅崇高精神的崇敬和赞佩。
(4)课文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联系全文可以知道鲁迅精神,能够催人奋进。
3、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鲁迅精神,烛照千秋。”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一面》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2、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鲁迅一生中做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年轻的汽车公司售票员阿累,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在他的眼中,鲁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阿累眼中的鲁迅。
板书课题:
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和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提问。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
2、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这六处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为什么他如此瘦?
4、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以上问题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5、熟读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里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3、这一面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
归纳: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先生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策作者不断进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对你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
3、探讨: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
(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了解内容 篇16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即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来讲述书店偶遇鲁迅的事情。
《左右》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以自己为中心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2、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和区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健康歌》,《找朋友》,小星星贴片,椅子,动物图片,小房子。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律动: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让幼儿体会左右。
基本环节:
1、认识自身的左右。
(1)、教师指导幼儿把小星星贴在画画拿画笔的那只手上,然后请幼儿把这只手举起来,告诉幼儿举起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
想一想,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的左手在做什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
(2)、游戏:听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用右手摸右耳,右眼,右腿;用左手摸左脚。左腿左肩,用右手拍左肩左腿,用左手拍右肩右腿。
2、区别左边和右边
做音乐游戏换座位儿,请幼儿感知自己右手一边是右边,左手一边是左边。
(1)、音乐开始,边听音乐边在椅子周围自由做动作说儿歌:小朋友听仔细,音乐停下来找椅子。音乐停止,小朋友迅速走到小椅子旁坐好。
(2)、请幼儿说一说: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房子)。
按指令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熊猫家在最左边,小鸡家在最右边,小兔家在熊猫家的右边,小狗家在小鸡家的左边。
3、幼儿感知对面的左右方向相反。
音乐游戏>
音乐开始,幼儿边做游戏边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提问;小朋友都用右手握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右手方向都一样了吗?幼儿感知其特点,发现方向正好相反。
小结;我们是面对面的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举起的右手刚好相反。
4、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鸭子等图片摆成一排,请幼儿说出小狗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
结束环节;幼儿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结束本课。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摆放小动物,让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按指令摆放小动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这一主题活动的难点,对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左右并不容易掌握。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出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左手与右手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难度,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学生身体的左手、右手进行教学,既联系实际,操作性又强,能使学生自然地、兴致盎然地置身于新课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左右》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关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还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数学书P12第4题。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左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面教学设计 篇19
一、复习词语,建构话题
1、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注意“踪”、“摔”、“竖”等字的读音:
⑴ 无影无踪 荒无人影 身无分文 趔趔趄趄 摔倒
⑵ 双手一摊 一脸无奈 耸耸鼻子 打手势 竖大拇指
⑶ 犹豫 愣了一下 凝视
2、齐读后,你能任意用上面每组的一或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3、再默默地读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你有不明白的吗?
4、刚才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深刻,看不到词语中包含的情感。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到它们自己的家中,你就能感受到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浓浓情感。(板书:语言有家园、词语有情感)不信,我们来看看这一组词语,生齐读第三组词语。
评析:“语言有家园,词语有情感”旨在引领学生将语言置于课文的整体场景中,置于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中,体会词语的含义与情感,这是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应该培养和训练的一种基本能力。
二、理解词语,阐述主题
1、他需要面包吗?
⑴ 请孩子们将第3组词语所在的句子勾出来(灯片出示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问题问作者李含冰吗?
①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②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⑵ 学生质疑后,是呀,孩子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问他,归根到底,此刻他犹豫的什么?然而他不能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他把答案藏在课文里,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语言有家园”,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 3自然段,他需不需要面包?请勾画出理由。
⑶ 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联系第3自然段,他有这样几个理由需要面包:
① 背包无影无踪,生活必需品没有了 。
② 大山里荒无人烟,找不到吃的。
③ 他饿了三天,又受了伤。所以齐读1、2句。如果我们再看看课文第10自然段,他不要面包的结果是什么?
思前想后,此刻你就是这名饥寒交迫、又累又痛的年轻留学生你想怎么做?所以指名读,齐读1、2句,(注意朗读指导:如果声音大而有力“我看你还饿几天一样有精神”或“看来你不怕冷”等。)
总结:
选择面包,这是生命的需要。
⑷ 从这个“犹豫”和“愣”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交流后,小结:
所以我们说:“语言有家园,词语有情感”。我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去体会作者为什么选择五星红旗?
(板书:生命)
2、他需要五星红旗吗?
⑴ 请同学们勾出课文中“我”与“五星红旗”的句子,交流、谈谈你的体会。
① 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② 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③ 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
④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⑤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鲜艳的五星劲旅。
⑵ 学生自由汇报后,将“鲜艳的”、“精致”、“五星红旗”下加点后,相信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语你会有新的感受。谈感受后读(指第二 部分的1、2句)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⑶ 质疑追问:
① 至此,你会问什么?
(他为什么要选择五星红旗?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明白他这样选择的理由,交流中注意品析“凝视”“展开”等词包含的含义。
② 明白了这些,你觉得又该怎么读?
(指第二部分的1、2句)是呀!此时此刻,你虽然受伤了,又饥又寒,语言无力,然而你的内心充满力量,因为他的心中有祖国。
(相机板书:祖国)
⑷ 其实,不论是“犹豫”、“愣”还是“凝视”,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矛盾的想法,最终祖国的利益高过了生命,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呢?指名读( 指第二部分的1、2句,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出内心的变化,还要读出态度。这里的读出态度就是要读出你是赞美、佩服、还是惊讶等。)
3、面包店老板需要什么?
⑴ 孩子们,我们刚才用联系上下文,即“语言有家园”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体会到了人物的感情,也就是“词语有情感”,体会到作者更需要五星红旗,那你有没有想过,面包店老板需要的什么呢?
⑵ 体会面包店老板语言和神态的变化:
① 引导学生交流面包店老板语言,可以从表面上面包店老板是需要金钱、五星红旗来平等交易,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爱国之心,这是比什么都宝贵、都重要。可联系句子“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这个“费用”用什么来平等交易?
② 引导学生体会面包店老板的态度“无奈”、闪出亮光、竖大拇指等。�
4、小结:
一个视五星红旗重于生命的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尊重爱国的人,他同样是一个爱国的人,请同学们默默读课文最后一节,你会对面包店老板说什么?
5、交流后,此时此刻,其实说什么都显得无力,那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那一面精致、鲜艳的、作者心爱的五星红旗,其实将什么都说出来了,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动也好、敬佩也好,总之要用自己的感受读最后一节。
评析:苏霍姆斯基认为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用角色移位将心比心,由表及里的方法,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沟通课文语句与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面包店老板是一个外国人,而“我”只是一个他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我”与面包店老板在精神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呀,选择面包就是选择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五星红旗就是选择祖国,祖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因为每个人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人让生命重于祖国,那他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和尊严的。反之,他的生命是有尊严和意义的。他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一点上“我”与面包店老板的看法是相通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读读课文最后一段。
2、如果说说刚才的诵读是送给“我”与面包店老板的,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这段话送给所有爱国的中国人。齐读。
3、(伴随《我的中国心》音乐)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束鲜花,这样一面五星红旗,做一个爱护国旗、热爱祖国的人。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
评析:在学生心中种下“尊严”,“生命”、“祖国”的种子,也许他们现在难以理解,然而,这比泛泛的爱国、友谊更有深度,教师愿意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将此环节上成思想品德课,而是在扎扎实的诵读、体悟中熏陶,真是“润物细无声”。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一块面包 语言有家园
犹豫
祖国 生命 词语有情感
总评
全文紧紧围绕“语言有家园,词语有情感”这一语文能力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简洁:“我需要面包吗?”“我需要五星红旗吗?”“面包店老板需要五星红旗吗”?这三个板块头绪简单,偏于操作。学生在前后联系,角色移位,诵读品评等语文实践活动中,由表及里、层层剥笋,理解了词句的含义,体悟了词句的情感,提升了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
《一面》教学设计 篇20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意志。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借小事表现人物精神大世界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山水彼此相依,日月尚可同辉。茫茫尘世,我们总会和他人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有时如云烟倏忽即逝,有时却铭记终身,而阿累记忆中和鲁迅先生的一次邂逅,就让他终身难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作者从一面中受到了什么影响。(板书课题)
温故知新
回忆作者和鲁迅一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研读课文 深刻理解
探究(一):
1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读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行分析。
2、文章除了三次整体写“瘦”,还有三次分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二)
1、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作品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对描写鲁迅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鲁迅的称呼有多种,分别有什么意义?
探究(三)
精读最后五段,探究和鲁迅的一面对“我”的影响。
1、“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什么?
2、 为什么“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3、“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四)
作者和鲁迅先生只见了一面,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就课文谈谈“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以叙为主,
小练笔:
请同学们运用外貌描写给自己来个自画像,要抓住自己的特征。(50—80字)
课堂总结:
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精神、一种手法。平凡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看似偶然的一面却有如此经久的魅力,让我们从阿累的《一面》中汲取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快乐自己吧!
布置作业: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1篇日记,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成功点:1、较深刻透彻的理解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上,抓住了两点,一是主题的挖掘,二是语言的赏析,突出了重点、难点。2、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先听配乐朗诵,再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边读边说对文章精彩句子的理解,最后围绕主题,展开仿写歌词训练。3、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给了学生形象感受,激发了学生热情。
不足处:1、课时目标的表述不够明确,有点模糊。2、对学生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如在语言赏析上对学生就期望过大,估计过高。
《一面》教案 篇21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 chú( ) 不能自yǐ(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总结课文;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面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1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设计: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板书设计:
19 一面
外貌 —— 瘦 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语言 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23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寒”,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