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饮食文化论文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饮食文化论文【第一篇】

饮食文化论文范例

摘 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差异网·》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译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鱼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

法国饮食文化论文【第二篇】

法国是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国家,这为其烹饪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法国人非常讲究饮食文化,法国是全世界公认的饮食王国。法国饮食特别的讲究,法国人不仅对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味道特别讲究,而且还追求用餐时的情调。法国人将共同用餐看做是结交朋友,联络感情的一种乐趣。法国饮食经历了亨利四世大帝的发展,迎来路易十四时代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饮食特色,归结起来,法国饮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二道,第二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三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二、就餐文化

法国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礼仪,餐具的摆放是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法国,最简单的摆放方法是盘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于盘内,盘子左边放餐叉,右边放餐刀和汤匙。盘子的正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红酒杯和白酒杯。法国人不仅注重用餐礼仪,还特别追求进餐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进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级的膳食家曾说过: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因此,法国人对于食物绝不只是停留于填饱肚子的阶段而已,它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享用一顿正式的法国菜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从开胃菜,海鲜,肉类,乳酪到甜点,虽然程序繁复,但重要的不是吃进多少食物,而是在品尝佳肴中,也充分享受餐厅高级气氛,欣赏餐具与食物的搭配。

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国的一大特色。自一六八六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后,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在巴黎城内外,人行道、广场、花园,几乎无处不是咖啡馆,并且生意异常红火。咖啡与法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早餐的牛奶咖啡搭配羊角面包,到法国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对于遍布各处的咖啡店就不足而奇了。法国的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做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自上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白色的桌子、蓝色的咖啡杯、随风飘扬的遮阳棚、忙碌的服务生、当然还有悠闲的风琴,这些都是法国咖啡馆的特色所在。这些咖啡馆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蒙帕那斯诞生,而后走向辉煌。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新思潮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咖啡馆也亲眼目睹了法国文化从萌芽到鼎盛。

四、葡萄酒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作为法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已成为法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国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产国,全国有是个生产葡萄酒的地区,品种繁多,以波尔多地区生产的葡萄酒,香槟地区的香槟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国人也十分讲究酒与菜肴的搭配,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香槟则惯用于庆典。

五、奶酪文化

其实目前在法国奶酪已经高达487种,也就是说法国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吃不同种类的奶酪,因而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奶酪也是每餐的必备品。法国的奶酪大致有八类:新鲜奶酪,花皮软质奶酪,水洗软质奶酪,蓝纹奶酪,山羊奶酪,硬质未成熟奶酪,硬质成熟奶酪,融化奶酪。吃奶酪也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搭配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其浓郁的风味。一般来说,温和的奶酪,一定要配上柔顺的葡萄酒;味道咸重的奶酪,则要搭配比较强烈的红酒。新鲜初熟的奶酪,应选择质地较脆的法国面包,而浓郁陈年的奶酪,则适合味道偏重的全麦面包。

六、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造就了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国的珍馐,鲍鱼、鱼翅、熊掌、燕窝到了法国的高档美食餐厅就变成了布列塔尼的螯虾、龙虾、鱼子酱、松露;中国的饮食由于它的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饮食体系,而法国味最迷人之处却在于以它人性化的方式超越了餐桌的局限,把饮食的情调变成一种真正的制度。如同中国饮食正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走向世界,法国味道已经不仅仅寓于食物之中,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品质和情调,承载着法兰西文明,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饮食文化论文【第三篇】

摘要:俄罗斯的饮食习惯受到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环境以及周边诸国的影响,加以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今天俄罗斯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成为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来了又走了,但饭什么时候都要吃”,俄罗斯人用他们天生的幽默来诠释饮食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特点;影响因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俄罗斯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俄罗斯不可缺少的元素。俄罗斯饮食随着时间的发展,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外慢慢融和了许多新的元素。但这不能改变俄罗斯自古以来所形成的饮食习惯和已完善的烹饪体系。热情奔放的俄罗斯人依然对酒当歌,品着这个民族独有的味道。

一、俄罗斯饮食的特点

俄罗斯最早形成的烹饪法是9世纪的古罗斯烹饪法,在15世纪达到兴盛。丰富的森林、湖泊、江河、大自然赐予了俄罗斯人众多的美味佳肴,数不尽的山珍海味。10初世纪俄罗斯人的饮食呈现一个初步的雏形。萝卜、洋白菜黄瓜等他们的吃法各异,蒸煮、烧制、泡制和腌制。土豆成为俄罗斯18世纪的主题,西红柿在19世纪悄然进入俄罗斯人的生活。19世纪俄罗斯慢慢有了沙拉,配方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得出“春天”、“海珍珠”、“健康”等新名字。种类繁多的菜肴,也造成俄罗斯饮食荤素体系的混乱。

然而基督教的传播,却使俄罗斯饮食形成严格的荤和素体系。由于每年都要严格的遵守斋戒期,开始出现种类繁多的菌类、面类、蔬菜类美味佳肴。加以外国菜的传入,自然与俄罗斯传统烹饪技巧相结合,渐渐形成具有俄式风味的俄罗斯美食。

俄罗斯地域辽阔,名列世界第一。这也造成俄罗斯地域饮食文化的差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气候的差异、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可以想象,每个地域都是一个不同的音符,在俄罗斯饮食文化古老的主旋律上舞动着,演奏着它独有的韵律。

二、影响俄罗斯饮食的因素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受到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宗教、自然环境以及周边各国的影响,加以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今天的俄罗斯别具一格的俄罗斯物质文化,体现了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自然环境因素

在每个国家,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的饮食影响极为重要。虽然现代社会,现代化的科技可以弥补或者忽略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约束。但是,饮食习惯却从古至今深入骨髓难以改变。俄罗斯地大物博,横跨欧亚两块大陆。因俄罗斯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冬天更是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吹拂所以温度很低。为了抵挡严寒俄罗斯人除了增添衣物外,更加需要从内而外的保持体温,度过这寒冷难熬的冬天。所以,高热量的食物以及烈酒成为俄罗斯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在零下40至50多度的俄罗斯,有什么比来杯伏特加吃着别具特色的面包,还有美味的烤肉来的更实在更让人温暖的呐!

(二)经济因素

“金砖四国”不是空口无凭的。虽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但根据2006年的GDP和近几年的生产总值来看俄罗斯的经济正在迎头赶进中。好吧!这与饮食有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经济决定生活条件也直接决定你的饮食。俄罗斯属于重工业大国,在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同时造成轻工业的落后。在俄罗斯人眼中农民是个底层职业,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种植。所以,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从邻国进口。因此,俄罗斯的蔬菜水果价格相对昂贵。反而俄罗斯人爱吃的土豆、圆白菜、红菜、胡萝卜相对便宜。而牛肉、猪肉、鱼肉也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加上便宜的价格更加受人们的青睐。

(三)宗教因素

俄罗斯最早以多神教为主。著名的神有太阳神、风神、月神、大地之神等等。人或物品身边的一切,只要有人去信仰它就会被神化。在多神教时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荤菜与素菜没有明确界线,荤素搭配成混乱的局面。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就像一个无形的梳子,将混乱的俄罗斯饮食文化梳理的井井有条。这还要归功于基督教的斋戒日,在斋戒期间人们禁止食肉。因而,诞生了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面食。精美的糕点,飘香的面包成为节日的主题。至此,俄罗斯饮食荤素泾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点点宗教气息的俄罗斯菜肴也更加令人向往。

(四)周边国家

现代社会,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天涯化为咫尺。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俄罗斯美食,在我们对俄罗斯美食赞不绝口的同时,俄罗斯人也对周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现在较多的俄罗斯人喜欢去中国的餐馆来一盘糖醋排骨,西餐厅来一杯法国红酒等等。这对敢于尝试的俄罗斯人来说,何尝不是件美妙的事呐!

三、俄罗斯的特色美食

俄罗斯的美食,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美味的大列巴(黑面包)、味道纯厚的红菜汤(罗宋汤)、“生命之水”之称的伏特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格瓦斯等等。

(一)黑面包хлеб又称大列巴(大列巴俄文音译)

大列巴是俄罗斯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按照俄罗斯传统礼节,迎接客人奉上хлебисоль面包与盐欢迎客人。俄罗斯人相信,“善待客人,客人便不会愧对主人”(面包代表好客)。面包和盐也成为了俄罗斯人迎接贵宾的最高礼节,小到家庭大到外国首脑来访,作为主人总会端着盐和新出炉的面包给予你最真挚的迎礼。

外国人对俄罗斯人饮食不甚了解,以为俄罗斯人吃黑面包是身处困境的救济品。殊不知,黑面包的营养价值高,味道独特。一直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它比别的食物更易储存,也是受到大部分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初食用时,会因黑面包的酸味不适应,但是吃久了,就会习惯,对它爱不释口,当然再来点“红菜汤”就更妙了。

(二)红菜汤(罗宋汤)

红菜汤(Борщ)又称罗宋汤(俄罗斯的英语为RUSSIA,于是上海的文人把来自俄罗斯的汤音译为“罗宋”)。红菜汤以红菜为汤底,甜菜就是所谓的红菜。甜菜含有丰富的红色素,煮出来的汤为红色所以又称之为红菜汤。当然红菜汤不只有红菜,要用清水加入牛肉或者牛腩熬煮。牛肉或牛腩煮烂放入红菜、圆白菜、洋葱、胡萝卜、盐、糖、胡椒粉和一点点的柠檬汁。俄罗斯人喜欢在红菜汤碗里放入奶油,使之味道更佳醇美。红菜汤颜色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三)格瓦斯/克瓦斯(俄语、乌克兰语:квас,“发酵”的意思)

“格瓦斯”发源地俄国,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俄罗斯贵族远赴他们神往的上流社会巴黎旅游居住时,发现当地居然没有格瓦斯而感到苦不堪言,甚至打道回府。格瓦斯又称液体面包,由面包发酵而成,颜色接近啤酒略呈红色,甘甜适度,微酸,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儿童也可以饮用深受大家的欢迎。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跨国商业企业之一――秋林洋行,并将家乡的传统饮料格瓦斯及格瓦斯的酿造工艺带入哈尔滨,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秋林格瓦斯。

格瓦斯浓郁醇香,独特的味道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这种饮料有助消化、调节肠胃的功能。现在俄罗斯街道上随处可见格瓦斯的出售。炎热的夏天来一杯格瓦斯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燃烧着的生命之水――伏特加(водка)

伏特加是斯拉夫语中的变化字,来源是斯拉夫语“woda”或“voda”,意思是“水”。世界八大名酒之一,世界基酒之首。伏特加没有任何添加,因此没有任何杂质和杂味,不会影响鸡尾酒的口感而成为各大调味鸡尾酒的鼻祖和必用酒。

伏特加口感纯净,清冽、口辣。在俄罗斯人不喝酒不是男子汉。俄罗斯男人则说,不让喝伏特加不如让我去死。

选择伏特加,就像选了雪茄一样,都是真正男人作出的最终判断。这关乎勇气和耐力,与财富无关。伏特加决定着俄罗斯人的幸福、悲伤与惆怅,甚至关乎着俄罗斯的兴衰存亡。这不是空穴来风,俄罗斯一段段历史告诉我们伏特加简直成为了孕育俄罗斯民主精神的万能之神。

就连高尔基在自传中也曾写到他在伏尔加河畔度过的童年,人们为高兴而喝酒,人们也为悲伤而喝酒。由此可见,伏特加不仅时时刻刻的伴随着俄罗斯人,同时也融入俄罗斯人的灵魂。伴随着俄罗斯人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生活着。

(五)鱼子酱(икра)――“黑黄金”

鱼子酱有“黑黄金”之称,俄罗斯是生产鱼子酱的大国之一。其中产自白鲟鱼的鱼子酱在莫斯科市售价每公斤830美元,而在英国伦敦,每公斤卖到5 000多美元。

鲟鱼12岁左右,最低7岁便可取卵。上佳的鱼籽颗粒饱满华润,色泽明亮,甚至微微泛金黄。吃鱼籽酱最好是配酒,香槟酒最佳,尤其是酸味比较重的香槟跟鱼子酱浓厚的油脂感最匹配。鱼子酱含有皮肤所需的微量元素、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和重组基本脂肪酸。不仅能够有效地滋润营养皮肤,更有使皮肤细腻和光洁的作用,所谓肤质的“返老还童”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秘密。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就像这个民族一样简单、大气、豪放、幽默、淳朴、自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希望更多的人去品尝俄罗斯美食,去了解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去用心感受它所承载的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参考文献:

[1]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地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闻一。俄罗斯通史。世界历史文化丛书(1917-1911)[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3.

[3]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6.

[4]李维冰,丁章华。外国饮食文化[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5]安东诺娃。走遍俄罗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第四篇】

民以食为天。

——题记

在中国人的眼里,食,大若天地。

中国人不仅爱吃,而且懂吃,会吃。以“麻”名震天下的川菜;以“清”闻名中外的粤菜;以“鲜”美名远播的苏菜;以“辣”闻名遐迩的湘菜;以“淡”名昭四海的闽菜……中国八大菜系,是人们劳动成就的餐桌佳肴,是人们智慧凝聚的结晶。

广东,是美食之乡。而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中国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饮,食。说白了就是饮水和吃饭。在我看来,能把这两者合二为一的,最完美不过的是老广州的—早茶。

早上七点半。茶楼里早已一片喧杂,人潮济济。在老广州的口中,喝早茶被称为“叹早茶”。“叹”在粤语里为享受之意。“叹早茶”可谓是一种享受:约上三五知己,唤上亲朋好友,点上“一盅两件”,看着报纸,拉着家常,品着浓茶,这份闲情逸致,弥漫在其乐融融的暖情中。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人们在茶桌上的艺术与美味,是广东饮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叹早茶”顾名思义,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蕴。”西方人饮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一杯浓郁清香的红茶,是早茶中的上乘之品。啜一口红茶,养胃提神。衬上“一盅两件”、烧卖、艇仔粥……几碟点心,一杯浓茶,谈笑风生,这是广州早茶的味道,这是我们的味道。它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茶点,是早茶的核心所在,也是厨师们的用心所在。茶点分干、湿两种,各具风味。而干点中的佼佼者非虾饺莫属。这是每位食客的心头所爱,一笼晶莹剔透,皮薄馅足的虾饺,爽口弹牙的水晶饺皮里,害羞的虾仁犹如小姑娘,红着脸,躲在“屏风”后若隐若现。咬一口虾饺,馥郁鲜甜的'虾味迅速在口中蔓延开,侵占着你的口腔,盘踞着你的味蕾。这是海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食物在时间中沉淀,人情味在时间中积累,饮食文化在时间中熠熠生辉。粤滋味,是对美味的诠释,是人们创新的智慧,是浓郁的人情。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要传承这份粤文化,不仅要传承的是原有的粤风味,还要传承人们的创新智慧,浓郁人情,诚信真心。

粤滋味,是精良食材被烹调得淋漓尽致的滋味,是真心实意被揉合得回味无穷的韵味。

23 107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