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范例(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饮食文化论文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饮食文化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全球化;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大潮奔腾向前的时候,文化冲突往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研究就不得不将其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下,才能对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南的饮食文化虽然丰富多样,但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却受强势文化所冲击而不断消融。我们应该重视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的冲突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发展海南本土特色饮食文化。

一、 海南本土饮食文化概况

海南岛自古通过琼州海峡与大陆隔开,在这个四面环海的海岛上形成了自身饮食独特的文化。海南本土饮食文化以闽粤菜系为基础,融合了黎苗等少数民族风味,吸收了各地移民的美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菜系——琼菜。琼菜的风味特色以鲜、香、甜、酸、淡为主,格调自然淳朴、洋溢着海岛的风情、南国的韵味浓厚,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可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 丰富的饮食原料

海南四面环海,拥有者我国最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广阔的海域孕育着丰富的海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有鱼类600余种,这有着开发以海鲜原料为主的美食的优势。海南中部是山区而且还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再加上热带宜人的气候与丰富的光照,使海南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的资源大省,海南的蔬菜、粮食丰富而且还是胡椒、辣椒等调料的产区。此外,海南野菜资源也是十分的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再加上这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可据此推出系列野菜保健餐。

(二) 特色的热带作物与水果

海南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不仅栽种面积大,而且种类繁多,四季飘香。特别是热带水果,据统计海南目前有61科、138属、273种水果。如大家所熟悉的椰子、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等都是海南特色的水果。由于其丰富的水果优势,海南推出了如椰壳饭、椰挞、清补凉等特色水果原料的饮食,别具风味。

(三) 独特的饮食口味

琼菜强调原汁原味,所常用海味、多用野味,菜肴中也多见特色的海南水果。海南菜讲究色、香、味、形俱佳,突出特点就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真味。具体手法有白切、清蒸、清炖、原汁、净涮等。原料注重鲜活、口味清淡。海南人崇尚回归自然,清、鲜、淡为特色的菜肴保持了自然的风味,所以海南菜营养丰富,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有益。

(四) 传统的黎苗美食

海南岛自古就居住着百越人,也就是现在黎族的祖先,他们大概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时期迁入海南岛。而苗族潜入海南岛则源于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五指山是黎苗的聚集地,黎苗两族在这个热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都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差异性。海南是一个孤岛,自古与大陆隔绝,再加上五指山山高路远,这些都使得黎苗族传统的美食文化都可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在黎苗美食中较有特色的有:五彩饭、竹筒饭、黎家酸菜、鱼茶、黎家腌鱼等等。

二、 冲突下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新特征

众所周知,文化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文化冲突势必不可免的,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方式之一。但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必然结果就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联系在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和范围全面开展,这使得以前某范围之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面对新对手们,接受新的挑战。海南的饮食文化与它的发展也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突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一)空前的丰盛性

全球化使物质与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饮食消费对象开始和当下生活的地方联系是非常的微弱,这种式微的状态必然是将饮食种类的范围扩大至无限的异地时空,这使得今天海南的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现了异常丰盛的特征。在海南不但可以吃到云南米线、四川火锅等我国的各地风味美食,来自异国他乡的韩国料理、西式料理等美味也是应接不暇。同时海南的本土特色饮食如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临高乳猪、定安骨头汤等等在海南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在海南便可以不用费力便可以吃到八方美食,虽然在海南不同饮食文化各放异彩是全球化作用下当代时代的一个特征,但在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得不对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冲击与挑战。

(二)不断的创新性

由于全球化使海南的饮食文化种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盛程度,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饮食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只有不断的创新。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在剧烈的冲击下,在继承与发展自身的饮食文化中也是需要创新的。近些年,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与健康,一系列的“绿色饮食”、“健康饮食”层出不穷。海南的野菜斋、定安的骨头汤、万宁的鱼汤等等本地美食都是打着“健康”的旗号进行开发创新。当然创新不但只是指饮食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形式与包装上的创新。食品的符号价值随着全球化越加重要,闻名全球的肯德基、麦当劳从其店面的装修到食品的包装再到其广告宣传都有很强的识别性,这种全球连锁的快餐店都属于自己的专属颜色与符号。对于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就应该从自己的视觉上与整体也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特色。

(三)危险的整体性

全球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事物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饮食文化也因整体性的特征也紧密的联系成一体,各种饮食业的加盟餐饮业遍及海南岛。但这种整体性虽为发展与传扬饮食文化带来益处,但也滋生出一种日益凸显的危险性,它带来了一荣俱荣也伴随着一损俱损,容易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003年,禽流感全球盛行,海南的“四大名菜”中的文昌鸡与加积鸭受其影响而销量锐减。这对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充满忧患意识,对外界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整体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三、对策及建议

全球化的浪潮既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碰撞,甚至是彼此间的冲突。饮食文化本来就具有本土化、现代化、世界化的特征,但世界化、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以本土特色为基础的,少了本土特色饮食文化将失去其核心的价值。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既不是全盘的学习别人,更不是将自己的本土化进行泯灭。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下我们更应该将海南的饮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面对全球化下的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冲突,笔者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与完善海南菜系

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融入其他文化的精华。海南本土美食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因为它在具有自己独特的差异性。琼菜讲究营养、清淡,但却多以白切、清真、凉拌为主的简单制作,制作方法粗糙、落后。再加上由于传统的琼菜特色很容易与粤闽菜的特色相仿,很难在众多菜系中突出重围。要想发展与完善琼菜,我们就必须在挖掘原有菜品的特色下融合各菜系的精华,采他家之长补自家之短,运用创新的方法继续突出海南特产的特色其黎苗民族风味的特色。

(二)树立品牌优势,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不断冲突下海南本土的特色饮食开始逐渐被快餐文化、西餐文化所取代。这是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都有一个很强的品牌意识,并打造了属于自己饮食的品牌文化。本土的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像永和豆浆与天津小笼包一样打造出色的餐饮品牌。海南有全国最好的空气、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据全国的领先水平,正因为这些优越的环境优势再加上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特色,海南可以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健康饮食品牌文化。

(三)融入市场,加大宣传

正因为海南本土饮食的文化冲突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身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但全球化是伴随着市场化进行,所以在发展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就要有意识将自己的融入市场经济中,并加大对自身的广告与宣传,要注重利用网络营销、电视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本土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对于海南本土饮食文化而言就是要顺应时展的浪潮,在保留其精华与本质的文化特色的条件下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才能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一直是全球化中西方流行的一句警句。它说明了无论全球化的普及程度有多快,进程有多深,都不要忘了遵循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不断的各元素的饮食文化的冲突下,海南的本土饮食文化要想得到升华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其次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自身文化的特色之处,还要去融合与吸收其他饮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刘荆洪。海南饮食文化初探[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金瓶梅》;《红楼梦》;饮食文化

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百态,书中直言不讳地描写了人们种种欲望,食欲则是种种欲望中的一类,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第九)小说的每回之中几乎都有饮食场面的描写,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离不开吃饭喝酒,据统计,小说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00多种。无独有偶,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在吃上大做文章,从回目上来看,《红楼梦》书中与饮食有关的就有十三回之多,而出现的食物也多达180多种。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在饮食描写方面的比较

(一)二者的相同点

从整体上看,这些饮食场面的描写有很多共性。

首先是食物原材料广泛。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山珍海味,无论是五谷蔬菜还是时令鲜果,我们都可以在西门家和贾府的餐桌上见到。大运河的开通,产于南北方的食物原料能够快速传递,如书中多次出现的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同样经常在宴饮时和喝到的金华酒,也是原产于浙江金华的,而这些成为西门府中摆宴经常提到的美酒佳肴,确实是运河便利的交通提供的。再看贾府的饮食,在用料上更为讲究,府里单单是用的各种米,提到的就达十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姐介绍的“茄”,竟要用好几只鸡来配,更别提日常饮食的奢侈程度了。

其次是烹饪技法全面。烹调技艺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基本上和现代的烹饪技法一样。炖、烧、烤、蒸、炒、煎、燎、摊、煮、炮、卤、熬、腊、腌、糟、烹、拌、熏等这些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烹饪方式,在两部书中均有提到。而《金瓶梅》中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的技巧和《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鳖”,每次被津津乐道地提起,没有人不啧啧称奇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但毕竟这两部书无论是从时代、地域还是家庭背景来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表现在饮食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两部小说中都有描写的螃蟹宴为例,《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说的是重阳节令,西门庆全家人饮酒赏,先将大盘大碗嘎饭摆将上来,众人吃了一会,最后才拿上酿螃蟹,吴大舅一个劲的感叹螃蟹好吃,就没有了。再看《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同样是赏菊吃蟹,但是作者先是在前一回交待了缘由,大观园里姐妹们起了海棠诗社,史湘云做东,宝钗家当铺伙计送来的螃蟹作为下酒菜。之后又用一回多的篇幅详细地写了贾母与众人吃螃蟹,因为螃蟹性寒,凤姐特意准备了热酒,而林妹妹身子弱,吃了一点子螃蟹,就心口疼,宝玉更是给她准备合欢花浸的酒。众人吃完螃蟹后,用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宝玉和众姐妹写了诗,宝、黛、钗三人还做了螃蟹诗。吴大舅五十多岁,不知螃蟹如此好吃,而贾府里的螃蟹宴,贾母和凤姐都领着一群丫鬟来凑热闹,对于它的吃法、性寒、除腥方法一清二楚,酒足饭饱之余甚至写上一两首咏蟹诗,这确实是不小的差异。

因为吃贯穿着这两部书的始终,所以宴会成了一个表现饮食的重要场合。而这两部书在描写宴会场景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金瓶梅》中频繁出现的宴会描写场景,虽然有不少精彩之处,但从整体来看,情节比较粗糙,大宴小宴周而复始的频繁出现,几乎每一次宴会描写都出现大量韵文,层层渲染,处处夸饰,竭尽铺张之能事。

我们不难看出,《金瓶梅》中大大小小随时而起的宴会,难于胜数,其间处处表现出一种世俗的特质,一系列没完没了的闹事和家庭吵闹,伴随着弹唱、玩笑、性的谈话,气氛热闹而喧嚣,每一次都是“说不尽歌喉婉转,舞态编趾;酒若波流,肴如山叠”(第32回)。一些本该悲戚沉寂的事,也常常被描绘得热闹喧嚣,就全书的宴会描写来看,大肆铺排,并没有丝毫“盛极而衰”意味的存在,最后意蕴的直接表达显然缺乏艺术的铺垫,更多展现的却是世俗享受的。

而《红楼梦》则有意识地摒弃了以诗词概括宴会场面的习惯,开始自觉地运用意境创造的诗歌艺术手法于宴会描写,从而使宴会描写具有浓郁的境界感、抒情性与韵味性,提高了叙述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效果。

二、《金瓶梅》与《红楼梦》饮食描写不同的原因

(一)雅俗的分歧

曹雪芹虽一生潦倒,但毕竟是大家族之后,所写的饮食是华贵的;而《金瓶梅》所反映的饮食则充满了市井气息,作者也有可能是市民阶层的人。

《金瓶梅》描写的西门家,是靠开生药铺子起家,尽管西门庆后来做了个金吾卫副千户,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靠着各种生意维持日常生活,提供银子让他在官场左右逢源,所以西门庆家的日常,以饮食为例,处处表现着以明末市民阶层为代表的俗文化,《金瓶梅》里惯常出现的菜品,都是鸭蛋虾米、排骨烧鸡之类的寻常菜色,老百姓们再穷,逢年过节时总尝过。

相比较之下,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贵族,祖上是开国功臣,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之后,更是皇亲国戚,府里的大小事务极为讲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们看到大观园里面景色清丽,典雅精致,反映到饮食方面,就是一个“雅”字。不仅对美食,就是就餐用具,陈设布置,就餐环境也有极大的学问,贾府摆螃蟹宴要在藕香榭,为了边吃边赏花,中秋节家宴,摆在山上敞厅,为了赏月。处处讲究文人雅趣,在这里吃只是一个由头。

(二)地域性的差异

《金瓶梅》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清河县,是一个北方县城,《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无年代地点可考,是一座南方城市无误,地域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二者饮食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便这两部书中对南北方的菜肴都有所涉及,但却是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金瓶梅》的取材脱胎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豪爽、忠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形象。《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挨打后,最想吃“小荷叶小莲蓬儿的汤”,也就是今天的莼菜羹,是典型的南方的最家常的食物,贾府的庄子上每年收租和平日里吃的主食,全都是各种米饭,而不是北方的馒头。从这些日常食物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对一方水土人民饮食的影响,由此造成了两部小说截然不同的南北方饮食习惯。

(三)写作手法的不同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所写的人情世俗,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不带任何理想色彩,如实地描写现实人生,所以虽读起来不具有吸引力,确是最真实的生活。更何况在《金瓶梅》里大部分的“吃”,是为故事情节做铺垫,“酒是色媒人”,西门庆每次和不同的女人勾搭,都会有一桌精美的酒菜给二人助兴;为了巴结权贵,西门庆不仅用钱行贿,还用酒菜珍馐使达官贵人们满意;作为一个商人,每次谈生意也免不了一顿酒菜来叙叙情。总之,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为了达到目的,才是主要的。

《红楼梦》中的食物详略得当,曹雪芹从一开始虚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地点,读者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期待,小说中有太多的虚写,当然就包括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理需求而刻意为之的编造的各种高雅的菜肴。《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和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性格相关联,成为了构成小说本身的一部分。为了故事读起来具有吸引力,免不了会有夸大事实的描写,为了吃起来好看,免不了会有故意为之之嫌。

总之,《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由于作者的不同人生际遇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造成了其在饮食描写方面的差别,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7.

饮食文化论文【第三篇】

美食原料资源丰富

三亚,是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地方。由于三亚地处最南端,纬度较低,四面环海,四季如夏,常年温度较高,被称为“天然大温室”,长年都可以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是著名的冬季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由于三亚四面环海,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这里的海鲜种类繁多,特别新鲜,这些都是烹制三亚美食的上好食材。这里凭着海鲜的种类繁多,都是渔民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来到三亚不吃海鲜会让这次的旅途留下遗憾。

美食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样

三亚当地饮食独具特色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水果的清甜可口加上肉的浓香,浓淡结合,味道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炎炎夏日,如果感觉没有胃口吃饭,这些酸酸甜甜的菜会让你胃口大开。三亚地方的美食的原材料都是当地自给自足的,就地取材,不论是海鲜、肉类、或者是瓜果蔬菜都是特别新鲜的。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不仅将它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还不会让原材料的营养流失。像三亚的十大名菜,分别为:荔枝沟饿、三亚海鲜火锅、藤桥排骨、疍家咸鱼煲、南海鲜鲍、南山素斋、雅亮老鼠猪、安游夜光螺、羊栏酸鱼汤、槟榔花鸡。这些都是三亚的特色菜,都是比较清淡的口味。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三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他们有他们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这也成为了三亚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岛内外美食的聚集地由于三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点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当地的美食,还有很多岛内其他市县的饮食,都各具特色,例如海南著名的四大名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在第一市场也随处可见。三亚由于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这些外来人口的流入也把他们省市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带到了三亚,这又让三亚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让很多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各个地方的美食,也让很多游客在异乡也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2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

三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蓝天,白云,沙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虽然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海鲜新鲜,种类繁多,也知道这里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可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是奔着这里的自然景色来的,至于饮食文化一直都不是游客的首选,三亚有很多美食,可是并没有把名声打出去,没有很好的宣传到三亚的饮食文化,所以三亚的饮食文化旅游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三亚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还有来自省外的许多美味佳肴,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这里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但是没有很好的得到系统规划,特别杂乱无章。例如三亚有很多黎苗族人聚居在这里,他们有自己很独特的黎苗族美食,可是三亚没有很好的把自己本土特色美食宣传推广,没有很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的建议及开发思路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出一些补助金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去宣传三亚的饮食文化,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还有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公交站。在这些地方都用醒目的广告语去吸引游客的注意。有政府的帮助,宣传力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并取得很好的反响。

可以在海南的各个旅行社都做好相关的宣传,并且能够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线路。例如“海鲜渔民体验游”,就是让游客能够体验一下渔民的乐趣,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下海捕鱼,然后可以在海边或者是海上的海鲜店上自己加工,吹着海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饭后还可以在海边进行垂钓,这样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没有太多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休闲度假的不二之选。还有一种“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游”,这是专门深入黎苗族的饮食文化中,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一起探讨黎苗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参与其中。

三亚也可以系统完善的去构建一条美食街,这里可以有各个地方的美食,不论是岛内的,或者是岛外的,甚至是国外的,都应有尽有,毕竟三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足够的客源来到此地消费,像海口的骑楼小吃街,来到海口的游客就一定要到骑楼去品尝,就算不懂,只要问问路人,到哪里可以有好吃的,他们就会告诉你。

4总结

饮食文化论文【第四篇】

(一)四川藏传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1.主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以糌粑、面粉为主食。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藏民的喜爱。糌粑主要由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相对而言,青稞糌粑最为普遍,其中甘孜的水淘糌粑在州内最为著名。面粉主要有荞麦、玉米和小麦三种。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作荞面“搅团”;玉米面粉,用以做馍馍和“搅团”;小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块、面皮。

2.辅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的辅食分肉类、蔬菜、奶制品等。藏民主要吃牛肉、羊肉等。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节日时,许多人只吃素,不吃荤。僧人食用的蔬菜种类较少,主要有土豆、萝卜、白菜、青菜等,其中土豆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蔬菜。另外,藏民还经常采集野菜和菌类来吃。奶制品是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有酥油、奶饼、奶渣等。酥油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主要通过人工或机器从鲜奶中提取出来的。酥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了脂肪含量高外,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僧人食用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3.茶和酒。

藏族人民喜欢喝茶,主要是因为茶不仅有助消化和提神解困外,还可以补充氧气和维生素。茶的种类主要有清茶、奶茶和酥油茶。其茶叶来自汉地,在锅中熬制即成清茶。奶茶是清茶熬好后,在茶中倒入适量的鲜奶制成。酥油茶是在清茶中加盐、加酥油,在茶桶中打制而成。酥油茶的营养丰富,有解除疲倦、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抵御寒冷的作用,早已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款待远方客人的饮料。藏族人民同样喜欢喝酒,主要包括青稞酒和“咂酒”。其中青稞酒颜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美誉,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二)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相对藏传佛教而言,四川汉地佛教饮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汉地佛教饮食没有什么区别,主食一般是米饭、粥、馒头和面条等,这里主要介绍素食和茶,详细情况如下:

1.素食。

素食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四川汉地佛教的寺庙素食较多,大多数集中于峨眉山和成都一带。比如,峨眉山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成都宝光寺的素餐馆、昭觉寺的素香斋、文殊院的素宴厅也是远近闻名。另外,在四川成都等城市开设了数十家素食餐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2.茶。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四川地区盛产名茶,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产于雅安名山县蒙山的蒙山茶,有“仙茶”之称,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茶之一。蒙山茶运往藏族地区,成为藏民必不可少的饮品。作为峨眉山茶代表之一的竹叶青,产于峨眉山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中山区,采用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竹叶青的特点是外形扁平、肥厚带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除此之外,其茶汤呈黄绿透明,喝起来有嫩竹叶的清香。

二、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原料的广泛性

四川佛教饮食原料的广泛性表现为举凡当地所产,几乎无一不可以入菜,甚至野菜亦可制成特色菜。以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为例,有动物性原料的牛、羊、猪等;种植的蔬菜有萝卜、洋芋、青菜、白菜、四季豆、南瓜、韭菜等;采集的野菜有春尖菜、薄荷叶、苦菜、蕨菜、山油菜、羊角菜、麻芋子、石花菜等;采集的菌类主要有松茸、马鹿菌、青杠菌、熊掌菌、刷把菌、羊肚菌、荞巴菌、地蘑菇、包谷菌等。

(二)制作的独特性

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饮食,还是汉地佛教的饮食,其制作方法都比较独特。比如甘孜州雅江扎麦区和道孚扎巴区一带,藏民杀猪不用刀,而是用绳子套住猪颈把其勒死,让血存于体内。然后用青稞草或麦草点火烧掉猪毛,在猪的肛门处割一孔,取出内脏,用干草或青稞、麦子、干酸菜塞于猪腹内,用针缝合,缝口处再用灶灰掺水搅合成糊状密封,挂在室内,待其发酵,产生臭味时再食用。这样制作的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细嫩。

(三)口味的复合型

四川佛教饮食的口味是复杂的,鲜、香、辣、酸、咸、甜、苦及各种复合味都有,其中以鲜、香、辣、酸四味最为突出。鲜和香是四川佛教饮食口味最基本的要求,辣是受了川菜的影响,酸则是地方的风格。四川地区人们在冬季则用青菜制作酸菜,将其保存在坛罐中,到一定的时候取出来,不变味,可炒吃,也可煮汤。康定鱼通地区的酸菜远近闻名,当地有俚语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四川峨眉山一带有一道菜叫酸菜苦笋汤,苦笋切成薄片,酸菜切成细条,干辣椒切成小段,兼具鲜、香、苦、辣、酸等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四)营养的健康性

佛教饮食崇尚清淡,无论是素食还是茶,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也是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比如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在其成长的一生中摄入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这样使得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热量高,对增强人体抵抗力均有显著作用,有“肉牛之冠”的美誉。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主要含有β-葡聚糖、膳食纤维、直链淀粉、稀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三、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划

要想保护好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必须要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四川省川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其中指出完善川菜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打造包括川西北藏羌在内的共五个特色川菜区,要结合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优势,开发佛教素食菜品。这些内容只是涉及四川佛教饮食的开发规划,对于如何保护这些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却没有提及。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川菜的全面发展。

(二)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任何文化资源的保护都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也不例外。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寺庙和佛教协会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寺庙和佛教协会注重的是佛法和教义的宣扬,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他们三者之间要综合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四川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三)本身特色逐渐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一些寺庙和景区的素食餐厅关注的是怎么迎合食客的口味,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佛教本身的饮食文化特色迷失,逐渐被外来饮食所代替,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被破坏,损坏了佛教真正的饮食文化吸引力。比如在相对偏远的阿坝、甘孜藏区,开设了形形色色的藏餐厅,刚开始还能保留本地藏族饮食的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游客人数的增加和本地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口味和烹调技艺受到了挑战。这些藏餐厅不得不针对他们的需要,改变原有的食料,改进烹调技术,进行批量加工和制作,传统的藏餐特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四川佛教饮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表现为个人零星研究,没有组建研究团队来进行集体研究。这样难以形成研究成果,也不能解决四川佛教饮食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川的佛教饮食类型众多,各具特色,几乎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名人典故和文化内涵。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努力地进行挖掘、整理,但至今仍未能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和发掘整理。如何挖掘和整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弘扬佛教饮食的绿色自然保健食疗,就成了相关学者和饮食行业人士解决的难题。

(五)技艺传承不通畅

由于佛教特色饮食的制作和传承大都沿袭师徒相授、家庭相传、口传心授等古老的方式,真正留有文字性东西的很少,且文字性的东西大都过于简化,使得四川佛教饮食中不少绝艺已达濒危状态。比如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唐宋时就开始传承,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初制和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大部分靠手工完成。目前,一些工艺被完整保留下来,进行了改良完善。但很多手工操作的用具和工具正在消失,能操作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其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担忧。

四、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对于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严格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这就要求四川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家小组,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参考佛教协会、餐饮协会、寺庙和企业的建议,编制出相应的保护规划。该规划中应该包括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包括如何保留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特色,如何加强四川佛教饮食手工技艺制作的传承,如何协调四川佛教饮食文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冲突等内容。

(二)健全保护管理体系

健全现有的保护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调运转的保护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恰当的保护工作机制,四川佛教饮食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颁布相关的保护法规,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行政调控和法律轨道。对任何破坏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惩,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专项资金支持,这样从经济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各级政府有能力来管理。

(三)引导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佛教饮食文化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树立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首先,可以考虑在佛教圣地附近建立一个以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其饮食历史、欣赏饮食艺术和学习饮食技术。其次,应该尽量去组织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已有的部级和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有关四川佛教饮食的很少。申遗成功能够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申遗过程本身也是梳理、完善、健全、提升形象的过程。最后,要加强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舆论宣传,让广大民众了解饮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是做好饮食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四)加大佛教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

首先,组建调查研究小组,对四川佛教特色饮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和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方便查阅、统计和分析。其次,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省、市(州)、县三级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建设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研究与应用基地,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快饮食文化的对策研究、传播普及和成果应用开发工作。

(五)加强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

48 566630
");